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5300000007

第7章 负笈燕京(2)

母亲的去世,确是王世襄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他,一直念叨着这件事,并对我说:“我从幼年一直玩到1939年大学毕业,考进燕京研究院后,该年春母亲逝世,对我极大震撼。从此坚决悔改,认真学习、工作,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转变,终生恪守,直到衰老。”

事实上,当1937年日寇入境,北平沦陷,多数大学都迁往内地,而燕京大学则选择留下,因司徒雷登、陆志韦两位校长的努力,当时的燕大屡屡拒绝日军无理搜查校园的要求,成了北中国的自由“孤岛”,并继续为抗日后方输送了许多人才。此时的燕大研究院并没有因中日的战争而中断研究工作,还在读的研究生仍有46位,所有的学生都满怀着热情和期望投入学习,他们认识到在外界风雨飘摇之时,仍能在燕园安稳地读研究生,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个个都努力治学,之后几乎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大师。如清史、满族史专家王钟翰,中国藏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人类学家李有义,历史地理学家何炳棣,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文心雕龙》的研究专家杨明照,物理学家葛廷燧等等。这些日后的中国学术带头人,当时都与王世襄是同窗学子。

一旦收敛玩心、改玩归正,王世襄在燕京研究院的生活,过得更充实而忙碌了,日渐显示出了他治学的潜力。1939年到1940年间,他结合过去的亲身体验,在《华光》杂志上分三次连续发表了关于大鹰和老北京玩鹰民俗风情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旁征博引,不仅细致地总结和梳理了捕鹰、养鹰、驯鹰、放鹰的过程,还在历朝文献中,考据了中国养鹰的历史,这已初步显露了王世襄将民俗风情提炼升华到学术历史高度的治学特征。1940年,他又用英文发表了《关于姚最〈续画品录〉中的一个错字》,这是一篇颇具深度的学术论文。姚最,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论画家,《续画品录》主要为补遗谢赫的《画品》而作,补入了23位与《古画品录》所品评的画家同时期画家的20条有关条目,并对补入画家的作品作了严谨的个案分析,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是继谢赫《画品》之后的第二部品评画家的论著。而王世襄的那篇论文,主要围绕姚最的《续画品录》展开,回顾了刘海粟等七位现代艺术家对该著作所作研究的各自观点,表述了自己研究的结论,资料翔实、条理明晰,而且全文用地道流畅的英文写就,这在当时确是难得的论文,从中已可以看出王世襄中西兼备的治学才华。

由于家学渊源和丰富的藏书,王世襄旧学的根基很早就奠立,其关注对象则集中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由于自小入美侨学校,对西学自不会排斥,但旧学根基的深厚,令其不会盲目崇拜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能提升其精神,因此中学西学在他身上不存冲突而是协调互补,自然而然地取西之长,补中之短,洋为中用而不失本体。这也说明了王世襄在思想上承袭了王、金家风,以及他们的中体西用的学风。

1939年,王世襄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了当时还未有人深入研究的题目——《中国画论研究》(下称《画论》)。这在当年的燕大,确也是出乎国文系老师的预料。当然,如果我们从他之家学来追溯的话,就并非特殊。中国画一直是王世襄感兴趣的领域,也许是母亲、舅父自小对他的艺术熏陶之结果。从《关于姚最〈续画品录〉中的一个错字》的论文开始,他就积极地开始探索古代画家和画论家之所述,也令他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逐渐清晰;也许为了报答母亲25年的养育教诲之恩,王世襄才选择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对中国画论研究的课题。

中国画论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理论,是独立的学科,同时又与其他学科如美术史、绘画史、美学、文学、书法、哲学、历史、乐论等密切联系。《中国画论研究》在王世襄就读的燕京研究院文学院,确是跨学科的选题,但学校还是同意了王世襄的选题,从此,他躲进书斋成一统,不论春夏与秋冬,埋首阅读史书、画论、哲学等各类典籍,专心撰写他选择的论文《画论》。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年的燕京研究院学术生活中,王世襄还收获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段感情,邂逅了今后与他相濡以沫、志同道合携手共度人生六十载寒暑的伴侣——夫人袁荃猷。袁荃猷生于1920年,上海松江人,祖父于清代曾在山东任过知县,后到东北担任过银行经理,晚年就在北京购了一座大院,定居于北京。袁家有姐妹四人,荃猷在祖父母身边长大,自小请家馆讲授国学,后在北京读中学,并从汪孟舒先生习书法、绘画和古琴,能写一手好书法,仅《兰亭序》就临了不知多少遍,所以日后她之行楷清逸妍秀,在当年燕大同学中,实难有人与之相匹,王世襄曾写她“爱好艺术,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画、古器物以及敦煌、云冈、龙门等洞窟的图录”。袁荃猷当时也正在燕京大学教育系读书,比王世襄要低几级,两人之相识,也可谓以书画结缘。1940年袁荃猷因要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编写一部中国绘画教材,但当时教育学系的导师中并无人对中国画有所研究,教育系的系主任周学章先生,知道国文系的王世襄研究中国画,于是便介绍袁荃猷去找他,请他在研究之余帮忙指导荃猷教材的编写。当时世襄应对这位小他五岁,文静秀丽、落落大方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荃猷也应被这位高大爽朗、学识渊博并热心帮助的师兄所吸引。那幽静的燕园、美丽的未名湖,在那些个青春的岁月里,都留下他们两人漫步、倾谈的身影。就这样,两人因一本绘画教材而相识,又因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心和热爱而相知相恋。之后的五年中,尽管王世襄离开北京,转徙大后方,当时燕大因迁徙成都,荃猷未随学校转移而到山东青岛一所小学任教,但他们俩这段感情却从未因分离和曲折而丝毫减损,反而随着当时艰苦而又曲折多变的时间考验愈为醇厚。两人的专注执著与忠贞不渝的感情,最终成就了他们俩一段美满的婚姻和白头偕老的人生。

