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500000001

第1章 导言(1)

隋唐五代(581—960)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隋(581—618)、唐(618—907)两代以及五代十国(907—960)这个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时代。

隋唐五代处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转折阶段。盛唐之世开创了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开放、艺术繁荣、宗教兴盛的强国局面。也就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升级,并不断激化,进而发生了“安史之乱”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此后,唐王朝逐渐显示出衰落之势,后来朝野上下虽有中兴之举,但终究大势已去,国运不再,晚唐的钟声似乎成为一个朝代走向末运的标志。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五代十国这个分裂割据的乱世。隋唐五代美学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情境之中形成、发展与演变的。

第一节 隋唐五代美学的历史分期

如果将隋唐五代美学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唐代美学无疑是这个整体的主体部分,而隋代美学、五代美学只能作为唐代美学的前奏及余响而已。这个说法并不是基于朝代发展的简单分段,它的主要依据在于,隋唐五代美学的价值重心应该落在唐代。

隋代的历史较为短暂,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建树也不够突出。唐承隋制,(陈寅恪指出:“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并不限于典章制度,隋代审美遗风在初唐时期依然可见。但是,唐代在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远非隋代可比。唐代历史跨度较长,思想文化高度发达,唐人既善于理论探索,又重视审美活动,这都为唐代美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唐代开放的文化格局、崇高的国际地位及其卓越深远的社会影响,唐代美学成为隋唐五代美学的中流砥柱,其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继唐而起的五代十国战乱不定,各种政权此起彼伏,如走马观花,为时亦短。虽然这个时期的审美活动并不逊色,且稍有新变迹象,但其审美风尚主要承续晚唐余韵,美学理论方面同样缺乏创新性的建树。

关于隋唐五代美学的历史分期,在此做些简要说明。

唐代美学在隋唐五代美学中的主体地位与突出价值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种传统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再增加隋代、五代作为隋唐五代美学的分期依据。这是因为,这种传统的分期方法固然照顾到唐代历史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助于突出唐代审美风貌的时代性、社会性及其流变轨迹,但是,对于作为哲学史分支学科的美学史建构来说,却显得相形见绌。美学史具有理论史/思想史的学科属性,这就注定了它的分期不可能完全采用通常的历史学分期模式。历史学的分期更多考虑的是社会历史事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并尽可能使其历史叙述清晰化、简单化与具体化;而作为具有理论史/思想史属性的美学史建构,它更应该突出美学理论本身发展与演变的轨迹,因而它不必,实际上也不可能考索出美学理论与社会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美学史的分期需要处理的是特定时代的美学理论史或审美观念史,或者说,它需要解决的是在特定文化环境里的审美精神流变史,否则,就只能导致对同时代历史的亦步亦趋,削足适履,使美学史成为历史学的附庸或辅证材料,从而丧失美学史应有的独立的学科属性与文化身份。

以传统的历史学分期方法处理美学史还有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就是它会使美学史建构显得过于零散,流于具体历史时段社会文化发展的细枝末节,难以整体把握特定时代重要美学问题的基本状况。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开掘美学理论的精神内涵,也难以窥测隋唐五代美学的总体风貌。

因此,可将隋唐五代美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隋代到盛唐时期,第二个阶段从中唐到五代时期。历史学界一般将唐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771—835)这个时段称为中唐。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及其他学科而言,“中唐”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段,它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味。中唐的转折意味并不是现代人的发现,仅就诗学领域而言,明清学人早已言及。明人高棅《〈唐诗品汇〉总叙》有诗分“四唐”的说法,“中唐”即为其一。清人叶燮进而指出,中唐是古今文运、诗运的大关键,他甚至断言:“此‘中’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清]叶燮:《百家唐诗序》,《己畦文集》卷八,《丛书集成续编》第124册。)这两位诗学家都肯定中唐对于中国诗学发展史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叶燮的这个断言,其意义不局限于文学领域,他关于中唐之“中”的解释,精要地把捉到了中国思想文化重大转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讨论的“唐宋思想转型”、“唐宋变革”这些说法可以成立(早期的代表有日本东京学派的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等,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柳诒徵、吕思勉等人。晚近论甚多,如:Peter K.Bol,"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Sung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浅见洋二:《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金程宇、冈田千穗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等。),那么,如何更为细致地考察唐宋转型或唐宋变革,必然离不开对中唐思想文化状况的深入研究,这是推进唐宋思想文化转型论或变革论的突破口之一,也是反思唐宋历史、思想与文化关系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对于隋唐五代美学研究来说,中唐也就意味着一个很好的分界线。

