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0900000006

第6章 东方人讲整体,西方人讲个体(3)

6.东方人关心别人隐私西方人回避个人隐私

在东方人眼里,探听一下别人隐私,给别人提一些建议,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心。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样做就有冒犯的意味,就有干涉个人自由的嫌疑。

中国人喜欢串门,与朋友来往聊天,如此感情浓厚,彼此关怀,生活自然充满情趣和温暖,然而此种关系会渐渐转变为管别人的私事,又免不了论长议短,搬弄是非,最终闹得大家不欢而散。中国人爱听新鲜事,对人对事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与美国人交往中,难免不自觉地采用“警察查户口式”或“法官审问犯人式”的谈话方式,这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这种追根究底的谈话无疑是对他人私生活的侵犯,干涉他人的自由,约束他人的意志。被问的人不但不胜其烦,有时尤感难于应对。美国人比较直率,如果这一连串的问话使他们很不愉快,他们会老实地不客气地说“请管好你自己的事”,送你一个软钉子。

有位西方人谈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他说刚到中国,还没习惯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的时候,经常觉得中国人为人处世直截了当。

第一次,是他买了一件东西,遇到一位中国人问他这个东西多少钱,他当时很吃惊。因为问的人跟他并不很熟,只是他住的公寓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他觉得有些适应不了。

但在中国待久了,他也慢慢习惯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因为他发现,不论是钱还是别的事情,中国人很喜欢向他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或者是评论一下他的外表或他的什么东西。但在某些情况下,他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中国人对他提出的问题。

有一次,这位西方人出门碰见了一位邻居。邻居问他:“你去哪儿?”他回答说:“我要去理发店。”邻居马上露出很惊愕的表情,脱口而出:“不行!”西方人糊涂了,很不解:“嘿,你什么意思呀?”结果邻居又重复了一遍:“不行!我不让你去!”老外更糊涂了。就问邻居为什么不让他去,他说:“因为你上次去那家理发店把头发剪得那么短,真难看!”老外懵了,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邻居这样的结论。当然他也知道邻居没有恶意,但这么一种评论还是让他感到震惊,觉得不可思议。

这位西方人的经历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崇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他们认为对一个人问得越细说明对他越关心;在西方人眼里,这样做就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就是对自己的过度干预。西方人的这种思维使他们有着明确的个人所属观念,也就是说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容别人干涉。私人生活是这样,私人物品更是如此。

一位到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到基督城生活了五个星期,和寄宿家庭相处得还算融洽,比她原本料想的好很多,让她觉得暖意融融。但一件小事的突然发生,让她突然觉得是生活在陌生的西方,而不是温情脉脉的故乡。到基督城的第一个星期天已经是九月份了,天降大雪,雪地里留学生和寄宿家庭的家人拍了很多照片。她以前只知道新西兰的冬天在七八月份,没想到九月份竟然还“冬味十足”,这让她无比开心。寄宿家庭女主人十分贴心地借给她手套、帽子、羊毛围巾,并热心嘱咐她上下学路上一定戴上。周末她们又去了山顶郊游,玩得也很愉快。这样一来,留学生更是欢喜得不得了。然而令她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个星期照片洗出来了,留学生放学回家,鞋都没有来得及脱,女主人便迫不及待地把她叫进客厅一起看雪景照片和她们郊游的照片。留学生看到照片几乎每张都有自己的影子,心里暗自高兴,心想,这家人一定是很喜欢她的。看完后她顺手挑了一张最满意的,准备寄给远在中国的父母。她边向卧室走边告诉女主人她拿了张照片,但话音刚落,女主人就拦在了她面前。从女主人的表情和神色变化,留学生感觉她也许不该拿走这张照片。不出所料,女主人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并告诉她这些照片是属于她丈夫的,因为相机是他的,底片也是他买的,女主人还很不客气地告诉她如果她想要照片,可以向男主人借底片,然后自己去洗。

留学生听完,郁闷了老半天,后来她才明白自己无意间触犯了西方人泾渭分明的个人财产观念。这种泾渭分明的观念使西方人对自己以外的人无比热情,但又绝对不允许他人迈入自己的领地。他们对外开放,对内则是保持封闭的态度。

中国人一般比较重视维系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他们认为了解一个人的细节就是对他好,而西方人却不领情,对此很不认同。

