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8200000010

第10章 两岸戴上了“白手套”(4)

陈长文在出访第一天对记者说,此次访问大陆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海峡两岸红十字会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台湾媒体猜测,陈长文此行不单纯,很可能是打着红十字会交流的幌子,行与大陆探讨建立“解决双方争端的中介机构”之实。因为陈长文与郝柏村私交甚深,本人又是法律专家,由他去与大陆谈这件天大的事,既专业,又可信,况且他本人已经是台方中介机构筹备组实际负责人。

6年后的1996年,曾参加整个筹备工作、后来曾任海基会文化服务处处长的欧阳圣恩,在其所着《再见,白手套──海基会2000日》一书中披露了事实真相:陈长文“以台湾红十字总会秘书长身份赴大陆访问时,顺道告知中共我方即将成立一个民意中介团体,负责与大陆的民间交流工作,希望中共能配合共同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看来,当时台湾媒体的猜测是不假的。

陈长文访问大陆期间,得到了大陆方面积极的回应。这使他很是振奋,半个月后的1990年8月13日,筹备组举行了一系列筹备会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

会上,“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依据各方专家的研究结果,正式提出了“筹设两岸条例中民间中介团体计划草案”,提出成立专司两岸交流的基金会。

当时提出的草案规定,草案确定,即将成立的民间团体将以财团法人的形态出现。基金会的编制,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单位,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至3人,董事、常务董事若干人。其中董事长对外代表基金会。另设立一个监事会,设监事若干人,常务监事若干人。基金会聘顾问若干人。

基金会设秘书长1人,负责会务之推动。设副秘书长1至3人,襄助会务。

基金会下设置6个组,包括秘书组、旅行服务组、法律服务组、经贸服务组、文教服务组、咨询服务组。这几个组与“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及其继任者“陆委会”所设的各处大体一一对应,这就清楚地表明两者之间指挥与被指挥的相互关系。

草案确定,基金会总部设在台北市。同时,视业务需要,在海外,包括大陆地区设置分事务所。这一点,两岸两会是一致的。

这次筹备会议还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讨论重要细节问题。

在会上,陈长文提出,在基金会下只设“组”,将不利于机构之扩充。后来,经沟通协调,获得“大陆工作会报”同意,将“组”改为“处”,“处”以下设置组(科),各处设处领导一至两人。

后来成立的海基会,其基本架构大体就是这次会议决定的。

至于“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个名称,却并不是那天的会议中产生的。这么重要一个机构,人们当然希望起一个响当当、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名字,因此也就颇费了一番脑筋。曾经被讨论过的名称有“两岸关系基金会”、“海峡基金会”、“中华基金会”等等,大家总觉得不理想,要么名称含义太宽泛,反映不出这个机构的性质;要么就是含义不明确,容易给人疑义。为了名称问题,筹备组后来专门开会,脑力激荡。集思广益,最后多数人对“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个名称投了赞成票。

根据台湾方面有关规定,基金会的设立必须向台湾当局相关“部”“会”提出申请。1990年10月,海基会分别向“教育部”、“内政部”、“经济部”了解是否可以向他们申请成立。结果,由于高层事先没有沟通协调,这个机构的性质又不同于纯粹民间机构,因此,这些部门都不敢作主,而是采取了“躲”的办法,推说其业务与此无关,不接受申请。

海基会走投无路,一度只好暂缓办理成立手续。

后来“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在临解散前出面解决了这个问题。该“会报”指定海基会在第一次董监事会议召开后的第五天,也就是11月26日,“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提出成立申请。

但可笑的是,当时“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也还与海基会一样,只是处于筹备阶段,还没有“合法”的身份。台湾当局新的大陆事务构架虽然在1990年10月、11月间就宣布成立了,但因为从成立到真正能运作起来,还要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由于“陆委会”的“组织条例草案”在“立法院”迟迟未获通过,所以就不能办公。这样,当时陈长文面临的形势是,“大陆工作会报”已宣布撤销,但“大陆委员会”尚未正式履行职能,他怎能向空中楼阁递去成立申请?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原本在第一次董监事会议中通过的“由行政院捐助新台币5亿2千万元”也因此无法动支。可是海基会既然已经宣布成立,同时,办公室的装修工程也不能不上马,没有钱怎么做事?最后,陈长文不得不用他私人名义,向台北市银行借款作开办费!

够奇迹的!

