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3500000007

第7章 节庆庙会(2)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依据不同的说法,寒食节的时间在清明节前一天或前几天。寒食节的历史有2000多年,曾经被称作民间第一大祭日,它还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用饮食风俗命名的节日。由于在寒食节这一天,民间禁燃烟火,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那么为何只吃冷食呢?这和古代的一位名人有关。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寒食节和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有关。当年晋国公子重耳外逃,生活条件非常差。就在重耳快饿死之时,他的随从介子推为了让其继续活下去,不惜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君王,要赏赐介子推可是被他拒绝了,随后介子推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在绵山。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便纵火烧山,谁都没想到介子推母子宁可被烧死都不愿出来。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把绵山更名作介山,在介山之上修庙立碑。而且下令在纵火烧山这天全国不许点火,只可以吃干粮与冷食。

后来,人们为了推崇介子推的这种气节,便把寒食禁火的风俗流传下来,形成寒食节这个特殊节日,以此表达哀思。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不但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还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致始于周朝,发展至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最先只不过是一种节气的称呼,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曾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即清爽明净之风。它作为时序标志的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知,在汉朝便已有了明确记载。

清明节作为节日形成于唐朝时期,可是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的相交接之日,即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和寒食节相隔不远。据说介子推死后一年,晋文公率领文武大臣登山祭拜介子推,发现介子推逝世之时所倚靠的老柳树竟死而复活,便将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作清明节。

宋元时代,清明节渐渐替代了寒食节。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传统节日的庆贺日渐淡薄,原因在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相近,大多数地区人民开始将寒食节与清明节放在一起过,多在清明时节举办上坟扫墓等仪式,就连寒食节起源的习俗活动也多被算作是清明节的了。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紧密相关。

屈原由于向楚怀王进谏而反遭小人诬陷,被楚怀王罢免官职流放在外。因为怀才不遇与流放过程中的辛酸经历,导致了屈原意志消沉,最终在秦国攻破楚国国都的当天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以死明志。

屈原死后,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前往汨罗江边吊念屈原,还有渔民划着船,在汨罗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有的人又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到江中喂鱼虾,在他们看来,鱼虾吃饱之后便不会啃噬屈原的尸体了。后来,人们怕投入江里的饭团被水中的蛟龙吃掉,就想出用楝树叶包裹,树叶外用彩色丝线缠绕着。直到晋代,粽子才被正式认作端午节食品。

当时渔民划着船,在汨罗江上寻找和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认为速度越快,就能越早地将屈原的尸体打捞出来,这种行为慢慢就沿袭下来,并渐渐地变成了赛龙舟。

另一种说法是,春秋以前的吴越之地,有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办部落图腾祭祀的风俗。

韩国和端午节有何联系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重午”等,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原本是夏季的一个祛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设立端午节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屈原,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端午风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文化风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文化还是东亚诸国、诸地普遍流传的风俗,它对中国周边自古便接受“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与越南等国,有着深远影响。

韩国曾将“端午祭”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有关端午节到底属于哪个国家的争议便始终存在。

所谓的韩国“端午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而是“江陵端午祭”。端午祭的时间与我国的端午节相同,都在农历五月初五。他们把“端午”叫作“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以往都会在端午节当日摆上散发着艾草与糯米香味的艾子糕,用菖蒲汤洗头祈求大吉大利,喝菖蒲水用来辟邪。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传统服装参加演出、祭祀、运动会以及观看荡秋千与摔跤比赛等。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源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明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共有12位之多,比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七夕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巧节”,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它源自我国,但也是华人地区和一些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还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据传,七夕节的来源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相关。在我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儿,她用一双巧手编织出了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则是世间的一个孤儿,虽然勤劳可生活依旧贫苦。织女下凡后结识了牛郎并且结成夫妇,他们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王母得知后震怒,不仅拆散了他们,还划出一道银河将他们分开,使得他们夫妻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在喜鹊搭成的鹊桥上见一次面。相传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可以在葡萄架下听见牛郎与织女的窃窃私语。假如七月初七这一天,天上掉下雨点,那便是两人伤心的泪水。

事实上,七夕节源自汉朝,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古代文献中有关乞巧的最早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已是一个普遍的节日,习俗活动丰富多样。历朝历代都把七夕当作一个隆重的节日来庆祝。到了明清时期,七夕已变成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

“七夕”这个称呼还源自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古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和“期”同音,“七”还和“吉”同音,因此七月初七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你知道中元节吗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七月半”,在佛教文化中则叫作“盂兰盆节”。

