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0900000003

第3章 东方人脱衣服,西方人穿衣服(3)

中国人把自己四合院里的那个小院子当做一个较封闭的小天地,一方面,他们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另一方面又精心设计自己的小院落,由此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小环境意识,即家庭房屋的环境比较讲究,却没有大环境意识。拿蔡元培的话说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宫室、园亭,知道要美观;不注意于都市的美化。知道收藏古物和书画,不肯合力设博物馆。”这种意识与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在城市里经常看到街道、胡同以至家门口环境弄得并不整洁甚至有些杂乱和肮脏,但小院落,小家庭房屋都收拾得干净利索、井井有条。

再扩大些看,中国大土地浪费、小土地珍惜的现象也似乎与此有关。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由于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耕作方式,使得大田不成形状而小块地却整齐考究。

中西方的这种不同住宅格局,又造成了人们活动方式的形成,有人就此比较说:“中国人如此安排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很不习惯。然而很多中国人却坚持只在线式住房格局中搞些花样,即使他们有足够空间可以延伸。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四面墙内都是一个整体。美国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是有严格的个人界限的,但家中与外界却没有分界。相反在中国就完全不同。中国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并无界限,而高高的院墙和双重大门却把他们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

欧洲的教堂是西方人开放的阳台思维的典型。欧洲的教堂基本上都建在市内,尤其是天主教堂,无一例外地在市中心。如举世闻名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以哥特式风格筑成的科隆大教堂等,均交通便利,且全无遮拦,从不收门票,无论善男信女还是参观者,均可自由进入,非常方便于传教,是开放性的建筑。西方的宗教建筑还重在体现人们心中的宗教激情,风格壮丽辉煌,外形超凡脱俗,气势宏伟,易于激起人们朝拜的强烈激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庙宇则隐藏在名山大川之间,深山藏古刹,名山多神庙,那些历史传说中的奇妙的庙宇,只对那些有心朝拜并有勇气和毅力攀登的少数人开放。

卢秋田在罗马尼亚当大使的时候,罗马尼亚对中国是非常友好的,大使馆的墙裂了,野果从墙的缝隙中钻过来,卢大使就找到外交官交涉,问能不能把墙有裂缝的地方堵死,或再加高,对方说墙不能封,卢大使不明白为什么,觉得这是我们的事,我们想封为什么你们不让。后来他才知道,在欧洲人眼里有高墙的是监狱,然而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庭院深深才是权力的象征,我们总是把墙垒得越高越好。

总之,东方文化是内向、含蓄的,建筑上表现为封闭、深沉;西方文化是外向、张扬的,建筑上表现为开放、炫耀。比如中国住宅,四周房子围成院落南方叫天井,北方就是四合院,窗子皆向院内,外面则全封闭。西方住宅正好相反,住宅在院子中央,窗户向四面开放。东方为“房包院”,西方为“院包房”。中国的宫廷、官府、寺庙等,外围皆有高大的围墙遮掩,建筑显得沉稳、含蓄。西方的宫廷、教堂,则面对广场,显得开阔、高耸、堂皇。

这就是东方人的封闭式思维和西方人的开放式思维的表现。换句话讲,东方人脱掉了外面的衣服却在里面紧紧地把自己裹起来。反之,西方人系好了里面的贞操带,外套却相当宽松。

8.东方人先作铺垫西方人先说主题

东方人喜欢唱压轴戏,在陈述事情时总是先作一下铺垫,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来逐渐引出自己想说的内容。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他们总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力求在三言两语之间切入主题。

在商业往来上,一个美国人给日本人写信。日本人一看美国人的信,他马上就火了。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订货多少,什么时候付款等等,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收到信看看开头火就上来了,觉得这些美国佬真不客气,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日本人收到美国人的来信后,决定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则是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日本人写信总是先跟他们寒暄客气,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这让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真啰唆,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所以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

这种商务信函的不同写法反映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喜欢先作铺垫的东方人对事物的背景格外重视,喜欢直接切入主题的西方人往往重视事物本身,对事物背景的关注远远不如东方人。

