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6000000008

第8章 北京的大与累(2)

黄昏里站在地铁站口

住了一年顺义,又回到昌平,都是郊区,却发现这么不一样。

因为经常要在黄昏的时候去地铁站口接人,所以就习惯了站在晚风中看美女。顺义那一站,是新国展,显得非常干净,如果没有展览(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是这样),这里根本看不到卖小吃的摊贩,宽敞的广场周围,到处都树立着禁止停车的牌子。人可以悠闲地在广场上溜达,甚至还有几个姑娘小伙在玩航模。那东西一看就很贵,是个小直升机,遥控的,哒哒哒飞起来,吼叫着,然后啪嗒摔到地上,四分五裂。放心,砸不到人,也砸不到车,这里太空旷了。

从地铁站里走出的姑娘,袅娜多姿,大多是有人接的,接人的车五花八门,最差的是捷达,最好的是路虎。她们从容自信而且满足。想一想周围的小区就明白了,这里被称作中央别墅区,即便是商住两用的楼房,也大多一百平米以上,能在这里活动的人,家里都有点“底儿”。这里又临近机场,在这里租房的有成千上万的空姐。当时我在这一带找房子住,中介神秘地跟我说,走在楼道里,无论几点,都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呻吟声,他坏笑着说:“年轻人嘛,精力旺盛。”

我没有听到过这种声音,但我总能听到楼道里高跟鞋的响声,在早晨出门扔垃圾的时候,在买菜拎着大包小包回家的时候,总能看到漂亮的、天使般的女孩拉着航空箱子,穿着制服,踩着特有的步点从楼门里出来,让人眼馋。

昌平天通苑的地铁口,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气场。在暮色中,涌出的是一群一群面色疲惫的人,空气中飘扬的是炸臭豆腐的气味,烤红薯的气味。在这里的晚上,看到的是那些刚来到北京不久,或者刚刚工作的孩子,他们走到地铁站口,扑到“便民快餐”车前,买上点什么,在路上边走边吃,可以想见,这就是很多人的晚餐了。

说这些人疲惫,一部分是因为表情,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心不在焉。曾看见一群人,其中有一对,女孩和另外几个人显然是同事,商量着一起去吃饭,那几个同事都表示要赶紧回家,饭就不吃了——在这个过程中,男孩根本无动于衷,自顾自看着手机,对饭局丝毫不关心。然后,他们两个就看着手机走了。需要分心的事情太多了,简短的客套都是多余,不耐烦也是丝毫不用掩饰的。

有时候会觉得心酸,这些都是在最底层的人。他们的明天,也许会变化,也许依旧会这样。他们尽量做到不在地铁里吃东西,但出了站已经忍不住了,一头就扑到那些来路不明的、便宜的、不用等待就能填满肚子的小吃摊前。

年轻总还是有希望的,年纪大了,若依旧如此,就更让人感到无奈。看姑娘的时候,从对面走来一对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夫妇,穿的衣服灰蒙蒙的,也没什么款式,就是最普通的衣服,男的走在前面,步子很快,拿着一个烧饼在啃,女的走在后面,勉力跟上男人的步伐,也拿着一个烧饼在啃。他们都低着头,不看周边,就从人的眼前走过,不知道奔向何方。

我不知道这两个地铁站的差别,究竟来自哪里。是来自管理的差别,还是来自周边小区的差别。但一个城市,就是有不同人群在生活,他们知道各自生活的好,也知道各自的辛苦。你有方向,就是对的,就怕只想快些走,忘了最初想去的地方。

出租车故事

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面貌,就看出租车。如果这话成立的话,北京的脸面真是太糟糕了。一出机场,打车的距离没在50公里开外,那司机的脸色可不好了。一路上要么沉着脸,要么一直抱怨。也难怪,在机场趴个活怎么也得三四个小时,等三四个小时,你就去个三元桥,十多公里,这不倒霉催的吗?偏偏大部分大企业都在东边,一路上还有不少新楼盘,望京、天通苑这样的超大居住区也都不超出这个距离,出租车司机们倒霉的概率就不低,可见一到北京,能看见什么样的脸。

