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2700000014

第14章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1)

一旦出了事,美国人往往不知道该怎样避免火上浇油。他们通常意识不到,有些举动在我们看来很正常,可是在外国人眼中,这些举动反映的既不是我们的真实感情,也不是我们的实际意图。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文化休克的“病症”与“好处”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亦译文化冲击)的定义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卡莱沃·欧伯格(Kalervo Oberg)在他1954年的博士论文《克林基特印第安人之社会经济》(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Tlingit Indians)中提出的。克林基特(Tlingit,音:[klink-it])是加拿大西北部的一支原住民,是一个东南阿拉斯加海岸及亚历山大群岛的温带雨林繁衍出来的、靠狩猎为生的母系社会。欧伯格出生在加拿大,父母为芬兰人,他后来去了美国,1944年获美国国籍。在研究克林基特之独特原住民文化和社会架构的过程中,欧伯格提出了“文化休克”概念并加以系统研究;还在很多演讲中,对“文化休克”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之后几十年来,各类相关出国旅行“指南”或跨国生存“锦囊”书籍的出版,都表明当西方社会经历愈来愈多的人口流动后,学者们就积极从事相关的实用知识研究。

“文化休克”是一种病!

欧伯格以及随后的学者,曾把“文化休克”下的一些反应看做“职业病”的一种。欧伯格1954年在巴西的一次演讲中就直接把“文化休克”定性为一种失调或疾病(a malady),并宣称“文化休克”和任何其他疾病一样,有其独特的病源、症状和治疗办法(has its own etiology,symptoms,and cure)。他列举了一些典型病象:大都是些病态性的身心反常,如像孩子一样心里存不下事,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抓狂”,或者是无比焦虑,思绪飘忽,时常目光呆滞,陷入一种无助、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文化错位”、“文化疲劳”与四大病症

塔夫特(Taft,1977)提出了文化错位(cultural dislocation)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疲劳,以及由于这种疲劳所带来的心理失调,如易怒、失眠等。二是有失落感,在新环境中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三是被新环境中的人拒绝,在社会关系的建立上不知所措,体验受挫感。四是不能胜任新环境中的事务,自我评价降低。

“变迁休克”与文化休克

Bennett(1977)提出“变迁休克”的概念,强调这是人类有机体对新的、变化的环境不再有效适应的状态。当个体遭遇伴侣死亡或离婚,在跨文化情境中失去了熟悉的参照框架,由急速社会变革引起的价值观变化等,就会发生变迁休克。而文化休克不过是变迁休克的一种。换言之,拥有“文化休克”的常识,对于跨国生存以及正常生活,都是有益的实用性知识。

文化休克不一定只发生在跨国经历中

佩德森教授认为:文化休克并不一定局限在海外旅行或移民,许多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到类似的危难和打击、也会陷入文化休克研究所描述的那些困境。总之,这涉及一个过程,即打破现状—适应新格局—恢复自我的一个过程。

去文化相近的他国,也会文化休克

佩德森本是纽约一个大学的教授,但花了好多年去“OE”(Overseas Experience)。OE是一个在新西兰发明的、人人皆知的名词,通常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海外“勤工助假”(working holiday),时间至少一年或一年以上。OE的好处不仅是开眼界和长见识,而且会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比如:“有没有OE?”往往是现代大公司雇主面试时必问的一个问题,因为有跨国求学和生存发展体验的人,总是更具培养和重用潜力的优秀人才。

佩德森先后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大学任教,并到台湾“全日制”地学了一年中文。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一隅,只有到海外——通常跑得越远越好——才能真正地感悟外面的世界,但因为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原因,英国又总是新西兰年轻人求学、打工、游历的首选,但佩德森在观察和调查中发现:尽管语言相同、文化同宗,不少新西兰人在英国仍或多或少感到“文化休克”。换言之,即使来自儒家文化圈国家的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或工作中能更快更易地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因此能避免文化休克。