在历史课上,日本的老师们会首先详细确定特定事件的发生背景。然后按年代顺序讲述重要事件的进程,讲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老师们鼓励学生们通过思索历史人物所处的背景与自己日常生活情景的相似之处去想象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状态,于是很多历史人物的行为就可以用这些感觉来解释。将重点放在最初发生的事件上,这个事件也就是以后发生的事件的推动力。当学生们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历史人物身上,甚至包括日本的敌人时,学生就被认为是具备了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日本的课堂上,提出“如何”这样的问题的数量是美国课堂上的两倍。

美国的老师在讲述背景方面则不像日本老师那样花费那么多时间。他们大多从结果开始讲起,而不是从最初的事件或导火索讲起。在讲述的过程中往往打乱了事件的年代顺序。相反,对历史的讲述主要是通过讨论而得出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果因素。当学生们能够举出适合某个结果的因果模式的例证时,他们就具备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推理的能力。在美国的课堂上,提出“为什么”这样的问题的数量是日本课堂上的两倍。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别很大,对背景的关注程度不同直接导致他们在陈述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别,即东方人喜欢先作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而西方人则是直来直去,单刀直入。

9.东方人外冷内热西方人外热内冷

西方人的外热内冷表现在西方人对陌生人的热情上,但他们同时又非常理智地和别人划清界限,为自己画一个清晰的圈,圈里圈外区分出两个不同的世界;东方人的外冷内热表现在东方人对熟人事情的过分关心和干涉,而对陌生人冷漠。东方人也为自己画了个圈,不同的是,东方人的圈是大圈套小圈,自己的熟人都在圈里面。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一文中用过两个比喻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习惯。他说,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棵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很清楚不会乱。在社会里,这些个单位就是团体。西方社会组织像捆柴就表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有一定界限,团体内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很清楚。这种格局也可称为团体格局。而我们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因此,在孩子成年后住在家里都得给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对他们来说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讲的是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这种基本特性使我们在讲人情的时候,有明确的对象区别。通常来说,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师长、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而除此之外的关系则较远,陌路的、不相识的、不同单位的人,人情就淡薄。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男士在汽车站排队买票,忽然看到一位女士从后排挤进靠近窗口的位置,说有要事想早点买票。这位男士立即大声喊叫:“喂,别插队,到后面去排队,我们都是有急事的!”话刚说完,只见又一位男士走上前来问那位女士买到票没有。先前喊话的那位男士看到走过来的这位男同志,认出是自己的老同学。后来的这位男士和那位女士还是夫妻。喊话的男士顿时不好意思起来,他红着脸,尴尬地说:“真不好意思,不认识嫂子。来来来,排到我前面来。你们买票去哪儿?”后来的这位男士顺势挤入了买票的队伍。后面排队的人都很无奈,却又觉得不能说什么。

东方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常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说的就是这种熟人与熟人之间的处事逻辑,而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我们常常听说西方人的父子、夫妻、朋友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如何冷淡年迈的父母长辈等事例,这的确可以看做是一般西方社会人情淡薄的一面。但在另一种场合,即我们所见的非亲友、陌生人之间,他们的表现却又与东方人相反。

一位到过美国的中国人在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人情差异时说:“在中国作为一个陌生人,当你走进某家商店或者政府衙门时,会面对那些极不耐烦的后娘脸和一问三不知的冷面孔,在美国当你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惶惑时,马上就会有人走过来,主动问一声“CanIhelpyou?”或者“WhatcanIdoforyou?”当你看到发自内心的微笑并且获得热情的帮助时,你又会怎么看待那个人情味问题呢?

一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是个方向盲,不管走路还是开车,迷路是经常的事。但是,他上街却从来不怕,因为只要能遇到人,就会有人告诉他路该怎么走。常常是他还在路边研究地图的时候,就有人主动过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

有一次,我们的留学生在商场里买了东西低着头匆匆赶路,突然被人拉住。一位西方老太太,笑嘻嘻地问他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把他问得莫名其妙。老太太看他一脸茫然,忙解释说看见他蹙着眉头低头走路,所以才拉住他问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是否需要帮忙。这位留学生当时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流过。一个陌生人,只因为看见你蹙着眉头,就停下自己的脚步想为你提供帮助,这在国内的氛围内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有句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过分地对陌生人表示关注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警惕,而这样的事情在悉尼却是屡见不鲜。

