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4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在两岸关系完成历史性转折、和平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形势下,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台湾民意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统独选择”出现偏向、“身份认同”出现偏差、“政治归属”出现偏离。台湾“国家认同”的现状,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严峻性,以及正面影响和引导这一认同的重要性、迫切性。因而,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阶段,抓住有利机会,有重点有部署有针对性地的开展工作,影响和引导台湾的“国家认同”,增加“一个中国认同”,对于和平统一来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意义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研究,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课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和深化阶段后,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统独选择”出现偏差和错位,因而成为台湾一些政治势力对付大陆的“软实力”情况下,对台湾“国家认同”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很有必要。

(一)了解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和特点

认识和了解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和特点,这是研究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理论和学理准备。台湾的“国家认同”有其特殊性,由于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两岸长期处于政治对立的不正常状态中,台湾内部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军事、意识和安全等涉及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所有领域,都存在特定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台湾的“国家认同”并非是单一、传统、习惯和理论意义上的认同,实质和形式、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基本特点是“国家认同”与岛内现状和对大陆的看法相挂钩。

台湾的“国家认同”,一类是“原生领域的认同”。主要有“民族认同”,这是因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台湾四大族群都是来自大陆;有“历史认同”,这是因为两岸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有“文化认同”,这是因为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有“语言认同”,这是因为在台湾,国语、闽南话和客家话互不排斥,都是中国话;有“血脉认同”,这是因为台湾同胞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同胞出自同一血脉;有“地缘认同”,这是因为台湾是移民社会,对于祖先的故乡和现今居住地都有深刻印象;有“习俗认同”,这是因为两岸同胞作为同文同种的民族,具有共同的生活习俗习惯。“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血脉、宗教、地缘和习俗认同”一起,成为台湾民众“政治归属”和“身份认同”的基础,只要“8种认同”的存在,“国家认同”问题就不会严重到失控的程度。一类是“现实领域的认同”。有“政治制度认同”,这是因为通过“宪政改革”,台湾多元政治基本建立,逐步完善,认可程度和标准差别很大;有“意识形态认同”,这是因为在多元社会中,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有“政党认同”,这是因为在两党政治格局中,出现国民党和民进党支持率在各自阵营中独大的局面;有“政权认同”,这是因为台湾政治权力由民主和选举方式决定;有“宗教认同”,这是因为台湾宗教异常发达,已经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经济认同”,这是因为台湾社会在经济发展不顺的情况下,对经济的看法越来越多;有“教育认同”,这是因为人们在认同台湾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有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和批评;有“新闻认同”,这是因为台湾传媒和资讯极为发达,有很大的可选性。关于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血脉、宗教、地缘和习俗等“原生领域认同”,对于台湾民众的“政治归属”和“身份认同”具有保持、维护和增加“一个中国认同”的作用。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政党、政权、宗教、经济、教育和新闻等“现实领域认同”,台湾民众更加重视两岸“差异”的存在,或者说与原生领域中较高的肯定程度不同,对于现实领域的质疑要多一些,因而对于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认同”,在现阶段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观察台湾“国家认同”的特点,首先,多元性。“国家认同”是集体认知,社会成员是由不同族群和阶层组成,认同就会因为族群和阶层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国家认同”也是如此。其次,可塑性。“国家认同”是民意的一种体现,民意是变化和可塑的,这是民意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上,民意是可以引导的。“国家认同”也是这样,随着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随着两岸共同利益、共同观念、共同价值和共同命运的形成和增强,“一个中国认同”逐渐会成为台湾“国家认同”的主流成分。第三,功能性。对于台湾政治力量来说,通过对民意的掌握,来决定施政措施,推出具体政策,当然也包括如何按照自己的需要继续引导民意。“国家认同”更是如此。岛内反对“台独”的泛蓝阵营、支持“台独”的泛绿阵营都把“国家认同”作为自己大陆政策的基础,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关于认同问题的民意调查数据,为自己的政治任务服务。研究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和掌握“国家认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台湾的民意脉动。对于台湾“国家认同”内涵和特点的探讨,初步从理论和学术上,构建起研究台湾“国家认同”的学理基础。

(二)研究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

关于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政治和学术探讨的重点之一,是对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进入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阶段后,一方面台湾“国家认同”如何,是事关完成国家和平统一的时机、方法和进程选择的大是大非问题;一方面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干扰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进程。面对如此局面,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如何增加台湾“一个中国认同”问题。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转变的关键,是要确定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而探讨正面影响和引导这一认同的途径和方法。