北京最早有出租车那会儿,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出租车司机可是高收入阶层,散活不拉,都在涉外酒店服务。据说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挣三千,那可是80年代的三千块啊,姑娘一听眼睛都发亮,就像现在你跟姑娘说,你是花旗银行的买办一样。

那时候出租车都是好车,红旗、尼桑什么的。后来出租车普及了,就是小面,高级一点的是夏利,再高级一点的是富康。刚开始出租车司机也挑活,这儿不拉那不去的,后来狠狠整治了几次,好了,白领彻底转化为蓝领。挑车的是乘客。比如一般情况下见着富康或者夏利,打车的手就放下了,为什么?贵啊。可要到了盛夏,多数人又只选择贵的,因为有空调。夏利按理说也该开空调的,可司机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开,于是干脆规定,1.4元一公里的必须开,1.2元的就可以不开。

那时候乘客比较苦恼的,是远看分不太清楚是富康还是夏利,都是两厢车又都是红色,打还是不打啊?到了晚上,就更难分辨了。有次我在天坛打了辆车,心想富康也坐,结果上车觉得不对劲,怎么起步价那么贵啊?再仔细一看,竟然是——红旗。师傅问我去哪儿,本来想去三元桥的,立刻改口说去崇文门了。

黄面的消失后,北京逐渐开始统一出租车车型,几经周折,基本是现代了。车身漆黄,上半部有变化,按春夏秋冬四季,分成绿蓝棕白四色。我觉得这样至少不会让现代汽车破产,要是不规定颜色,街上的现代都会被认为是出租车。当然,车价也逐渐飙升,这么说吧,打个车到目的地,如果车价在四五十块钱,那么就算近的,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至少百元起步,才好说自己是坐出租来的。

花钱多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打不上车。这就比较麻烦了。尤其是高峰期,在街上等半天,空车不停,好不容易停一辆,周围人蜂拥而至,再一问,司机哪儿都不去。这是什么感觉?一觉回到二十年前。

要说这事,司机和乘客各有各的苦衷。原因嘛,一是出租车数量不够,但也不扩充,就这么多;二是道路真的太堵;三是出租车司机也挣不到什么钱,钱都交份儿钱了,就没了工作积极性。北京还那么大,住在郊区的人那么多,喝酒不能开车限行不让开车,可不就得挤公交坐出租。这要碰个急事,能急死人。我这种不爱争抢的人,居然创造了两年不坐出租车的纪录——不是不打车,是真打不上。

老实说,一个城市的出租车的事解决不好,这个城市再光鲜,也该等于零。窗口行业嘛,不管什么原因,搞出这么一个爱搭不理的窗口,别人能说你什么呢?

黑车

经常有一些关于黑车的恶性新闻传来,比如前几天有报道,说在望京,一辆黑车把一个女孩劫了,不仅劫财而且要劫色,女孩拼命跳车爬进加油站,断了一条腿,捡了一条命。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是坚决不坐黑车的。在外面玩到多晚,宁可打电话叫朋友从被窝里出来,开车接她——幸好她有这样的朋友。她对黑车的恐惧来自很多年前,她的邻居,另一个姑娘,和家里赌气离家出走,就不见了。多日后在机场高速边上的树林里发现了她,已经遇害了。凶手就是个黑车司机。

但这些消息,远不能阻止人们乘坐黑车。网恋也有被骗的,但网恋正成为人们恋爱的主流方式;坐飞机坐火车也会出事,也没见到谁坚决不出门。事实是,北京的黑车数量已经达到7万辆以上,超过了正规出租车的6万多辆。尽管不被政府承认,尽管总遭受打击,尽管流传着种种负面消息,黑车正不可遏止地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重要交通力量。

正规出租车坐不上,坐坐黑车,完全可以理解。要不怎么回家?

