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4300000007

第7章 我的采访实践和体会(2)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新”字呢?下面先从立意谈起。

(一)立意

立意,讲的是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要新,也就是作者选择的角度要新。不管是写消息、通讯,或别的什么文章,都要求作者选择的角度要新。新的角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者脑子里想出来的。新角度的选择,我概括为四个方面。

1.新角度从生活中来

1978年4月底,《光明日报》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通讯《贴心人——记数学所五学科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这篇通讯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但是,这篇通讯的角度恰恰不是从文件中来,也不是从领导机关指示中来,而是从生活中选择的。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我经常到中关村去采访。因为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同志当时已是著名数学家,我经常要去数学研究所。我每次到那里采访,他们总是建议我写一写他们的支部书记李尚杰同志。

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但时间久了,我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科研人员爱戴李书记呢?

我去访问李尚杰同志,他很谦虚,不愿意谈自己。我当时想,你不谈也行,我找科研人员谈。于是我每次到数学所,总要找几个同志聊一聊。我的采访本记了整整一本。我发现,人们之所以爱戴李书记,是因为他是大家的贴心人。这篇通讯的角度,就这样在反复采访中酝酿出来。后来,我在一个星期天早早地去李尚杰同志家里把他堵住了。我拿着笔记本对他说:我已经记录了一整本,这回你该同我谈谈了吧。因为我们已经交上了朋友,所以他这次倒挺合作,从上午9点一直同我谈到下午3点。角度已经选定,采访业已成功,我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写了这篇《贴心人》。

2.新角度从群众中来

1980年1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室主任谈镐生》。对于这篇通讯,社会上的反响是比较好的。一位地质学界的老前辈读这篇通讯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不少读者还写信给我和谈镐生同志,谈他们读后的体会。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篇通讯呢?我认为是角度选得好。在这篇通讯里,我着重写谈镐生同志爱护、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尊重青年科研人员劳动的事迹。这是一个科学界相当注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选择这个角度的过程是这样的:

力学所基础研究室的关德相、王永光同志来报社反映情况,说他们的室主任、二级研究员谈镐生教授办了一个研究室,成果累累。他们希望宣传一下。领导叫我来接待,并且办理这个事情。我立即抽出时间到力学所采访。

这个室共有三十余位科研人员,我接触了其中的25人。事实告诉我:这是个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研究室。谈镐生的威望很高,人们介绍了有关他的许多故事。新闻的依据有了,写这个研究室——可以,写谈镐生教授——也可以。究竟写谁呢?我在采访之余,专门向室里的同志请教了一次。他们说:“这两方面都可以写,但是,我们希望你写写谈镐生同志。他的行为太感人了。”大家都这么说,我就拿定主意了,写谈镐生同志,写他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事迹。这个角度就在采访过程中、在与群众商谈中定了下来。

3.选择新角度要抓住能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光明日报》从1980年3月26日起,分三次登载了一篇通讯《权威》。这是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张泽权同志和我一道采写的,是写声学研究所所长汪德昭同志的事迹的。

声学所是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的先进单位。老张和我去采访的时候,听到许多好人好事。我们感到这个所的所长好,科研人员也好,为有这样的研究所而欢欣鼓舞。

采访过程中,我们为选择宣传角度讨论了好几次。第一次,我们想写这个所的年轻人,但是碰到困难。因为许多年轻同志都不愿写自己,一再吁请我们写老所长汪德昭同志。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第二次,我们想写所长和两位副所长的协作。但是当我们翻阅报纸时,发现这个主题也有人写过,而且不容易写好。最后,我们才决定写老所长汪德昭,写他的权威,写他为何受到科研人员的爱戴。

确定“权威”作为文章的角度,是因为当时我们听到不少科研人员反映,有的研究所所长有职无权,没有权威。而汪德昭恰恰是有职有权,又有威信的所长。这个角度新,材料又丰富,我们就选定了。这是一个能够普遍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果然发表以后反响不错。有的同志给我们来信,希望多宣传这样的人物。

4.选择角度要注意抓住宣传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宣传要抓住时机。这是千真万确的。

1978年夏天,科学部朱军同志和我去参加物理年会。在会上,我们见到了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同志。我们还接触了他的一些学生。

许多人对我们说,王老是个永葆青春的老科学家,要求我们写写王老。会议结束后,一回到北京我们就开始采访。我先后发了几封信给王老的同学、学生和儿女,还利用一个星期天去看望王老。渐渐地手头的材料多了,写王老的欲望也就愈益强烈了。

但是,正当我们准备写作时,我们发现一个难处:王老是研究物理学的,他的不少工作不宜见报。看样子稿子写不成了。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气馁。我们把已经采到的材料妥善地保存起来,等待宣传时机的到来。

1979年底,朱军同志听说王老入党了!王老年逾古稀,还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于那些有信仰、信任、信心危机的人该是多好的教育。我们立即抓住这个时机来写王淦昌同志。我们专程到原子能研究所补充采访了一天,又翻出原先积累的材料,仅用半天时间,就写了一篇通讯——《信仰,信任,信心》,介绍王淦昌入党的经过。这篇文章发表在1980年1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是很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