众家罗列病症,为的是找出药方

无论是欧伯格、佩德森、科奥斯还是塔夫特,众人系统研究文化休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症状的罗列和分析,找到治疗办法。他们都认为文化休克的症状虽因人而异,但大致离不开几个基本表征。如:hyperirritability过极敏感(即对外界某些刺激的过度反应),bitterness辛酸苦楚,resentment怨恨嗔怒,homesickness思乡,depression忧郁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症状的共性,就是凄凄哀哀、自哀自怜,或者失落导致失常,加上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社会以及那些有形无形的制衡机制,原本或许不会走极端的人也可能在异文化的他乡最终想不开、走极端,酿成悲剧。

文化休克的“好处”

文化休克不是病,是一种学习过程!

由于早期的多数文化休克研究都是问题导向,强调如何将病情控制住,将困难化为最小或缩短不适的时间等,所以阿得勒(Adler,1972,1987)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将文化休克放在更宽广的背景中审视,强调文化休克也是一种深刻的学习体验,它会使个体提高自我意识,获得个人成长。

另一个美国教授保罗·佩德森(Paul Pedersen)也认为文化休克——不管多么不适或痛苦——不是一种疾病(is not a disease)而是一种学习过程(a learning process)。

虽然文化休克有可能与疾病和病态(pathological states)相关联,也会在相关条件下引起不良反应。但若能克服困难、实现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则会因此获得更大的自我价值实现。佩德森教授1995年出版的专著有实用价值。《文化休克的五个阶段:环球关键案例》(The Five Stages of Culture Shock:Critical Incidents around the world),通过学生们的实际事例,分析文化休克的过程及治疗方法。他对许多个案——从个人的内心深处(intrapersonal)到人与人之间交往(interpersonal)——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认识文化休克有“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角度

华东师范大学的严文华教授在《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一书中分析说:

如果从消极的方向看文化休克,人们易将自己的跨文化不适应经历看成是自己生了一场病,以为只能等待周期性病症逐渐消失后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他工作;而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就会发现遭遇文化差异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本身就在学习和体验,它本身是一份正餐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要等文化休克之后才上正餐。

文化休克的“归零效果”和“排毒”作用

从积极的角度看,跨国性的新文化适应过程可能是难熬的,更是令人激动的。无论是对于旅行者、留学生、外派公司代表,还是对于旅居者或新移民,“出国”意味着自己和过去熟悉的一切暂时隔绝了,甚至可能有种一时间“一刀两断”的感觉。尤其是许多人选择留学、被外派或移民,都是为了深造自我、单打独斗出一片新天地。这种“出国”决定本身就体现了敢于冒险和探索新路的勇气。对这些人而言,文化休克有一种“归零”效果和“排毒”作用。

有人把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比做跳进大游泳池“裸泳”,过去的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都成为过去。在这个“鱼龙混杂”、不知深浅的大游泳池里,自己是龙是鱼是虾全靠自己在激流中搏击,而且可以不断地搏击和在变迁中改变命运。其中的压力和困惑,本身就是事先渴望的人生冲击的一种,也是人生新发展机会之所在。

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在国内从事“跨国交往”、“国际接待”和“国际教育”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往往会在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比一般人感受到更多的激励和压力,更有自我的实现感和工作的成就感。

同时,跨文化交往,总会让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机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弊病,尤其是一些潜在的、已经成为国民无意识和习惯势力的文化弊病,一些自以为是、他者却根本无法接受的过于特殊的特征或喜好,并且可能借助不同文化对相似问题的不同应对思路和解决方案,借助不同文化对冲突处理的不同智慧,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经常的反省反思和文化修理,最终达到类似“排毒养颜”、强身健体的文化“自修复”目的。

你看别人还是别人看你?