7.东方人求同存异西方人标新立异

西方人对于个人的重视推动了社会的个性解放和对标新立异的追求,促进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人创造性的增强,整个社会显得多姿多彩而富有生气;而东方人则不喜欢张扬,“不敢为天下先”。

西方旅游者因为极富冒险精神,而且受个人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往往趋向于人迹罕至的旅游地,喜欢率先来到这些地区享受新鲜的经验和发现的喜悦,喜欢接触并渴望了解他们不熟悉的文化和人群。

一般而言,凡是极具特色或个性突出的目的地,往往会成为西方旅游者选择的对象。而中国人喜欢一些较为平和或静谧的景观,一般选择的多是熟悉甚至人人皆知的目的地,而对于一些旅游开发不是很成熟或地处边远地区的景区却不感兴趣。

同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群体观念,易受他人支配,在选择目的地时,很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也很容易受他人或社会流行的影响,从而使得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在旺季达到饱和甚至“超载”,而一些景色奇美却不很知名的旅游地很少有人问津。

再有,中国人私家车的内部装饰一般都中规中矩,比较传统,比如有中国结、红绳子、小可爱、公仔娃之类的装饰物,而美国人的车内则比较别致:酷点的是挂一些骷髅玩具、枪弹,含蓄点的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珠子,总之五花八门,很少看见有雷同的。

西方人的标新立异、张扬自我由此可见一斑,而东方人总是不爱出头,不喜欢张扬,喜欢“韬光养晦”。西方人注重个人行为,使他们倾向于标新立异,表现为花哨的服饰和装束。他们会刻意追求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因为他们习惯于张扬自我、张扬个性。

从征婚启事上来看。随便翻翻中国报纸杂志的征婚栏目,常常看到某男,多少岁,身高多少,留美博士,或英俊潇洒或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即有车有房甚至有名车豪宅),欲觅多大以下(通常是比自己小2—10岁),身高多少以上,相貌美丽,皮肤白皙,温柔可人的女士为友,反之亦然,相当格式化。姑且不论其中有多少是不实之说,这至少说明了一种社会导向。

反观欧洲人的征婚启事,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语句,大部分人会写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如:“某人,金发、素食主义女郎,喜欢大自然,爱好游泳和瑜伽,觅能与我共享此美好人生的志同道合者为伴”。鲜明的个性呼之欲出。西方人没有奇装异服之说,你就是穿得再惊世骇俗,大家也会见怪不怪,处之泰然,没准还会有人夸你别致,因此在西方要想“引人侧目而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在标新立异。

而东方文化的主流则提倡“夹着尾巴做人”。从小的时候起,老师和长辈们就开始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太外露,不要太张扬,更不能张牙舞爪,锋芒毕露。”老师和老人们为了让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还抬出祖先创造的许多理论,反复给我们讲很多民间谚语和成语典故,比如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明哲保身”、“知足常乐”、“锋芒毕露”之类的话。大致都是“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的意思。

“椽子”是屋顶上的木条,要是露在外面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发霉腐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出头的椽子先烂”就用来比喻抢先出头的人先遭受挫折。这一思维导致东方人一般来说少有变革,他们总觉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得善终。东方人害怕争先、不愿争先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东方人恐后,害怕落在后面。一旦某种变革渐渐占了上风,成了主流,大家会忙不迭地随波逐流,赶紧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有两个很生动的事例说明中西方人思维的求同与求异的表现。一是有位中国教师与一群外国留学生一块儿出去买衣服。这位教师看到一件衣服很不错,但究竟买不买自己却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于是她很自然地像中国一般的顾客那样,征求这些留学生的意见。谁知这些学生说:“我们不参与意见,因为挑东西是自己喜欢的,无须得到别人的认同。”把这位教师弄得很尴尬。另一件事是一位报社记者写的外国留学生素描:某大学有两个十八九岁的法国姑娘,人相当漂亮,活泼可爱,尤其是那一头披肩的金发十分美丽。奇怪的是,这两个妙龄少女夏天的时候却剃掉了满头秀发,理了个大光头。中国教师问起时她们却回答:“理光头凉快嘛,才不管别人怎么说呢。”而她们的一个中国女同学,每年春去夏来,想早一点穿上裙子,可就不敢第一个穿。同样一间寝室,中国学生的东西整齐摆放,书怎么放,鞋怎么放,都很讲究。外国留学生却光怪陆离,有睡地铺的,有将自己的床铺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有位金发女郎竟扯了大块的花布钉在天花板上,正中画条大蟒蛇,吓人得很,她却不以为然。美国学生说:“在我们国家,雷同、学别人的样子是无能的表现。上帝创造了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脑子两只手,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很能说明中国人求同的思维。中国的艺术教育多为严格的模仿,民间艺术只是完整的师承式、流派式。如在表演艺术中,学生都努力模仿一个角色的“正确方法”或某位著名艺术家的唱念做打。在绘画雕塑中,学生力求原样复制放在面前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往往在于模仿得真与否。而在西方,技巧培训是在实现独创观念之后。他们的早期教育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映,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在那里,刻板的模仿往往因为被认为妨害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遭到唾弃。很多教师根本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也不急于要求学生临摹。他们常常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思想过程和情感形态。