选择角度的办法相当多,各人有各人的体会。我概括了以上四条,不想以偏概全,仅供同志们参考。

(二)谋篇和布局

你买到了一块花布,是把它裁成秋装,还是裁成夏服呢?这个过程,在写文章时,叫做谋篇。如果你要把布裁成夏装,如何才能裁得合身得体,又省布料呢?这个过程,在写文章上,叫做布局。

当你收集到很多材料,又捕捉到好角度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会谋篇和布局。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谋篇和布局,要注意新巧,要有点儿文学素养和逻辑知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有点儿创新的精神。不要图方便,总按别人的框框去办。学习别人的经验自然也重要,但在学习中要动脑子,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招数。同时,不要怕失败。有的同志,想创新,但怕失败。我想,不管是谁,只要写文章,总有失败的时候。不然,大作家怎么也会有败笔呢!我们谈论创新,但新的路子、新的办法很可能不被人们所理解,这是暂时的现象,用不着为此而担心。

我在写《室主任谈镐生》一文时,曾经遇到怎样在谋篇、布局上创新的问题。我想,新闻不是讲究事实吗?通讯亦然,我就来讲故事吧。想到这儿,我又感到单写故事,通篇太散了。于是,又想到结尾再写上一段,叫“大家的话”,介绍谈镐生治理研究室的经验。这篇通讯的布局是:

前言;

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大家的话。

这最后一段并非画蛇添足,恰恰是个黏合剂,能起通篇不散之用。

我的写作实践告诉我:用心谋篇和布局,对于写好一篇文章,作用实在太大了。

(三)选材和剪裁

有些通讯员能采到不少事例,但是不会选材料,不会裁剪,结果还是写不好文章。

写人物通讯,据我所知,采访时面可以宽一点,材料可以多拥有一些,但在下笔时要反复琢磨选用好的材料。有时为了选用一个材料,要花费相当长的对比时间。这个时间要舍得花。工夫下得深,功到自然成。我最反对那种图捷径、图省事的工作作风。

选材和剪裁,要善于勾画细节。这是写人物通讯时,万万要注意的。有时,你的采访对象能给你说10个故事,但是当你确定角度以后,发现其中只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这时,一定要下决心把其余9个故事舍去;同时要认真地勾画这一个故事的细节,把这仅有的一个故事写活、写深、写透。

半导体专家王守武同志是半导体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事迹相当多。我把听到、看到的材料略微整理了一下,就有半本多的记录。在写他的时候,我只选择他就任109厂厂长以后的事迹,把几件事写清楚。对于他的过去,仅在必要时穿插交代一下。《新厂长上任以后》发表在去年6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只有3000字左右。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王元同志,他的事迹也是很多的。但是,在下笔时,我仅选取与他治学有关的材料。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东西,则暂时不提。我写的通讯《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一文,也只有3000多字。

这里还想简单讲几句有关人物通讯的语言问题。

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朴素的美。你看,赵树理的小说,很朴素吧,但至今还脍炙人口。有的人一提笔来写文章,就搜肠刮肚地找形容词。好像水必须是“碧绿”的,天必须是“湛蓝”的,非如此则不过瘾。我并不一味反对使用形容词,我只是想说,过多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是于写文章无益的。我希望,作者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语言风格,编者也要允许别人发扬自己的风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林业》杂志会涌现一批有特色的、有语言风格的人物通讯来。

三、怎样写科普文章

20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科普小品。近几年,科普文章在科学春天的百花园里竞相怒放,成为文艺园地中绚烂的一丛。我曾经看过不少科普稿子,也编过一些。其中,有不少稿子是我所喜爱的,也有不少稿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病。

比如,有的科普文章题目太大;有的科普文章专业性太强,写得太深,难懂;有的不够活泼,读来如同嚼蜡;还有的比喻极不妥帖,科学性差。

我认为,科学小品之类的文章,应包含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古往今来(讲历史);

当前应用(讲现实);

未来前景(展望)。

我讲的这三方面仅是指内容,绝不是什么模式,不可生搬硬套。

写作科普文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作者往往要看一大堆书籍,才能写出千把字的短文来。要写好这类短小精悍、为群众所喜爱,又能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好的文章,作者起码要做到:(1)读书时要认真,要钻得进去,同时跳得出来。只有你自己钻进去,又跳出来以后,你才能写出别人都看得懂的科普文章来。(2)要用一些悬念的笔法,吸引读者的注意。(3)要用文艺的色泽来修饰自己的文章。

我很喜欢林业工作,也关心林业战线通讯员队伍的成长。关于新闻采访和写作,要谈的问题还相当多。今天,我啰里啰唆地讲了这三条,不见得都对,权当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大家把我当做林业战线的一名志愿兵,一起携起手来,为搞好林业战线的宣传报道工作,为办好《中国林业》杂志贡献力量。

(写于1981年9月)

同类推荐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科技与传播

    科技与传播

    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比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新、传播和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热门推荐
  •  美容秘方