采用两阶段分期法来研究隋唐五代美学,有助于考察这前后两个阶段在美学理论与审美活动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差异。美学理论与审美活动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所以美学史研究应该关注美学理论与审美活动背后隐含的丰富而复杂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发展流变并不承诺一定严格遵循线性进化论的思想路线。加之中国美学史通常是美学理论与审美活动交互前进的历史,所以倘若要将这两个阶段再作细致的划分,具体落实到确定的时间,目前来说,困难较大。

可见,两阶段分期法在隋唐五代美学研究方面有其优势,但是,不宜直接套用学界默认的以“安史之乱”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分期界线。“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这个历史事件对中唐以来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不容否认的。仅就审美领域而言,它影响到文人的处世态度、人格理想、审美境界等。但是,直接以“安史之乱”作为隋唐五代美学的历史分期标准,同样没有走出将美学史简单化、图式化的理论误区。唐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的转型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安史之乱”的发生因而也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

再说,任何美学理论史或审美观念史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线直行的,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线索与理路,有其美学理论或审美观念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隋唐五代美学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隋唐道教兴盛,佛教禅宗、华严宗的崛起及其在文人阶层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渗透,应该是促成中唐以来美学呈现新的面貌的更为深层的原因。况且,任何历史事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于当事人来说,其影响可能是直接的、明显的,而对于不在场者或后来者而言,这种影响更多地是间接的、潜在的,有时甚至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历史事件要引起后来者的精神共鸣,或在后世产生较大的反响,大多需要一个较长的认同过程。这都表明,不能因为某些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就简单地拿来作为重要的美学现象,对号入座地放在美学史研究当中。因此,本卷没有将“安史之乱”作为隋唐五代美学历史分期的基本依据,主要考虑到这个时期美学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这种两阶段分期方法的理论优势在于,它能突出中唐这个关键时段对于中国美学史的重要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六段论分期法的琐碎,从而简要地勾勒出隋唐五代美学的整体风貌。这种分期方式还能突出隋唐至盛唐、中唐至五代这两个时段审美观念的时代差异、美感经验的变迁脉络,合乎美学理论与审美精神发展流变的事实。

尽管两阶段分期法有其可行性,但对于隋唐五代美学分期的必要性,本卷不准备展开详细的论证。或者说,我更愿意避免人为的历史分期处理模式,而主张直接进入纷繁复杂的美学文献世界,打捞那些凝聚着中古审美智慧的人文碎片,通过阅读体味其中蕴含的重要的美学问题与审美话题,尽可能接近隋唐五代美学的历史现场,进而探寻隋唐五代美学的精神之路。

第二节隋唐五代美学的研究领域

在本卷看来,隋唐五代美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一是隋唐五代哲学美学领域,二是隋唐五代艺术美学领域,三是隋唐五代休闲文化与审美领域。

(一)隋唐五代哲学美学领域

隋唐五代哲学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介绍隋唐五代道教、禅宗、华严宗哲学的美学意蕴。宗教哲学本身并不等于美学,但上述三大宗教哲学都与中国美学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隋唐五代,这三大宗教分别达到了鼎盛阶段,各自的哲学价值极高,其中蕴含的美学智慧也极为丰富,对隋唐五代美学的影响极大。因此,在本卷第一章到第三章,依次探讨隋唐五代道教、禅宗、华严宗哲学与美学的关系。

读者或许会问,为何不列儒家美学?