美国人在社交方面也是十分热情的,你的车子在路上抛了锚,一定会有人主动停下,帮你修,帮你推,一直到你的车子能开走为止。在都市里,你如果迷路了,显出焦急慌张的神情,也会有热心的人主动上前,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迷津,或者干脆就用自己的车子把你送到目的地。这一切都会令你感激不尽。

不过,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种表面的热情背后是美国人的冷漠。实际上,美国人之间感情一般都比较淡漠,在大都市中尤甚。一位教授曾说:“美国人很友善,但不是朋友。”这句话说得极为中肯,因为大家每天都为成功而忙碌,无暇顾及他人的私事。当然这种人情的淡漠,也有其好的一面。除了私人生活可以不受干扰之外,也使人养成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的习惯,一切都可以或者必须由自己解决。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卜子夏考论

    卜子夏考论

    本书稿在搜集传世古籍、出土文献、地方志书和家谱族志中所有关于子夏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用共计四章十四节的篇幅,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论述了孔子高徒子夏的家乡人文地理,卜氏家学渊源,孔门求学经历;他在孔子逝世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传授《六经》“发明章句”,作《毛诗序》、《仪礼·丧服传》、《子夏易传》(至少为第一作者,其后学陆续有所补益)等经典的历史性业绩;特别是他参与主编《论语》总结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全面继承和部分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由是论证子夏(还可以类推到曾参、子游等孔门高徒)实为中国教育史、中华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一流大师级人物。另:李慎明院长同意为其作序。
  •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本书主要通过讲述《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将其中的奇妙哲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给读者。全书分十篇,从不同的方面讲述天地、讲述人生,给读者一个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热门推荐
  • 腹黑妖王之纨绔医妃

    腹黑妖王之纨绔医妃

    风景优美,云雾缭绕的仙顶山,小丫头顽皮游玩,遇上了一个衣帽齐整,俊美非凡的小男孩!看了看自己没长大的小手,她扭过头流着泪挥了挥手,软着嗓子可惜吧啦的说,“你走吧,长大了千万别再让我看见你,不然我会忍不住毁了你…”小男孩黑黑的眼珠儿转了一圈儿,明亮的眸子闪动着异样的光芒,一个闪身,已经没了踪影,小丫头奇怪的转身,吃惊的挠头,喃喃自语,“丫儿的,这小子功夫比我好?那刚才为什么不反抗?”五年后,她终于应承了命运的安排,置身乱世之中,救赎无数百姓,五国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神女之说再次沸沸扬扬。五国帝王争,皇子夺,所谓得神女者必得上天神明眷顾,必实现五国统一之志向!王侯将相,梦想得到神女的人不胜枚举。她肩有牡丹胎记,巧手行医救人于无形,她聪慧过人,行兵布阵样样精通,她巧笑嫣然,容颜俏丽,性情飘逸,引无数美男竟折腰!精彩抢先看:小丫头揭了男人软金线编织的神秘面具之后,惊呆在原地,她眯着眼睛舔了舔嘴唇,“淡定”的颤抖着双手扔掉了手中的匕首。男人表现出一脸惊恐状,暗处的隐卫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原来他家小主人费劲心思的设计,就是为了引来这样一个女采花贼?!…是红颜祸水?还是乱世神女?这是一个温情无限的小故事,这是一个有点儿顽皮有点儿色,有点儿功夫有点儿脑筋的小丫头误闯乱世的小故事。是她,带给了这个时代新的进步。是她,加速了五国统一的步伐。是她,让这个故事充满了笑点和爱意。此文一对一。此文情意绵绵,爱意浓浓。喜欢的妹子赶紧跳坑吧!我身强体壮,保证接的稳稳地!
  • 续幼学歌

