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100000003

第3章 中国当代文学在欧洲的翻译与出版(2)

如果一本书能读上一两个月,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这样的书被称做“火腿”。不过,一般来说,火腿之类的书多是留给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看的。开始的时候,中国作家在德国是比较成功的,为什么呢?要知道,德国出版的书有70%属于译本。这说明,德国读者根本不喜欢读德国作家的作品!原因在于,许多有代表性的德国作家不会讲故事,而是更倾向于思考社会问题。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国的作家则很会讲故事。比如莫言,在他的故事中会出现上百个人。可如果听不到故事的话,人们就无法了解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所在。不过,中国当代作家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常常改写一些已经写过的故事。

现在谈一下语言的问题。是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和一种手段。翻译家可以对作家的文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作家往往对翻译家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但翻译家并非就是完全独立的,因为他还得服从出版社的安排。有一家很小的出版社,总共才两三个人,然而生意却非常兴隆,因为他们总有办法把书推销出去。有一次,我在此出版一本翟永明(1955-)的诗集。因为翟永明的作品没有标点,这样一来,出版社的老板不愿意了:这怎么行!于是他就把标点都添上了。那么,翟永明的德文译作还能跟中文原作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不过,我后来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因为经常要在德国开朗诵会,如果没有标点的话,我会感到读起来比较吃力,甚至有时会读不下去。

可是要知道,参加朗诵会的听众都是买了门票的,所以他们的要求自然会比较高。如果我出现问题的话,他们会抱怨,说枉掏了钱。因此,考虑到这样的原因,我现在开朗诵会的时候也习惯加标点了。

由于姜戎不会英语,所以他在英国的知名度不高。包括莫言、余华(1960-)等人,他们的外语水平都不太好。另外,在美国出版的书有95%是用英文创作的,这说明,美国人根本不读非英语类的书籍,包括德文著作。如果把美国看成是西方的话,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根本不属于西方国家之列。在德国,最成功的当属中国当代诗人。但在美国,由于精通英文的葛浩文的大力推介,中国当代小说家显得格外出众,而杨炼、王家新等诗人则显得默默无闻。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北岛。他在英语国家已呆了30多年,但英语也不是很好,可为什么他会成功呢?因为他的翻译是一位非常知名的美国作家,并且40年前还学过一点中文。尽管中文几乎全忘光了,但他有自己的办法——每天与北岛通电话,以这样的方式不断修改自己的译作。

每天我都进行创作和翻译,不过我并非德语国家唯一既写作又翻译的人。从我们历史上的各个时代来讲,重要的作家基本上也是翻译家,到现在仍是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波尔说得好:我们的德语受到了太多来自**的影响,现在应重新学习。在开始小说创作之前,他做过翻译。通过翻译美国的小说,他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当代作家,无论来自中国内地、澳门、香港还是台湾,都懒得学习外语,这样一来,他们很难了解自己的作品在翻译之后存在哪些问题。如果你有机会读一下杨炼作品的英译本,会发现翻译的质量实在很糟糕,而多多的译作更可怕。作家梁秉钧(1946-)能够自己将作品译成英文,但水平也是一般。以前的中国作家外语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可以用英语、法语或德语进行创作。比如张爱玲(1920-1995),她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发表的英文小说是很棒的。如果现在读她的作品,会发现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差别非常之大。相比而言,英文版的质量要更高一些。

总之,我认为,如果一位当代作家能多少懂点外语的话,那么便会对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至少可以少犯错误。当然,翻译是无法回避错误的,毕竟我们是凡人,出现错误属于正常现象,不犯错误的只有一位,那就是上帝。

我现在已讲了不少了,接下来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一下,谢谢!

