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84300000022

第22章

一天傍晚,张寒晖慕名来到查柳儿家拜访,见到谷雨儿,他十分高兴地说:“关若云同学,那天你在张将军面前的宣誓真是太好了,我辈虽幼,志向高尚;勤奋刻苦,奋发图强;东北子弟,翘首东望,白山黑水,铭刻心上;国难家仇,永世不忘……你看,我都背下来了,也许哪一天,我还要给这段誓词谱上曲,让流亡的东北人都唱起来。”

“真的吗,那你赶快写呀,我第一个唱。”谷雨儿兴奋得脸蛋儿都红了。

查柳儿赶紧教训女儿说:“哪儿那么快呀,小孩子家,在先生面前要懂规矩。”

张寒晖却点头说:“是得赶快,时不我待呀,等我写好了一定让你第一个唱,不过,我想先听你唱支歌,听听你的嗓子能不能唱我的歌。”

“行,可是唱啥呢?”谷雨儿拿不定主意。

“随便,我就是听听你的嗓子,唱你最熟悉的。”张寒晖鼓励她。

“好,我唱我在‘放下你的鞭子’里唱的那支东北小调吧。”谷雨儿有点羞涩地说,两只秀气的大眼睛看着这位第一次见面的先生。

“哦,你演过街头剧?太好了,唱吧。”张寒晖鼓励她。

谷雨儿脸上的表情变得沉痛起来,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开始唱起来:“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张寒晖听得入了神,谷雨儿稚气的童声中渗入了些超出她年龄的凄凉,把这首东北民谣唱的委婉动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唱出了压抑中的无限悲愤。张寒晖内心深处某种蕴含被谷雨儿的歌声激活了,他觉得他需要的就是谷雨儿这种不经意流露的凄凉和悲伤。谷雨儿唱完了,张寒晖猛然从自己的思绪中清醒,连声夸奖道:“唱得真好,真好。”

小孩儿家听不得人夸,一夸就蹬鼻子上脸。谷雨儿也不例外,见这位张先生夸她,就把他当作了知音,爬到床上,摘下挂在床头上的鹿角号,夸耀地说:“看,我还会吹号呢。”

“是吗?吹吹我听听。”张寒晖被谷雨儿天真的样子逗乐了。

谷雨儿当真撅起嘴巴,呜呜地吹起来。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这种吹不出来调子的号筒自然没有什么稀罕的,让他稀罕的是,关若云这样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不但能把这种号筒吹响,而且吹得十分轻松。他知道这种鹿角号需要用很强的气息,还必须掌握好技巧才能吹得响。“真不简单,谁教你的?”张寒晖问。

“我爷爷。”谷雨儿自豪地说。

“哦,你爷爷在哪儿,我怎么没见呀?”

谷雨儿满脸的笑容顿时不见了,她的嘴巴撇了撇,说:“还在老家呢。我想爷爷,还想爸爸。”

“你爸爸也在老家?”

谷雨儿摇摇头,靠在妈妈的身上,神情黯淡地说:“爸爸在长城上跟日本鬼子打仗,战死了。”

“哦——”张寒晖看着紧紧靠在一起的母女俩,沉痛地说“全中国都不会忘记你爸爸这样为国捐躯的英雄。”为了不再惹母女俩伤心,他调换话题问谷雨儿:“我知道小若云的老家一定很漂亮,对吧?”

“我老家的房子可大了。”一说起老家,谷雨儿来了兴致,“老家还有炮楼呢,我小时候妈妈还带我上去过。炮楼可高了,站在上边往外看,一眼望不到头全是高粱地,风一吹,‘哗哗啦啦’响。我最喜欢在老家过年了,一到过年,我爷爷就赶着大车到沈阳城里去,我坐在爷爷旁边,爷爷把他的大皮袄包在我身上,只露个头。满地都是雪,像白面一样,爷爷把大鞭子一甩,马车就跑起来了,车轮子压得雪地‘嗞嗞’响。到了城里,爷爷就买好多东西,把大车装得满满的,还给我买新衣服,买红皮鞋,别人只有新衣服,就给我一个人买红皮鞋。”谷雨儿兴致勃勃的只顾说,完全没有注意到张寒晖的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查柳儿赶紧打岔,说:“张先生累了吧,小孩子家说起来就没完。”

张寒晖说:“最近我接触了很多东北人,每一个人说起家乡都说起来没完。他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留在家乡的爹娘,但是他们都在日盼夜想着回去的那一天。”

谷雨儿望着张寒晖问:“先生,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爷爷?”

