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0500000007

第7章 钟声楼韵(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昙华林的那批人是幸运的。你们迈过了饥荒岁月,走在青春的大道上。你们充满朝气、拥有理想。你们是以纯洁的少年赤子之身,沐浴于马列文艺理论圣河、于其中膜拜接受灌顶。你们大都做着、或做过作家梦,梦想着诗人的桂冠,作家的华冕。你们自觉参加运动,批判美帝苏修,接受脱胎换骨般的改造,你们上未受日美英法文化的影响,下未被孔孟老庄浸淫,你们是最完整地接受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的一代人……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这一代人上不如胡风集团、右派文人,下不如知青团队、老三届哥儿们,你们的作家梦,真如昙华一现。你们之间,出了教授,出了官员,出了优秀教师也出了一些文人,但让你们汗颜的是:却没出一个叫得响的大作家、大诗人!当年北大学子、复旦精英……也一样全军覆没。要说老实话,当官员的也不过尔尔,当教授的也一般般,你们是当年曾经做过最绚烂的文学梦,尔后,则是遭受最彻底的毁灭的一代!当然,有机会问题,也有年龄问题,还有政策问题和其它众多的问题……回望昙华林,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当年的辛苦,尽付之东流?那么多青年学子,当年的努力、全神马浮云?

你不知哪儿出了错。你写过有关艺术环境论、艺术群落论的文章,你也向冯牧老师请教过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但最后的结论却永远是太复杂,难说清。

你们这一代人,尤其这一代昙华林人,是多么优秀,多么敬业,多么能吃苦,多么能聆听教诲的青春一族呀!然而这一代人承受了太多的磨难,却唯独没有了“自我”,而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这也许算是一种结论吧!

这是你的终生遗憾,也是你们一代人的终生遗憾!文化,是大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五个层次里,艺术只是中间层次的存在。这种“自我”的缺失,并非要人去追求个人私欲,而是强调人生存在的映证意义!思念昙华林,即是思恋一种文化形态,思念昙华林、亦是反思一段岁月中的病态!

即便如此,青春仍然美好。即便如此,过往的岁月仍然令人怀念。在那明清风格的三层回廊加欧陆式钟搂的庭院里,你从婆娑的树影和迷茫的灯光中清晰地看到往昔,看到那身着长袍、脚趿布鞋的古典文学教授,看到那西装革履、手持斯的克的外国文学老师,看到那当时在国内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翘楚:一个以中青年为骨干、著作颇丰、影响甚大的群体。还有那教我们外语课的一对俊男靓女夫妻……你记忆中的老师们,以他们的人品、学识、智慧、风度影响着你,滋养着你,这是昙华林中永远的记忆,树影灯光中的恒远的辉煌。

你忘不了的还有那些青春伴侣!你的永远的那些不管贫贱和富贵,也无论健康或疾病都不将你放弃的铁哥儿们!他们多数来自乡村,却和你这个出自城市的不解世故的人结为朋友,他们多年来对你的帮助,就像昙华林的小溪,悄然自流,老樟树上的秋叶,飘飘坠地。连每次下乡,你笨拙得捆不好被褥,都是由他们代劳。直到多年后,每次由京外出,一清理行囊,你就想到他们的一片深情。

昙华林里有昙花吗?依稀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同学神秘地拉着我,在一个并不大的玻璃温室里看到它,在那儿了无生气地开放着。你印象里昙华林里最有代表性的植物,并不是那刹那即逝、不解风情的昙花,而是那无处不在、四季长青、挺拔高矗、蓊郁密闭的香樟。夏日里,它撑开绿色伞柄,遮挡了日炙曝晒,秋雨中它用厚实丰腴的叶片,和那雨丝沙沙交集,奏响一阕《清凉曲》。冬雪很稀罕,少见积淀,偶有厚积之处,大多在树干阴面和叶面,给整个院子,平添了几分对比浓郁的色彩。唯在春日,叶绿了,花开了,草青了,它却哑然无声,寂静依然。

然而,它却是你的最爱,在你数十年记忆中,它是昙华林中最香醇的酒,最恒远的花,现在很少能看得到像昙华林那样的香樟群落了,但在你的记忆中最深刻的香樟却是那在职工宿舍楼前,小山坡上的一株巨大的樟树。