有一笑话说:一位中国新移民,中年男性,刚移民到澳大利亚时,听说悉尼有一段世界著名的裸泳海滩,不收费,进入的条件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勇于裸露自己的身体。他想到自己反正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只身一人、看谁都不认识,就想“冒险”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满目都是金发美女诱人身材的海滩。结果这天他终于下定决心,裸体走向那片海滩时,却发现自己想看的景观根本不存在,但那海滩上的裸者们都饶有兴趣地望着自己。

原来那天的海滩上躺着的主要是八九十岁的澳洲老人。

有时这就是跨国、跨文化旅行和生存的特点,你在自己原来的文化环境中是个抬不起头来的“胖子”、“差生”、“落伍之人”、“人生暮年”?一旦出了国,换了一个环境和心境,面对更多的对比和可比对象,却发现自己体型完全正常、到处都能买到又便宜又美丽的新装;却发现自己的资历虽然有限,但周围的人群都不过是一无所有和白手起家;却发现自己头脑灵活、办事机灵,与任何新朋友相识都让大家愉快;却发现自己的年龄一点不大,比自己大多了的人群都还在生龙活虎地谋生;却发现自己原有身体毛病,都不再是跨不过去的大问题,异国他乡还有许多好药方、好医生。

外国的孩子都是洋娃娃吗?

许多外国客人和旅行团成员,都对中国人的一个习惯很反感,就是喜欢盯着他们金发碧眼的孩子们看,觉得他们个个都像洋娃娃般的可爱,在相对外国旅客去得不多的城市,中国的行人常常会在看到外国孩子时,立即停下来、围上来,有的啧啧称赞,有的大声评议,有的爱慕到追着看、跟着走,还有的喜欢到没得到对方家人同意就自说自话地上前狂按快门……

其实,在外国旅客看来,中国的孩子同样楚楚动人、生动活泼、机灵可爱、美丽异常。只不过他们更多地将这种喜欢控制在内心,为了不引起反感,匆匆忙忙看一眼就赶紧将目光移开。

出国留学有什么好?

对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而言,出国留学、环游世界、去未知领域探险等,都具有挡不住的魅力和吸引力,不可预测的探险结果让人期待和梦想,不可复制的探险经历值得一生珍惜和与人分享。如上所述,跨国学习和生存的好处就是,人们会暂时告别过去的辉煌或失落,暂时放下原有的情感或责任“重担”,与许多不相识的人相遇相识、相交相助,相互尊重和相互促进,与许多未曾见过的大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相识相依、相得益彰。这就如同大家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新人生的奔跑。多数人会感觉这是在一个初始、人造的空间,基本上“众生平等”,看不见起跑线、吹哨人和监管人等,应该能体现客观的“公正”与“公平”,有胆识和能量的人一定会很快地脱颖而出,能力相对弱或行动相对慢的人也会因此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认识自身才能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方向,实现与其他天性的人们之间的互补和互动。

今天的华人更需要跨国生存和发展“指南”

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许多华人随着“淘金热”而漂洋过海,客死他乡,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跨文化生存的辛酸故事和精彩瞬间大都未能记录下来。但他们的许多后代如今也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今天的华人更是随着中国的强大崛起而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和人口自由流动,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今天的华人人口也有大规模的流动——无论是留学、外派工作、出国办企业、建分支机构、当销售代理,还是当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在近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呈现了惊人的增长幅度。所以人们也期待:应该会随之出现比较有系统的、针对华人移民、留学或外派人员而写的研究专著,出现专门帮助华人度过“跨国生存”难关的“锦囊”或指南手册。

同类推荐
  • 韩国常识

    韩国常识

    《韩国常识》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去韩国最不能错过的热门旅游景点,介绍了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常识。此外,切合实际地全面介绍了留学韩国、旅游韩国的注意事项,全面介绍了在韩国不能不吃的各种美食以及多样丰富的异域文化。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在韩生活攻略,以帮助大多数人解决在赴韩留学或去韩旅游的时候遇到的各种问题。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 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忧郁的常识