张寒晖坚定地说:“总会有那一天的。”

张寒晖从查柳儿家出来,踏着月色回到位于东关外索罗巷的竞存小学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他坐在宿舍里那张两屉书桌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张寒晖时年三十四岁,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一个教书先生家庭。在他的家乡,自古就有吹拉弹唱的传统,每到农闲季节,村民们经常自发地组成小戏班子,自娱自乐,用以丰富农村单调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张寒晖在这种原始的艺术形式里,获得了最初的艺术熏陶,这对他最终走上音乐创作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九二二年,张寒晖考入我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接受共产党的指派两次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安二中,竞存小学、竞存中学当教员。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东北军将士家庭和东北流亡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在内地的流亡生活,亲眼目睹了被调至陕甘地区的东北军拖家带口的悲惨生活。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无比思念。

张寒晖点亮煤油灯,拿出几张横格纸,在桌上铺开,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工工整整地默写出关若云的誓词,然后开始酝酿情绪,随时捕捉着随同情绪出现的旋律,可是每当他用笔记录下这些旋律之后,他都不满意地划掉了,这些旋律总是走向进行曲的轨道,和他内心中的需求相差太远。

他又重新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在丝丝缕缕的云中穿行,好像一面镜子似的折射出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他仿佛从明月里看见了广袤的东北平原,看见了波涛汹涌的松花江,看见了松涛翻滚的长白山,看见了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他的胸中突然充满了对祖国山川无比的爱恋。

他换了一张纸,写下了几句新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他放下笔,再次仰望明月。现在明月里折射出的是他自己的家乡,几垄薄田,一间茅舍。他真真切切地看见茅舍里年迈的双亲,父亲带着老花镜在油灯下写字,母亲盘腿坐在炕上纳鞋底。他的眼睛湿润了,一种伤感在心里油然而生。他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道:“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写完这句之后,张寒晖的目光,落到书桌上那份东北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出版的专刊《东望》,专刊封面上是东北军将领王以哲军长的题词:“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

“九一八,九一八,”张寒晖嘴里反复念叨着这个词,他想起关若云的那双大眼睛,她好像又在问他:“先生,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爷爷?”他想起他在西安街头看到的凄惨景象:那些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东北难民,有的扶老携幼在寒风中颤抖,有的在救济所门外龟缩成一团等待收容,有的沿路乞讨,有的甚至沦为娼妓……

他满怀悲痛地奋笔疾书写出后面几句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写完最后一句,他不能自已地趴在桌上痛哭失声。

在谱曲的时候,关若云凄凉的歌声始终在他耳边缭绕,他仿佛又听到了家乡定州秧歌的大悲调,那悲痛欲绝的哭泣,那哀怨凄凉的倾诉,悲痛欲绝时撕心裂肺,哀怨凄凉时婉转压抑。他意识到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旋律,他的笔飞快地在纸上飞舞……一首新的流亡歌曲诞生了,他给这首歌曲起名叫《松花江上》。

第二天,张寒晖就在竞存小学组织教师、学生成立了一个抗日宣传队,他还专门从东望小学请来关若云作为领唱。节目很快排练好了,决定于“九一八”国耻日在东望小学公演。

是日,东望小学操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其中部分观众是东北军及其眷属,但绝大部分都是附近的本地市民,这大大地出乎张寒晖的预料。东北军进入古城之后,与民争食,引起物价上涨,一些官兵还为租房,为看戏,为买东西等等事情,时不时地和市民发生争执甚至武力相向,市民颇有怨言,在本地人中引发了敌对情绪。有识之士为此十分焦虑,千方百计化解矛盾,但收效甚微。

抗战时期西安城里人活得艰难,特别是那些扛包的、吆车的、出力的下苦人,扛一天活回家能吃上放了辣椒面子的苞谷面搅团,把人喝得满头大汗,就已经是最大的受活了。逢上年节包饺子,二两肉三斤红萝卜拌馅,让眼窝解个馋,看在眼里是鲜红的肉馅,吃到嘴里全都是萝卜味儿。日子过得这般凄惶,娱乐就更谈不上咧,阿房宫的电影,易俗社的秦腔倒好,票贵的憎悚,买不起;开元寺、江南旅社晚上艳帜高挑,国色天香,那是人家达官贵人去的所在,老百姓甭想,游艺市场、鸭子坑倒便宜,怕得上花柳病嘛哒,一般人不敢去。现在听说东望小学校里能看不花钱的戏,一传十,十传百,活得生烦的市民们便从南门大街,从钟鼓楼,从南院门,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盛况空前。

那年头看戏就图个热闹,没人在乎演的啥,更不讲究啥规矩。演出开始的时候,台下乱糟糟的像庙会,但随着一个个节目的进行,台下渐渐安静起来。台上日本鬼子的骄横残暴,东北民众铁蹄践踏下的痛苦哀号,渐渐抓住了人们的心,封住了他们百无聊赖的嘴。现场的氛围越来越沉重,单从表情上已经无法分出谁是东北人,谁是西安人,他们的神情同样严峻,他们的热血同样澎湃,他们的心已经被台上的演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当台上一个演员悲愤地喊出:“难道我们英雄辈出的祖国不再有热血男儿了吗?难道我们中国人命中注定就该被日本鬼子欺凌吗?难道我们中国人能容忍这样无耻的蹂躏吗?”

