登陆注册
4016900000007

第7章 相声艺术的成熟(1)

相声可溯之源虽长,可证之史却极短。前面我们已经提过,现代意义的相声见于记载是相当晚的。1910年出版的英敛之《也是集续编》里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这里已经有了“加以讥评,以供笑乐”的“说逗”,也有了“或形相,或音声”的“学唱”,并且把它们熔为一炉,有了“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的现实战斗传统以及“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的短小精悍形式。该书中还概述了当时流行的一段叫《大人来了》的相声。说是“大人来了,骆驼抱起来!”“大人来了,驴车赶沟里去!”“大人来了,把孩子摔死!”讽刺当时“威风凛凛”的九门提督大人过街,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况。可见在此之前相声艺术已经定型成熟了,并且肯定还会有一批杰出的艺人和作品。但是,究竟何时定型、代表是谁却说法不一。在相声界艺人多半根据口耳相传,认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为相声的“开山祖”。说法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为“国丧”——皇帝死了,举国戴孝,八音遏密,全国禁止娱乐,艺人生活困窘。于是,曾经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丑角朱绍文改说相声。此后相声艺术由他而兴,连绵不绝。这一说法乍听有理,细一品评却不无破绽。“国丧”固然是艺人改行的重要原因,但改行之前必先有相声流行民间,才有可能使朱绍文弃旧图新。同时,也是据艺人所传,和朱绍文同时说相声的还有“醋溺膏”、“孙丑子”、“韩麻子”等人,朱绍文与“孙丑子”还是师兄弟,而“醋溺膏”与“韩麻子”又各有路数,这就证明他们各自均有师承关系,朱绍文并不是相声艺术的“开山祖”,他至多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一个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

“穷不怕”和一代先驱

那么,比朱绍文更早的相声名家是谁呢?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车王府”唱本里,有一篇题名为《风流词客》的单唱鼓词,记述的是同治、光绪年间以前在北京西城一带“撂地”演出的相声名家“马麻子”。由于这是一位“词客”记述自己观艺的情况,因此并无具体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详细描绘,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已清楚地了解他是一位单口相声艺人。他的表演方式和古代“说话”艺术是一脉相承的。“破扇子”、“手巾”、“醒木”等道具,至今也还是说书艺人所必备的。尤其是他演出时那手中摇动的“拨浪鼓”,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东汉说唱俑那副腋下夹鼓、一手持槌的滑稽、生动情态。开说之前“先打个诗篇儿必是调寄《西江月》,不然就是七言绝句的旧辞章”的结构方法,也绝似宋元话本小说的开头。“紧接着闹个谢情凑凑趣,打个‘皮科’遛遛纲”的抖搂包袱手段,更引起我们对宋代“说诨话”的遐想。关于他“谈论古今,如水之流”的本领,唱词中是这样描写的:

或说些君圣臣贤千载盛,

或讲些父慈子孝一门昌。

或说些夫和妇顺歌宜室,

或讲些弟忍兄宽悔门墙。

或说些朋友之交联一体,

或讲些师徒之道教同堂。

或说些文官武将怀忠勇,

或讲些智士愚人别圣狂。

或说些士农工商各守分,

或讲些渔樵耕牧不同行。

或说些高僧名道修行好,

或讲些才子佳人情意长。

或说些怨女痴男空抱恨,

或讲些义夫节妇永留芳。

或说些风花雪月实堪赏,

或讲些剑佩琴书趣不忘。

或说些离合悲欢真世业,

或讲些喜怒哀乐本天良。

或说些红炉暖阁称豪富,

或讲些白屋寒门耐苦伤。

或说些酒肆茶坊恶习气,

或讲些花街柳巷好风光。

或说些礼义廉耻修德业,

或讲些奸盗邪淫惹祸殃。

还有那锦上添花雪里送炭,

不过是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好话之中必掺着趣话,

他怄得那古板之人都笑断了肠……

这里的记述或许不无夸张成分,但“象声马”涉猎生活之广,剖析生活之细却毋庸置疑。单口相声本就直接受说书艺术影响,往往以情节取胜,但情节必是喜剧性的,为组织揭露矛盾的包袱服务。唱词中说他拿手的节目《古董王》,就是这样一段笑话,至今仍保存在传统节目中。至于他模拟——“学”的本领,词中更有惟妙惟肖的描绘。无论是“学老婆儿齿落唇僵半吞半吐”,还是“学小媳妇娇音嫩语不柔不刚”,“学醉汉呼六喝幺连架势,学书生咬文咂字忒酸狂。学怯音句句果然像八府,学蛮语字字必定仿三江”,他都能做到“装龙要像龙,装虎要像虎”,而且总是在那热闹中间“斗(逗)笑儿打个‘糠灯’煞了场”。“象声马”在当时不去私人宅第作“家档”,“也没有各处的茶园请一场”,说明此技并不是一开始就“撂地”的,私宅、茶馆都曾经是他们活动的场所。而从他专在北京西城一带活动的情况分析,其他地方或许也另有艺人各占一地同时在演出。“象声马”蜚声当时,派头十足,唱词中说:“也是他三生石畔的人缘儿好,刚一到就挤挤擦擦座儿满堂。边凳以外人无数,围了个风雨不透似人墙。”可见观众对这门艺术已经是相当熟悉、热衷的了。如此说来,他虽比朱绍文见于记载略早些,但也未必就是艺人传说的“开山祖”。

“象声马”早于朱绍文,但不是朱绍文的师父。关于他们的先辈,云游客《江湖丛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之一,其后相声之派别分为三大派,一为朱派,二为阿派,三为沈派。朱派系“穷不怕”,其名为朱少(绍)文,因其人品识高尚,同业人不肯呼其为少(绍)文,皆称为“穷先生”。彼自于场内用白沙土子写其名为“穷不怕”三字……虽称为朱、沈、阿三大派,沈二的门户不旺,其支派下传流的门徒亦是很少,并且无有怎么出奇的角儿。阿刺二的支派亦是和沈派相同的。如今平津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十有七八是朱派传流的。

《江湖丛谈》是后人根据曲坛传闻编写的一本书,所述情况并不尽可信,但指出朱绍文前有师承却是正确的。前辈艺人玉(旗姓)小三说:

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

这是口头流传下来有关张三禄的第一份材料。张三禄在当时确是有名的相声演员。《贼鬼夺刀》等节目至今仍是传统相声名篇。但他也是改行说相声的,他的本功是唱“八角鼓”——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形式。成书于嘉庆年间的小说《风月梦》里描述“八角鼓”的演唱风趣横生。手拿大鼓弦子的演员坐在中间,另一个手拿八角鼓的演员站在左侧,再一个演员右侧抄手站立。彼此之间插科打诨,穿插于所唱故事当中。这实际是沿袭了宋代“滑稽”和“说话”艺术的传统,熔“说学逗唱”于一炉,以“说”当先,以“唱”为主,吹、打、弹、拉中时时迸发笑料。张三禄或许即是其中善于逗笑的角色。《江湖丛谈》里说他:“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人士欢迎。”张由唱“八角鼓”改说相声完全可能,也说明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相声乍兴时吸收别种艺术,并不断争取别行艺人的明证。张三禄虽也不是相声的“开山祖”,但比朱绍文和“象声马”更早却肯定无疑。他的艺术生涯至少始于道光年间,结束至迟也不晚于光绪初年,咸丰、同治期间当是他极为活跃的年代。应该说明,“开山祖”的提法其实是不科学的,特别是民间艺术不可能由某一艺人独创发明,至多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或总其大成者。上面提到的三派,也只是聊备一说。阿刺二又名阿老二,原名阿彦涛,据说也是由八旗子弟玩票转为卖艺的。沈二名沈长福,一说为沈春和。他们以后都各有自己的传人。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朱派代表——朱绍(少)文。

关于“穷不怕”艺术生涯的最早记载,大约在同治末年《都门汇纂》的“都门杂咏·技艺”门里,有咏《穷不怕》一诗。题注:“其技以‘白沙撒字’以博人赏。”诗是这样写的:

“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赊(发)。

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亦堪夸。

稍后,光绪初年的《朝市丛载》也转录此诗,并在尾注中说:“白沙俗名白土子,或称白沙土子。”这就告诉我们,“穷不怕”在同治年间“撂地”卖艺,用白沙在地上撒字,并说笑话,很受群众欢迎,他那时已有一个名叫“贫有本”的徒弟,师徒一起演出,当时很有名气。可惜诗里对他的身家姓氏、技艺情况都语焉不详。

“穷不怕”何以以此为名?据说他在“白沙撒字”时,常常写出这样一副对联:

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

这显然是在自嘲中言志。他家的门框上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励精矢志朱紫着身”,横批是“舌治心耕”,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意趣,也隐含着他的姓名。关于他从艺的情况,傅惜华在一篇文章里说:“胜清咸、同间,有最著名说相声者,艺名‘穷不怕’,朱姓,佚其名,京人也,向居地安门外毡子房。又擅以二手指捏白沙(俗名白土子)撒于地上,成双钩丈尺之一笔福、一笔寿、一笔虎等字……蒙古罗王(或为醇王)极赏其艺,尝传至府中奏艺以供福晋之消遣,并月给赏赐以终其身。死时年逾七旬。彼又通京剧,曾为人说戏,或传武剧‘八大拿’即其所编。”看来“穷不怕”姓朱是没问题的,他的宅内也有自题“聚糠堂朱”的字样。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人民首都的天桥》里,有关于他传闻的记述:

“穷不怕”,原名朱少(绍)文,汉军旗人。世居地安门外毡子房。幼习二黄小花脸,曾搭嵩祝成,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改习架子前脸。后来独出心裁,改为“太平歌词”,与说相声“孙丑子”为师兄弟。擅长用手指捏白土子,撒地成字……他对于京剧,又有研究,时常教人唱戏。相传武剧中的全本“八大拿”,是他编著的。他在天桥唱了多年,后来遇见了蒙古罗王,把他请到罗王府中,供给优厚,不让他到外边唱。庚子后他年已七十多岁,不久死去。

据此我们可知“穷不怕”即是朱绍(少)文,他也和张三禄一样半路改行,但不是说书、唱曲出身,而是京剧丑角。他开始“撂地”,而后才进王府供奉。他的活动年代在同治、光绪期间,生卒年代大约在1829—1904年前后。

“穷不怕”为什么改行说相声?其说不一。上文说他“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但也有说他才华横溢,在与著名生角程长庚合演《法门寺》时,朱演贾桂,在念状子一节即兴发挥,增加了许多噱头,遂被同行嫉妒,“白眼相加”,一气而改行的。当然,这也可能有“国丧”这一重要外部原因。朱从艺之时,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连年“国丧”确是事实,或许正是后人附会的一条理由?朱改说相声之前,曾一度改习“架子前脸”,它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莲花落”的一种形式,“前脸”近似京戏丑角,也以插科打诨为能事。从“前脸”转为相声,恰正说明这一新兴形式的生命力。

“白沙撒字”的技艺始于宋代的“沙书地谜”,是文字游戏的一种形式。艺人往往采自民间的“组字法”,利用共同的或者可以借用的偏旁,把几个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在流行的“唯吾知足”、“春景当思”、“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既有汉字的形体完整,又寓祝愿生活的妙趣。相声艺人在撒字时往往配以说唱以便吸引观众。据说朱绍文最擅此技。他常常带着一小口袋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街市路口、行人聚集的地方,先用白沙子画一大圆圈,作为表演场地,然后单膝点地,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撒字,一手拿两块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半的小竹板击节,随撒随唱。那两块小竹板叫作“玉子”,“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对联也刻在这两块小竹板上。据说还有一副玉子,上刻“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的字样,也是朱绍文当年用过的。他撒字单个儿的也有,三五字联成词句的也有,有对联也有诗词。单个儿的福、寿、虎等还能撒成双钩,据说有一丈二尺大,往往大字之下再撒小字。先辈艺人曾亲睹他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是“书林汉字翰林书”。不仅有拗口谐音的语趣,并且正念反念都有意思。和朱绍文同时代的“粉子颜”(又名“沙子颜”)就以撒字而得绰号。“粉子”、“沙子”即是撒字的原料。他常撒的一副对联是:“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据说也是朱的传授。字写之后一切科诨、笑话、掌故之类全由字义而出,或拆笔画形象比喻,或释音义节外生枝,古人、时事都是他组织包袱的材料。如:

二木念个林,戴宗问智深,

武松哪里去?拳打快活林。

一大便为天,文殊问普贤,

寿星哪里去?跨鹤上西天。

这里既拆笔画又引出人物故事:第一首首句由“木木”拼为“林”字,“林”字起“林”字落,末句仍归以“林”字。第二首首句由“一大”拼为“天”字,“天”字起“天”字落,末句仍归以“天”字。“词虽不工而俱有意趣”——其实这意趣也就使得词不工了。