    续幼学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比尔·盖茨:用商业理念做公益事业

    比尔·盖茨:用商业理念做公益事业

    比尔·盖茨说:从1998年起我开始参与慈善事业。那时的我说:“一边赚钱一边送钱真把人搞得混乱不堪。”我并没有认为我是在消遣时间。我父亲鼓励我投入慈善事业,梅琳达也站在他那边,他们两个都把精力投入进去了。我们还争取到了一个伟大的人——帕蒂·斯通西费,她已经在微软工作了很长时间。我经常想,我应该在完成了全职工作之后再进行慈善事业。但是能够同时做这两件事,那感觉还真不是一般的棒。
  • 陕北人家

    陕北人家

    《陕北人家》收录了作者莫艾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中、短篇小说20篇,其中短篇小说18篇,中篇小说2篇,近30万字。如《瓜棚下的红山丹》《大舅二舅》《裤裆湾印象》《俺们村里的春晚》《除夕夜里的小诊所》《同学聚会》等作品大都以作者所熟悉的陕北为背景,反映了陕北城乡各地在党的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尽可能反映陕北人的真诚豪爽和爱憎分明的正义感,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但变来变去都无法超越作者对陕北家乡怀念和夸赞的主题。
  •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花开无声落

    花开无声落

    盛开在冬日的紫色蔷薇是不是最美丽的。她本可以拥有不老的容颜,无尽的寿命,却因为一个人背叛相依千年的尊主——梵。只不过到最后也没有听到那句她已等待百年的话。相随千年轮回后,她的爱是否能得到回报,而梵是否仍然会默默地守护她?他曾说过“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原谅你,包括背叛。”即使已过千年,即使一切早已……
  • 超脑:迷失

    超脑:迷失

    一次普通的酒吧重聚,一个十年未见生死成谜的老同学,使尘封多年的不堪往事重现天日。鬼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再次踏上探寻真相之路。各种超现实事件离奇发生——毕业照上的人像突然从照片上消失、大学校园里的核反应堆、正反物质的重构、“薛定谔的猫”……当十年前的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鬼叔却独自走进了陷阱。没有了他人的帮助,鬼叔这次能否化险为夷?而与时间囚徒Marilyn在平行世界中的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孤独的时候和谁说话

    孤独的时候和谁说话

    陈不二未老先衰,四十六七岁的年纪看得出五十八九岁的样子。头顶光秃,眉毛稀疏,眼皮耷拉,两腮瘪陷,满脸的褶子深似沟壑,尽管一身挺括的旧名牌服装,七匹狼茄克、希尔顿衬衫、雅戈尔西裤,却再也衬托不出他昔日年轻、精干、强势的风采了。他也像个老人一样,每天无所事事,吃完午饭就去散步,沿着河堤溜达,跟迎面碰上的熟识的老头或老太太有气无力地打招呼。他跟他们没有多话说,点点头,继续往前走。有时他会蹲在河堤上痴痴地凝望着河对岸林立的高楼。其中最高耸、突兀,刺破蓝天的盛世华庭大楼,是他的目光停留最久的地方。这座二十六层的双子大楼,曾经是他的杰作,至今还是酉北市地标性建筑。
  • FBI推理课

    FBI推理课

    本书根据案件的不同类型,以案发现场的场景、特征、手段为主要线索,将其分为开放模式、密室模式、比拟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不可能犯罪模式、安乐椅探案模式、破译密码模式、心理盲区模式等八个章节。在本书中,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案件或理论知识,而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先总结了每一种案发模式的特点和侦破关键,再辅以生动的推理故事,让读者深刻地理解到,在此种模式下的案件都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分析案情,让读者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的层面分析、推理出事情的真相,锻炼和提高读者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女发言人

    女发言人

    小说将周芥平的回忆、叙述,和王皓雯的过去及现在,点点滴滴交织在一起。既有当下光怪陆离、可笑可鄙的现实生活,又有情到深处时的清新脱俗和感动。书中人物,个性突出,鲜明生动,有刘正大这样圆滑虚伪的市侩小人,也有安接生那样自作聪明的老太太。书中最主要的人物,还是王皓雯,虽然她有着令人难以启齿的过错,但本质上,却还是一个诚实、自然和坦率的人。终于,她去寻找更适合自己、更能心安理得的生活了,并且开始矫正之前对世界偏激的看法。她意识到,虽然从小到大,屡遭不平,可努力去做一个公正的人,才是弥补社会不公带给人心灵伤痛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