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500000003

第3章 道教与美学(1)

隋唐五代道教在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道教信众增多,教理也逐渐完善。唐代道教远承秦汉道教,在道教义理阐发方面也多有推进。隋唐时期,“三洞真经”已经成为成熟的宫观道教的最高义理体系,以义理著称的重玄道教也在初唐形成了兴盛的局面。

虽然道教在隋代也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但是它的地位和影响还远远不如当时的佛教。有唐一代,道教的地位和影响极于鼎盛,可谓空前绝后。唐代道教不仅被尊为李氏皇族的宗教,而且还被尊奉为国教。道教文化地位之高,社会影响之大,远非其他宗教派别所可比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氏皇族不断确立与强化道教的地位。唐代皇室出身于北周军阀,有着鲜卑血统,他们把宗族归属于陇西李氏,再把家族谱系推及老子,以李氏皇族为老子后裔,并尊崇老子为道教教主。据《唐会要》、《历代崇道记》等文献记载,李渊开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都受过道士的舆论引导。于是,唐代建立之后,不断制造关于老子的神话,各地也纷纷修建老君庙宇,表达对道教的感念。武德八年(625),李渊诏布三教次序,即以道教为首:“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唐]唐高祖:《先老后释诏》,《全唐文》附《唐文拾遗》。)李世民即位后,封老子李耳为道教祖师,尊之为太上老君。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也推行崇道抑佛的政策,追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各州设置道观。尽管武则天时期曾经重佛抑道,但后来的唐玄宗却又大力扶持道教,遍置老君庙观,大造玄元道像,册封老君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由于唐代统治者的推重与扶持,道教在唐代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为道教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其次,在文化政策与教育考试制度等方面,唐代政府也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唐代统治者既想利用炼丹术来满足养生乃至长生不老的愿望,又期望通过道教来祈福消灾,巩固与维护安定太平的社会局面。唐代统治者推崇《道德经》,以道教经典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实行道举制度。唐代统治者高度重视道教典籍的整理与注疏工作,借此推进道教文化的传播,实现具有李氏家族特色的文化理想。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以《道德经》为上经,列为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使之成为贡举人员必须通晓的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从实际的社会影响来说,道教至高地位的确立,有助于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推广。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式确立了道举选拔官员的制度。唐玄宗在位期间,规定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为之作注。(详见《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及《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这些文化政策与教育考试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有助于道教文化的兴盛。

再次,道教的长生承诺与义理探求满足了唐代人的精神需求。从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看,唐因隋制,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尤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局面。当时的社会矛盾虽然存在,但是尚处于潜隐的未被激化的状态,国泰民安的时代氛围也激发出时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于是,道教的长生承诺与义理探求满足了唐代人的精神需求,道教徒乐观自信的生命态度更是与盛唐时代的人文精神相互契合。道教对道家经典的阐释满足了文人们形而上思考的理论诉求,内丹道注重心性修为的主张也为中国人提供了精神超越的智慧。这些因素使得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具备了现实生活的基础与理论建设的肥沃土壤。

可以设想,在这种普遍重视道教文化的政治政策、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当中,唐代道教的繁荣兴盛与发展壮大也就势在必行了。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自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从现代学科的归属来看,道教与美学本来属于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涵。但是,道教文化在隋唐五代审美领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道教思想又与中国美学存在诸多观念层面的契合。因此,探讨隋唐五代美学,首先可从道教这种富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宗教哲学形态入手。本章着重探讨隋唐五代道教与美学的关系,或者称为隋唐五代道教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道性遍在

道性遍在,这是隋唐五代道教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之一,也是隋唐五代道教哲学心性论的核心思想。这个命题承传了先秦道家关于道与言、象关系的思考,它是在隋唐五代佛教天台宗、禅宗佛性论的基础上,融汇佛老,而提出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道教理论。这个命题发展了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心性论。本节先介绍道性遍在命题的理论内涵,再集中探讨它的美学意蕴。

一、道体与道性

道体即道,它是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性是道教关于道的性质的基本体认。隋唐五代道教认为,道体与万物是体与用的关系。道体虚极无名,万物是道体的妙用,物殊则用异,用异而体同。司马承祯说:“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莫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不然而然,通生无匮,谓之道。”([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道藏》第22册。)这里的“灵而有性”,就是指道体,其中也有对道性的规定。王玄览说:“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可道常。”([唐]王晖撰,王大霄编录:《玄珠录》卷上,《道藏》第23册。)王玄览援引佛教缘起论,阐明“可道”与“常道”的关系。“可道”是道性的起用,“常道”是指道体,二者相因相生。因此,“可”与“常”都是人心所现,道体空寂,本无生灭,也就无所谓“常”与“可”的分别。