这种求异与求同的差别根源,如果从文化基因上找原因的话,那就得追溯到婴儿的抚育方式上。美国一位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权威人士E.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日本及东方的婴孩与儿童,哺乳期比较长,并总能得到母亲的爱抚,有时候母亲出门还用背兜背着外出,夜晚通常由父母带着同床睡觉。因此这些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孩子自幼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成长,致使他们成年以后也总想获得别人的宠爱,久而久之,心理上依赖于群体的认同和社会的赞同。

西方人的抚育方式则有很大的不同,婴儿的饮食起居有严格的规定,往往交给陌生的保姆照料,并独自在一个房间睡觉,从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以后的教育培养中,西方人又往往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感和独特的个性。有一对法国夫妇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便为自己的双胞胎缝制了十几件各不相同的衣服。而在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父母会有意识地让双胞胎穿同样的衣服,对法国夫妇的举动自然不理解。法国夫妇却解释说:“双胞胎在外表上已经很像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培养各自的个性。”

思维上的差异往往在两个群体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我们中方代表团到了德国以后,德国接待的主人往往会问:“今天晚上你们喜欢吃西餐,还是去中餐馆吃中餐?”我们有的代表团的答复往往是“随便”或者“客随主便”。负责接待的德国人对这样的答复非常不理解,他们说一听到“随便”、“怎么方便怎么来吧”这些字眼就头疼,更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在我们的思维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

欧洲的代表团到中国来,你要是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而是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去天安门还是去长城,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中方也很好安排。人家明确地告诉你了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准备就是了。

中国人一般不习惯表达个人的愿望,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比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代表团的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会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喝茶,其余的就一个个都要茶呢?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这些代代相传的观念束缚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东方人。长期受这种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没有个性、没有棱角、安分守己、遇事没有主见、没有选择、不会选择的谦谦君子。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当需要选择时,东方人为什么总会习惯于说“随便”二字了。

8.东方人承受压力西方人发展兴趣

西方人注重平等,讲求相互之间的沟通,而东方人注重服从,强调上下有别,长幼有序。这种差异引起了东西方人在教育上的不同:西方式的教育注重引导,而东方式的教育则偏重灌输。

同类推荐
  •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对于尼采,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停留在“形而上学家”的认识上。当然,这个“形而上学家”是一个与“传统形而上学”有别的“新形而上学家”,或者是一个“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就尼采早期提出“审美形而上学”命题以及中晚期提出的“权力意志”等学说而言,这种认识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仅止于此,我们就会忽略尼采思想、特别是其晚期思想的高度复杂性,忽视尼采在其写作生涯最后两年中彻底反形而上学的异质性。谱系学,正是这种复杂性和异质性的体现。
  •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格哈德·恩斯特教授的经典哲学入门书籍。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向读者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问题、经典作品、重要人物。书中保留了古典哲学的传统,涵盖西方哲学多个流派。书中内容共分七章,分别论述七个重要哲学论题——用一周的时间,一天一个论题。无论是哲学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本书都是系统了解哲学的适合选择。
  • 标注传习录