那是一个初冬,南方的冬天,潮冷潮冷的。你和中文系的同学们拎着背包,来到钟楼前操场集中,好像是要去黄陂“社教”,系里的老师、领导,和你一道下乡的,也陆续来了,夕阳初度,北风乍起。落日处几束鳞片云,叫人看了心里发毛。这时,带队的老师告诉大家,系里留守的领导来送大家了!你的眼睛当即转向了那个小土坡,以及土坡上的虬枝直干、遗世独立的老樟树和树下站立的那个人。他穿着一袭铁灰色长呢大衣,身材修长,如玉树临风。颈脖处戴一条酒红色的围巾,手上戴着黑色真皮手套。他那时是系副主任还是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你也记不太清了。反正你只在外交场合,比如周总理会见某国元首要人之场面中才能见到类似的装束和风采。

你以为你对老师这种印象过于偏颇,而在生活中不过尔尔,但你问及很多人,都对他的温文尔雅、风流倜傥、和蔼善良的为人异口同声称是。也许,你对他所知有限,也许,你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但不管什么情况,那冬日樟树下的“惊鸿一瞥”却被你脑中的相机定格在那儿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你又和他见过几次,听过他几次讲课,文革中帮他买过烟,他被批斗期间,你还去看过他及夫人。文革后,你去北京读研究生,偶然在回鄂时还和他邂逅过。以后听说他出事了,以后就听说他去了深圳,以后听说他在深圳干得很出色,他的事迹广为传颂,以后就听说他患病去世的消息……你曾经很后悔,没有借个机会去深圳看他,也没有他一张照片。但后来一想,他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个非常能自省的人。你在他那些日子里去看他,他或许并不乐意。他在天堂有知,或许会温和的用那种略带吴侬软音的普通话,这样告诉你:就这样很好。

是的,就这样很好……

你有意没有提及众多老师和同窗的名字,是你觉得他们在你的记忆里就是一个群体。就像昙华林里的樟树群落。然而他们在你的印象里,却留下的是印象鲜明、各具特色的个体!别的不说,你在北京数十年从事的文艺批评职业生涯中,就常常在会议中、在写作时,在阅稿、交谈间,想起你的那几位教过你的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们,因为你至今还记得他们的授课笔记。甚至清晰地记得他们在课堂上,以调侃的口吻告诫同学:文章写好后勿轻易拿出手,至少得给你老婆看看。这引起了大家的大笑:因为在座诸生是没老婆的。

然而你却不愿意、或者说不喜欢参加一些校友聚会。因为那一类活动突显了太多的势利、太多的等级观和太多的非校园情感!常常将一些莫名其妙的官员、伪文化名人(文化骗子)之类趋之为上宾,捧上高台,而将那默默奉献一生,忠实于教育事业的广大学友群体漠然置之。

师范大学不以师为范?

你不是要在这儿“惊回一枕当年梦”。你也并非在这儿声讨什么,你只是对你的昙华林倾泻你的思念。你的昙华林就是:樟树、钟楼、文华楼和师友。就是那迷离朦胧的树影灯光,就是那半个世纪不能、也未曾忘怀的岁月。你永远感恩于让你能进入昙华林的长者、使你在昙华林受益颇多的师长、和那些大有助于你的同窗!

昙华林!灯光朦胧、树影婆娑……

(丁道希,1963年入中文系。1978年在北京读研究生、工作直至退休。曾先后任中国文联研究室研究员,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联影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联影视总经理)

寻回当年的文华楼

【杨昌庆】

文华楼被拆掉了,它毁于振兴中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楼龄已过“从心”之年,却未能“从心”,伤心地倒在无情的铁锤和冷酷的机械之下。

文华楼依花园山,面沙湖水。上世纪初美国人设立文华大学,文华楼便是主楼。解放后,文华大学旧址归属华中师院,文华楼仍然保持着主楼的地位。

华中师院校园不大,占二面土坡,据一片平地,建筑布局既规整有序又高低错落。平地的建筑宏伟大气,体育馆、教学楼、大礼堂,前后一字排列;山坡上的小楼别致精巧,用于阅览、办公、教研,亦前后一字排列;沿南坡而下,几座欧式民居如珠玉撒落在绿树丛中。一眼望去,只见重重叠叠楼、弯弯环环路,高高下下树。路是一色的石子小径,楼没有一座相似。

文华楼是一座四面围合的庭院。灰色、陈旧的外墙单纯得除了有几个小窗外,就像四个巨大的水泥块,使人感到稳重、坚固。由石砌的大拱门进入院内,并不觉幽暗。天井宽阔,高大的玻璃窗构成的墙面反射着阳光,既好看又明亮,削弱了围合建筑的闭塞和压迫感。

