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6900000004

第4章 “说学逗唱”溯源头(2)

这真是一段典型的相声式的“三番四抖”的包袱!类似这样的讽刺佳作在宋代还有许多,更有不少杰出艺人。“滑稽戏”至元代为我国戏剧艺术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滑稽讽刺的传统、插科打诨的方式并没有消逝。它们注入在我国戏剧的艺术体制之中,形成我国戏曲的民族形式特征,并时时以“打猛诨”的方式进出于戏剧情节内外。明代有所谓“过锦戏”,即继承“唐参军”、“宋滑稽”遗风穿插于大戏之中,以“浓淡相间,雅俗并陈”、“谐谑杂发,令人解颐”取胜,敷衍一下也绝似现代相声。如讽刺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势倾中外”、飞扬跋扈的一段:

甲 (佯醉不起)

乙 巡城御史到,快起来!

甲 我……不起!

乙 兵部侍郎到!

甲 不起!

乙 内阁尚书到!

甲 不起!

乙 圣驾到!

甲 不起!

乙 汪太监到!

甲 我……起来吧。

乙 你怎么又起来了?

甲 我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也!

总之,自俳优以来,我国的逗笑艺术一脉相承,日益发展,不仅哺育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形成,更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讽刺艺术的经验。这就是:寓庄于谐的抒情方式、正反相衬的表现方法、虚中见实的概括生活的手段。它们为相声的喜剧性内容、相声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相声逗笑和讽刺的关系等,提供了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和得心应手的有力武器。所谓“寓庄于谐”乃是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内容,这是我国笑的艺术的主流始终不流于庸俗、浅薄的重要原因。它当然是一种严肃的抒情方式。俳优和参军们所提出的都是时代和人民所关切的问题,都是与时政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但是,如果采取一本正经、正言危辞的方式,是不可能被统治阶级所允许、采纳的,也不可能传达当时人们对统治者那种激愤、批判的态度。极度的感情只有通过变形的方式,才能表现感情的执着和焦灼。正像生活中人们愤怒至极时才有冷笑一样,“谐”不是嬉戏,不是油滑,而是“庄”的进一步转化。优孟的“谏马”、李可及的“三教论衡”,都是愠于内而笑于外的。同时,寓庄于谐又是一种高明的抒情方式,不仅能较好地收到效果,往往还能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讽刺者眼界和思想的开阔、高超。他不是仰视或平视被讽刺对象,而是采取轻松随便的口吻、不屑一顾的态度去“俯视”被讽刺对象,在谈笑之中表明自己的清醒和客观,把被讽刺者一下子从天上拉到地下。显然,这还是一种富有笑的魅力的抒情方式。唯其庄谐时时对立不断失调,于是才使人忍俊不禁。

正反相衬是一种表现方法,是寓庄于谐的具体体现。所谓“言非若是,说是若非”,就是讽刺通常使用的“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它常常借助正反对比,使正者愈正,反者愈反,非常鲜明地揭露了矛盾的性质。尤其对于反面事物,往往使用“以正衬反”的方法。这在表达方式上既十分曲折委婉,又常常切中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前面我们提到的唐代名伶黄幡绰,就曾采取以正衬反的方式讽刺了皇帝对他的戏弄。一次,唐玄宗下令让他走进水池。这当然是圣旨难违,但黄幡绰却去而复返,他说:“我在水边遇到了屈原。屈原问我:‘我遇楚怀王无道,才投汨罗江;你逢圣明君,怎么也来呢?’”黄幡绰实际是暗示唐玄宗与楚怀王同样无道,采取的正是以正衬反的方法。

虚中见实是另一种表现方法,指在概括生活时尽情夸张,甚至可以达到变形、荒诞的程度。黄幡绰的遇屈原,李可及把三教的首领都说成是女人,宣州土地神因地皮被刮而无处存身等,都不是按照现实而是依据想象的逻辑进行的,但却深刻地概括了生活的真谛。这就是虚中见实的魅力。虚在手段上,实在感情上;虚在情节设计上,实在人物性格上;虚在艺术背景上,实在典型环境上,等等。总之,我国笑的艺术的经验极其丰富,它们都在滋润、哺育着后来相声“逗”的喜剧功能,使它不仅采取着舌剑唇枪的语言形式,而且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说”——表现形式

