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0400000006

第6章 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6)

(一)务实探讨“一中框架”下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和法理定位

两岸尽管在政治互谅的基础上,暂时搁置了政治关系定位的问题,但此一问题并非可以永久性地搁置下去。随着两岸事务性合作地持续深化,两岸模糊处理政治关系定位的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消极作用:其一,两岸事务性商谈进入深水区,需要两岸公权力机关合作的事务不断增加,必然涉及两岸公权力机关的互动,而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不明,将影响两岸公权力开展合作的方式和程度;其二,事务性合作的深入,将极大触及两岸现行法律制度,产生立法、修法的效应,尤其是两会协议在台湾地区的法律属性与地位,已经引起了岛内不同力量的争论,可以预见,此种争论还将继续和深化;其三,事务性合作的正当性不仅应寄托于民族大义和社会经济利益,还应关照到两岸民意,增强两会协议和两岸交往的民主性,如何在两岸尚存在“承认争议”时,汲取此种民主正当性,存在困难。由此可见,两岸过去使用模糊话语搁置公权力机关地位和法律制度地位的做法,在实践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践的客观需求,要求两岸在法理上说清楚彼此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两岸公权力机关到底应当如何开展交往、到底应当如何看待台湾地区的法律制度等重大问题。

由于政治关系定位涉及两岸敏感的政治神经,且涉及如何看待1946年“宪法”(即台湾地区现行“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等复杂问题,其涉及范围甚至超出台湾问题的论域,因而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问题,应当慎之又慎,不宜轻动。为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践的需要,不妨先从法理关系定位入手,将两岸法理关系定位作为解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中间性步骤。如是,既能够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需,又能够为两岸积累政治互信和为政治关系定位提供话语素材奠定基础。

两岸法理关系定位,可以从两岸法律制度的“一中性”中获取资源。两岸在对“一个中国”的阐述中,都借助了两岸法律制度所蕴含的“一中性”资源。这是两岸法理关系定位乃至于未来政治关系定位最可靠和最需倚重的资源。两岸法理关系定位的提法,抓住两岸法理制度中“一中性”的特点,妥善运用法律资源,将法律制度的“一中性”上升为两岸关系定位的理据,有利于有效应对台湾地区政治人物依凭台湾地区现行“宪法”提出的各类观点,也使得两岸关系定位不再是理论上的“隔空喊话”和“概念之争”,而是具有了明确性和稳定性的规范依据。两岸法理关系定位的提法,也符合两岸所共同认同的法治原则,有利于将两岸政治共识法理化、规范化。1982年宪法和台湾地区现行“宪法”都肯定了“一中性”的原则,是“九二共识”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形式。借助两岸所共同认同的法治原则,台湾地区现行“宪法”所确认的“一中性”,在台湾地区有着最高的法律效力。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和认同,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台湾地区现行“宪法”所具有的“一中性”规范的遵守与执行。只要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的“一中性”规范不改,则台湾地区试图改变现状和“一中性”的行动在台湾地区都无法律依据。两岸法理关系定位正是借助了法律规范对“一中性”的肯定,将法律规范的“一中性”与法律规范(尤其是根本法规范)的效力结合起来,将两岸达成的政治共识,在法理关系定位的框架内予以法理化和规范化。

两岸在彼此关系定位问题上,不妨从两岸法理关系定位出发,运用法律语言和法治思维务实探讨两岸的法理关系,并将之与两岸的法律制度相结合,以通过宪制性规定和法律的规范效力与权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稳固的法制基础。

(二)构建“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

正如本文所概括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这些成就,受益于两岸在2008年后有利的政治局势颇多,因而2008年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较强的“人治”特点。1995年后,两会框架因“台独”分裂势力的影响而遭到严重挫折,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甚至处于全面停滞状态。2008年后两会框架的重启与台湾地区内部政治局势发生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否则两会框架的前景的确难以预料。可以说,两岸政策,尤其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和主要政党政策和观点,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有着巨大而明显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一人之力、一党之力在根本上改变两岸关系的良好局面,导致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一“人治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模式亟需改变,以适合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需要。