提问:顾彬教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说的德国人对于生命和生活的了解,是通过故事来了解的,我想请您详细解释一下,谢谢。

顾彬:如果你熟悉《圣经》的话,那么便会找到这样的话:人的生活需要故事,他应该每天听到故事,不然便没办法生存。可德国作家对讲故事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更喜欢思考。不过最近哲学家豪格勒贝(Wolfram Hogrebe,1945-)提出,当代人也需要故事。这给人这样的印象,仿佛讲故事的时代又回来了。但是,需要什么样的故事是个重要的问题。不少中国作家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好卖。市场需要什么,他们便写什么。我不想读这样的故事,根本读不下去。一个月前我在首尔上课,给那里的学生介绍中国20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有好几个人问我:为什么会提到《狼图腾》?他们觉得很可笑:这个是给小孩子看的,闭着眼也能读!可见对他们而言,咱们的故事太简单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是,莫言等人能够在一部作品中描写近百个人,而德国当代作家会集中地描写某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此外,德国作家特别注重细节的描写,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越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刚刚获得德国最高文学奖的奥地利作家瓦尔特·卡帕赫(Walter Kappacher,1938-),描写的是一位生活于一战前后的作家,总共才写了100页。尽管在这方面我知道的不算少,可在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还是不时地被他的语言所征服。实在太美了,让人百看不厌!

提问:我想问这个问题,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四书五经的翻译情况,还有老子道德经的作品翻译。我最近也试着稍微看了一下,比如说老子道德经的译本,据我所知,好像100多个译本,那么这个版本的话,有许多是外国作家翻译的,也有好多是中国翻译家翻译的,120多个版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我看了一下,没有一个作品是能够淋漓尽致地、非常准确地把老子完完整整地翻译过去。请问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老子《道德经》译本的情况,哪个译本比较完整,比较能够受西方人的信赖。

顾彬:目前德国至少有80个版本的《道德经》,翻译质量都是很不错的。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学者,他们不光把《道德经》重新译成非常好的德文,而且还会全部添上注释,帮人去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当然,有的出版社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担心会影响销售。在他们看来,哲学类和文学类书籍是可以不需要注释的。《道德经》在德国的地位非常高,直到现在的影响还是很大。不光是《道德经》,中国的不少古典文学作品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被译成德文了。像《红楼梦》等在德国的传播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到现在仍没有停止销售,仍不乏大量的读者。其中弗兰茨·库恩(Franz Kuhn,1884-1961年)的译本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不过,《红楼梦》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我不敢说,包括我在内的德国读者会真正地读懂它。此外,《庄子》、《孟子》、《论语》等作品早在100年前就有了德译本。其中,孔子、庄子在德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没有孔子,恐怕某些作家、思想家今天不会有那样大的成就。但是,真正了解和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史的人却不多。只有在了解到某位德国作家读过某本译作之后,人们才开始对它进行传播。比如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我们现在知道,在读了《道德经》之后,他的文笔、思路和世界观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所读的《道德经》是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的译本。这一点不搞翻译研究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不过,目前卫礼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译本已不太容易得到了。

另外,李白、杜甫的诗歌早已被译成了德文,但问题在于:它们的阅读对象都是学者和学生。明清的杂剧、传奇也是很早被译成了德文,但可惜的是,出版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特殊,抱歉我没法在此细讲。李白在德国文人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鲁迅也是如此。有不少健在的德国作家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事实上,可以这样讲,如果要想了解德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话,不应只读作家本人的作品,而应同时了解他们可能读过的译本。你们恐怕想象不到,我们也会这样说:没有中国就没有布莱希特,的确是这样。

提问:我觉得中国当代诗歌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和中国古典诗歌这样一个十分优秀美好的传统之间的疏离关系。反观新诗的成长历程,与西方现代诗歌的译介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西方现代诗歌的汉译成果成为新诗的营养源头,直接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新诗诗人,都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影响。

而这些诗人与中国古典汉语诗歌的传统,基本呈现一种疏离甚至断裂的势态。很多诗人,他既不是古典诗歌传统的承继者,同时如您所说,外语又不是特别好,我想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个现象?还有,您能否讲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这本著作的写作历程和相关背景,非常感谢。

顾彬:你提出的问题比较重要。1988年前后,在《鲁迅文集》临近完工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仍有时间和精力做点更大的事情。所以,在那时我决定编写《中国文学史》。

最初的计划是写八本,后来改成了十本。本来我只想写其中的一本,比方说《中国古典诗歌史》,可后来有不少人中途退出了。于是,在完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以后,我继续撰写了《中国古典散文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最后是《中国戏剧史》。不过,我的兴趣不在当代,而是在古代和现代。一位大学教授问我,你的标准是什么?我只能说我的标准是鲁迅(1881-1936)、钱钟书(1910-1998)、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和罗伯特·穆齐尔(Roben Musil,1880-1942)。我承认,这样的标准肯定是有问题的,可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我就写不出任何的东西。