考察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历史、民族和文化的影响构成台湾“国家认同”的核心和主体。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一部台湾地区的开发史,就是两岸同胞建设宝岛、共同繁荣的发展史,这就是台湾“国家认同”的源头和根基。从民族角度看,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台湾人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这是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台湾“国家认同”的内核。从历史角度看,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成为组成台湾“国家认同”的重要元素。从文化角度看,在影响“国家认同”变化的因素中,文化显得分外重要,因为人民的民族属性、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只要具备相同的文化要素,即生活在相同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就能形成相同的认同。与大陆一样,台湾是中国人的地方,是中华文化的所在地,两岸文化、习俗相同,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成为台湾“国家认同”的基本元素。

对于台湾“国家认同”的干扰因素,最早来自国民党蒋介石当局。一方面蒋介石当局撤到台湾后,能够增强“一个中国认同”;另一方面是蒋介石当局的专制统治导致“国家认同”的变化,不少民众对一党专制的仇恨,延伸为对蒋家父子、外省人、大陆和“一个中国”的敌视,“国家认同”构成开始蜕变,“一个中国认同”出现弱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与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台湾经济和台湾民众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改变台湾“国家认同”演变态势的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于台湾“国家认同”的建构在继续,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其他因素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台湾“国家认同”多元化和复杂化现象近期不会结束。在各种误导台湾“国家认同”的因素中,“台独”是罪魁祸首。“台独”极力改变台湾人民的“一个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政治认同和统独选择”等“国家认同”,“台独分子”认为在不可能公开实现“台独”的情况下,只要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认同台湾,落实认同‘国家’”,无异是完成了“独立建国”的最为重要的软件建设,也就是在台湾民众观念中已经完成“独立建国”。从中可以看出,“台独”是如何看重引导和破解“一个中国认同”的,如何看重建立“台独国家认同”的。对于台湾的“一个中国认同”来说,干扰最多的是西方政治势力插手台湾问题。西方一些政治势力的对台“双轨政策”,加深“台湾问题国际化”,增加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带来台湾政治定位和政治前途的不确定性,这会造成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于“政治归属”和“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误导台湾“国家认同”。当然,也要看到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不同造成的“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对台湾“国家认同”产生重大影响。关于影响台湾“国家认同”变化的各种因素研究,是本题的研究重点,更是对台湾“国家认同”深度研究的理论、学术价值所在。

(三)探讨引导台湾“国家认同”的路径和氛围

研究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政治和工作参考价值,在于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引导“国家认同”向“一个中国认同”演进角度,提出既有宏观、战略性的,也有务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两岸文化交流大有作为。“国家认同”是立场、理性和情感综合反应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国家的维系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一根本要素。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客观上讲也是接受中华文化行为规范的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关键的一步,是在两岸政治对立还没有解决前,推进文化往来,通过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可以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也就是说,两岸文化往来本身就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体现,与“一个中国认同”的增加有着必然的关联。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在影响和引导台湾的“国家认同”问题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两岸文化往来的领域要扩大,层次要提升,对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要做到交流无限制、合作不封顶、往来无底线,应该以更大干劲、更积极的态度,向更宽领域、更多专业、更有规模、更深层次、更高层级迈进。其次,加快两岸文化往来机制建设。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已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议题。机制的协商和建立,本身就是对于两岸文化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不断完善、交流不断成熟、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第三,适时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以下简称“文教ECFA”)。协商“文教ECFA”的难点,不是在谈判的具体问题,而是在现有意识形态内,如何尽量缩小不同政治体制的牵制和影响。正因为如此,签署“文教ECFA”更有必要性和更显重要性。

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一起,大陆是有责任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陆只要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逐步确立对台湾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政治、民主和法治优势,那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就在大陆一边,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在大陆一边,和平统一的决定权在大陆一边。当前,台湾“国家认同”出现偏移,“一个中国认同”、“中国人认同”、“赞成统一”的民意调查数据下降,“中华民国认同”、“台湾人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认同”、“维护现状和永远维持现状”的民意调查数据增加,“台独认同”、“台湾共和国认同”、“立即台独和倾向台独”的民意调查数据没有下降。台湾“国家认同”的偏移状况,要求大陆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急躁冒进,也不要被动观望,要认真学习中共十八大对台工作战略和政策,从两岸关系实际出发,根据对台工作和争取台湾民心的特殊性,抓住“国家认同”的要点和重点,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高度,战略上求稳求准,战术上主动作为,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朝着有利于增加“一个中国认同”的方向发展。

同类推荐
  •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做到“六查”常年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承诺很好,关键在践诺,如何践诺,用“三严三实”践诺“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标杆和榜样,带头学深悟透、深查细照、笃行实改,在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示范到一要查修身严不严。严以修身,就是要向焦裕禄那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把焦裕禄作为自己修身的榜样,当做自己言行的镜子,时刻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真正提高自身修养……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热门推荐
  • 青年职场塑身