海基会原计划在1991年1月下旬正式挂牌。因为其主管单位“陆委会”的“组织条例草案”受困于“立法院”,直到1991年1月初“陆委会”才正式运作,海基会这才办事有门,遂向“陆委会”递交了设置申请。

一个月后的2月2日,“陆委会”批准函复到达海基会。当天,海基会便立刻向台北地方法院办妥财团法人设立登记。第三天便举行第一届董监事第二次会议,通过海基会1991年度预算。有了合法身份与经费,才有3月9日挂牌“营业”之事。

在挂牌前,为使会务人员了解当前的大陆政策与大陆现状,同时熟悉业务,确实做好海峡两岸人民的服务工作,陈长文特意组织了所谓“院长”训勉,为此,特意安排海基会全体同仁在中国信托大楼13楼的联谊社,进行了为期1天的研习课程。

“行政院”副院长兼“陆委会”主委施启扬训勉海基会在发挥保护的功能、稳定的功能与平衡的功能,以保障两岸人民合法的权益,使两岸关系在稳定中发展,促进两岸人民的了解与互信。

时任国民党秘书长宋楚瑜到会,以5个英文单词说明未来两岸统一的前提与海基会的工作原则:1.Unity(统一),2.Reality(现实),3.Security(安全),4.Reciprocity(互惠),5.Graduality(渐进)。

“行政院长”郝柏村更与全体会务人员共进晚餐。除一一点名之外,还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海基会本身无政策,只是协助“政府”执行大陆政策;二是未来海基会与大陆发展关系时不谈政策,只讲业务。三是与大陆接触过程中,凡事谨慎,避免不必要的曲解与误解。

1990年11月21日,“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个人们翘首以盼的神秘团体,终于揭开了面纱。

当天下午4时30分,在“行政院”新大楼贵宾室举行了第一次捐助人会议。

辜振甫任会议主席,“行政院”副院长兼“陆委会”主委施启扬,向在场的捐助人报告中介团体筹设背景及宗旨。

捐助人大都被聘为海基会的董事。第一次捐助人会议中,决定聘请董事42人,监事6人。

海基会寻求企业界的捐助,是有选择性的,既不希望图利者捐助,也不希望有劣迹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因此,许多有规模、有知名度的企业并没有机会成为海基会的捐助人。而像美吾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家这样的人,虽然只捐助新台币1百万元,也能成为董事。因此捐助金额的多寡,与是否成为董事,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过也有捐钱不求职位的。如台湾海空运输业巨子、长荣集团董事长张荣发,在承诺捐助新台币5百万之后,却不愿曝光,成为唯一没有兼任董事的捐助人。也就是这个张荣发,在两岸关系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在捐助人会议之后,紧接着召开海基会第一届董监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海基会的捐助及组织章程。会议推选辜振甫为董事长,许胜发及陈长文为副董事长,陈长文并兼秘书长,成为海基会的实际负责人。敦聘“总统府资政”、前“行政院长”孙运璇为名誉董事长。

1991年3月9日,海基会正式挂牌运作,并举行了挂牌仪式。

海基会的挂牌仪式并未铺张,也未刻意营造冠盖云集的场面,但是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副秘书长陈荣杰、石齐平,以及创会的44位同仁,在接待致贺人士时所洋溢的笑容,令人难忘,因为他们知道,走进这个机构,就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两岸关系中,将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名字也将因此被载入史册。可以想见,他们的心情是多么兴奋。

董监事会议结束后,辜振甫与陈长文立即举行记者会,向各界说明海基会成立的宗旨及功能。

由于海基会的特殊性以及被赋予艰巨的开创性任务,该会从运作之日起,就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成立后,其一举一动,都受到媒体关注。海基会的重要人物,更成为媒体的宠儿。成立当天,海基会在“行政院新闻局”举行成立记者会,就受到媒体重重包围。时任“行政院”交际科科长王腾在会场外表示,“如此阵仗,近年少见”。

海基会各部门的首批主管,有陈长文的旧识,有各界推荐的人选,也有毛遂自荐被选中者。

首席副秘书长的陈杰。1990年12月中旬来台任职之前,是“中华民国驻南非大使馆”参事。

副秘书长石齐平。经“行政院秘书长”王昭明推荐,辞去“经建会”专门委员兼法规小组执行秘书职务,到海基会任职。这位石齐平先生,就是目前活跃于香港凤凰卫视的那位着名主持人。