起初我也曾犹豫过,想放弃《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加上当时很多的中国学者都劝我:停止吧!别写了!没什么意思!可是,如果我不写的话,还有谁会写呢?毕竟我已经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并且研究了30多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汉学家并不多。

因此,我最终还是没有放弃。现在我知道,这本书在中国销售得很成功,受到不少中国读者的喜爱。所以,我要感谢中国的读者!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当然,这本《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也存在不少问题,因为我没有办法抛开我自己的标准。

欧阳江河曾经问我:德国当代诗人是不是与德国传统没有什么联系了?我说恰恰相反,比如我们最红的诗人杜尔斯“火腿”格林贝恩(Durs Grünbein,1962-),如果你没有学过罗马帝国史和欧洲哲学的话,便根本无法理解他的作品。我自己的诗歌也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学过哲学、神学、日本学、汉学,就很难读懂我的作品。因此,我们的诗人是立足于自己的传统进行创作的。有时我开玩笑地说,如果阅读中国当代小说,那么不需要词典、工具书之类的东西,也不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知识。小说是这样的情形,恐怕诗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作家也有其他的一些优点,比如西川的作品,由于中国文化背景不是很浓厚,所以在德国很受欢迎。此外他还很有幽默感,这跟其他的中国当代作家有些不太一样。不过,由于这些诗人的背景大都跟西方有关系,而跟中国的联系比较少,所以也令人感到有些可惜。或许,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提问: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作家中,您有没有注意到这类学者的文学作品,比如说像钱钟书,他虽然作品不多,但是他影响很大,有没有把钱钟书做一个样本来研究一下。

顾彬:我原来有位德国同事,名叫莫芝宜佳(Monika Motsch,1942-)。尽管她现在对我有些不太认同,但我还是对她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她用毕生的精力潜心研究钱钟书的作品。由于在德国出版了《围城》的译作,她得到了一个较高的翻译奖项。我的其他的一些同事翻译了十几本当代小说,而她只译了一本《围城》,然后便拿到了那样的大奖。但是没有办法,毕竟钱钟书的作品是世界级的。

(演讲者系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

同类推荐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是一部以“慕课”和“翻转课堂”为主题的探讨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所谓“翻转课程”,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反常规的教学模式。
  •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为十年主持工作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主要探讨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广播媒体竞争环境,如何从主持人的素质层面入手,提高主持人的竞争力,树立主持人品牌和品牌节目,从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媒体。《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提供了作者一线主持实践的思考和心得,还有对广播媒体产业形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着重阐述了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媒体环境,作为广播节目的主体一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作为杜威经典著作之一,是他在一个大众传播、政府官僚主义、社会复杂、多元主义的时代,对民主未来所做的最丰富和最系统的思考。作者以其独特的、振奋人心的风格阐释了“公众”“国家”“政府”与“政治民主”等意涵,并且论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现了对公众运用自身智慧处理公共事务的强烈信念。本书有201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个版本,豆瓣评分7.4分,读者对翻译质量评价低。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大汉枭臣

    大汉枭臣

    霍去病笑咪咪的看着李敢在床上挣扎,过了一会,才认真的说道:“你掴我舅舅一掌,我射你一箭,从今之后,恩怨两讫。”李敢正想答应,突然胸膛一阵撕裂般的痛疼,不由怒骂:“你下的是死手,休想说完就完。”“行,我等着。”霍去病哈哈大笑,潇洒的转身离去。刘彻鹰视狼顾的扫了众位大臣一眼,大声说道:“拟旨,封李敢为列候,食万户!”李敢恭敬的行了一礼,心中却是冷笑连连,“让我当棋子?休想!”亚朵把手中的小竹鞭甩得“叭叭”响,大声的训斥道:“丑人,公主对你有救命之恩,当好好报答,懂吗?”李敢一阵心惊肉跳,连连点头。————一天两更,只多不少,从不断更,跪求各种支持。————我在(727046605)等您。
  • 一只嫡女出墙来