三、画论研究初稿成

1941年,历经三年的潜心读书、治学,王世襄终于完成了《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代部分的撰写,同时顺利完成答辩,取得了燕京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由于这样一个艰深的研究过程,以往人们对王世襄玩物丧志的形象,也在老师与同学的心目中有所改观,同时,人们对他所具备的学问潜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时的哈佛燕京学社,正待选派一个研究生去美国哈佛深造。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春,是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联合成立的教育机构。作为美国铝业大王的赫尔(Charl Martin Hall 1863—1914)有一笔巨额遗产,用以作为教育基金,其目的是合作研究中国文化和培养汉学人才,自成立以来,已经陆续互派了多批中美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当时,有人提议燕京还没有研究美术史的,可考虑送王世襄去哈佛攻读美术史博士。会议讨论时,主持会议的洪煨莲先生立即发言,他认为:“王世襄资质不差,今后如专心治学,可以出成果。但他太贪玩,今后如何,是个未知数。派送哈佛的名额有限,决不能把有限的名额押在未知数上。”洪煨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意见,有理有据,一锤定音,众人称是。几天后,洪先生在校园偶遇王世襄,特意告诉他开会的经过及自己对他的反对意见,王世襄听后心悦诚服,认为洪老师的决定非常正确,事后还特意禀告了父亲,而父亲听闻此事后,也极其赞服洪先生的看法,他还对儿子冷静地说:“如果我是洪先生的话,也会这样做的。”我们从这件事可以看到,王氏家族的门风是绝不以一己之利为利的,同时也可一窥当年社会之风气,是多么公正与正派。时隔了七年后的1948年,王世襄有了去美国考察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当时曾去拜访洪老师,师生情谊甚为融洽。尔后,相隔了整整三十载,直到1980年,国内“十年浩劫”结束,王世襄又有机会去美国,再次拜望洪老师,当时世襄还只有薄薄的一本油印的《髹饰录解说》可呈送当年的老师,但就是这么一本小小书,在美国的洪老师,看了非常欢喜,还很开心地回忆和聊起往事,他向陪同王世襄前往的费正清夫人费慰梅说起当年反对王世襄去哈佛的事,还打趣地和大家说:“我没有说错,他不再贪玩,还是可以写出书来。”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手稿之一王世襄在研究生毕业后,下定决心要将《中国画论研究》补写完整,父亲王继曾也屡屡告诉他,做事要有始有终,支持他将《画论》撰写完毕。于是,王世襄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全心在家继续《画论》的撰写。当时,因燕大在太平洋战争后被日军所封闭而无法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幸好世襄还有家藏的丰富图书可供查阅。就这样,1943年春天,王世襄终于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述。这部《画论》跨越先秦、两汉、南北朝、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洋洋洒洒,共计七十万言。此著作撰写完毕后,他又与周士庄及另一名社会青年,特用毛笔誊清抄写,并线装成册。尽管这部《画论》的写成历时五载、倾其全力,但王世襄仍觉得他这部学术处女作,尚有不足之处;比如全书“论说罗列多于分析研究,未能揭示各时期理论作法之发展,与画家画迹相印证”,他始终认为,只有再用两三年时间作较大的修改,方能有所提高。于此,他将这部《画论》标为未定稿。当时,由于王世襄正准备南下求职谋生,没时间再对书稿进行修改,于是便将手稿随身携带,又特意将书稿晒蓝复制一份留在家中。

王世襄携带着这部书稿,急急离京南下,虽有时也披阅一番,有时也想能抽空作些修润,这份书稿,凝结着王世襄对先逝的母亲的思念和感激,同时也代表着他三年日夜苦读的成果;然而,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以出版问世。直至时隔了近六十年后的2002年,才得以付梓,尘封了将近一个甲《中国画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封面子,真多靠了他老而弥坚,长寿体康,才在有生之年能见到这部70万字作品终与读者相见。

