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对中国经验的自信和自觉
“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前者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辅佐刘禅兴复汉室,但刘禅胸无大志,诸葛亮深表忧虑,于北上伐魏之前上书后主,劝勉他不要过分看轻自己。后者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是说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各自为政,公孙述势力最大。称霸陇西的隗嚣派马援去公孙述处,商讨长期割据事宜,而公孙述竟摆出皇帝的阵势,傲慢无礼。马援很不愉快,回去后对隗嚣说:“公孙述是井底之蛙,看不到天下之广大,自以为了不起。”
习近平借用这两个成语,旨在说明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要警惕社会上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情绪,二是“妄自尊大”的封闭僵化。
“妄自菲薄”者通常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评价中国的现状,他们不仅夸大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夸大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更关键的是,他们把西方文明视为人类文明普遍的、唯一的形式,认为如果拒绝照搬西方模式,这些差距是不可能缩小的,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无解的,从而对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悲观失望。“妄自菲薄”者的错误在于,他们忽视了今日中国的历史基础,也就是从1840年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他们不愿意深入认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更不愿意承认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和进步。总的来说,“妄自菲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要克服“妄自菲薄”的不健康心态,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道路既不同于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也不同于资本主义走过的道路。我们的制度使我们能确保大政方针和长远规划的统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决策和执行的高效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是中国人应有的自信。今天,对中国经验的自信,体现在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与“妄自菲薄”者正好相反,“妄自尊大”者则表现为自满、自足、自娱自乐的心态和行动。这种倾向的产生,是人们对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成就盲目乐观的结果。在有些人看来,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力增强了,人民富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不必再艰苦奋斗了,也不必再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了。有这种想法的人无视中国基本国情的“三个没有变”:一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掩盖问题和矛盾,或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丧失深入改革的动力;或好大喜功,兴奢靡之风;或夜郎自大,自以为天下第一,凡此种种皆拒绝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导致封闭僵化。
要克服“妄自尊大”的不健康心态,需要树立起自觉的意识。所谓自觉,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在发展当中,我们的基本制度还需要完善。邓小平当年谈到我们制度的优势时,也同时指出了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那就是造成“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就是典型的自觉意识。脱离自觉意识的自信,就成了盲目的自信,就变成了“无知者无畏”。今天,对中国经验的自觉,体现在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看似是两个极端,但两者都罔顾历史与现实,都是片面、孤立、局部地看待问题的错误思维方法,因此都是有害的。对于今日之中国人而言,我们需要的是自信和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且毫不动摇!清醒认识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不回避遮掩!万众一心,坚定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写照
习近平在2013年底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原文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其意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要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有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所以君子无不追求极致的完善。据说“创新”一词滥觞于此。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开国君王成汤铭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原是说每天去除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开来则指思想的洗礼、品德的修炼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是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不断革新。如果说“日新”尚且容易,“日日新”已是难能可贵,“又日新”则更难。中国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然“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求社会不断变革图强,要求为政者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更新思想观念。正是因为有这种传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少创造、创新和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他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曾引用这句箴言,鼓励广大青年走在创新的前列:“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今世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21世纪中国的迅猛发展,创新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习近平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伟大的创造能力;更强调当代中国需要继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既需要有内在的自强不息的品格,也要有外在的不断学习的能力,而在中华民族性格中历来不缺乏这样的品格和能力。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各种局面,只要保持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就有足够的定力去迎接各种挑战,就一定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再放异彩。
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
治大国如烹小鲜
——了解国情,科学施政
“治大国如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是,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一样不能随便翻滚。以“道”治理天下,鬼怪就不灵了。不是鬼不灵,而是它起的作用不伤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句流传极广、对中国政治家影响甚大的名言,后世很多学者与政治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之有不同诠释。但无论将“小鲜”解释为“小鱼”还是“美味菜肴”,其核心都是以烹饪比喻治国:“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油盐酱醋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否则就会或烂或焦,过咸或过淡。治国亦然,不能朝令夕改乱折腾,不能操之过急求政绩,不能懈怠马虎不负责。
“治大国如烹小鲜”,形象地道出了国家治理应该秉持的理念和精神。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以此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颇有深意。“烹小鲜”,前提是准确了解“小鲜”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性添加调料,控制火候。“治大国”,同样要先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才能以民为本、尊重规律、励精图治、科学施政。“烹小鲜”是日常生活小事,尚需要用心、尽心方能做好,“治大国”乃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大事,更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治大国如烹小鲜”充分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并非消极地放任不管,无所作为,而是在顺应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就治国为政而言,执政者做出的任何决策,都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尊重社会的自然秩序,尊重民心民意。政出频繁、朝令夕改、追求政绩的“拍脑子”决策,凭感觉折腾的“扰民”决策,都无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更妄谈富国强兵。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要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因为这是“治大国”之前提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老子》是目前世界上除《圣经》外翻译最多、流传最广的经典著作。在西方,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思想被普遍认为是人类自由主义思想的最早先驱。许多外国领导人喜欢老子的名句,如里根在1982年国情咨文中就曾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也曾引用老子的“知行不殆”。所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以“治大国如烹小鲜”表达的治国理念,是一个可以被世界理解的理念。
习近平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事实上,除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习近平很多治国理念,诸如以民为本、政通人和、尚贤重才、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他的深厚影响。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地区各界人士访问团时的讲话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
应中国大陆方面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连战,2014年2月17日至20日率台湾地区各界人士访问团赴北京访问交流。习近平在与连战会晤时,发表了《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讲话。在讲话的最后,他引用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意在表达两岸美好的共同愿景。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出自《周易·系辞上》。《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表达了事物变化、执简驭繁、永恒不变的道理。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周易》。内容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原文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两个人同心同德,他们的力量就会锋利得可以斩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语言,就像兰草一样芬香。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团结一致,力量就会强大。
习近平此次讲话,共有四个重点,分别是: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第二,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第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四,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