台下群情激愤,上千只手臂高高举起,上千条喉咙发出怒吼:“不能!不能!!不能!!!”发出怒吼的不只有东北人,更多的是西安人。

最后一个节目开始了,六十个小学生在台上排成合唱队形。关若云和唐风走到前台,唐风首先朗诵道:“同胞们,你们知道松花江吗?你们还记得‘九一八’吗?你们想了解东北人民的痛苦心声吗?那么,你们听吧!”

关若云神情庄严地跨前半步,倾诉般地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她清脆的歌声婉转而深情地在人们心头流淌着,激荡着,歌声把人们带到了辽阔富饶的东北大地。就在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想象中时,她的歌声突然高亢悲愤起来:“‘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坐在台下的查柳儿眼睛湿润了,她深深地被女儿如泣如诉的歌声打动了,被那看似平常却又字字千钧的歌词打动了。她眼泪汪汪地看着台上的女儿,想起留在老家的父母双亲,想起再也见不着面的丈夫,她突然意识到她距离生她养她的老家已经千里万里。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台上的女儿嗓音哽咽地唱着,台下的母亲五内俱焚地哭了。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台上六十个孩子的和声引发了台下千百人的共鸣。一个人站了起来,跟随着孩子们唱起来,一批人跟着站了起来,最后全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千百人的歌声汇成了声音的巨浪,汇成了血泪交融的感情交响。

张寒晖激动的热泪泉水一般奔涌出来,这时候他真正感受到音乐巨大的凝聚力,感受到被唤醒了的民众力量有多么的伟大。多少人奔走呼号难以做到的事,一支歌做到了。

“九一八”演唱会后,张寒晖接到了西安多所学校和民众抗日团体的演出邀请,他每天带领宣传队到西安的第二中学、女子师范、省立高中、西安师范等多所学校以及“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组织的各种民众集会上演出。《西京日报》、《西北》周刊、《救亡》周刊、《老百姓报》、《西北文化日报》等报刊相继刊登了关若云和她的同学们的演出照。她们每一场演出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松花江上》像一杆战旗在古城西安上空飘扬,极大地激发了省城军民的抗日热情,歌曲中凝聚的血泪强烈地感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致使这首歌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全中国,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无处不在地飘荡着《松花江上》中的悲切呼号。

十一岁的关若云因为这首歌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心灵到身体都长大了,她不再是那个只喜欢唱“心尖尖,乖宝宝,”的谷雨儿,而成为了一个唱着《松花江上》融入抗战洪流的小战士。她忙得每天不着家,不是到工厂,学校演出,就是下乡搞宣传,弄得查柳儿直抱怨,说总有一天她得在《西京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了。

同类推荐
  • 冷案重启

    冷案重启

    警界新人甘凤池因热血冲动被“发配”到处理疑难悬旧案的冷案科,他原以为自己只是负责整理那些陈年旧档,没想到一具山间意外发现的白骨,将他和科长萧兰草拖进了一个无尽的犯罪深渊。女友被杀,知名女律师在别墅离奇死亡,凶案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而他和萧兰草锁定的嫌疑人却被证明不可能犯罪,一切都开始变得越发扑朔迷离……离奇失踪的少女,地窖的无头残尸,黑暗的犯罪组织……甘凤池每打开一个陈旧的档案,就有一个曾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诡谲迷案,就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在他眼前一一展开。而让他更想不到的是,比真相更加血淋淋的,是诡谲的人心。
  • 钱德勒短篇侦探小说全集3:勒索者不开枪

    钱德勒短篇侦探小说全集3:勒索者不开枪

    雷蒙德·钱德勒擅于塑造冷峻、坚硬、黑暗的故事氛围。他的短篇小说步步惊险,孤独危险的灵魂遍布大都市各个角落,明星、妓女、混混、生意人、私人侦探、警察……为了各自的目的明争暗斗。主角裹挟在阴谋当中,凭借老辣身手和精明世故,看穿一个个险恶的心机,揭开隐藏在黑暗中的惊人内幕。
  • 金把头

    金把头

    谁也没曾想到,昔日赫赫有名的徐把头,数年过后,竟然会沦落为奄奄一息的乞丐。一天中午,戒备森严的细鳞河砂金矿,一群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矿工,仍是仨一帮俩一伙地在各自的金坑里有气无力地淘金。饥肠辘辘的他们都在急切盼望着午餐的早些到来,不时朝老金道眺望。空无一人的老金道上,一个乞丐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他衣不蔽体,胡子拉茬,蓬头垢面,捧着个带豁的讨饭碗,拖着根打狗棒,一步三晃,蹒跚而行,刚进金场,便一头栽倒在尾砂上,没爬起来。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剑胆琴心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剑胆琴心

