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3500000006

第6章 节庆庙会(1)

中国传统的节庆和庙会是民间风俗的集中体现,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礼仪、禁忌和各种讲究,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融合了无数的时空变化和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俗节庆风情和庙会活动。

为何说冬至大于年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左右。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古代历法24节气之一。

冬至本身是一种天象,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白昼渐渐变长。因此人们称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起始,是一个吉祥日,应当庆贺。《晋书》曾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足见古人对冬至日的重视程度。自汉代以来,人们开始在冬至日举办庆贺仪式,高峰期朝廷放假三天,君王不听政事;民间则休市三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我国有些地区依然会庆贺冬至日。比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亲朋好友你来我往,互相馈赠食物点心;而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俗。有句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人们看来,冬至日吃面,意味着寒冷的日子很快过去,春天早日到来。

基于这种观念,人们一向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冬至”这天,已有“年”的气氛,有些地方会在这天用糯米粉做成“冬至圆”,意作“添岁”,表示“年”虽未过,但事实上人们已长了一岁。

元旦是怎样来的

元旦,作为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被世界多半国家通称为“新年”。元,也就是“首”,意思是开始、第一;“旦”也就是早晨天明之时,通常还包含了一天之意。所以“元旦”是一年的起始、一年的首天。

“元旦”一词最先见于《晋书》,可是它的含义已沿用了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经用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作为元旦。汉代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人创建了“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自此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作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可是并未称为“元旦”。民国之前,元旦也就是如今的春节。

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是在公元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在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还决定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且把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作“春节”,所以,在中国元旦也被称作“阳历年”。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俗语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寓意好的兆头,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好运连连,顺顺利利。

明清时期,民间春节吃饺子的风俗已相当盛行。饺子通常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就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初始,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子”就是“子时”,交和“饺”是谐音,有“喜庆团圆”与“吉祥如意”之意。

春节吃饺子有许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地,结束了混沌之态。另外一种说法是取其和“浑囤”的谐音,意作“粮食满囤”。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吃饺子的风俗和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人之时,因为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非常容易被冻坏,为了让耳朵固定不掉,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用细线将耳朵拴住,线的另一头被放在黄土人的嘴中咬着,如此才算将耳朵做好。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此等功绩,便包起了饺子,用面捏成人耳之状,里面包上馅儿(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之所以成为佳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原因在于:第一,饺子形状似元宝,人们在节日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第二,饺子带馅儿,方便人们将种种吉祥之物包到馅里,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

腊八为何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是我国独有的一个节日,被人们称作“腊八”,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在腊八这天,古人有拜祭祖先神明、祈求吉祥丰收的传统。而在民间风俗中,一些地方有食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在中国吃腊八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最先始于宋代。相传,吃腊八粥最先源自释迦牟尼。传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曾苦修很多年,瘦骨嶙峋。就在他决定放弃苦修之时,一位牧女在这时送给他乳糜吃。他恢复体力之后便在菩提树下坐起禅来,在十二月八日得以成道。因为在夏历年中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被称为腊八。在中国汉族的一些地区,把这天当作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因此腊八便成为佛教节日。据《百丈清规》中记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寺庙会在这一天举办诵经仪式,而且仿效佛成道之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与果实等做粥供奉大佛,名叫腊八粥。

后来,腊八粥不但提供给僧侣食用,民间也非常流行。每逢腊八节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烹煮腊八粥,祭拜先祖,大家借此团聚在一起,喝粥或馈赠亲友。在王宫之中,皇帝、皇后、皇子等赏赐腊八粥给文武大臣、侍从宫女等人以表皇恩。

作为一种节日民俗,在腊八节这天喝腊八粥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用来庆贺节日与表达亲情,一直流传至今。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

腊月二十三,是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扫尘、祭灶、吃灶糖的日子,也叫“小年”。在我国民间,始终存在敬拜灶王爷的风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差不多每家每户都将灶王爷当作神明来敬奉,而且将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定作祭灶日。