隋唐五代虽然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如唐代出现了孔颖达等卓有成就的经学家,韩愈等试图复兴儒学道统,但从总体上讲,隋唐五代算不上儒学发展的高峰阶段,其理论建树甚微,相比之下更显不足:它朝前比不上先秦两汉,往后更不如宋明理学,即使把它放在同时代的其他哲学流派之间,也远远逊色于道教与佛教各宗。这样说,并不是否定隋唐五代儒学的历史贡献,只是想说明,隋唐五代儒学重在注疏之功,而缺乏原创之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儒学的实际影响仍然存在,不可忽视。即使在隋唐五代美学领域,儒家思想的印迹依然明显。所以,在研究隋唐五代哲学美学时,不必单独安排章节评述儒家美学,但在某些具体的艺术美学(如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等)领域,在论述相关的美学问题时,将会触及儒家美学的内容,对此将有具体的介绍。

道教是唐代国教,道教在唐代走向鼎盛,其地位空前绝后,远非其他朝代可比。隋唐五代道教注重理论思考,隋唐重玄道重义理探索,晚唐内丹道讲心性修养,隋唐五代道教还普遍关注道性遍在、生命观念、养气颐性、形气神合一、不落有无等与中国美学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在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可以大致总结出隋唐五代道教的美学意蕴。

隋唐五代,佛教禅宗崛起,禅宗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在唐代奠定的。禅宗是富有审美气质的宗教,是讲究生命智慧的哲学,也是追求存在境界的美学。隋唐五代禅宗在诗与禅、觉悟、无生观、心与境、幻与真等问题的探讨方面,与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思想关联。

华严宗也是隋唐五代很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唐代是华严宗的鼎盛时期。华严教理与盛唐时期的审美活动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华严宗倡法界圆融,讲性相一如,推重圆悟与妙观,向往华严境界,华严教理庄严完美,极富艺术意味,也具有美学价值。

同类推荐
  • 冲出高原:吐蕃王国传奇

    冲出高原:吐蕃王国传奇

    《冲出高原·吐蕃王朝传奇》从藏族起源的神话开篇,讲述了吐蕃王朝逐渐走出狭窄的雅隆河谷,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又一步步跌落云端,在佛、苯的激烈斗争中渐渐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历史过程。横空出世,十三岁的小赞普能否在动荡的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左右逢源,孤儿寡母能否撑起雪域的一片蓝天?英雄迟暮,战神噶尔?钦陵能否继续家族的无限荣光?……不甘寂寞的吐蕃君君臣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书写着吐蕃的历史与辉煌。
  • 权帝传

    权帝传

    这世间最大的外挂,无非权势二字···且看小人物穿越,权欲滔天,横压当世!
  • 重造天下

    重造天下

    明末史诗,明末的清明上河图。注重文史,注重语言。
  • 浪遏扁舟

    浪遏扁舟

    人生如浪里扁舟,坎坷似遏浪而来;没有爱情的支撑,生活就难以前进。本文写主人翁从小立志要富起来,可在他求索中才知道生存是那么的难,他受尽了人间苍伤。他与几个女子都有爱情,可是都被现实击破了踏入伊甸园美好梦想,以致他的爱情多次受挫而痛苦的经历。
  • 才子佳人一杯酒

    才子佳人一杯酒

    以两个人对话、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以迷茫青年的眼光,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另类而深刻的思考。风格独特,幽默智慧,中间有嬉笑怒骂,也有完全颠覆的理解。朋友们从梦蝶的文字里面,会看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内心、看到他们的不一样的喜怒哀愁。
热门推荐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重生之步步星光

    重生之步步星光

    陈歆,一个帝都电影学院表演系系毕业的学生,别人都说她能够考进表演学校,是因为考官高度近视眼?这个看脸的时代,她居然能够从一票的靓妹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个幸运儿,纯属是走了狗屎运……因为她,长相普通,性格没特点,她的人生除了普通,就没有其他的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都可怜她,天上掉下一个重生的机会,正好砸了在她的身上。
  • 前七国志