道体真常而应用无方,慧心外无所因,内无所滞,以体验道性的微妙。周固朴说:“道者至虚至寂,真性真常,冠五气而播三才,布一真而生万象,离合无际,天地有宗,超出神明,靡该意象,无名无氏,有动有常,离四句六因,绝名言譬喻。”([唐]周固朴:《大道论》,《道藏》第22册。)“至虚至寂”是对道体的一种描述,一般认为妙悟之心方能契入。不过,不同的道教流派对道体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五代内丹道教学者张果说:“天真一者,纯而无杂,谓之真,浩劫长存谓之一。”“一者本也,本乃道之体,道本无体,强名曰体。有体之体,乃非真体,无体之体,日用不亏矣。真体者,真一是也,乃人之神。”([唐]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道藏》第4册。)张果所说的“天真一”,就是对道体的描述。“真一”,即万物之本,它日用而无亏。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对道体与道性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承传了先秦道家关于道与言、象关系的思考。

道家认为,象以言诠,道以象现。言是象的显现工具,象是意的显现手段。借用能、所之分,言与象、象与道存在类似能诠与所诠的关系。无言,则象无法显;无象,则道无从显。但是,如果执著于言,而不味象,执著于象,而不味道,则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面对这种表达的困境,言、象的局限性到底该如何超越?在儒家看来,“立象以尽意”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儒家让“立象”负载起“尽意”的使命,使之成为沟通器物与心灵、人与世界的最起码的工具。面对同一困惑,道家的思路与儒家差别很大。老子之“道”,差可以大象拟之。恍惚性、混沌性、整全性等等,都是先秦道家对道体的描述性规定。通行本《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王弼注:“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第63—6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有系则有分,有分则失其极,道体至大无极,无系无分,所以“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是不可分割、至大无外的大全整体,这就是道家之道体。

老子反复强化这一道理。《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体无形、无名、无声,一旦有形、有名、有声,它就不再成为道体,而只能是具体的事物了。一旦有分别,道体就降落到具象的层次,难以保全它的整全性了。所以,老子认为,由知识理性、逻辑运思不能体味大全之“道”,只会造成对道体的贬损。所谓“方”、“器”、“音”、“象”,都只是道体的起用,而不是道体本身。在这些具象之前,约之以“大”,道的整全无缺才能彰显。通行本《道德经》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肖”意味着相像,类似某一事物,“肖”则失其所以为“大”,不如无形、无名、无声的道体,因此,老子宁可取“大”与“不肖”,而舍弃“细”与“肖”,以保证道体的整全性。无象之象,是万象的根本,是万象的本源,它超越世俗之象,这就是道,也就是道家对道体与道性的总体看法。实际上,老子之“道”已经成为道教道体论的理论基石。

道家认为,“无”是指大道未分的整全状态,“有”是指分化着的事物的生成过程。《道德经》多次谈到道体渊然深邃、冲虚缥缈的特性。《道德经》第14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道即象,遍在一切处所,具象是大道的起用。大道广邈无限,深远莫测,玄妙无定,不可定为一物。大道没有边界,无法限约。王弼也说:“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第1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道体周流六虚,无形无状,不可把捉。先秦道家的道论为隋唐五代道教的道体论与道性论提供了思想启发。当然,隋唐五代道教的心性论不可避免地具有宗教的属性,也不能排除它在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之下的表现特征,因而,隋唐五代道教的道体论与道性论在理论内涵方面不能完全等同于先秦道家的道论。但是,从体用不二的超越理路而言,它们又都富有一定的美学意蕴。