相声演员有“以说为主,以逗当先”的艺谚,说明“说”和“逗”的关系相当错综。一方面,从总体分析,“说”主要指语言叙述的表现方式,“逗”主要指喜剧风格的艺术内容。另一方面,从具体来讲,“说”、“逗”之间又是不可分割的。“说”如果不说喜剧性的内容,那就不是相声而是评书一类的形式了。反之,“逗”如果不是以“说”的方式表现,也只能是“喜剧式”的插科打诨,仍然不是相声艺术。但它们既相互结合,又在结合时各有侧重:“逗”和两个演员互为捧逗的“子母哏”形式关系密切,而“说”则和单口相声以及由它发展而来的对口“一头沉”形式联系更多。

用说笑话的形式进行自我娱乐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寓言便多是由笑话提炼浓缩而成的。比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便被保存在《孟子》里;《庄子》里更有“望洋兴叹”、“井底之蛙”、“东施效颦”之类的笑话;《战国策》中“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也很脍炙人口;《吕氏春秋》中还有“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名篇。就是被当作经典的《论语》里也有“割鸡焉用牛刀”的趣话。这说明笑话在先秦早就流行,因此诸子百家才把它们用作“游说”说理的工具,给以教训、隐喻意味——使它们逐渐“寓言化”,并在以后的流传中慢慢形成稳定的成语形式。韩非的《说林》和《储说》诸篇,集中笑话尤多,如“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就是为“说客”提供“游说”资料的。但是,还有更多笑话一直处于自生自灭之中无人重视。直至曹魏时期邯郸淳的《笑林》,才作为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为我们辑录了当时的一些笑话。此后,笑话集就成为小说家的作品被历代史书收录了。但也散失甚多,从魏晋至明清只有七十余种,更大量的笑话还活跃在群众口头。这自然是笑的艺术的宝贵财产。可以说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手段都给相声以丰富的营养。笑话那短小精粹的形式、揭露性的战斗内容、夸张的方法以及机智有趣的语言,都和相声的艺术特点,特别是组织包袱的特点相似。它也是采取“写意”——以意取事、以意取形的方法,不强调情节的连贯完整,只采取“插曲式”事件,就像巨匠手下的浮雕一样,并不塑造人物的整体,只取其传神的头部,甚至只是眼睛,然后大刀阔斧地砍去一切不必要的部分。结构很像一般逻辑的“三段论”式:前提、推理、结论,如同包袱的填、系、抖一样。试举一例:

一人性极吝,从不请客。一日,邻人借其家设宴,有见者问其仆曰:“汝家主今日请客乎?”仆曰:“要我家主请客,直待那一世来。”主人闻而骂曰:“谁要你许他日子!”

这里,第一段亮明要讽刺的对象,第二段借仆人的语气从外部渲染其悭吝,第三段人物以自己的言辞点化出他性格的灵魂。三段之间是一种“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就在它们的“正”、“反”、“合”过程中,抖响了类似相声式的包袱。因此,有许多笑话稍事润色,甚至不加修饰,就可以直接进入相声。