    青年职场塑身

    许多青年朋友都会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起出大学校门时,明明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但几年过后,别人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唯独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问题竟争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在职场上上春风得意?遥想当年,编者年轻时也有过以上的困惑与苦恼,随着阅历的增长,现在再反观那段起过的路时,真是面般滋味在心头。乘着让后来的青年在职场少起弯路的良好愿望,绪仔细地分析了当今青年人在职场发展的特点,提出了青年职场塑身的五个要点。求职一箭中的,工作出类拨萃,关系左右逢源,竟争陪颖而出领导得心应手。
  • 重生幸福攻略

    重生幸福攻略

    古玩鉴定天才“小肥妞”重生初中时代,幸福从此开始“养成”。重生后她很爱家,学习恋爱事业一把抓。重生“大礼包”很强大,老天赏给她聪明的小脑瓜。淘淘宝,赚赚钱,上上学,抽空再萌动一下。卖糕的,她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强大?————————更新稳定,已有作品《重生之云绮》,请放心跳坑。
  • 邪凤嫁到,夫君请下榻

    邪凤嫁到,夫君请下榻

    她被前男友折断手脚,扔进大海。许是上天怜她命不该绝,地府一遭未走过,她魂落异世,借躯还魂。只是,九阳大陆,修真为尊。她原躯主人却是个五行灵根的痴傻废物。而他大乘之期却遭人陷害,险些命绝。幸得遇她精血救命,才保住性命与修行。可谁料,这次意外却成了将他俩紧紧绑住的红线。秦长意说:我面貌丑陋,五行灵根,九阳中最无用之人定数我。君易谦答:嗯,你能再多两个缺点,我不介意。秦长意说:我心似浪子,喜四处奔波,不愿就处定居。君易谦答:嗯,我武艺高强,护你可好?
  • 异世武巅

    异世武巅

    穿过多少生死,越过无数时空,带着炎黄一族无上秘技,他君临异世!面对宗门振兴的大任,他如何完成?穿越之谜,身世之惑,该如何解开?茫茫主界,无数上古大能接连陨落,是谁导演了这一切?以轮回铸剑、以天地为招,看背负着惊天阴谋的苍夜如何一步步,走上这异界的巅峰!
  • 血蝶当归

    血蝶当归

    我生是栖在当归的蝶,却不愿归,一生踏仙路,只求轮回终,殊不知……轮回,是一个圆。粉丝群:642627883【樱家】
  • 我是快乐交往达人

    我是快乐交往达人

    友谊,是人生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写 出了无数优美的诗句去赞美和歌颂它,我们也徜徉其中,感 受着它的魅力。
  • 编织人际纽带(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编织人际纽带(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孤独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我们是社会的中的人,脱离了群体交往是无法正常生活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中,人际关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用机智、用灵敏、用真情、去编织人际交往的纽带,你会发现一切都很简单、很美好。
  •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精神的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精神源泉。本书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为题,旨在从审美情感与内在精神的层面全面阐述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画的审美精神、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以及有关意境、写意、形神的辩证关系等论文,对中国绘画目前的写意大家及其写意精神进行论述,指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涵盖了意境、传神、趣味、境界、意趣、写意等精神内涵。可以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经过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内在精神的艺术加工,立意为象,以“渐悟”和“顿悟”的哲学之思,实现物与象,情、景与境的“天人合一”。
  • 校草大人求别撩!

    校草大人求别撩!

    《错过时光拥抱你》连载中~~~~遇见他以前,二小没想过谈恋爱。遇见他以后,只想跟他一辈子。【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你的愿望是什么?】她说:“愿将来有一天,穿亲手设计的婚纱,咬着唇边,手挽心爱之人,说着余生请多指教!”他说:“她在身边,在她身边。”
  • 超级修炼废柴

    超级修炼废柴

    杨尘执行任务遇难,重生在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地球有着基本相同的文明程度,却拥有一种特殊职业,骨师。骨师是先天拥有骨力,可以用骨力在自己骨骼上凝结一种特殊纹路,骨纹的人类。骨纹分为十种,赤橙黄绿青蓝紫,黑金,白银,圣金。还有极少的特殊骨纹,也叫变异骨纹。骨师在骨骼刻画骨纹,骨纹刻画到一定程度,凝结成骨铭。依照骨铭的数量,骨师被分为九级。见习骨师,骨师,大骨师,骨宗,骨王,骨圣,骨皇,骨帝,圣灵骨帝。骨师用骨力在骨骼上刻画骨纹的过程,也称之为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