    美容秘方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那些年,我们没有在一起

    那些年,我们没有在一起

    这是一本紧扣80后情感生活的作品,作者通过借助李雷、韩梅梅、Lily、Jim、林涛等80后记忆中熟悉的人物引发一段让人回味无穷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了创作,曾访问若干80后关于他们青春懵懂的初恋,通过对每个人的叙述,作者引发“如今我们之所以没有在一起,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还年轻,都不懂得爱情。”这样的感叹。
  • 我在毫无逻辑的古代生活

    我在毫无逻辑的古代生活

    如果穿越到古代,成为废材,你会放弃还是努力,喜欢你的女孩既然是王爷的千金,喜欢她的人比比皆是,你会坚持,还是放弃,看看主人翁怎么做吧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卷入苏联的卫国战争,流落进茫茫沼泽,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在抗争中证明自我。爱好和平的人民不曾放弃希望,为了和平的未来,他们失去很多,终于拥有胜利,也拥有了和平。
  • 绝命风水师

    绝命风水师

    风水养人,亦可伤人。我家世代都是做风水先生的,祖上留下两条古怪的规矩,违背规矩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太爷和爷爷先后离世,同样的命运落在我的头上……
  • 课本上读不到的天文故事

    课本上读不到的天文故事

    一闪而过的流星、哗哗作响 的潮水、看不到尽头的星空……我们身边这些美妙的 自然现象其实蕴含着奥妙无穷的天文知识。《课本上读不到的天文故事(适读于10-15岁)》 将把你带进神奇的天文世界,让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 灭绝,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地球有多少岁了,为什 么月球是个麻土豆,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这些妙 趣横生的天文故事一定让你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让 你轻轻松松爱上天文、学会天文。
  • 万国兵简

    万国兵简

    一个来历不明的少年,他的记忆被封印,他身怀至宝,却没人知道他的身世。一个万国争霸的世界,消失的古代文明,一段段空白的历史,什么才是真相?一个群雄汇聚的时代,无数阴谋阳谋,盘根错节,少年该如何逆天抗命,他的感情该如何取舍,这个世界到底是虚还是实……(新书《齐物春秋》已经开始连载,请大家多多支持!)
  • 康熙的狂宠逃妃

    康熙的狂宠逃妃

    本文主要写的是康熙小玄子和德妃娘娘的爱情长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本文就是德妃逃康熙追,德妃再逃,康熙再追,德妃逃逃逃,康熙追追追的动人爱情诗篇~女主——德妃(吴雅:人家穿越去清朝的都是阿哥捧着,大臣护着,凭什么她穿越过去就身处冷宫,而且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在生孩子!?还一不小心生的是胤禛四四?疯掉了疯掉了,紫禁城太恐怖,看她如何玩转红墙,逃脱康熙的魔爪!哇咔咔…可是,逃离了以后,为什么会突然怀念起那个一身龙袍的家伙?男主——康熙:原本心中只有江山黎民,女人于他而言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可是为什么这个女人会不一样,花样百出,四处放电,还居然为了逃脱跟他斗智斗勇!这个女人有没有搞清楚状况,她是他的女人,一辈子都是!无论她逃到天涯海角,他也一定会抓她回到他身边!附上其他男主滴浓浓爱意——马齐:“德妃娘娘逃出宫就在我身边,是皇上生生抓回宫中去的,如今已过三十年,也该将雅儿还给我了!”隆科多:“那日紫藤花下的一个回眸,便让我心心念念了几十年,上天入地,我也会守护着德妃娘娘,辅佐娘娘直上云霄!”钟楚良:“你总说当年是皇上误会了你我,才迫使你在御下承宠,也迫使我被逐出皇宫,其实当年我心意实真,如今改了名姓再度入宫,就是希望与你再续前缘!”…“你、你、你们,给朕滚远点,敢碰朕的女人,你们活腻了吗?”“男人靠得住,母猪能上树!管你是皇帝还是大臣,都是群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我不是优乐美,凭什么让你握在手里,我的穿越我做主,拐上阿哥闯天下去了!”片段一“万岁爷,德妃娘娘又翻墙了!”“哦,明天把那里的台阶再修平整一点,别摔了娘娘!”某皇帝声音波澜不惊。“娘娘是带着四阿哥一块逃的!”“哦,有四阿哥护着,德儿也比较安全。”“还有马齐大人和隆科多大人!”“什么!”某皇帝拍案而起,“摆驾,朕要微服,跟他们一起出去!”想丢下他,门都没有!片段二“才坐完月子,你又去哪儿了!”某皇帝脸阴的如同院里的缸。“我翻墙出去买桂花糕。”某女晃了晃手上的糕点,当然,还顺便看了看买桂花糕的小帅哥!“吃饱了?有力气了?看来朕低估了你的体力!既然这么有活力,我们上床运动一下吧!”“喂,我才坐完月子,你是想累死我吗?喂,轻一点啦!”“就该让你精疲力尽,你才能知道你是谁的女人!”片段三某四四眼巴巴地望着德妃:“额娘,我今天过生日,想吃额娘做的生日蛋糕…”生日蛋糕呀,说说就流口水。
  • 佛说大乘百福相经

    佛说大乘百福相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心灵的印记

    心灵的印记

    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故乡、远去的童年,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来。本书再现作者走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