但是,作为艺术源流的追溯,笑话还不是一种自觉的表演活动,它并不直接哺育相声“以说为主”的表现形式。直至“说话”艺术产生,才使以后的相声采取了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说话”是唐宋时期民间艺人讲故事、说笑话的专称,相当于现代的“说书”。“说”字在古代就有故事的意思。前面提到的韩非的《说林》和《储说》,就是故事、笑话的结集。“说话”作为一门艺术至少在汉代即露端倪。前些年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考古学家即断定为东汉晚期的产物。这个“说唱俑”手持扁鼓,双目眯缝,面上带笑,表情滑稽,很可能是位讲唱趣话的盲艺人。这种“说话”在隋代即见于记载。据说隋唐之间的侯白就是位擅长“说话”的能手,《启颜录》里有描述他即兴逗趣的笑话。作为一种民间技艺,“说话”兴起于唐代。唐代佛教寺院中流行的“俗讲”,既讲唱历史也讲唱民间故事,“变文”便是其讲唱的底本。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说话”。这是一种“谈论古今,如水之流”的语言艺术,很有吸引听众的魅力。据说大诗人白居易和元微之、白行简都去听过“话”,一听就是四五个小时,可见其内容和规模已经是曲致委婉、娓娓动听的了。他们曾根据有名的“一枝花话”写成了传奇《李娃传》、歌行《李娃行》。这种“说话”技艺还曾流入宫廷,引起了上层的极大兴趣。以后至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扩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说话”艺术更有了长足的长进。古书里描绘了北宋汴京(开封)繁华的城市生活。那真是商业林立,游人如云,到处都是游乐场所!有集中活动的勾栏、瓦肆,也有临时聚集、画地为场、当街作艺的“路歧”——“野呵”,酒楼、茶肆、庙会、集镇,乃至私人府第,到处都有艺人说书献艺,真是一个需要艺术也产生了艺术的时代!高宗南迁以后,临安(杭州)更是不夜之城,“说话”名家——仅有头有脸的就不下百人!技艺益发成熟,分工也日趋明细。有长篇敷衍的“讲史”,有堪称中篇的“小说”——历史事件的抒情和现实生活的描绘,同样是艺人注目的中心。还有演说佛经故事的“说经”、战争故事的“铁骑儿”,尤其引人兴趣的是还有专讲喜剧性故事的“说诨话”。只可惜由于材料缺乏,我们还难以断定“说诨话”的具体情况,但它至少是一种有说唱有念诵,还运用语言文字游戏手段的“滑稽说唱”。这些“说话”形式,对于如何捕捉矛盾、安排冲突、结构情节、穿插悬念、酿发趣味等有关叙述描写的艺术,创造、积累了极其丰富生动的经验,真是“随意据事演说”,做到了像时人所说的“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宋《醉翁谈录》)。民间文艺那种正面表现、线索单纯、重复夸张的手法,在“说话”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此外,像诗词、赋赞,说表、演唱,特别是“使砌”——抖包袱,更是它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这些都为以后的相声,提供了极其现成的武器。下面我们就略加辨析一下这些手段——特别是语言文字游戏手段和相声的关系。

艺人们常说:“说点儿‘大笑话’、‘小笑话’、‘反正话’、‘俏皮话’,说个‘字义儿’,打个‘灯谜儿’,说个‘憋死牛儿’、‘绕口令儿’。”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以说为主”的相声节目的内容。其中有许多关涉到语趣——语言文字游戏,它们反映着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以及相声表现方式的丰富多样。比如“三句半”这种滑稽诗体,常被相声艺术所采用,相传便是由宋代“说诨话”艺人张山人(张寿)首创的。这是一种“五五五二”的“十七字诗”,由四句组成。前三句每行五字,内容庄重,形式整齐;后一句只有两字,内容诙谐,形式残缺。由于庄谐相衬、齐缺对比而矛盾失调,产生笑料。明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善作嘲诗耶?”其人不应,守以诗非己出,根追作者,又不应,守立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此世之所少,无赖亦可谓勇也。

这里被诬为“无赖”的勇士,以“十七字诗”嘲笑了府守祈雨的蠢行以及滥施刑罚的骄横。这种诗体当是唐诗,特别是绝句风行民间的产物,因此,才可能穿插在“诨话”中增加兴味。只可惜张山人所说的“十七字诗”无从得见。我们可从上述笑话中想见一般。

又如“合生”,这也是宋代“说话”的一项内容,是一种“起令、随令”的语戏,往往利用拆字、谜语、歇后、曲解等手段制造笑料。比如《启颜录》里有一则笑话,说北齐高祖与近臣为乐,高祖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卒律葛答”打一物,别人都猜不出,聪明的优伶石动筩当即猜出是“煎饼”。高祖令石动筩也出一个,石仍说“卒律葛答”,大家还是猜不出。石即说:“还是煎饼呀!”高祖问:“怎么还是煎饼?”石答:“乘铛子热,再摊一张!”——“卒律葛答”为鲜卑语译音,正是摊煎饼的拟声。这一方法在相声《打灯谜》里有所体现和发展:

甲 我若说一个,你就猜不着。

乙 没那事!