    标注传习录

    《传习录》是门人弟子在记录王阳明的教言,以及与弟子、同时代人物问答书简基础上编纂而成的语录书籍。最初是徐爱笔录的上卷,收入语录十四条。三轮执斋一生的事业里,翻刻《传习录》是最伟大的事情。其发端是,在京都给筱山侯讲学时,适逢筱山侯私淑王阳明学说,于是委托执斋校勘《传习录》。执斋于正德元年八月开始着手,标注本文、添加注释,于翌年九月三十日完成校勘。
  •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由伯兰特·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此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 观阴明道:一本不一样的道德经

    观阴明道:一本不一样的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本书作者通过几年的研读,从原文入手,结合老子生平和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编排了《道德经》的篇章,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书中提出的修道、养德、立国思想做出了更加透彻的解释,解读出一本与众不同的《道德经》。
热门推荐
  • 四月梧桐,芳华未至

    四月梧桐,芳华未至

    一手执玫瑰,一手执剪刀。爱你,不过是最简单的事。可爱的越深的人,却轻而易举的也能被伤的更深。
  • 南濠诗话

    南濠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世长歌:医本无心

    盛世长歌:医本无心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春风十里,不及多看看你。”“是呀,秋风习习,不及你出门右移。”南宫汐辰抚了抚她的脸,笑了笑说:“澜儿,若是我回不来了,你可等我?”她重重的点了点头,划开手指,对天发誓:“我慕容澜永生永世,无论上天入地,无论鬼门黄泉,都会等你南宫汐辰,直到你回来,娶我。”她,九天认定的玄女,双主神之子,天生非凡,确不料被自己娘亲扔到了异世界历练。他,邪魅宫主,本以为自己七情六欲已绝,却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认定了他的一生。“小澜儿,我心悦你,无论天涯海角,你逃到哪,我都会找到你,我娶你。”“辰,我也心悦你,你若倾心相对,我必生死相随,我等你。”
  • 我们笑着离开了

    我们笑着离开了

    我们的故事是从那年你毛毛躁躁地撞到我开始……你活泼开朗,我沉静内敛,我们是两个极端,我也不知为何爱你,只知道,从见你的第一面起就没法忘记了
  • 汝若安好花结情微

    汝若安好花结情微

    在这场青春里,没有人是最后的赢家!青春是一场虚幻的梦,叶薇用了她十几年的时间去爱华航,最终还是要学会独自长大。没有人可以知道自己的未来,但是看到身边的人过得很好,是叶薇最大的幸福。。。。她的身边有一群呵护她的人,却有一个人让她遍体鳞伤。曾经让叶薇从新加坡飞回伦敦的华航,终究是选择伤害叶薇?还是另有结局?。。。。这场感情纠葛最终会如何结尾?是花好月圆,还是曲终人散?让我们拭目以待!!
  • 道安法师念佛赞

    道安法师念佛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鬼眼天娇

    鬼眼天娇

    她是冥界的公主,是天女与冥王的珍宝。却身怀鬼瞳,可以预知生死窥探天机。无奈天地之大,留不得她!天界苦苦追杀,她惨死于雷劫下。一朝穿越,纨绔毒仙穿越于她身上,天地容不得你!我便帮你毁了这天,踏平这地!天地方可唯我独尊!在她一步一步茁壮成长的道路上,永远都有一位红衣男人守护她。此生我们长久到老
  • 遇见你的荣耀

    遇见你的荣耀

    伪大神:来单挑。真大神:你要手下留情啊。伪大神被真大神吊打。真大神表示我真的不会玩游戏只是运气好。
  • 盛世妖娆:邪帝宠狂妻

    盛世妖娆:邪帝宠狂妻

    她是王牌杀手,世称“妖娆活阎王”,一朝穿越,却成了一个废材嫡小姐。废材?呵呵呵,你们见过修灵,空间,御兽,炼药,炼器一手抓,把顶级魔兽拎起来当小鸡玩儿的废材么?有人挑衅?不好意思,她什么都不会,只会杀人。有人追求?开玩笑!看看身后杵着的某尊腹黑邪魅大神,他什么都不会,也只会杀人。某大神看着某女身后的追求大军,一脸风轻云淡,咬牙切齿,“初儿啊,最近为夫有些无聊,想要砍几亩桃花树玩玩儿。”某初:“唔,砍树有什么好玩儿,来奴家给你个儿子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