中元节的起源,追溯起来应和中国古代盛行的土地祭祖相关。传说天官生日是在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他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予福泽。地官生日是在七月十五,叫中元节。他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免罪行。水官生日是在十月十五,叫下元节。他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除厄运。

通常中元节被认为在农历七月十五,有些地区则是在七月十四。据传在这天,冥府会放出所有鬼魂,凡是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通常在地方上要祭祀孤魂野鬼。因此,它就是一个以祭拜鬼魂为核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放河灯和莲花灯有何寓意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在这天有祭祖放灯的风俗,纪念先祖,追忆先人。把怀念和哀思寄托在一盏盏灯上,任它们随水漂流。

河灯,又称“荷花灯”,河灯通常是在底座上放上灯盏或者蜡烛,中元夜放入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了普度水里的落水鬼与其他孤魂野鬼。

在人们看来,中元节作为鬼的节日,也该点灯,为鬼庆贺。但是人鬼有别,因此中元节点灯与上元节点灯并不相同。在五行八卦中,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面之下神秘昏暗,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鬼魂沉沦的幽冥地狱。因此上元节点灯是在陆地,中元节点灯是在水中。

现在,放河灯已变成欢快的活动项目了。同时,放河灯也是一件善事,原因在于传说自阴间至阳间的这条路很黑,如果没灯,鬼是看不到路的,看不见路他们便不能到达阳间,也就不能转世。因此有种说法是这天假如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便可托生。

恒景重阳节剑斩瘟魔的故事

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拜祖先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恒景剑斩瘟魔的故事通常被看作是它的起源。

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一瘟魔,只要它现身,便会给附近的百姓带来灾祸,人们备受瘟魔的摧残与蹂躏。

瘟魔的出现引起了一场瘟疫,夺去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也险些因此丧命。病好以后,他决定为百姓除掉瘟魔,便告别了自己心爱的妻子与父老乡亲,外出寻仙学艺。恒景到处寻师学道,寻遍了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探寻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位法力无边的仙长。

恒景不怕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找到了那位具有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被他的精神所打动,最终收恒景为徒,并教他降妖剑术,又赠给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超凡的武艺。

某天,仙长给了恒景一包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并密传他辟邪用法。仙长将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为恶,你已学成本领,理应回去为民除害了。”于是,恒景便骑着仙鹤回家了。

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回到了家乡,他遵照仙长的嘱咐将乡亲们带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并且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工作。

中午时分,伴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了汝河,可是它才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一阵阵茱萸奇香与菊花酒气,便立即止步,脸色骤变。

此时的恒景手握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将瘟魔刺死于剑下。自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习俗便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没有庙也能办庙会吗

庙会,也叫“庙市”,是春节或其他节日围绕着寺庙举行的庆贺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传统民间风俗活动。不仅是汉族民间宗教和岁时风俗,还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认为有庙才可以举办庙会,或说是真正的庙会。其实,没有庙的话,也可以举办盛大的庙会。

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中,庙会已日渐发展成在佛寺道观之内或者它周围形成将宗教、商贸、游艺集于一体的民间聚会。这种庙会也叫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可是还有将神像抬出庙宇之外的巡行,称为迎神赛会,这类是无集市的庙会,比如妙峰山庙会。有些地方虽无庙,但宗教和商贸活动异常频繁,仍然可叫庙会,例如清代厂甸与天桥等。

总而言之,中国的庙会是自古代严肃的宗庙祭拜与社祭以及民间的信仰之中孕育产生的。庙会作为一种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被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与传承的生活文化,其形成、存在与演变均和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庙会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还是人们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上海有哪些庙会

在上海,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花样众多热闹非凡。但是你了解老上海都有哪些庙会吗?

城隍庙庙会:不管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城隍庙都是那个地方最高的土地庙。上海定在每年3月7-29日、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初一),城隍要前往厉坛抚慰厉鬼,称为“三巡会”,到时,人们会将城隍自庙中抬出来,前有高昌、长人、新江、财市“四司”开路,沿街出会至厉坛,由知县宣读完祭文之后再回到城隍庙。

龙华庙会:老上海最知名的庙会。龙华镇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东靠黄浦江。清朝后期,上海已经有多条马路通往龙华,为龙华庙会的兴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龙华附近有漕河泾,原本是河名,后来发展成镇市,漕河泾的水神庙称为“漕河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左右,当地人便要举办隆重的漕河神出会活动。出会是由地方与庙宇联合筹办的,人们聚集在漕河庙,出会的队伍沿着街巷行走,在几个指定好的地方举办“路祭”,习俗意义是驱逐厉鬼,祈求吉祥,以龙华为终点,之后回到漕河庙。

