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毛笔的制作,还与当时已经发展到极高水平的剔犀工艺相结合。剔犀是指用两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厚度后,用刀剔刻花纹,由于刀口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效果不同,故称剔犀。这一技术当时也被应用到毛笔的制作上。以韩天衡、韩回之《文玩赏读》上所记载的一款元剔犀心形纹毛笔为例,即可见出元代剔犀工艺用于毛笔的情况。这支毛笔长21厘米,以黑漆为面漆,中间以红漆两道,色感稳重深幽,用刀圆润婉转,打磨平整精到,整体曲线柔和,显得沉静而华美。心形纹饰是剔犀中最古老的一种剔刻纹饰,在宋代已经普遍使用,此笔自笔套起即由上而下贯穿相应的心形纹装饰,而在握笔处用卷草纹作突节,手感舒适,连贯有序,毫无唐突牵强之感,体现出了元代剔犀工艺大气、敦实的时代特征,也可从中看出当时制笔工艺的高度发达。
明清制笔,不仅讲求实用,更加讲求用料的多样性及工艺的欣赏性。当时笔头选用毫料主要有羊毫、紫毫、狼毫、豹毫、猪鬃、胎毛等数十种。明代陈献章创制了一种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笔头,称为“白沙茅龙笔”。明清笔的形制类型也有增加,出现了楂笔、斗笔、对笔、提笔、楹笔等大型笔以及一些专用以作工笔画的小型笔。
明清时期毛笔的笔管制作极为考究,在选材上,以往常用的竹管、木管更讲究材料的名贵,如竹管有棕竹、斑竹等,木管有硬木、乌木、鸡翅木等。除常见的竹木管笔外,还有以金、银、瓷(青花、粉彩、五彩等)、象牙、玳瑁、琉璃、珐琅等制成的笔管,或为前代已有而此时更常用,或为前代未曾使用而增加的新材质,将其加以镶嵌、雕刻,使之成为一种精妍的工艺品。在传世名笔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明嘉靖彩漆云龙管笔、明万历青花缠枝龙纹瓷管羊毫笔等。
明清笔管的雕饰也更加繁复精制,有雕为龙凤、八仙、人物、山水以及各式几何图样的。这种对笔杆材质的讲求与装饰,已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而纯为鉴赏的需要了。毛笔的这种装饰在明清两代也有一些不同,一般说来,明代形制及装饰稍质朴大方,清代则极为繁缛华丽,是为其时代风格的差别。
毛笔的兴起与演变历程,伴随着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进程。虽然随着近代西方书写工具的传入,毛笔今天已不再被视为主流的书写工具,但是,毛笔作为东方文明的长期传承工具,其本身就是悠久深邃的文明的象征,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将在中国乃至海外各地长盛不衰。探究毛笔的源流,可以从一个特殊的侧面探寻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第三节三大制笔名地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的湖笔、出自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出自河北的侯店毛笔。
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关于湖笔,下面将专门介绍,这里不多赘语。
“太仓毛笔”产于河南孟津平乐镇的太仓村。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即已开始,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著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在清代,太仓毛笔受到朝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其鼎盛时期曾有“南湖北潘”之说。
“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的侯店村。据当地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侯店毛笔还有“蒙笔”、“侯笔”之称,在更古一些时候,还曾被称为“象笔”。相传蒙恬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侯店毛笔选材精良,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
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皇帝一用之下,十分赏识,于是侯店毛笔声名鹊起,并被定为御用之品。从那以后,每逢阴历三月三日,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当地制笔之业兴盛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侯店毛笔因制作技艺精湛,也成为御用之品,光绪帝曾赐碑表彰,称为“御笔”。民国初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侯店毛笔获得奖章。衡水侯店村向来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的美称。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起,并称“衡水三绝”。
侯店毛笔品种多达270多种,其制笔工艺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装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侯店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靠做毛笔为生,到1952年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这才告别了以前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毛笔制作流程执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李先念、杨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鹏飞、方毅、刘志坚等国家领导人曾到侯店村视察,并试笔题词。启功、范曾、刘炳森、肖劳、沈鹏、范曾、孙墨佛等著名书法家及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杰,也曾为侯店毛笔题词赞誉。
侯店毛笔十分重视毛笔的装饰,以适应国内外用户的要求。侯店毛笔最红火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远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300多万支,并曾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国家部优产品证书及天津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天津外贸出口免检证书。毛笔中“风云”、“水月”、“小狼毫”等多种毛笔被天津口岸定为“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第四节古代对毛笔的别称
毛笔为文房四宝之首,古代人们曾经赋予它许多别称,有些至今沿用。主要有如下一些别称:
管
古人称毛笔为“彤管”。
管子
唐《开元遗事》中载: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毛颖
宋陈渊《墨堂文集》中说:“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管城子
唐韩愈《毛颖传》中说:“秦皇帝使(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管城侯
文嵩《管城侯传》中载:“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文房四谱》也有这一说法。
中书君
《毛颖传》说:“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中写道:“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毛锥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中写道:“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毛锥子
《新五代史·弘肇传》中说:“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毫、毫素
晋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缣曰素,故亦作毫素。”
毫锥
《白乐天集》中说:“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秋毫
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中写道:“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健毫、圆锋
《山堂肆考》中载:“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羊毫、狼毫、兼毫
毛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的称为羊毫,狼尾毛笔头的称为狼毫,两种毛混合笔头的称为兼毫。所以,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作为笔的别称。
龙须
《龙须颂》中说:“再释其笔,曰龙须友。”有一副赞颂毛笔的对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这里的“龙须”即指毛笔。
兔毫、麟管
有一副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鸡距、鹿毛、鼠须、麟角
有一副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也均为古代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佩阿、昌化
《致虚阁杂俎》中说:笔神叫做“佩阿”,又称为“昌化”。
湖颖
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为正宗湖笔所独有的特征。
知识小百科
毛笔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应当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甲骨文也应该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利器刻出的。
发现最早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从中出土的毛笔与现在通用的毛笔相似,而笔竿细长,笔锋均为2.5厘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竿的一端,以丝线束紧。长沙笔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刚锐而富于弹性,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写道:“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正是由于这种毛笔,所以我们看到楚国竹简上的字体笔画劲挺,落笔起笔锋芒毕露。长台关1号楚墓的毛笔装在一个文具匣里,中间还装有小铜锯、小铜凿、小铜刀。可以想象,这些铜器是对简牍进行细加工、并在编绳处刻三角形契口采用的工具。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也出土了毛笔,但它与上述毛笔不同,笔毫是插入竿腔中的,与今天的制笔方法相似。同时该墓还伴出了墨、砚等书写工具,它们与笔、简合起来可称为战国时期的“文房四宝”。与现代的文房四宝相比,仅仅是简与纸的不同体现了古今差异,其余三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