说起这部书的问世,也有些轶事可谈。1943年王世襄完成书稿之际,正值国难当头难觅出版问世的机会,而到了1955年,王世襄将此书稿交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当时出版社也同意出版,但王世襄经再三考虑,还是觉得不如待好好修改后再行问世,至为妥当,于是他与出版社商量后主动要求撤稿。然而,他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内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形势的不断变化,到十年“文革”时,这样的封、资、修的东西,连批判都来不及,遑论出版!到“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王世襄一心要将濒临灭绝的种种传统文化能让世人所知,所以伏案全心著书立说,《画论》始终束之高阁,直至王世襄想起修改《画论》时,却已经年老力衰,真是力不从心,而只能作罢。尔后,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于2002年7月出版了手写影印本。这本《画论》一波三折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几代学人之命运。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中西汇通,但没法静心专注于自身的学问钻研,太多的光阴和精力被白白浪费于战事和运动之中,不禁让人感叹他们的生不逢时和颠沛坎坷的人生命运。王世襄自然也是中国几代学人中的一分子,且可算是一个典型,当然也可说是个“奇人”呢。

结束了《画论》的撰写,王世襄已29岁了,其父王继曾对他说:“你已经到了自谋生活的年龄。北平沦陷,自然不能再呆下去了。”于是,王世襄决心走出去闯一闯,靠自己所学谋生。但当时的北平已沦为日军占领区,如果要在北平谋职的话无疑是在为日伪工作,他思考再三,决定离开北平,到西南大后方去,因当时北平著名的学府和研究机构均转迁至大后方,对于长期生活在北京的王世襄,那里有浓厚的学人集聚和丰富的人文氛围,那里可以开始一种新的事业和新的生活。当然,此去将有什么样生活和前程在等待着他,也确是难乎预料,抗日的号角还在耳边震响,战争的火焰尚在神州大地上熊熊燃烧。

同类推荐
  • 王淦昌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王淦昌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这是一套记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成长以及他们艰辛的科研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这些大科学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他们生在战乱年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骨肉同胞饱受欺凌;他们忍辱负重、负笈海外、卧薪尝胆、发奋自强;他们学业有成、毅然归国、隐姓埋名、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科学拓荒,为国家造“争气弹”。以“两弹一星”为标志,他们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大国封锁与孤立,使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站稳了脚跟。世纪人生,百年追梦,爱国奉献,砥砺创新,科技强国,这是大科学家们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是值得历史记住的科学英模。
  • 她们:终将与你在岁月里相见

    她们:终将与你在岁月里相见

    关于10多位中外知名文艺界女性的合传,有女演员、女作家,比如香奈儿、赫本、海伦凯勒、简奥斯丁、伍尔夫、三毛、张爱玲等。茫茫尘世里,她们为着心中的梦想勇敢前行,或温柔、或狠戾,或从容,或勇敢……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与命运,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心中的梦想,勇敢地去追求。她们,是这世界里不折不扣的女王。本书精选这些女性的成长故事、人生路径,她们并非高不可攀,她们其实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从中读者可以看见自己的成长。
  • 谭东之歌

    谭东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谭东不愧是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我为之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弘扬谭东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谭东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曲《谭东之歌》,满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携带着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的英雄。谭东不仅是我们公安系统政治工作培养和树立的重大“典型”人物,更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不过,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
  •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国姓爷”:“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重生娘化火影世界之Q币充值系统

    重生娘化火影世界之Q币充值系统

    一个肥宅意外身亡,结果穿越到娘化的火影世界。系统:“充q币伐?”
  • 宅门毒妇:爷的夫人狠嚣张

    宅门毒妇:爷的夫人狠嚣张

    一朝穿越成宅门毒妇,表妹狠,小姑弱,婆婆慈面藏针。奴才恶,丫鬟刁,夫君冷面无心。董思阮表示穿越后每一天都过的精彩纷呈。斗婆婆,诛小三、小四,踹了夫君和离去。身残志却坚,秉承一颗小强之心,还怕不能顽强生存,活出绚烂的自己乎?且看宅门毒妇如何寻找幸福出路!
  • 持续七十年的笔墨官司

    持续七十年的笔墨官司

    这是一九三四年的春天。上海中华书局出了一本《闲话扬州》。新书墨迹未干,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闹哄哄达半年之久,幕前幕后涉及到众多官场高层人物,青帮大亨,还有扬州七县的平民百姓,声势之浩大,案情之复杂,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场笔墨官司打了七十余年,迄今依旧硝烟未散,余波未平。《闲话扬州》这本薄薄的五万言的小册子,是民国年间时称龙阳才子的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写的。
  • 总裁的失宠少奶奶(全本)