改变“人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法治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借由制度的稳定性,来弱化、消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确定性。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大陆方面着力于实现两岸事务性商谈的制度化,将通过制度化的两岸事务性商谈,作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报告倡导两岸“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首次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将“制度建设”的提法引入两岸关系中,一方面肯定了制度建设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确定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未来的建设方向。法治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确保两岸关系不因政治人物和政党的更替或观点变化而变化,从而降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特定政治局势的依赖,提高其必然性和稳定性。

“法治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需要两岸法制作为其制度工具。构建两岸法制的过程同时亦是构建“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两岸法制,是对规范两岸交往行为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两岸各自域内规定两岸事务的法律和两岸透过两会框架和其他机制形成的协议。两岸法制经由两岸在各自域内的涉两岸事务立法活动,以及两会协议的制定与实施活动,已经初具雏形,对于构建“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规范和调整两岸交往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两岸法制距离“法治型”的两岸关系发展新模式对于制度的需求,还有着相当的差距。尤为重要的是,当前的两岸法制,无论是两岸各自域内的法律,还是两会协议,更多的是在“两岸法制”这一概念统摄下,对两岸“自发”造法行为的学理描述。两岸事实上缺乏“自觉”的造法行为,以满足构建“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对法律的需求。构建“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需要两岸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从“自发地形成”两岸法制转变为“自觉地构建”两岸法制,用法律的语言规避政治的争议,用法律的权威克服政治的盲动,推动构建“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

(三)形成跨海峡公民参与的治理结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当性基础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以及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认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基础,由于历史基础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又可称之为“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维护台海地区稳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基础,此种基础与现实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又可称之为“利益基础”。这两种正当性基础在当前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历史基础被解读为两岸对于统一的民族情感和对“中国”、“中华民族”等符号的认同,因此,历史基础的实践方式主要集中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灌输、宣传以及对“一个中国”的反复宣告;现实基础则被理解为对两岸民众经济利益的满足,尤其是在当下两岸关系背景下,现实基础被简化为大陆通过优惠政策向台湾单方面的利益输送。

以上两个正当性基础及其实现方式,在效果上不可谓不明显。至少自2008年后,对“中华民族”、“九二共识”、“一中框架”等理论创新成果的运用,以及大陆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出台,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台湾地区充斥“族群”、“省籍”议题的非理性政治场域中,上述实现方式能否持续,则相当令人质疑。以2012年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选举为例,从大陆惠台政策中直接受益的一些选区并未在选情上发生正面变化,相反,蓝营在几乎所有的“大陆采购区”都遭遇了选票下滑的现象。同样的,国民党对于“九二共识”的坚持,在相当程度上也被选民理解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必要途径,而“九二共识”在本体论层次上所具有的“一中性”意涵,则并未获得台湾民众足够的认可。因此,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或曰文化基础和利益基础——两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当性基础,实际上是非常脆弱和具有工具特征的。虑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必须在继续巩固此两项正当性基础的同时,寻找其他的正当性基础。

在此考量基础上,将公民参与引入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民主正当性,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两岸当前的事务性商谈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具有比较浓厚的秘密政治特征。除了公开进行的会谈和协议文本,普通民众基础无法知晓两岸商谈的过程,更无从参与和表达意愿。公民参与的欠缺,在台湾地区的政治体制下,已经显现出弊端:几乎每一个两会协议在台湾地区进行内部批准程序时,都会遭到“民主正当性”的诘问,甚至有岛内政治势力提出以“公投”形式批准诸如ECFA的两会重要协议。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提出,两岸若签署和平协议,应以“(台湾)人民同意”和台湾地区立法机关的“监督”为前提条件。而更为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剧场化”,即两岸民众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旁观者,从而降低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度和接受度,反而削弱传统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计,有必要构建跨海峡公民参与机制,构建公权力主导、多元参与的两岸多主体治理结构,允许和鼓励普通民众参加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业中来,强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主基础。