可是为何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呢?传说,灶王爷作为每家的主神,记录着每家人在一年当中的善恶行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都是送灶王爷登天的日子。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的情况,因此在这天大家都要购买一些糖果类的食品供奉灶王爷,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勿讲自己的坏话,多多美言几句。在大年初一的凌晨时分,守岁的人们又请回灶王爷,希望灶王爷可以带给全家福气。有副对联写的正是这个典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因此,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送灶王爷登天的风俗,不仅有人们对灶王爷的寄望,还有人们对幸福生活、吉祥如意的祈盼。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风俗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上天眷顾的心理寄托。

你听过这些“守岁”的习俗么

在我国汉族民间,守岁作为在除夕夜的一种风俗习惯,指的是在除夕夜全家团聚,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有许多,大致总结成以下几点:

年夜饭:守岁的风俗是自年夜饭开始,有些人家能吃到直至深夜。

压岁钱:在除夕夜守岁时,小孩儿们会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原因在于压岁钱据说能镇压住邪祟。获得压岁钱的小孩儿能平安度过一岁,与此同时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中富裕吉祥。

踩岁:有些人家会把芝麻秸粘上元宝形的黄纸,组成一捆,美其名曰“聚宝盆”。全家人在一起将它踩碎,祈愿家道兴盛,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

娱乐活动:吃完年夜饭之后,家人会聚在一起搞些娱乐活动让自己不困继续守岁,比如推牌九、打麻将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还能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来熬夜守岁。

什么叫“万年历”

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要数万年历。为纪念编写这部历法者的万年功绩,就把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万年历是远古时期商朝一位名叫“万年”的樵夫所发明的,樵夫万年也因此被封作日月寿星。在过年的时候,人们所挂的寿星图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万年。

从“万年”可知,此部历法适用时间长,万年只作为一种象征,表示历法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万年。内容涵盖了公历、农历、干支历、回历、藏历等历法。

最早的万年历所表现的是时间方面的计时,时间与日期的更迭。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今所用的万年历是包含若干年或者是适用于若干年的历书。它的功能渐渐地表现出多样化,不但能标注日期,还囊括了皇历宜忌、节日、事件提醒等。载体也以多种样式呈现出来,如出版物、电子产品、软件应用等,便于人们使用与查询。

元宵节缘起于何时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导佛教,相传佛教中存在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说法,便下令皇宫与寺院都在这天晚上燃灯敬佛,士族和庶民都要挂灯。此种风俗慢慢流传开来,经历了从宫廷至民间,从地方至全国的发展过程,这种佛教礼仪节日渐渐变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

汉文帝时期,皇帝命令把正月十五定作元宵节。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神”(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的神明)的活动就定于正月十五这天。在司马迁等创立“太初历”之时,便已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中的元月,古人将夜称作“宵”,而正月十五正好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将正月十五称作元宵节,成为春节过后的首个重要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点灯的风俗源自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天、地、人三官主管上、中、下三元,天官喜乐,因此上元节要点灯。

二月二为何成为龙抬头日

俗语说得好:“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二月初二,也叫“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之日,它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名叫“龙头节”。

相传这个节日源自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耕一亩三分地。后来被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期,不但继续沿袭这一传统做法,还当成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施。在二月初二当天,举办重大仪式,使文武百官都自耕一亩三分地,这就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玉帝大怒,下令龙王三年不降雨。但是龙王不忍心生灵涂炭,便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就将龙王打下天宫,镇压在大山底下。黎民百姓深感龙王降雨之恩德,日日向上天祈祷,最终感动了玉帝,在二月初二那天释放了龙王,所以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事实上是以前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相当重视春雨,庆贺“龙头节”,以表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人们丰收,从愿望本身来讲是好的,因此“龙头节”一直流传至今。