甲 您听这是什么:“刺啦!”

乙 说呀。

甲 完了!

乙 好么,我那儿嘚吧嘚吧说了半天,到他这儿“刺啦”完了,您这打一个什么?

甲 吃物。

乙 这……没吃过“刺啦”。这是什么呀?

甲 摊煎饼!

乙 煎饼怎么会“刺啦”哪?

甲 铛是热的,面是稀的,舀一勺面往铛上一倒,拿板一刮,“刺啦”一张!

乙 好么,煎饼啊!您再说一个。

甲 “刺啦”!

乙 刚才那个没猜着,这个更猜不着了。

甲 又摊了一张!

乙 又摊了一张?

甲 啊,刚才告诉你了是煎饼,这回又“刺啦”,明摆着是又摊了一张,你不猜嘛!

乙 好,那你再说。

甲 “刺啦”!

乙 摊煎饼。

甲 摊了一个鸡蛋!

乙 你这铛上什么都摊哪?

同类推荐
  •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我国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后来逐渐独立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兴起于金末,元代初期的散曲刚刚从词或俚曲脱胎而出。因此,这时的散曲有着“以词为曲”的特点。
  • 笛语新说

    笛语新说

    欣闻曹晓磊先生编著的《笛语新说》一书即将出版,我感到甚是喜慰。关于器乐演奏教育教学的专门著述在我省范围内为数不多,笛子演奏类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今天,曹晓磊先生以他从事笛子演奏和教学的亲身感悟及切身体会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全身之力编著了这部新书,为我省的笛子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刘旭编著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先秦、秦汉时代的戏曲,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恢弘元曲、明代戏曲、清代戏曲等曲艺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电影编剧学

    电影编剧学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向读者介绍写作影视剧本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写影视剧本不同于写小说,或写舞台剧本。尽管无论是小说,还是舞台剧本,或是影视剧本,它们都包含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要素,但影视剧本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说:一是,因为影视是造型和叙事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造型意识,要学会用镜头去讲故事;二是,因为影视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掌握视听语言,要学会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去讲故事;三是,因为影视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影视的时空结构意识,要学会用时空的变化去结构剧本。
  •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入论文17篇,对戏曲与戏曲文学的性质和特征、戏曲塑造形象的方法、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戏曲的抒情性、戏曲语言的特点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其中,《戏曲结构的美学特征》发表于1980年,首次提出戏曲的“点线结合的结构形式”。认为中国戏曲与中国的绘画、建筑一样,运用的都是同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完全不同的散点透视法,在情节布局上,“以一条主线作为整个剧情的中轴线,并且围绕这条中轴线安排容量不同的场子”,“形成纵向发展的点线分明的组合形式”。这与欧洲写实话剧的团块组合结构形式是大异其趣的。此文相继被收入《戏剧美学论文集》、《戏曲美学论文集》。
热门推荐
  • 红烛

    红烛

    小云进入许家大院纯属偶然。那天,许镜安在永安戏楼看罢夜场戏,散了场,由戏楼的大掌柜恭恭敬敬地扶上那辆红呢轿的马车。车夫王升为老爷挡好了轿帘,自己跳上前辕板的座位上,吆喝一声,将手中的红缨长鞭猛地甩出一声脆响。那匹拉车的儿马似早已经等待得不耐烦了,没等鞭梢落到身上,便兴奋地喷着响鼻,踏动一阵碎步,奔跑在千金寨的青石街面上。马车驶到艳粉巷口的时候,突然从巷子里跑出一个人来,不顾性命似地拦挡在马车的前面。正在一心一意奔跑的儿马被这突发的意外吓惊,扬起前蹄,昂首对空咴咴嘶叫不止。
  •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办事是一种生存智慧,属于社交中的一个环节。仅仅把一件事做好,称不上会办事,能够通过办事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才能称得上是会办事。办事,与我们常说的“做事”是有很大差异的。办事更强调一种综合素质的应用。它是人际交往、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艺术、应酬公关、做事效率、个人形象等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是科学知识与社会经验的积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办事过程中涉及时机、分寸、变通及方圓之术的运用,这些都需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揣摩、体会和实践,从学和用两方面入手,用阅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办事效能,在职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 观林诗话