四、结语

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用“实”字来加以概括,即立足台湾海峡两岸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利于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务实措施、取得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际效果。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的风格是一致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继续坚持务实的两岸政策,不作抽象的“概念之争”、不为无谓的“话语之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在理论上发展创新性成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完全统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台湾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台湾当局不断鼓噪“宪改”、“公投”等活动,以期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宪法”和“法律”已成为“台独”分子谋求“台独”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大陆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较少、甚至没有从宪法和法律角度来思考台湾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极有必要从宪法学角度重新思考台湾问题的属性,并研究如何运用宪法和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等重大现实问题。

一、“宪改台独”是“台湾法理独立”的主要形式

所谓“宪改台独”,是指“台独”分子通过宪法变迁方式实现其“台独”目的的活动。从宪法学一般原理而言,宪法变迁主要有“制宪”、“修宪”和“释宪”三种方式。从台湾的政治实践看,这三种方式都已经、正在或有可能被“台独”分子运用于“台湾法理独立”活动。可以说,“宪改台独”是“台湾法理独立”的主要方式。

(一)“制宪台独”

“台独”分子一直将“制宪”作为其实现“台独”的法宝。早在1990年7月,民进党即成立了以黄信介为召集人的“制宪运动委员会”。1991年6月,民进党成立所谓“人民制宪会议筹备委员会”,并于1991年8月底通过所谓“台湾宪法草案”。1991年10月,民进党通过的“台独”党纲将“制宪”作为民进党的三大奋斗目标之一。1994年2月,民进党召开“第二次台湾人民制宪会议”,通过“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在“制宪台独”活动中最具影响的是陈水扁为筹备2000年“总统”选举而抛出的“宪政政策白皮书”,该“白皮书”将“台独”分子“制宪台独”的野心暴露无遗。2000年政党轮替后,民进党获取执政地位,“制宪台独”活动从民间走向官方。陈水扁一方面承诺不改变现行“宪法”,另一方面配合选举战略,提出所谓催生新“宪法”的主张,拟出以“公投”为主要方式的“制宪”时间表,即“2006年共同催生新宪法,2008年正式公布实施”。

同类推荐
  • 怎样当好班组长(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

    怎样当好班组长(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8000多万共产党人满怀激情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紧跟全面深化改革的铿锵步伐,励精图治,披荆斩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价值追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回应群众期盼。兰辉、菊美多吉……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群众路线,把名字深深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 国家行动

    国家行动

    百万三峡移民工程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大事件,被称为世界级难题。本书以此为背景,通过历史人物的梦想与抉择、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移民干部的呕心沥血、各级社会矛盾的冲突碰撞等一个个真情故事,塑造了一大批动人的形象……
  •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党的首要属性是政治属性,党员的首要身份是政治身份,党的领导的首要内容是政治领导。在新时代,政治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儿?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政治是什么?什么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怎样成为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意味着什么?如何炼就一双政治慧眼?这一系列问题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当我们的党员干部开始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他们的政治能力的考验就开始了,在实践中解答好这些问题,是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关键。带着这些问题,本书从政治优势、政治承诺、政治大势、政治方向、政治洞察、政治立场、政治素养、政治历练、政治能力等角度,全方位探讨如何修炼成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能力提供方法论指引,有利于他们用政治慧眼洞察世情,用政治素养充盈自身,用政治能力改造世界,能够始终做到政治清醒、立场坚定、策略灵活、本领高强。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热门推荐
  • 双旋变之群雄并起

    双旋变之群雄并起

    一群特种兵穿越到了圣龙大陆,但他们不是主角。主角是他们的后人,而圣龙大陆也迎来了一个搅动风云的奇才
  • 药香农妇:军师相公追妻忙

    药香农妇:军师相公追妻忙

    苏婉婉觉得,自己一定是被贼老天给坑了。为救孕妇,却被撞身亡!灵魂一朝穿越到古代妇人苏婉娘的身上,还附赠病恹恹小包子一枚!正苦于身无居所,囊中羞涩,好在老天附赠一个百草空间,还有极品灵泉。治病,赚钱,种田,养娃,一个也不落!且看她如何改变现状,享一世长安!只不过,这突然找上门来的军师大人,居然要进门,貌似还想抢娃儿。苏婉婉看看萌宝的一张神似的脸,仰天长叹:关门,放灵宠,藏宝宝~军师大人温和一笑:“娘子,让为夫进去可好?”某女......萌宝拉拉他娘衣摆一脸期待:“娘亲是给宝宝找了个爹爹吗?”某女扶额:“不是!”不曾想,门外某人不按套路出牌,翻墙入院耍无赖:“娘子,为夫有权有钱,还望娘子笑纳!”
  • 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 暴妃弑爱