文华楼南、北面是对称的二层,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东面二层,皆为宿舍;西面三层多作教室。东西南北,有走廊相通,去上课,回宿舍,均在数十步之内。西面三层以上钟楼高耸。天井中有树二株、井一口。树是中国庭院中常见的桂与梅;井水清澈,供同学洗漱、浣衣。东北角有一甬道,墙角处镶着一块刻有“1903”的石碑,标志着文华楼生命的开始。向左拐是利用楼的外墙搭建的浴室。向前数步则是厕所。再右拐,有一条短而窄的走廊直达食堂。这里还是信息中心,墙上挂着班级信箱,黑板上写满通知、启事。各种生活设施,紧密相连,结为一体。要说这儿的生活,那真是太方便了。近乎封闭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容易养成恬淡闲逸,心气平和的人生态度和不急不躁、不徐不疾的生活习惯。

住在文华楼,冬天,没有寒风冻指裂肤,但也很少能晒到太阳,感觉十分阴冷;夏日,风吹不进院子,白天还有点阴凉,夜间却格外闷热。宿舍成了蒸气的浴室,蚊子的酒吧,臭虫的饭店。热得人难耐,痒得人心烦。不过,办法也还有,更深夜静时,悄悄遛出宿舍,提一桶井水,从头上淋下,在走廊上席地而卧,于是,凉爽爽浑身舒坦,乐滋滋半宿好梦。

文华楼里,同学们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解读历史的发展和文艺作品,用**的日记规定自己读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反修防修”、“兴无灭资”、“又红又专”、“改造思想”成了每周班会的一贯议题,组织和个人谈话的不变内容。文华楼就像一座熔炉,要把我们炼成钢铁,化作螺丝钉。

谁也说不清同学们的思想是否被“统一”了,行动是否被“革命化”了。但是,同学之间的互助友好却是具体的、真实的。如果你有事,总会有同寝室的同学帮你去食堂打饭;要是你因病缺课,总会有同学将整理好的笔记送到你的面前;一日三餐,总会有女生主动将自己定量的粮食分给男生一半;每到开学,同学总会把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品拿出来让大家分食共享,从此,我才知道了沙洋的花生大而香,孝感的麻糖甜又脆,巴东的香肠麻且辣。

生活在文华楼,各人有各人的故事,但让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的当数《文华楼里看风景》。那风景就是每当午餐,楼上楼下的男生端着饭碗,或倚墙,或凭栏,满脸兴奋,目光贪婪,屏息欣赏一位女生从楼下走过。她是才女,据说是老师们的评价,口耳相传;她是美女,那是亲自目睹,眼见为实。有人说她友善、温和,让她的美丽更有魅力;有人说她矜持、高傲,使她的俊俏越具神秘。除了赞美,还是赞美,只有赞美。不管怎么说,从文华楼走过的她的确值得一看。那轻盈,那优雅,清丽端庄,娴静从容,像一缕清风徐徐吹来,又像一朵白云轻轻飘去……观景的人只顾观景,哪里知道他在欣赏美景时,也成了风景,被另外一些人欣赏着,成为人们百听不厌的故事。真是非常的有趣。

文华楼被拆掉了,它的一砖一瓦都当作垃圾而被清除,未留下一点痕迹。我希望能寻回当年的文华楼,哪怕只是几块记忆的碎片。

(杨昌庆,1961年入中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曾任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静静的昙华林

【周涤非】

昙华林地处武昌东北隅。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55年到56年的那第一个学年得与昙华林朝夕相伴的。那一年多的岁月似乎应该是此生很珍贵很难得的一段时光。那时的武昌城区很小,仅褊狭的一绺,昙华林几乎已是城区的边缘地带了,记得校区院门外数步之遥就是一畦连一畦的碧绿的菜地。她与粮道街、胭脂路接壤为邻,但她既不蘸“粮道”的繁嚣,也不染“胭脂”的氤氲,实在称得上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栖宿昙华林一年多,实在没亲见过昙花,更不用说其“林”了,镌刻在我心中的昙华林,给我留下不泯印象的昙华林就是一个字——静。

同类推荐
  • 等得起的好时光

    等得起的好时光

    在创作人生篇章的过程中,能让我们变得温暖、放松,涌现前进灵感的,恰是那些有意或无意的停顿时光。本书精心收集了一些“等得起的好时光”,它们或是一个女儿给母亲的一次爱的陪伴,或是一段不计回报的爱情付出,或是一次放下纠葛的长途旅行,或是一种希望渺茫下的最后坚持……正是这些小温暖与小希望,记录了我们人生。它们不值一提,却又无可代替,犹如一首首恬静的小诗,每个句子都那么温柔,每个标点都那么珍贵……
  •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飘逝的歌谣