人们为何要在二月二剃龙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中的“春龙节”,据传这天是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流传着剪发的风俗。这天剪发,被称作“剃龙头”或者“剃喜头”,在人们看来,就像龙自冬眠之中醒来一样,去迎接全新的生活。还存在“龙不抬头,天不下雨”的说法,原因在于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人们希望龙能兴云作雨,滋润大地万物。

借龙抬头这个吉日,祈佑孩子健健康康成长,长大之后出人头地;大人剪发,表示辞旧迎新,祈望好运到来。民间有谚语:“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普遍认为在这天剪发,会在新的一年中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此外,之所以在二月初二剪头,原因在于过去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之说。并且一个月不剪发,头发长了既碍事又显得不精神,因此人们都在正月过完以后去剪发。假如不剪发的话,头太重就抬不起来了,便无法“龙抬头”。不过,近年来这一民间禁忌已日渐淡薄。

有民俗专家表示,二月初二是蛰龙登天之日,而中国人向来以龙作图腾。在这天“剃龙头”,体现了人们对神龙赐福的美好祈望。

二月二照房梁是怎么回事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即民间所说的中和节。在中和节这一天,存在许多独特的习俗,除祭祀、撒灰与剪发等家喻户晓的习俗以外,还有熏虫、照房梁等带有地区特色的风俗。

中和节前后正好是惊蛰前后,世间万物即将苏醒,包括冬眠中的昆虫蛇兽,可在古人看来,这些昆虫蛇兽将给人们带来灾难。明代时期,曾经流行熏虫儿,人们要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将元旦祭祀所剩下的饼,用油煎炸,熏床与炕,叫熏虫儿。

而照房梁的传统源自一句谚语:“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民间的做法便是用蜡烛照房子的墙壁,人们认为藏在房子与墙壁中的虫子见到光亮以后就会害怕而离开屋子,减少对人的伤害。在农村地区,百姓用草木灰蜿蜒绕住宅一圈,再进院绕水缸一圈,将虫子引出来。

另有一些地方盛行击打炕沿,目的和敲打房梁一样。就是用木棍或竹竿击打房梁,以惊走蛇、蝎等各种毒虫,不让其害人。

同类推荐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简介:世界遗产包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它们或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或是人类自身的杰出创造。了解这些世界遗产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社会历史、建筑艺术、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具有窥斑知豹的作用。
  • 诗经(全集)

    诗经(全集)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浓郁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有题目而无内容,因此实存305篇,后人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本书对《诗经》各篇逐一从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等方面进行全景式解读,力求再现这部文学名著的神韵和风采,让读者深切领悟这部伟大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本书着重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传统道德生活向社会主义道德生活转变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必然性,主要论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的发展、演变——新的道德观念的产生,新的道德关系的形成,新的道德生活风俗的兴起等等。
热门推荐
  • 总裁的懒女人

    总裁的懒女人

    “姐,醒醒,醒醒——”宣乐仪,言筱颖的远方表妹。“别吵。”言筱颖挥掉在耳边“嗡嗡”直叫的蚊子,把被子蒙住头,继续睡。“姐,你先醒醒嘛,我有事跟你说。”乐仪掀开被子,把睡着的人儿摇晃起来。“好啦好啦,说吧!什么事?”打了个呵欠,上下眼皮正打着架呢,眼睛眯起来了,缝隙越来越小,显然已快进入梦乡。“同事小菲要离开,今天大家会出去玩一天,会到野外过夜。你自己……
  • 超级精灵之龙一

    超级精灵之龙一

    所谓训练家,靠的不是偶尔的灵光一闪,不是精灵的努力练习,不是简单的热血拼搏。这是一个严谨的职业,需要系统得学习,大量的知识,持之以恒得努力,以及一点点运气。本书讲述的是一名大学生穿越到精灵世界训练家学院新生身上发生的故事,我将为你讲述,如何从一名菜鸟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训练家大师!关键词【宠物小精灵、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口袋妖怪、训练家】QQ讨论群:698586260,问题答案:超级精灵之龙一
  • 傲娇王妃:摄政王爷要点脸