在上海,龙华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民俗文化、佛教法会和传统民间集市,活动格局涵盖了龙华寺、塔游览区,龙华西路集市的购物区与一个活动范围比较大的表演区。

龙华庙会的民俗文化特点特别鲜明,组织的文艺节目包含了沪剧、越剧、舞龙舞狮、山西绛州锣鼓、安徽花鼓灯、驯兽、河北鸡舞、天津高跷、沧州大马戏等,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每每龙华庙会,游人都是摩肩接踵,每位游客都能在热闹非凡的庙会街感受到庙会的独有魅力。龙华庙会正日渐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一道独具特色、无比亮丽的风景线。

老北京庙会有哪些经典小吃

北京庙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便是庙会小吃。事实上,这些小吃大多数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食物,带有北京本地特点,符合北京人的胃口,形成了固定的套子。北京庙会上的经典小吃主要分以下几种:

豆汁:有些人说,豆汁属于老旗人的食物,事实上喜欢喝豆汁的并不限于民族,也不拘泥于贫富。卖豆汁的按照惯例是以粉房把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会上,就地熬煮。

同类推荐
  •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是天津电视台于2008年拍摄的以空中视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城市形象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天津电视台的天津航拍系列题材纪录片之一。
  • 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奉化民间文艺·地名故事卷

    该套书共三卷,分别是《谜语卷》《歌谣卷》《地名故事卷》,收录了奉化区谜语近1200条,歌谣340余首,地名故事150余则。
  • 小源荐书

    小源荐书

    《小源荐书》是QQ阅读旗下一档荐书节目,除了小编为大家推荐优质书籍之外,还有小源热线、脑洞大开猜猜猜等精彩互动环节。
  •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每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简单明了;时限为1930—2120年,共190年,时间跨度大,查找方便,实用性强。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选提炼,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更鲜活、更实用。并根据今天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本书包括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生肖星座、民俗礼俗、民俗禁忌、民间传说、养生保健、居家风水、吉凶趋势等内容。本书编写体例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以契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是老百姓居家必备的工具书。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热门推荐
  • The Story of My Heart

    The Story of My Hear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剩女的随身庄园

    重生之剩女的随身庄园

    重来一世,要过怎样的生活?踹掉渣男,虐死白莲花!老天开眼,居然还有重生福利!手镯里面有随身庄园?那就回乡下包几个山头买几亩地,种菜养鸡,守着农家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至于大龄剩女?怕什么,还有送上门的冷酷总裁呢。***************“对不起思泉,我爱她,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会补偿你的。”“对不起林总,都是我的错,是我勾引世桓哥,你要骂就骂我吧。”十年的相守和付出,林思泉等来的是渣男和白莲花的勾搭成奸。一朝梦醒,还要跟他们痛苦的纠缠一生吗?不,她的生活,不应该跟贱人为伍。带着灵泉回到乡下,重新开展新生活。照顾家人,斗倒极品亲戚,找上门来的渣男,你还要脸吗?包山种地发展农家乐,打造一个都市休闲新王国!**************
  • 传授三坛弘戒法仪

    传授三坛弘戒法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娱乐之慢慢成长

    娱乐之慢慢成长

    纨绔?不存在的,我只是一个不想学好人云亦云的小砸皮。怂包?不存在的,我就不信谁是硬气过一生的,又不是什么修行世界。笨?不存在的,我只是懒得学而已。
  • 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

    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

    《道德经》所讲述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生存智慧与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将《道德经》当作解决新世纪人类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语言简洁,条理分明,分别从做人、做事、快乐、修身、管理、养生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道德经》内的相关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慢慢走来

    慢慢走来

    随着成长,想起以前的事,一点个人感慨,发布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 调包公主重生记

    调包公主重生记

    前世的她,在火刑之下惨死,36岁撒手人寰……前世的她,被迫易嫁10次,……前世的她,绝世之姿挑起七国纷繁战火,红颜祸水颠覆四国……前世的她,被世人指为狐狸精,诛连母族二百六十四口获腰斩之刑……后世的她,涅槃重生,历史惊人相似,她历尽人世沧桑,悲欢离合,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重新来过?
  • 女战神的黑包群

    女战神的黑包群

    星际第一女战神东姝,某天突然加入一个黑包群!女战神一脸懵逼,顺手一戳!——————快穿,无CP(第一个世界除外)。新书《快穿之位面黑科技》求支持~
  • 生活窍门小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生活窍门小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如今的生活可谓是日新月异,发展变化迅速。不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情况下,各个家庭都要面对诸如衣食住行、健康保健、家庭关系、交往处世等各种问题。同样是面对这种或那种问题,一般人看起来也许觉得困难重重,“生活的高手”却能够轻松应对,处理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