和正规出租车司机一样,黑车司机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郊区。他们的房子被拆迁了,地被盖了楼。他们得到了新楼房和补偿款,总不能闲着没事做吧,于是就开黑车。开什么车根据自己的爱好,黑车可是什么牌子的都有,现代伊兰特什么的太不个性了,我还坐过丰田巡洋舰呢。

我原来居住的小区,所在的村子都不存在了,壮劳力们有不少开黑车的,前风挡前挂个小红灯,就算是开张了。有意思的是,小区里有个女青年,总是约定一辆黑车送她上班,每天早晨六点,那黑车准时停她楼下。天长日久,这女青年竟然离了婚,和黑车司机好上了,搬到了村里住。这事当时在小区里传得很厉害,我还把它写进了小说。

住在郊区的人大多要坐地铁进城,小区到地铁站之间的摆渡就很重要,不少人和司机混熟了,干脆就包辆车接送自己,一个月几百元,虽然贵些,但时间上有保证。这活计是美差,很让没被“包养”的司机嫉妒。我们小区有个老外,就长期坐一辆黑车。可北京下大雪那天,他包的那辆车坏了,司机修车来不了。那就坐别的车吧?嘿,没人拉他。那些黑车司机还说风凉话:你都是有专车的人了,还坐我们的车干吗?这可能都是在家看宫斗剧看的。

很多有关黑车的故事,都是黑车司机跟我讲的。他们话也多。有一次我坐黑车去城里喝酒,司机一路跟我念秧儿——他规矩地在路上开车,结果和逆行的小三轮剐了,骑三轮的阿姨一见黑车,揪住不放,非要医药费误工费修车费诸如此类一大堆。他心说我自己的车坏了还没问你要钱呢。俩人僵持不下,最后叫来了警察。警察说,你开车的啊,是强势,俩选择,一是给人五百元赶紧走了完了,二是把车开到交通队听候处理。你自己选吧。

他没辙,选了一。黑车哪儿敢搁交通队啊?就这么着,难受好多天,幸好遇到我这个垃圾桶了,稀里哗啦一通倒。倒完了,我还得给他钱。

黑车司机游走在法规之外,其实也大多是劳动人民。经常拉我女朋友去城铁的那位张师傅,实际就是附近小区物业的员工,一个月只挣三千多元,在北京实在是太少了,只好起早贪黑,拉点黑活,补贴家用。他这么一说,还真不好意思跟他砍价了。

北京人对黑车可是爱恨交加。爱的是很多地方压根儿就没出租车,有了还这不去那不去。黑车好办,钱给够了哪儿都去。恨的是他们也使坏,在地铁口乱停乱放,有时候还敲诈别人。半夜坐黑车,还有跟你兑假币的。可他们毕竟存在,而且越来越壮大——这是城市的现状,没管好也管不了,干脆假装不存在。最近看《楚汉传奇》,就觉得黑车司机个个像刘邦。

我以前开捷达,等人的时候就被人当过黑车。现在换了辆荣威,坐车里等人,也被人敲过好几次玻璃:“师傅,××花园去不?”我难道像黑车司机吗?有时候我会想,人人都有潜质,可能就是自己不知道。

北京大寒

这个冬天,北京大雪下得多,动不动就是厚厚一大片。在昏黄的路灯下,打开汽车的雨刷,看纷纷扬扬的雪,就知道最冷的时候要来了。

下雪的当天是并不冷的,冷的是次日。因为冰冻一夜的雪,在太阳照射下开始融化,吸收了很多热量,似乎把整个城市的体温都给抽干了。接下来,又是极寒的夜晚,化掉的雪水再被冻上,这就是一层冰甲,车走上去打滑,人走上去摔跤。有一天,我去小卖部买二锅头,下台阶的时候就来了这么一跤,好在保护意识强,手高举着,酒瓶子愣是完好无损。

这还不算完,要是下雪之后再来一场大风,那就是冷到家了。穿多厚已经不管事儿,风全能吹透了。这时候要早晨出去上班,绝对需要毅力,不说从热被窝里爬起来有多难,就是出门到车站那几步,就能把人冻得手脚发麻,脸蛋生疼。挤车人多,穿着大衣是一身汗,下车再一吹,冰火两重天。要不怎么感冒的人多呢?都是一热一冷闹的。