    傲娇王妃:摄政王爷要点脸

    他,是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她,是丞相的嫡女!他,高冷至极,唯独对王妃宠入骨!她,沉着冷静,唯独在王爷前似孩童!“不好了!王爷!王妃把四公主打了!”有人通报道。谁知摄政王连头都不抬一下,直接说:“让她打!旁人不得阻拦!”“不好了!王爷!王妃把苏王府拆了!”又有人说。“带帮人陪着王妃一起拆!”“不好了!王爷!王妃与司徒公子离京了!”这摄政王哪还坐的住!直接用轻功飞出王府!
  • 冷婚厚爱专宠小魔妻

    冷婚厚爱专宠小魔妻

    “少爷,唐小姐离婚了,这次她还带着姓陆的一个孩子。”“少爷,唐小姐又要结婚了,这种人是没有心的,谁对她好就跟谁跑。这个二婚的女人不能要。”厉北辰眸中涌现一片阴冷,“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许娶她。”厉北辰在唐小念的订婚典礼上再一次拐带了她。
  • 梦笔生花集

    梦笔生花集

    全书收录散文随笔百余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心灵咏叹调、风景调色板、人间情景剧、芸芸众生相。作者“用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真诚的心和一支独特的笔”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描摹世相百态,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书中还配有精美手绘漫画近百幅。
  • 我来自世界

    我来自世界

    黑历史,不想写了。就是这样。。。。。。。
  • 盛世荣宠之妖妃嫁到

    盛世荣宠之妖妃嫁到

    本文一对一,女主属性抽风欢脱二萌,男主属性傲娇面瘫呆萌,入坑需谨慎!人前她是国安部的人形生化武器,威力堪比原子弹,人后她是又二又萌的抽风欢脱女,破坏力堪比核武器。一朝穿越,她遭遇史上最傲娇面瘫的男人。传闻那冷艳高贵的世子生性暴虐狠戾,一怒,伏尸百万,谁知她发现被外界传得极为恐怖的男子却意外的呆萌。于是她打定主意住他的、吃他的、用他的,欢快的过上米虫生活。然而,她却不知她眼中所谓呆萌的男人也打着一个这样的主意:收留她、圈养她,让她一辈子属于他。【一】“上来。”曲姑娘看着伸到她面前的手:(⊙_⊙?)“你想跑着去?”某男的声音透着几分冰冷,和他那滚红滚烫的耳朵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曲姑娘好委屈,你个面瘫货又开始神经病了怎么办?上了马车后,曲姑娘惊讶的瞪圆了眼睛:“你的耳朵怎么那么红?”“闭嘴!”某男低喝一声,耳朵又红上几分。曲姑娘在心里默默的飙泪——太TM神经病了啊你个傲娇货,这到底是几个意思啊?【二】“以前……我也经历过。”“……”“像是失去理智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去做一些没有人性的事情。”“……”“因为有在意的人,所以总会害怕担心和无助。”“……”“昭华,不要怕我会怕你。”他握住了手心的温暖,面容冰冷耳尖却泛红:“原来你这么喜欢我。”喜欢到可以理解那个残酷又失去人性的我。“滚粗!”原谅她真的不适合走什么煽情文艺的路线,对着这傲娇面瘫货也煽情文艺不起来好吗气愤摔!
  • 四宜堂集

    四宜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为政忠告

    为政忠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行长大盗

    行长大盗

    没有哪一个作家笔下能写尽金钱的罪恶——巴尔扎克。黄艳梅小心翼翼地把“金货”、现钞按银行操作规程分类落锁、入库。办公桌上那台桔红色的电话机响了,九月菊姑娘白梅抓起话筒:“哪位?”她面带笑容,“尤主任,您的电话,喜鹊儿蹬枝……”话音未落。出纳员黄艳梅的小嘴儿撅了起来。“哪里?”他接过话筒,耳机里传来一阵丝丝的电流声。然而里面没有对方说话的声音。他面带怒色:“荒唐,世上还有无事人在开无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