    《剑胆琴心》再现了侠义英雄的传奇故事,复活了《史记》里记载的“游侠列传”。这些“世外群龙”,诸如朱怀亮、张道人、于婆婆,在太平天国革命之后,隐身江湖,游走于草莽之间,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剑胆琴心》没有怪力乱神,没有奇幻仙侠,有的只是技艺。正是这种朴实自然的写法,达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与金庸博大精深的武侠叙事交相辉映。
  • 唱歌

    唱歌

    刘小吉站在公路上朝着桐树沟喊赵卫东,他手里举个便携式喇叭,先是喊一声,噢,接着肚子朝前一拱,喊赵卫东。王石凹的人呼喊人都是这样的,先是一声噢,像是种地打底肥一样的,为的是让后面一句更响亮。刘小吉就那样喊,喊一声歇一下,接着又喊。没人应声,只是山学他的声音回一句,噢——赵卫东。喊着喊着,太阳就从鹰嘴崖落下去了,他心想着得亲自跑一趟,一个声音应了,么事哎?刘小吉听出来是赵保的声音,立刻笑骂起来,老庚哪,还在啊?
热门推荐
  • 春晚谣

    春晚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武魂是外挂

    我的武魂是外挂

    一个武魂的觉醒,就有着一条轨迹的运转,这就是因与果的相伴。 一个外挂武魂的觉醒,一个不一样的征途! 【新人新书求支持!】 【本文半皮皮】交流群:795117047~
  • 四季家常菜:春季菜

    四季家常菜:春季菜

    《四季养生家常菜》,集作者多年实际操作之经验,吸取多家之长,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要旨,融合中医养生学、西医营养学知识,坚持科学料理、合理搭配,以期使人们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本书为该套菜谱中的其中一本。该书以春季顺时养生为主,再根据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向读者介绍了几百种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烹饪的家产菜,简单易学,一看就懂,菜谱的搭配又符合人体的营养需求,是非常实用的一本家庭常用菜谱。
  • 死亡岛之旅

    死亡岛之旅

    大学生梦珍,应聘来到了一个美丽又充满神秘的岛上当孤儿院的教师,却意外连连,她教到知心的朋友艾紫,偶遇了经常被人追赶的富家子弟彦熙认识了为人正直有担当的警察民翰,了解到很多不呢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感人泪下的故事,解读出了岛屿背后深深的涵义,一场灾难倾覆了一座岛屿,灾难面前她将如何面对,感情之中又该如何抉择?对于命运,我们有着无奈,但面对同样命运,我们却有着不同的未来。对于梦珍,所有的困难都只是“小事”,只要不放弃,一切就还有希望,生活要快乐着,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可能都有转寰的余地。希望读到此文你的生活会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
  • 阿毗昙八揵度论

    阿毗昙八揵度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嫡女谋:丞相认栽吧

    嫡女谋:丞相认栽吧

    她是将军府的嫡女,是大魏国的太子妃。她耳根子软,听信奸人谗言,把仇人当亲人待,最终被亲妹妹和太子侧妃陷害身亡,死前更得知自己母亲和丫头也被其所害。自己良善,却落的如此下场,怨念不甘让她重生到八年前。这一世,她会把前世的怨都讨回来……她们诡计多端、手段狠辣,她以牙还牙,统统还回去。坏名声,断了嫁人之途,看怎么斗?!只是面前温润如玉的未来丞相,居然也会出手助她,在事后对她虎视眈眈……
  • 露从今夜白

    露从今夜白

    作品为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小说时间跨度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一甲子的时间里,发生在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故事。对于爱恨生死,不同年代、不同人物分别以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处理。由此产生一幅色彩鲜明、比照强烈的生活长卷。小说以江南为故事发生地,有意识突出地域文化,间或夹杂江南方言,描绘出“穷山恶水”与“青山绿水”间的人情冷暖。
  • 元始洞真决疑经

    元始洞真决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魔的城堡:《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中魔的城堡:《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三个孩子在一次暑假当中,无意中闯入了一个充满了魔法的城堡,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沉睡百年的公主被吻醒,其实,是一个淘气的小女孩梅布尔对他们开的一个玩笑;接下来真正的魔法戒指出现了,同伴因为这枚戒指而隐身,接着看到花园里,所有的塑像在傍晚都活了过来……
  • 村姑瓜娘

    村姑瓜娘

    来自大草原的莎日娜,因为在放羊的旅途中小眯了一会就来到了架空的起业大朝!虽然少不了烦人的极品亲戚,但还有暖心的爹娘,端庄爱幼的大姐,调皮聪明的小弟,还有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本尊!瓜娘!!看平凡的瓜娘如何带着家人在起业朝生存,并且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