    暴妃弑爱

    【皓月亭·永恒】此文大坑,慎入!两次的毁灭,两次的重生,造就了更加狂妄的她。前世,爱上一个男子,谁知却互不信任。今世,却还是无可自拔的爱上与前世容貌相同的男子,却被万箭穿心。灵魂的契合,她得以重生。她狂妄,狂得不可一世。“你就不怕……天要亡你么?”俊美的男子眸色深沉,里面露出难得一见的温柔。“哈?天?”邪魅的女子好笑的看着他,“你觉得,我会怕天?”眼神蓦然变得狠毒:“天要亡我,我便屠天!”“……你真是一个恶鬼!”男子的眼眸越发的温柔。女子猖狂的笑着,嘴边的弧度越来越大:“不,我是比恶鬼还要恐怖的存在——死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阴过我的人,我要让他们品尝到比死更可怕的生活!你可知道,我一向逆天而行?”--------------------女主心狠手辣,血腥暴力。如要你想看婆婆妈妈,小鸟依人的女子请绕道。
  • 医学探谜

    医学探谜

    《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医学探谜》是《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系列之一,包括:体育探谜、文化探谜、文明探谜、文学探谜、文艺探谜等。
  • 千年转一回

    千年转一回

    新书《琴深似浅》热更中......明太子偷偷溜出宫,还没开始玩耍就被绑架,在小屋中等死,却见屋顶落下一丝月光,月光中的少女将其救走,飞翔于夜空,从此开启了千年轮回之旅.......
  • 躲在衣柜里的时光

    躲在衣柜里的时光

    该怎么和你说呢,这日子会像是无数的日子在同一时刻聚拢在一起。而所有我想说和已说的、未曾言尽的岁月都在里面。我羡慕会歌唱、懂得乐器的人,羡慕在心中就可以种植一切的人,我们靠着在心底那点种植的东西存活,在阳光以外,我每和这大地上的任何一个人相逢,和他们的目光碰撞,我就遇见了你。我所能用的只有这字,我用它奏乐,用它渗入你所不认识的目光,用它闭上双眼,不断在记忆和现实之间散步。有时我从未预料过的东西会在一瞬间用它全部的力量跑出来,那是比杀戮更恐怖的事件。
  • 进藏英雄巴利祥子

    进藏英雄巴利祥子

    今天的太阳真好,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藏北大地,远处的昆仑山脉连绵起伏,雪峰也跟着连绵起伏,驼峰一样,一峰连一峰,一直绵延到天之尽头。李狄三走出地窝子,踩着坚硬的砾石地面,向远处走去,一直走到小腿肚子剧烈疼痛,才摇晃了一下身子,站稳。极目远眺,还是没有发现巴利祥子的影子,已经八天了,巴利祥子怎么还没有回来。打猎组外出打猎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一次巴利祥子和几位战士还出去过十五天,那一次一共打到了五头野牛,三头野驴和十多只黄羊,驮运猎物的战马和骆驼累得直喘粗气,到了营地,一个战士从驼峰上重重摔下,在地窝子躺了两天,才缓过精神。
  • 三只虫草

    三只虫草

    《三只虫草》是著名作家阿来“山珍三部”系列第1部。阿来在创作谈中说,“有十年没写过中篇了。十年前在日本访问时,泡那里的温泉,突然想起青藏高原上的温泉,写了一篇《遥远的温泉》。后来就再也没有写过了。今年突然起意,要写几篇从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被今天的消费社会强烈需求的物产入手的小说。第一篇,《三只虫草》。第二篇,《蘑菇圈》。第三篇,《河上柏影》。
  • 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劳动者创造了历史,劳动者书写着历史。但是,伟人可以改变历史,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翻开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伟人在人类史上的影响,甚至一位伟人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