有时还边撒边唱,所唱即取俗曲小调“太平歌词”,如撒“容”字时唱:

小小笔管空又空,能工巧匠把它造成。

同类推荐
  •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在对新时期以来全国戏曲创作做宏观把握的同时,重点选择了一批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创作成就,以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走向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理论阐述。书中还对新时期以来以热情和勇气为这个时代奉献出智慧和心血的多位剧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了理论概括。作者从审美理想的视角选择,审美价值的意趣判断,审美感受的形象摹写等方面,论述了从审美理想到审美表达的创作过程。作者还用具体地区的实例,对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成因进行了考论。特别是本书对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和儿童题材戏曲创作做了较为系统论述和理论总结。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本书收有35篇研究唐代碑石与文化的文章,有“《张士贵墓志铭》所反映的问题”、“唐代的学士”、“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魏征的史论观”等。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评书

    评书

    《评书》主要内容分为评书该说、传统评书、评书艺术名家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评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洪荒之证道永生

    洪荒之证道永生

    (起点A级签约)末法时期,一身染奇病的人,携着至宝,逆转时空回上古洪荒世界,成就广成子,看广成子如何逆天改命,弹压诸天,天穹之上,只见广成子手握道仙残图镇压群雄,证道永生。如果有兴趣的兄弟,可以加一下君主制的君羊。882069143
  • 走进格林童话

    走进格林童话

    本书对格林童话在德国的诞生追本溯源,捋清它在中国的特殊读者群--译者的不同接受与传播历程,分析研究由格林兄弟创建的“童话范式”,并深挖儿童文学背后更深层的秘密,拓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化,重新架构儿童文学理论风景,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地位。
  • 书断列传

    书断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捡个美男做相公

    穿越之捡个美男做相公

    睁开眼就听人喊她娘亲,小包子倒是可爱,可儿子貌似还不是亲生,这家徒四壁的要什么没什么,这是让她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听说儿子是个落难少爷有人要接回家,她正要跟着去享荣华时半夜被人追杀,无奈携小包子临时逃命去,途中遇上美男帮退敌脱险还包吃住,这么个高颜值家底丰厚的美男不拐来做个长期饭票岂不浪费机会,嘿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叶落半夏

    叶落半夏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 无限之次元分身

    无限之次元分身

    唐柯黎:来介绍一下,这是我大哥!宇智波耀:神威!弥夜神朔!唐柯黎:这是我二哥!月光叶:飞闪一刀!绯吹雪!唐柯黎:这是我三...姐...吉尔:昂!唐柯黎:这是我四哥!这是我五哥!这是我六哥!...总之,这全都是我的分身!分身无限流,多重角色演绎不一样的无限。主角先知,分身为插入动漫的原创人物,可随意搭配技能。目前位面进程:1.火影忍者2.魔法少女伊利雅3.忍界三战4.刀剑神域5....目前分身角色:1唐柯黎(本体)2.宇智波耀(B格担当)3.吉尔伽美什(萝莉版)4.月光叶(男装大佬)5.读者交流群:三三三二九零七六九
  • The Clouds

    The Clou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
  • 科技:科技成果大展览

    科技:科技成果大展览

    电子计算机是能够把信息自动高速存储和加工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指计算机的一切电器设备,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本身的物理机构;软件指为了运行、管理、维修和开发计算机所编制的各种程序及其文档。硬件与软件结合成为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包括数字式、模拟式、数字模拟混合式三种,通常我们说的电子计算机就指数字式电子计算机。
  • 细雪

    细雪

    《细雪》是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也是整个昭和文坛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小说是一部描述日本中产阶级青年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风俗小说。主要描写了太平洋战争前夕大阪富商莳冈家的四姐妹鹤子、幸子、雪子、妙子分家以后各自的人生故事。塑造了日常生活中四位风格迥异的女性:蕴含着凄美与悲凉大女儿——鹤子、健全完善的二女儿——幸子、凝聚着全部传统美的三女儿——雪子、独立自立的四女儿——妙子。《细雪》虽然是一部生活小说,旁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事件、对外交往等等。作品犹如一幅色彩艳丽、格调高雅的绘画长卷,展现了现代日本上流社会的生活全貌,被誉为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最上乘的风俗小说”,“才不世出的物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