秘书处处长欧阳圣恩。陈长文的部下。

秘书处副处长徐建。退役陆军上校,曾担任军法官,从“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退役后,进入海基会。

综合服务处处长张全声。原台湾的中国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经《远见》杂志发行人高希均推荐,到海基会工作。

文化服务处处长周逸衡。经孙运璇女婿黄镇台推荐,从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位置借调海基会。

经贸服务处副处长张宗麟。经江丙坤推荐,辞去台北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副总干事职务,到海基会。

法律服务处处长曾有多人角逐,最后担任台北地方法院法官的许惠佑出线,据说,是李登辉推荐的。许当上处长,便推荐具有“独”派色彩的女律师蔡明华担任副处长。就是这个蔡明华,在海基会任职2个月,就以“理念不合”为由提出辞职,但未能获准。在下面将要提及的海基会首次北京之行中,有一天下午访问团到颐和园游览,蔡明华中途突然脱队,引起大家的不满。返台之后,蔡明华又对“独台案”不满,认为当局一再打压“台独”言论,而她却身陷在为统一服务的海基会内工作,立场相当尴尬。此外,“独台案”被捕的王秀惠是她“进步妇盟”的同事,她也碍于工作伦理不能挺身为其辩护,因此再三考虑之后,决定离开海基会,重返反对阵营。民进党上台后,这个蔡明华咸鱼翻身,曾担任“副总统”吕秀莲办公室发言人。她现任群众法律事务所所长,其丈夫却在广东东莞投资办厂。至于许惠佑,众所周知,在陈水扁执政时代,官运亨通,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海巡署署长”、特务机构“国安局局长”,等等。马英九上台后,干上了“国安局”驻欧盟特派员等职。

文化服务处副处长朱荣智。台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经时任“教育部部长”郭为藩推荐到海基会服务。

旅行服务处副处长蔡金美。原任太君台北市团管区上校主任,退役后经“退辅会主委”许历农推荐到海基会。

综合服务处副处长蒲叔华。原任《联合报》大陆新闻中心北京特派员,毛遂自荐获得陈长文赏识进入海基会。

经贸服务处处长与旅行服务处处长,当时无适当人选而悬缺。第三副秘书长李庆平则经由陈诚之子陈履安推荐,于1992年5月到职。李庆平是前“行政院长”李焕的儿子,算是个台版高干子弟了。

主管可以推荐,但一般工作人员想进海基会工作,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由于在海基会工作在媒体曝光的机会多,工作富有挑战性,待遇也不错,恰恰迎合了台湾人的求职心态,海基会从筹办之日起,就成为不少人求职的目标。

为了在短期招募到高质量的工作人员,海基会于1990年12月12日、13日连续两天在台湾的主要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及《中央日报》上刊登招聘广告。

与预想的一样,不几日,报名者便纷至沓来,有的报名者甚至不惜辞掉待遇优厚的工作。结果,有880人应征不到30个的工作位置,淘汰率超过32∶1!不亚于在台湾考名牌大学。

招聘考试是相当严格的。先由各处处长依业务需要,审查学历及专长,选出210人参加初试。

1991年1月13日,陈杰、石齐平两位副秘书长与五位处长在台北师大教育学院大楼进行初试,又淘汰了第二批人。

1月24日、25日,在王永庆的台塑大楼举行了复试。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陈长文亲自到场主持,从880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的27名首批晋用者最后产生。

27名人加上在此前后确立的其他主管级官员等人,海基会的创会时首批工作人员47人,其中90%来自民间,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60%。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海基会工作人员的政治倾向,台湾有人说,海基会人员的政党属性,可以用“三党不过半”来形容,并非国民党色彩或统派色彩鲜明的一个组织。

基金会嘛,当然要有钱才能真正搭起架子来。但海基会成立前后,却一直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

同类推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

    解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读本。本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十二个关键词,结合当今社会热点事件,一一对应,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维度,简明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外延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当代中国精神。
  •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本书是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的分析、研究和评判。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渊源及其在我国的蔓延。在这部分里作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蔓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批判民主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二,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股饭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作者通过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若干重要原理,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种种反马克思的本质进行了批判。第三,民主社会主义是作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作者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深入分析,指出什么事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要问题。
  • 正行风(成风化人)

    正行风(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系列丛书,从机关作风、家教家风、行业行风、学校校风四个角度,记录了和平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探索,承载了和平人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和平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发挥了讲述和平好故事、传播和平好声音的文化引领作用。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Ⅳ(第14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Ⅳ(第14卷)