    一只嫡女出墙来

    毛豆豆从不知道情为何物,只知道爱情就是睡他!再睡他!等出现一个愿意睡一辈子的,就是幸福了。没想到遇上叶无落,才知道什么叫大白菜打狗,他丫的不吃还得护着!“懂的少说话,不懂别哔哔,老娘只想跟叶无落死磕,不是正儿八经的做生意!”毛豆豆如此说。“想要我的命,还想让我心甘情愿,你丫做梦呢?我把自己剁吧剁吧给你包饺子好不好?”毛豆豆如此说。“你敢跟我骑一匹马,我就敢把世界拍扁了放你包里。”毛豆豆如此说。“我无处可去,但我绝不会流落街头!单凭我是花家的嫡女!上通天,下锥地,中间燃空气!我花飞扬,可以让活人闭嘴!也可以让死人喘气!想看我的笑话,除非山无陵,天地合,老娘势必跟你丫死磕!”毛豆豆,就是如此说。
  • 趣味案情解剖(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案情解剖(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美缘纪

    美缘纪

    现代爱情小说,讲述了当外乡姑娘偶遇到都市王子,当真心爱恋遭遇重重阻隔,当海誓山盟遭遇姐妹背叛……他们,能否将爱情进行到底?时尚、青春、情义、小鲜肉、好闺蜜、辞老总、男人的较量、女人的暧昧尽在小说中。
  • 一出场就无敌的主角

    一出场就无敌的主角

    简介:这里有无敌文爱好者想要看的!没有磨磨唧唧,没有故意削弱,没有千难万险!主角一-出场就是无敌,无论敌人是谁都一招解决!不后言,不种马,不看到美女就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不过文笔欠缺,可能剧情还有点平平无奇,总之,希望不喜欢看的,可以弃书,但不要骂作者,不要发什么不正当评论,以上!QQ群(512806001)
  • 你这辈子就是吃了太严肃的亏

    你这辈子就是吃了太严肃的亏

    本文针对的是世上大多数的普通男女青年。这是一个姐姐教弟弟追妹妹的时代。姐姐集合亲身经历和历年见闻,呕心沥血冥思苦想,将姑娘们的小心思翻来覆去地细细研究,形成此本追女孩宝典,过程精华凝结于此书之中。
  • 极战天骄:逆世魔瞳姬

    极战天骄:逆世魔瞳姬

    初见时,他斜依床榻,鎏金龙眸迷离深邃:“女人,过来帮本王解了欲火。”“滚!你不是有手吗?”九国争雄,六界无序,若我堕魔,天下何处能安身?牵她的手只是紧了一些,语气不容反驳:“呆在我身侧,这便是你的安身之处。”女子旖旎一笑,百媚千娇。我没有来生,只活这璀璨一世。群号:235433099,欢迎加入~)
  • 你是我爱情的模样

    你是我爱情的模样

    大凡爱情皆是如此,千帆过尽,最终还是独自一个人,以爱之名,为爱祭奠。而心中,那个最初的模样,才是爱情的模样——五年前,苏堇陌飞蛾扑火,只为得到薄凉漠然的顾景西的爱。“我不介意在爱情里卑微,我只怕即使低到尘埃也得不到你的爱。”经历了一场患难与共,他们终究牵手。然而命运的不厚爱,因着一些莫名的误会两人芥蒂丛生。他出国,他们分开,她黯然神伤。五年后,不期而遇的重逢,蒙上了时光尘埃的爱情又该如何继续?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神之所往

    神之所往

    吴远晖与袁苑,高中同学三年一共说过四句话。永远一副漫不经心的吴远晖,一看见袁苑,眼睛便会转向别处。在袁苑看来,这位神一样的吴远晖同学对她教的歌没什么兴趣,对自己也是敬而远之,好在她并不以为意。然而少年的心里藏着秘密,随着岁月的流逝,秘密一一被她解开。本文延续了其姊妹篇《明月逐人来》优雅清新的行文风格,配以活泼幽默的细节,情节起承转合干脆利落,继续让读者拥有阅读的快感。文章中刻画的人物情感动人心弦,不论是青葱少年的淳淳心意还是多年后深沉热烈的情感都值得一看。
  • 快穿女王:病娇殿下太难撩

    快穿女王:病娇殿下太难撩

    这一场风花雪月的快穿之旅,这一场命中注定的追妻之路,是缘,还是劫?阎灵:你是时光献给我的礼物,此生不负。Samuel:你是我的全世界,我的情劫,爱你此生不得歇。Evie:我的暗恋从没有结局,可我愿意为你守身如玉。Alex:我的每一生,都在等,我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