二、众生皆有道性

隋唐五代道教规定了道性的内涵,也提出了道性遍在这个道教哲学命题。约成书于武则天时期的《道教义枢》指出,道性是人人具足的清净心、妙心、真一妙智。([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一,《道藏》第24册。)初唐重玄家融汇佛老,认为道体无情有性,遍在万物,因而人人都有道性,即一切众生都有修道成真的禀赋。潘师正说:“窃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虽混成而有物,而虚廓无朕。机感所及,冥然已周。因教立名,厥义无量。夫道者圆道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唐]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道藏》第24册。)所谓道性遍在,是指道的理想存在状态。事实上,修道者的天机悟性有别,因而其得道的程度也有深浅之别,各人修道成真的境界也并不一致。通俗而不通真,不能算是得道。觉悟浅近而不深远,不能称为圣人。王玄览说:“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唐]王晖撰,王大霄编录:《玄珠录》卷上,《道藏》第23册。)道是万物的本根,但道不离物,道可即物而显真。道同样不离众生,道性是人人具足的本源心性。所以,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道与众生相因而有,所以称为“同”。众生有生灭,道却无生灭,所以称为“异”或“不常”。“同”或“异”、“常”或“不常”,这些名称都是一时的权宜说法,而道体是真实无妄的。道性不离众生之性,皆以因顺自然为归依。

既然众生禀承道性而生,是否可以将众生等同于道?关于这个问题,王玄览解释说,众生虽然禀承道性而生,然而众生并非等同于道。既然众生不是道,因而必须经由修持才能得道。道无常性,众生修习到无常之性,才能与道为一。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道不自名,因众生而得名。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所谓“即”,是指事物的不二关系,它证会于修道者的妙悟之心。隋唐五代道教注重修持功夫。道性与众生之性相因而存,所谓有众生即有道,众生若无道亦无。道教的目的就是劝人修习,与道同往,与道俱顺。修道者倘若真正体证到了道性,便可以舍离修持之法。道性与众生之性应和,能所修持,一时忘却。修持法门只是觉悟的手段,不可执为实存。如果心灵抵达修道成真的境界,这时道教的种种言说便如同糟粕,弃之毫不足惜。因此,道性、众生与道教的觉悟法门,宛如水中之月,了无可得,却又不可落入虚无。三者不合也不离,真实应如是。

同类推荐
  • 三国中的仙与大王

    三国中的仙与大王

    有了《三国群英传Ⅶ》在手,以一当千就如家常便饭,随时随地可见。 处处长坂坡,遍野当阳桥。 关云长匹马征胡地,赵子龙只身跨东瀛。 潘上将手持一把长柄斧,力敌手提画戟的吕奉先,虽然咱滴个战斗力远远不及,但要是想撑上个百八十回合,soeasy! -------------------- 带着《三国群英传Ⅶ》抽奖系统穿越到三国,这是好事啊!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是好事啊! 但!但是—— “醉卧美人膝,美人比我大十七!!!” “醒掌天下权,天天都是小不点!!!” “我擦嘞!!!” “擦你奶奶个腿嘞,还醉卧个屁啊!好事个屁啊!!”
  • 大清王朝4

    大清王朝4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大明1629

    大明1629

    公元1644,华夏文明史上最大的劫难,竟由蛮夷统治中原大地!1629年,辽东尚有蛮夷虎视眈眈情势危急,山陕又起流贼攻掠州县如蝗虫泛灾,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如处水火;当此时局,却无人可力挽狂澜于即倒,框扶大厦之将倾。一支强军于大同破土而出,驱女真、平贼寇、转战南北,使华夏再度屹立世界之巅,看穿越者的明末成军路。这是一本由小人物书写的历史传奇。----------------------------新书《扫明》正在连载,更精彩的故事,另一个传奇画卷,已肥可宰!
  • 大唐风华路

    大唐风华路

    穿越成为李世民的私生子,然而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有个媳妇,种着几亩地,没事发明点东西,慢慢将一个烂泥村落发展起来。韩跃感觉这种日子挺好,如果没有人打搅他情愿一辈子都这样。然而男人总要长大,小人物也会慢慢变成大人物,举手投足,会当凌绝顶,岁月是一把杀猪的刀,韩跃却慢慢成了一把锋利的剑。大唐风华,谁人领舞,这是一个小人物慢慢成长为大人物的故事。有装逼,有犯浑,有发财,当然也会有妹子……***********************************************大唐风华群:707518143(另有新书《大唐第一狠人》正在连载,可往品鉴,必不失望)
  • 朝代:历代王朝兴衰