    飘逝的歌谣

    现在,我站在城市的中心,身边刮过的是更加呼啸的飓风,内心经受的是更多深不可测的夜晚。我所置身的周围是更多的泥泞和险滩……但我已经不再恐惧和畏缩,我已学会了挑战和跨越。作品注重细节描述,用细节反证和彰显了事物的特性,内容广博,叙述满含深情,语言表述精炼。
  • 回望昙华林

    回望昙华林

    本书有几篇谈到当年学生自己办的文学社和刊物,其中《拾花》、《碧桃》给大家印象尤其深刻,据说,当时中文系这些自生自发的学生“同人刊物”一度“如雨后春笋”。林如稷、冯至那些文学大家,他们办浅草社和后来加入沉钟社的时候,不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吗?可是,一阵寒冷的北风刮来,《拾花》、《碧桃》这些刊物和文学社都坠落了,夭折了,还有写了“思想情调不健康”文章的同学被令退学。好在培植那些同人刊物的园丁们,包括那位被退学的傅生文君,在七十、八十两个年代交汇之际,很多又考取最早的几批研究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抱负,展现他们的才华。
热门推荐
  •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算萌妻有点甜

    神算萌妻有点甜

    (女扮男装爽文)第一纨绔穿越现代,命带诅咒黑如包公,丑的掉渣还是学渣。能怎么办?当然是混成国民男神啊!
  • 哈佛市场营销学

    哈佛市场营销学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美国和世界最负盛誉的名牌大学之一。三百年来,哈佛大学人才辈出,有从政的美国总统,也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但更多的则是大财团中的决策者。《哈佛市场营销学》主要介绍了深受人们欢迎的哈佛营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哈佛学子在市场营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地分析了哈佛弟子们在企业管理策略、商场营销秘诀、为人处世艺术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它不但是初涉商界者的经典,也是经理们营销的至理名言。
  •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总裁美味奇遇记

    总裁美味奇遇记

    高氏私房菜的第二十三代传人,积极向上,性格呆萌,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开一家饭店,把高氏私房菜发扬光大。父母双亡,从小跟着爷爷生活,爷爷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去世,给她留下一本高氏私房菜谱。之后高小遇就摆地摊卖烤肉串,去餐馆酒店打工积累经验为以后自己开饭店做准备。
  • 攻克7大学习问题的145个好方法

    攻克7大学习问题的145个好方法

    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了怎么办?学过的东西总是记不住怎么办?考试总是发慌考不好怎么办?家长想正确指导孩子学习该怎么办?……本书共分五部分,分别针对学习中常见的七类问题——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听课效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记忆力、应付考试,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 大唐农圣

    大唐农圣

    小农思想带动小农经济的故事。新书《初唐大农枭》已经发布,群号:246266030新书《我在三国觅登天》已经发布,群号:246266030
  • 你如清风似朗月

    你如清风似朗月

    “沐先生,您为什么这么宠爱您的妻子呢?”记者采访问道。“我必须宠着她,这需要理由吗?”沐先生如是说道。外人眼中,高冷到不近人情的沐先生,独独对他的那位太太宠妻如命,百依百顺。(这是一本关于主角轮回转世的书。)
  • 神泣纪元

    神泣纪元

    连神明都拯救不了这个世界,那人类应该怎样才能自救?凶星当空,异兆连连……如果连已经死去的人都会撒谎,那我们又凭什么才能去信任自己的伙伴?五大家族,烽烟四起,谁都不想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个世界的规则允许有很多第一,但只要你是第二,那就得担心明天会不会变成累累白骨!
  • 娘子不要跑,妖孽殿下来我家

    娘子不要跑,妖孽殿下来我家

    回想自己的不堪前世,18岁的莲烟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宋天昀是没有怨恨,哪怕她的爱情从头到尾是场算计,她也不会怨恨宋天昀,可是26岁时候的莲烟,已经把这份爱情埋在了墓地里,面对躺在自己怀里姐姐的死,还有在战场上哥哥无故的战死,那时候的莲烟对于宋天昀恨不得把他大卸八块。重生之后的莲烟,她倒要看看,那个不是嫡出的宋天昀没有她和应府的帮助到底有什么本领让四皇子登上皇位,名满天下,这一世的莲烟,她要扭转乾坤,帮太子煜登上属于他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