    总裁的失宠少奶奶(全本)

    所有人都羡慕孤儿院出身的她麻雀变凤凰,找到了一个有财有势且万般宠爱她的男人!可是新婚之夜,他却一反常态……她不敢相信先前那么宠爱自己的男人竟然会这么对待自己,可是当事情的真相涌出水面,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爱,竟是他复仇的工具……=========================娶她,只不过是他复仇的一个步骤。可是随着两人的相处,他心中的仇恨却抵不过她温柔的笑容……心中日益生出的爱,与日渐生长的情谊,逼得他不知如何是好!复仇,早已经变了质;他的冷酷和无情在无形中悄悄的瓦解……
  • 目标

    目标

    西条时子经常是星期三的下午2点钟左右到我一个人住的公寓里来访。因为我工作的美容院的休息日是星期三。时子比我小两岁,已经34岁了。但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的样子。她面目清秀、气质高雅,特别是她那白皙的肌肤配上鸭蛋形的脸蛋,常使人联想起漂亮的玩具娃娃。“一个星期没见了,没什么事儿吧?”我把目光盯在坐在我对面的时子放在膝盖上那双纤细的手指问道。她无名指上的那枚翡翠戒指我看见过好多次,它看上去的确很值钱,总是闪烁着深绿色的光泽。今天的时子穿了一件合体的绿色底色、印着浅茶色图案的裙服,围了一条姑娘们时兴样式的披巾。
  • 若情歌有见

    若情歌有见

    秦歌:十年前,老天夺走了我的健康,十年间,我一直将自己隐藏起来,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孤独前行,我用你的名字做笔名,我的每张作品里都有你的名字,我与粉丝互动的微博上,是你的名字,我的所有荣誉,都写着你的名字,这是我十年来想念你和爱着你的唯一方式。白启嘉:这幅画我十八岁时曾画过一次,但没画完青春就散场了,十年后重来一次,幸好,画中的人,还是你。家务我来做,小东西和粉红豹我来照顾,争取每年带你去旅行,给你买超贵的画具和所有粉红色的东西,嫁给我好不好?我保证会永远都是你喜欢的样子。
  • 繁枝

    繁枝

    一切都是从珑珑的课业项目开始的。当忙碌了一天的立蕙被珑珑唤到起居室,观赏他手绘的“家庭树”时,她完全没有想到,那些珑珑用彩笔画出的枝叶里,竟藏着许多的人和事。就是它吗?立蕙轻声说着,半蹲下身,去看珑珑搁在起居室中间的硬纸板。灯太亮了——她在心里说,然后下意识地转过头去,扫了一眼墙角的立灯。智健和她并没有目光的交会,却在她收回目光的瞬间站起身来,走过去拧了灯杆上的开关。阔大的起居间立刻染上一层轻柔的橘光,沙发边龟背竹的叶子呈出金色调的蜡亮。立蕙的目光迅速聚焦,柔和地落到纸板上。
  • 润身

    润身

    刘美好为了一个月的工资,跟张会计在办公桌上有了这辈子的“第一次”,随后被迫离开工厂,离开县城,离开老包,千般流转,最终还是回来当了老包的老婆。老包留着长发,在工地轧钢筋,在工棚的墙上写诗,理想是当一名塔吊司机,却跟着工地老头当了小偷,积习不改,最后成了一方痞子王。老包跟小月吴发生了一些爱情,小月吴在红星浴池撕澡票,千娇百媚,名声不好。老包始终搞不透小月吴,是不是真的像流言传说中那样是个骚货。小说《润身》集黑色、喜剧和嬉闹于一身,文字气息独特,不仅带来欢畅的阅读体验,还以一种诚实的目光,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枫、尊严和厄运,更以内涵的深刻性抵达人心深处。
  • 十二生肖:男神的错误打开方式

    十二生肖:男神的错误打开方式

    不就是在渡劫的时候被放了点水么,至于让她刚飞升就被派回凡间教十二生肖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么?要知道这十二生肖虽然看着养眼但都不正常啊有没有!老鼠中二也就算了,暖男牛牛居然是技术宅...遇到这群逗逼神仙,也是醉了有没有!小武建了个QQ书友群,群号是96588410,大家一起来提提建议啊~~~~
  • 戴流苏耳环的少女

    戴流苏耳环的少女

    【同名电视剧安徽卫视热播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出现了无线电台,一时间,上海居民耳目一新,一些私人电台蜂拥而起,不仅播放文娱节目,还负责传递商业业务。阮清恬在学校里学过无线电知识,她因为帮助任浩铭建立电台,从而和任浩铭相识了。任浩铭由于一个误会,迁怒于阮清恬,他将阮清恬最重要的传家宝流苏耳环拿走了。阮清恬必须要拿回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