    前七国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内战风云:东北烽火(续四)

    内战风云:东北烽火(续四)

    寂寞的鸭绿江1947年2月下旬,北线吉林、长春地区战事正酣,南线相对平静,我到安东去采访,主要是想看看久闻大名的鸭绿江。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天然水界,历史上,就是长白山脉所产木材外运的重要水道航路。据说每到伐木季节,大批木排由上游顺流而下,连绵不断,蔚为壮观。但在国防意义上,鸭绿江却因国势衰微,始终没有成为防卫屏障。中日甲午战争时,日军就是从鸭绿江打过来,入侵东北的,中国失去了江南屏障朝鲜。日俄战争时,日军再次渡江北上,打败俄国,朝鲜完全变成日本的侵华基地,鸭绿江就是其直趋东北的桥梁。“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境一缩千余里,山海关成了“国境线”。
  • 苦难的还原

    苦难的还原

    我与阎连科虽是同乡却不熟,仅记得1999年暮秋,在河南新乡小冀召开的“中原论坛”讨论会上见过一面。我们当时是作为河南省籍在省外工作的作家回去参加这次会议。北方的深秋,寒意已经十分明显。迎面走来的阎连科,中等个头,面相老成,身架墩实。他穿得厚厚囊囊,不甚利落,整个给人很沉的感觉。他的表情,也不机敏,显得沉郁和拙笨。当他站定那里时,透过树隙,花花搭搭的光线照着他。他厚沉得有些像岩石,但不那么尖硬、冷冽。沉默中,他的身后,是苍凉而古老的中原乡村。白天的天空依旧湛蓝,却是可以感觉到当阳光隐去以后,残缺的夜色,移动的影子,晃动的是难眠的悲哀。
  • 勾魂

    勾魂

    荡口镇的“陶然居”茶馆,传一条特大新闻:“小狐仙回来!”小狐仙是谁呢?小狐仙是著名戏曲演员蒲天是勾魂荡的骄傲。据说,有一年,支书老婆去芦苇塘里打猪草,猛地发现灌木丛里有双阴沉沉的眼睛在盯着她。仔细一看,吓得汗毛直竖,却是一头牛犊大的狐狸,全身白毛闪闪发亮。支书老婆浑身直打哆嗦,想要逃跑,两腿发软,迈不开脚步。不知相持多久,眼看天色黑下来,远处响起几声狗吠,那白毛狐狸才懒洋洋地站起来,伸展一下身子,缓缓地向黑黝黝的山沟走去。
  • 穿越之烟花如梦

    穿越之烟花如梦

    她冷血无情,可是却因为任务而穿越“拜托,你穿越还带一个啊。”不知不觉她柔弱的样子展现出来但是在那外表之下,还藏着恶魔的身体,叱咤一声,上帝都要抖上一抖。再一次睁开眼到底是谁的魂,又是谁入了她的眼!兰舟一去人别后,远岫幽幽忍折柳。唾壶敲缺谁共酒?冷风吹帽,黄花空瘦,醉把茱萸嗅。
  • 囧穿命犯桃花:新娘不上轿

    囧穿命犯桃花:新娘不上轿

    (【蓬莱岛】作品)一个爱看帅哥的女人,在生日上见到自己的干哥哥也能幻想一番。用通俗的话说她就一个“小花痴”,可是在穿越后却对眼前的美男豪无兴趣。哦,不!她不是没兴趣,她是怕嫁给他后人生不再自由。她爱帅哥,但不一定要嫁与帅哥。想知道她如何穿梭在众多帅哥之中的,且由《囧穿命犯桃花:新娘不上轿》慢慢道来。
  •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 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

    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

    本书由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写起,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决策到实施的全部过程,全面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的奋斗历程,生动再现了心怀梦想的中国航天人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忘我奋斗,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了我国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攀高峰、顽强拼搏、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动人故事。本书既是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教科书,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