元旦刚过,北京就迎来最冷的一天。那天我去买菜,一进菜场就被震住了,满眼都是厚厚的大棉被,盖在柜台上。以前买菜,都还有个挑选,这回算是完了,想要什么,直接跟摊主说,说完人家从棉被底下翻找。这是怕把菜冻坏了。去买水产,那情景就跟进了冰箱的冷冻柜差不多,海鱼全都死死冻上了,买什么都得用锤子砸,河鱼在水族箱里也没什么精神,立在水中,摇摇欲坠的样子,一问才知道,这是用电热棒加着热呢,要不全得冻成雕像。

可以想见,那些卖菜和卖鱼的人,要忍受多大的寒冷,才能把生意支撑下去。

此后多日,北京都要忍受寒冷带来的后遗症。比如去买菜或水果,贵也就罢了,关键是那些菜和水果一拿回家,就会迅速腐烂,发出难闻的味道。原因是运输途中被冻了,室温一高,立刻融化烂掉。最要命的是,从外表还看不出来。那些青菜、果实,都是从中间开始烂的。

其实也不是单独北京冷,一段时间,全中国都苦冷。南方人民更是提出了要统一供暖的要求。网上流行一幅画,北方人在屋里穿着毛衣看电视,外面大雪纷飞也不在意,南方人呢,即便艳阳高照,也哆嗦成一团。一个得瑟,一个哆嗦,对比鲜明。

不过要说起供暖来,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我原来居住的那个小区,原来供暖是不错的,冬天在屋子里,穿毛衣都出汗,必须得穿衬衫。可后来呢,据说要环保,烧煤全改烧油或者烧天然气了,这回惨了,我得抱着猫,还得穿上羽绒服,甚至在腿上盖好被子,这才能暖和起来。北京也有规定,供暖期间,市内温度必须达到18度(一说16度),不达标可以投诉。可达到多少度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得花钱请专业机构评估,要是人家评估的时候家里暖气恰好达标了,对不起,上千元评估费就得自己出。瞧,这不就是一个套儿吗?

就算是有供暖的北京人,很多人家里都备着电暖气、暖手宝之类的,有时候冬天还得开空调吹热风。所以,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集中供暖上,花那些取暖费,还不如自己烧暖气呢,想烧多热烧多热,还便宜。

北京的人口越来越多,这个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冷峻,就连气候也玩极端,要么极热,要么极寒。这得变得有多么不适合人类居住,才算一站啊。

搬了新家,本以为会暖和一些,没想到开了暖气半天了,一摸,也就略微有点温乎劲儿。当下心里先凉了,心说又入了套了。没想到和邻居一聊,邻居还高兴地说:“今年冬天暖气总算是热点儿了。”嘿,合着我还赶上好时候了。

同类推荐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介绍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海南文化与英国、日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被大陆文化持续同化的岛屿文化。但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海南文化,历史上从未出现反大陆化或去大陆化的现象。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陆移民长期源源不断地落籍海南,大陆封建制度、统治政策及其主流文化逐渐深入海南,使黎族本土文化、村落家族文化、贬官仕官文化、异域宗教等张力元素之间,从冲突到妥协,从对抗到合作,逐渐形成一种根性模式,即由祖先崇拜、宗法社会、实用理性、边疆心态诸多根性所组成的蓝色的农业文化。这些来源于又不同于大陆文化的根性模式,不仅规范着海南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规范着海南女性角色的塑造,并在其现代化的历程中与时俱进,发生了重要转捩。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国学的发展自然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学的存在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史,而且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延伸到政治、经济、历史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学堪称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国学渐渐与时代相脱节,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渐行渐远。
  •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本书精选谚语与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点评,阐释谚语、歇后语的含义,力图揭示其包含的生存智慧,给人以警醒、鞭策、鼓励、教育,使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对为人处世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一世一惊华

    一世一惊华

    她们师承一脉,血浓于水,却先后遇到同一个男人,她伤他,她抚他,为什么命运如此悲催。最终谁又能与他走到最后,谁又为他而牺牲?“走吧,毕竟我们中间横着一条人命。”似乎又回到了初见时的模样。
  • 网游之妖孽幻术师