    忧郁的常识

    《忧郁的常识》主要内容包括:周有光: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何光武:不敢乐观,也不敢悲观;齐邦媛:我用诗的真理写他们;许纪霖:我们这一代“真诚的虚伪”;徐友渔:作为知识分子,我充满了自我怀疑;余世存:知识分子要对这个社会的犬儒负责任等。
热门推荐
  • 魏阉全传

    魏阉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人之下里的金庸绝学

    一人之下里的金庸绝学

    被系统抛弃在一人之下世界的李四发怀着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绝学。对此李四发准备:乱世求静,苦练绝学;为求武学大成。自以为一身绝学不输于八奇技,自当珍之爱之惜之传之。当自觉能为人师时,应寻遍天下;为身负的绝学寻得合适传人,不让其落了灰尘;断了传承。
  • 爱情离我三厘米

    爱情离我三厘米

    本书里面那个可爱的女生李薇拉和可爱的男生宁不悔是多么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对同桌,不仅让每个人都会不由的回想起自己曾经和他(她)的同桌时光,也是如此这般的美好有趣,或亦欢欣雀跃。这本书中有很多悬疑的地方,作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丢些疑问,让人越看越爱看,一步一步细致的看下去,欲罢不能。
  • 尹文子

    尹文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万别这么吃

    千万别这么吃

    “民以食为天”。如何吃得营养、吃科科学、吃得有品位,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书告诉人应该吃什么、该如何吃,尤其指出了种种人们习以为常的错误饮食习惯。这本书的内容对每个人都有用,当你面对美食时,别忘了提醒自己:“千万别这么吃!”你知道怎样饮食才能获得健康吗?你清楚你的身体里需要什么营养物质吗?你了解餐桌礼仪吗?你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吗?本书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的诠释“吃”,引领你去走近饮食、了解饮食、透析饮食,向你展示吃的文化,吃的科学。以这里为起点,吃出你的健康来,吃出你的品位来。拥有它,你将拥有美丽和健康;翻阅它,你会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从而受益终生。
  • 二程粹言

    二程粹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人与猫

    女人与猫

    有的人是狼,还是个白眼狼,你对他再好,也喂不熟他。有的人是狗,还是自己养的那种,不管你怎么对他,他都死心塌地的对你好。有的人是猫,是家猫也是野猫,你必须对他好,他才理理你,可是他永远不会为你主动付出。猫是最没心没肺的动物,女人亦如此。
  • 宠物小精灵之小析

    宠物小精灵之小析

    简介2.0版生活在宠物小精灵世界的本土人士,在获得了金手指之后,慢慢开挂的故事。当然还是延续1.0版的简介,这本书只是一个旅行生活类的PM同人,比较平淡。欢迎观看
  • 阴债

    阴债

    大姑打死了奶奶,我偷了爷爷的命,刚出生的女儿开口说话,一切的起源,皆因祖传的《术经》而起,祖上欠下的阴债,需要后人偿还。后山坟地突然出现的小屋;安静的小镇巷子男人死绝;白日病床昏睡,夜里魂魄离体的美丽女人;医院查不出的怪病,却使人头疼欲裂,口吐黑水,我身边的怪事不断发生。麻衣相术,马仙附体,茅山传人,各种民间的隐秘传承相继而来……
  • 甜妻重生,总裁宠上瘾

    甜妻重生,总裁宠上瘾

    看着一脸冷漠的苏小灰,游龙羽气不打一处来,自己好不容易把她弄来美国,她竟然先看水里那只王八?“我知道你的过去,了解你的现状,也许,还能改变你的将来。”游龙羽带着试探,带着蛊惑,换了一副面孔,好像在和苏小灰谈判。“是吗,那我可真是好奇呢,游总真是好大的本事。”苏小灰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耐心。“苏小姐,我们做个交易吧。”“交易?我想你找错人了,我一没钱,二没权,三没姿色四没家世,游总大老远的,难道想让我帮你携带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回国?如果是那样,免开尊口,我没兴趣。”游龙羽笑了:“不是你想的那么复杂,我参与你的未来,你给我生一堆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