    朝代:历代王朝兴衰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夏商周既是逐次更替的朝代,又是交叉并存的部族集团,在政治上都是分封制,在经济上都是井田制,在王位继承上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分别代表着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发展和结束。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转折基本完成;商朝的奴隶制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随着诸侯兼并的结束,华夏文明已经露出“大一统”的曙光。
热门推荐
  • 你是倾尽一世的温暖

    你是倾尽一世的温暖

    没认识简时初之前,叶清瓷一直是个倒霉蛋,认识简时初之后,老天爷一本正经的告诉她,没有最倒霉,只有更倒霉!但是等嫁给简时初之后,叶青瓷就开始转运了。嗯,嫁人,结婚真好。
  • 永夜君王

    永夜君王

    千夜自困苦中崛起,在背叛中坠落。自此一个人,一把枪,行在永夜与黎明之间,却走出一段传奇。若永夜注定是他的命运,那他也要成为主宰的王。
  • 夫来孕转

    夫来孕转

    被渣男背叛,盗用劳动成果,迟安安为了养活自己,什么都干。遇上沈初寒的那一天,他抛出橄榄枝:“做我的人,干不干?”迟安安微笑点头:“干!”某人欺身压上来,眸色深幽,迟安安退到角落,“你……你干什么?”沈初寒勾起唇角,笑得无辜又狡诈,“……你。”多年后,再次相遇。他将她拥入怀中,越缠越紧,“迟安安,想散伙可以,把我送你的定情信物还给我。”迟安安莫名其妙:“你什么时候送过我定情信物了?”沈初寒在她耳边吐气如丝,“多年前,我把我祖传的一条染色体送你了,你敢说没这回事?”
  • 执天掌道

    执天掌道

    如果时间是记忆的错觉,那么记忆便是时间的碎片。世间的一切都是记忆组成,而这个大千世界,也只是一个人的记忆罢了。先民怒吼,诸神离殇!谁为棋手,谁是棋子?看万道争锋,吾执天掌道!
  • 我的无限怪兽分身

    我的无限怪兽分身

    末日降临,二十一座空间门开,连接着比太阳还要巨大的兽星星球。无尽异兽。文明战场。究竟何人所开?这是一个兽星异兽入侵地球,纷纷被吊起来打的故事。也是一个主角带领地球人类,争霸无尽星空的故事。
  • 三尺白剑踏峡谷

    三尺白剑踏峡谷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穿越到王者世界。神秘的面纱。努力探索,也不过揭开冰山一角。罪人?传承?遗迹?九重天?绿帽社,黑暗尊主,毒宗宗主,药……影棍宗,毒宗,暗黑盟,万兽盟,天道……幻盾,无敌绿帽,枪,剑,火炮,叉,刀,戟,锤……强化进阶,逆天改命。顺天道,还是逆天道?爱情?武道,体道,科技道,异道,毒道,人兽道,暗黑道……成王之道,如何走。这是一个异世界王者大陆的故事,有情有义,有人可以为了利益六亲不认,但总有人会为了情奋不顾身。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指向自己心灵深处,顺心而为!逆天又何妨!谢谢支持。战斗场景较多,但绝不是敷衍水字。
  • 帝都琴帝传说

    帝都琴帝传说

    三界再战,五帝谁能称王。江山还是美人,金爵苦酒。天下英雄谁来煮酒。
  • 红绡帐内:香妃不承宠

    红绡帐内:香妃不承宠

    传说中,她死而复生,便异香附体;传说中,她是红颜祸水。传说中,她是处子,然而带着守宫砂的她却神奇般的有了身孕,也惹来…他是西夏至高无上的君王,她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夜夜恩宠,他许她今生今世不离首,到头来,换得的却是他送她的一把铡刀,让魂飞魄去,再难聚首。可再相见,一碗孟婆汤,她不识君,他亦不识她,只如何再续前缘……题记:十世的轮回,许你千回百转,悬棺起,红绡帐内:香妃不承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征仙场

    征仙场

    虽然陈默是修真界的一位奴仆,但是他一心想要自由
  •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选自刘玉民剧作选,包含了《女儿海》、《黄河之水天上来》两个剧本。《女儿海》共二十四集,故事开始于一个黑龙江姑娘卓望涛孤身一个来到烟台的一个小岛上——庙岛求生计,围绕着望涛、瑶琴、国伟、荣新、窦元山等一众青年人展开了叙述。伴随庙岛的变迁,这一群年轻人在事业上、爱情上也经历着波折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