    本卷是经典著作研究第IV卷,收录关于经典作家民族学笔记以及相关著作的研究文章,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族学笔记和相关著作本身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民族学笔记和相关著作中包含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的专题性研究。
  •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研究(1895—1945)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研究(1895—1945)

    本书以台湾与大陆关系史中日据时期的此一断层进行研究,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若干空白点,方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整体了解。针对前期研究偏向于台湾义勇队、台湾籍民的状况,增加譬如两岸人员往来、经贸联系、文化交流等等的探讨,从总体上把握该阶段海峡两岸关系的各个领域的特点;在书中作者还搜集藏于各地的稀见史料,包括原始档案、报章杂志等,提出了对日据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史的看法:尽管日本殖民当局的隔离政策使得海峡两岸的往来受到种种限制,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仍然在夹缝求得了生存和发展。
热门推荐
  • 幸福契约

    幸福契约

    原本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浅浅,因为是个女孩而被家人抛弃,二十年后大学毕业的她遇到了真心相爱的男人,只是她不知道这份感情是否经得起岁月的打磨。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格上寻真

    格上寻真

    在艺术上他孜孜以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言诗古朴自然,清畅空灵,不加雕饰。而主攻方向是长短句,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有大体一致的格式,呈现出一种格律美;追求明显的节奏、段落、行数、音节,有一定规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美;或者句式长短不一,间隔有序,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参差美。这种长短句比词自由,近似元人小令。修辞上注意词性组合、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快,白话、俚语信手拈来,时有警句。
  • 三通鼓

    三通鼓

    鼓,是一个人,一个正气鼓荡的中国人!鼓面,是我们中国人坚韧无比的黄皮肤!鼓槌,是我们中国人硬铮铮的骨头!鼓身上的漆,是我们中国人一腔子鲜红的热血!鼓声,是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魂!当外敌来犯,亲人离散,三通鼓响起,热血男儿毅然踏上烽烟战场,万里江山驰纵,鼓角寒刀卫家国!
  • 首席女法医

    首席女法医

    【本文悬疑案件+浪漫言情,爱看侦探类、破案类的亲赶紧跳坑吧!】他曾是A大医学院的天子骄子,却突然人间蒸发。她曾是A大人人唾弃的医学废材,却突然小宇宙爆发,四年后,成了法医病理学家。一场离奇的大火,掀开案件的序幕…他与她再相见,女未嫁,男已婚。凭着死者眼中的一个小小的出血点,她笃定:“这个老人死于他杀。”乡间垃圾场麻袋里的女尸、楼道中的杀手、少女之死、鸡蛋上的血迹、烟杂店的老人、被割掉的鼻子、提线木偶、一根红发…他与她忙碌在各个案件现场,抬头不见低头见。当人人都称赞他们的合作完美无瑕,他却高调的与妻子出现在各大媒体。行动中,他破门而入,正好撞上浴室里的她,她一个耳刮子赏过去,惊叫一声,“流氓!”
  • 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

    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著的《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且各册都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主题,内容丰富,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内容围绕黄河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合理。
  • 奇迹之唯我双马尾永垂不朽

    奇迹之唯我双马尾永垂不朽

    一名随处可见的高中生成为一名随处可见的女初中生过着随处可见的日子的故事。
  • Ulysses

    Ulyss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陆最强法师

    大陆最强法师

    大魔导师冰炎重生回少年时期,开始了一段逆天之旅。身为魔法专家,他会炼制稀有的魔法药剂、还拥有珍贵的魔法秘典,甚至会摆复杂的魔法阵。凭借着上一世的知识,他从一个平凡的小镇少年,一步步成为大陆最强法师!新书《无敌大领主系统》,请大家多多支持
  • 我家青梅超甜的

    我家青梅超甜的

    “你救了我,我长大了一定会嫁给你的!”小时候,她意外落水被救,缠着要“哥哥抱”,惹上竹马大魔王。18岁,终于长大的青梅醉酒告白,“可爱迷妹在线放电,哥哥给撩吗?”失控的竹马大魔王直接把人摁住壁咚,“叫老公”“哥哥,我错啦!”第二天,结婚证甩到她面前,大魔王故意诱惑,“乖!你要对我负责!”【独宠专情√超软青梅小迷妹vs腹黑电竞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