    网游之妖孽幻术师

    农家少年、青帮少主、神秘玩家、傲骨清寒、网游大神,没人知道他有多少身份!幻术是什么?若你以为幻术就是魔术,那就错了。真正的幻术,只有悟性超越常人的神才能窥破。梅花烙、桃花瘴、水龙吟、洛神赋、倾城雪……假如你拥有这些极品技能的时候,你会如何做?
  • 繁之羽

    繁之羽

    ‘在最好的时候遇见你是我的幸运人生只要有两次幸运就好一次遇见你,一次走到底不知道下辈子是否还能遇见所以今生想把最好的自己给你愿你听见我的名字时眉开眼笑愿你在看到我时不管不顾给我个拥抱若不是深情似海,相思又怎会如痴如醉’
  • 2016中国年度儿童文学

    2016中国年度儿童文学

    受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托,《2015中国年度儿童文学》由高洪波、方卫平主持编选,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儿童文学研究所师生承担具体编选工作。编选团队在广泛阅读浙师大国际儿童文学馆本年度订阅的数十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及综合性报刊和大量图书的基础上,对入选篇目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选文忠实地反映和呈现了2016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的短篇小说、儿童诗、散文等短篇作品的创作概貌。
  •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本书立足于现实,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司法文书、财经文书、商务文书、宣传文书、科技文书等八个方面,对各种写作文体进行了新的梳理与阐释,并注意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为文秘工作者与公务人员量身打造了经典的办公室写作范本。
  • 凡心小医仙

    凡心小医仙

    七代行医,一代不如一代,或许这是最后一代。要么成神,要么废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选择。
  • 红楼之追玉逐天

    红楼之追玉逐天

    她本天外的仙草,却因守护之情和灌溉之恩下凡。这一世的她可否在了结所有前尘旧事后伴君走天涯?他本天上最尊贵的仙,却因绛株之故降下凡尘,不料因有心人的安排投胎到异世,当记起所以前尘往事时,发誓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寻到绛株,来到红楼的他可否掳获爱人的心,可否在这个乱世护得她一生平安?前世宁静的相处,虽然没有生死的承诺,却有千年的相守相依。今生世俗的阻碍,是否可以携手看红尘,是否可以共渡续前缘…一篇单纯的关于妹妹的文。第一次写文,请大家多多支持。
  • 你是我的随遇而安

    你是我的随遇而安

    原本是好朋友的婚礼,却在那一夜我变成了未婚妈妈,嫁给了不爱的人,却在跟那个不爱的人纠缠不清的时候遇到了爱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有你倾世不孤单

    有你倾世不孤单

    抬眸,慕容樱玖盯着一旁的司寇顼,好奇的问道:“你怎么会喜欢上我呢?心悦你的天之娇女不胜其数……”话没说完,司寇顼的唇便贴了上来,堵住了她的唇。慕容樱玖红着脸躺在司寇顼的怀里,气喘吁吁。司寇顼看着慕容樱玖透红的笑脸,深情款款地道:“可我喜欢的只有你……”闻言,慕容樱玖好笑地开玩笑道:“那我让你弃尽所有也愿意吗?”又是一吻落下,而入慕容樱玖耳畔的,是司寇顼那一句毕生来实现的话语:“有你倾世不孤单……”
  • 犹待昭阳

    犹待昭阳

    言情天后木浮生首部古言巨献!每3个言情读者中,就有2个人的心被这部小说牵动,连载一周时便被各大微博读书号争相推荐!勾画一个家国天下的缩影,写尽一段江山可鉴的深情。她本是昭阳,却为他藏起身上的光芒,隐于偌大市井。刻意隐瞒的身份,若即若离的试探,在这背后究竟是一段怎样的秘辛?一边是两小无猜的先太子遗孤,一边是捉摸不透的神秘贵胄。被裹挟进两个人以天下为局的博弈,她是棋子,还是唯一的赌注?而当一切纷争都归于沉寂,陪在自己身边的,又是否还是最初认定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