    观林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玉玲珑

    玉玲珑

    肤白貌美的小玉是个薄命女子,弃儿、童养媳、寡妇的身份使她的命运凄苦而多舛,凄风苦雨中他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高粱地里的深情凝望和彼此拥有,生离死别时的残酷选择,命运的翻云覆雨虐心虐肝。分分合合中,那份深情始终铭心刻骨。不管丫鬟侍妾,还是尊贵无上的玉贵人,当初高粱地里他的笑颜,是她珍藏了一世的心事。
  • 不灭战神

    不灭战神

    神?魔?都将在他脚下颤抖!已有750万字精品完结书(修罗天尊),请放心阅读
  • 霸道皇子刁蛮妃

    霸道皇子刁蛮妃

    顺势将手中的金冠戴到头上,这样也能穿越?洛瞳瞳,影院新生,第一次进组拍戏便华丽丽穿越到了千年以前的夏朝。她,震国大将军洛文的宝贝独女,自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刁蛮可爱。他,夏朝二皇子,宇文夜,风流倜傥,逍遥不羁。他,夏朝大皇子,宇文晨,样貌绝美,冷若冰霜。他,夏朝首富冷明澈少主。当他遇上她,她又遇上他,故事就这样再一次重演。只是这次,结局不再重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扉侍宠:腹黑总裁乖乖爱

    心扉侍宠:腹黑总裁乖乖爱

    被渣男纠缠的林晓筱,不得已强抢路人装男友,却被反客为主。隔天,男人恬不知耻:“林小姐,昨天帮你演的那场戏,怎么报答我?”“是我有眼不识陆总,”她磨牙,恨不得将他大卸八块,“你到底想怎样?”男人眉眼深邃,一抹浅笑从容。“我要你,陪我假戏真做。”小白兔沦为大灰狼的队友,她从他的御用助手,一步步沦为绯闻女友,管家厨娘……
  • 厨师之路

    厨师之路

    这是个小人物的奋斗史。 我叫刘小飞,是一家餐馆的厨子。女朋友生日那天我花了一个月买了条金链子给她,却被嘲讽又穷又土,一气之下我远走他乡,来到了一个极其贫困的地方。这里物资匮乏,也没有像样的厨师,我觉得我的春天到来了,在这里我拿出了自己的绝技,不仅得到了众人的追捧,更得到了众人的尊重。
  • 告密者

    告密者

    《告密者》这部书,收纳了《事实真相》《告密者》《尖叫的碎片》《夏日往事》等作品。一个个奇妙的故事,像一眼眼深邃而奇妙的洞穴,读之者,如身临其境,能感受到人心人性酿造的丝丝缕缕凉意,也能感受作者对生活本身,对各种际遇的人物的一腔深情。
  • 爹爹候选人

    爹爹候选人

    一朝穿越,堂堂鬼医特工成红杏出墙却不知奸夫是谁的弃妃被赶出家门在荒郊野外生子。无所谓,娃都生了就养着吧。三年后,听闻爷爷病危,她携子强势归来,惊艳天下。不能修炼的废材?她一招制胜。庶出兄妹作恶?让你尝尝身败名裂的滋味!说她仗势欺人?“胡说,娘亲明明是在虐狗。”渣夫要她承认出轨主动弃婚?儿子,上!退婚不成,某娃:“他看着挺有钱的,要不招他做后爹吧。”某男飘到母子二人跟前,幽幽望着她:“我本就是你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