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7200000006

第6章 忽视精确

外国人初来中国,对当地人的第一印象是:长得一个模样,面孔像是从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身上穿的也总是蓝布衣衫。眼睛的“神情”是呆板的,目光的焦点好似永远只“盯住一个地方”,连头上长长的辫子,也好似一个豆荚里的两粒豆子,一模一样,没有区别。但是,毋需太多的经历,即使是一个最不善于观察的旅行者,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中国人,都会认识到,断定中国人呆板雷同,这样的结论是不确切的。不管两个地方相距有多近,讲话的口音中会有种难以解释的细微差别。这种差异日积月累,最后形成一种新的方言。许多人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在中国,尽管书面语言是一样的,但各地的人讲出的话却大不相同。我们也经常被人提醒,各地的风俗也存在着差异,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在西方,度量衡的统一是生活方便的保障;而在中国,度量衡的不统一,却是很普遍的事情。

令西方人烦恼的双重标准,中国人却能从中获得乐趣。两种货币、两种衡器、两种尺度,中国人认为很自然,根本不值得去抱怨。曾经有人去问一个卖肉饼的人,问他每天能做多少张肉饼;他却回答说要用“一百斤面粉”。至于这些面粉到底能做成多少肉饼,委婉地留给提问者自己去研究估算了。类似的情况还有,有人去问一个农民,他的一头牛有多重,他先说了一个重量,好像感觉太轻了,于是解释说,忘了算上骨头的分量!有人问一个仆人的身高,但他报出的那个数字明显与他本人不符,再问他,他才承认没算上肩膀以上的部分。因为这个仆人当过兵,负重时肩膀的高度才是重要的。中国士兵除了脑袋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要派上各种用场的,因此常常忽略了脑袋的存在。还有一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个乡下人说他的家“离城九十里地”,仔细追问之下,他才同意减去一半,原来他算的是来回路程,他最后承认实际距离只有“单程四十五里”!

在中国,最为突出的不统一,是铜钱的计算,而铜钱是这个帝国唯一流通的货币。在任何地方,这个计算的标准都是十进位制,因而这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在中国,如果一个人不特意问一下,谁也不敢肯定一串钱就是一百个铜钱。我们不必去各个省的很多地方,就足以发现,一串钱有各种各样的数量,没有一个标准,也无从解释。从理论上的一百个到九十九、九十八、九十六、八十三(山西省),甚至一直到三十三个(直隶省东部),可能在其他地方还会更少。银两买卖的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两”是一样的,除非巧合。即使在同省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两”。外国人因此极端困惑,这样没有清晰准则的买卖,大多数人都会有所损失,除非你是专门与银子打交道的“钱商”。这也给所有诚实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损失,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老实巴交的百姓。混乱的货币制度中隐藏的动机是明显的,但我们现在在此只谈事实。

所有的度量标准都这样混乱。例如斗,也是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大不相同。政府利用这种混乱的标准在征收谷物时横征暴敛,如果不是中国这样平和的民族,能长期忍受这样的压榨和剥削,为此早就会引发一场政治动乱。世界上都是一品脱等于一品脱,一磅等于一磅,到了中国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一“品脱”不再是一品脱,一“磅”也不等于一磅。每一种变换都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还得到十分普遍的实践。比如在盐的官府专营上,就定出一些霸道的度量标准,比如十二两为一斤。通常买盐的人付十六两的钱,却只拿到十二两盐。这样做不仅是公开的,而且所有的盐商都这样做,因此也就无所谓欺骗了。如果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商家们也将其解释为是买盐卖盐的“老习惯”。土地面积的丈量也存在这样的不精确。一些地方所谓的一亩地,其实只有另一个地方的半亩那么大。那些恰巧住在两个地方的交界上的人,就只好准备两套丈量工具,以应对两种不同标准的亩。

到中国旅行的人,往往不等弄清当地的“斤”是多少时,就去判断每斤粮食或棉花的价钱,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同样,人们统计粮食的亩产值时,也时常忽略亩并非固定不变这样一个致命的事实。而那些表达距离远近的词也普遍不大相同,这一点,任何一个到中国旅行的人都深有感触。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旅行时,如果以“里”为计程单位,就要懂得“里程数”的计算方式可不平常!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计算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还是要否定这种算法的不精确、不一致。有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普遍现象:一离开这个帝国的皇家大道,通常“里程数”就“掺水”了。是的,你如果走在大道上,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在乡村土路上就只能走一百里,而在山路上就只能走约八十里。因此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计算“里程数”的方法依据的不是两地之间的绝对距离,而是行走的困难程度。这样一来,距离山顶的距离被说成是“九十里”,实际距离还不到这个长度的一半,中国人坚持这个“里程数”,依据是爬上山顶与在平地上走九十里所费的力气相等。另外,有个奇特的事情,在对于直线距离的测量上。换句话说,A到B的距离不一定就等于B到A的距离。欧几里得的基本定理“等量之间彼此相等”,这个真理在中国却行不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一条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从北到南全长是一百八十三里,但从南到北数起却是一百九十里,更奇怪的是,不管你在这条路来回多少趟,也不管你怎样反复仔细地记下里程并计算结果,每次情况竟然都是这样。

还有一个事情堪称异曲同工,在中国,“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道理也是不正确的。在河上航行更是如此。询问船夫得知前面还有四十里路,但在细心分析之后,却发现这个四十里竟是由两个十八里组成的。询问缘由,令人十分“无语”,船夫的说法是:“四个九等于四十,是不是?”同样,“三个十八”就成了六十,大体上都是这样。我们还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官方邮差没有按规定时间将信送到,他辩解说这个六十里实在是太长了。这人的上司因此就命人重新测量一遍,结果发现实际距离是八十三,从此以后这条路就按八十三里来计算了。

坐落在一个城市周围一至六里之间不等的几个小村庄,人们却都统称为“三里屯”。我们还会经常注意到,一段约为一里长的路,如果路两旁盖有房子,那么这段路就被说成了五里,村里人还信誓旦旦地说就是五里。

这样的情形下,你就不必对中国人连度量标准都可以各自设定感到奇怪了。做秤的人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要求来“量身定做”,在秤杆上刻上表示刻度的点(称为“星”)。他的每个主顾都至少有两种秤,一种用于买进,一种用于卖出。一杆做好的秤,若是刻好的旧秤,是没有人愿意买的,因为杆上刻星的标准一直在变,需要根据每位顾客的要求当场刻定。

在年龄方面,这一原则也被普遍实践,中国人的特性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通过一个人出生那年的“属相”,能推知一个人的大致年龄,这种做法非常普遍。一个老人“七八十岁”了,但他去年才刚满七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在中国刚过七十,就算是八十岁了。如果你想知道这个人的确切年龄,你就必须考虑到“宽泛的岁数”。即使一位中国人想讲明他的岁数,他所说的那个年龄也常常是下一个春节之后的年龄(称为虚岁——译者注)——所有中国人的岁数都从下一年的新春开始推算。用“十”来算年龄的习惯在人们脑海中已是根深蒂固,因此总会出现模糊不准。许多人用“一二十岁”、“几十岁”,或是“好几十岁”来回答年龄,你很难在中国找出一个能确切地说明他年龄的人。同样的模糊还扩展到“好几百”、“好几千”这样的表述中。“无数”实际上成了中国人计数的极限。确实,中国人对精确表达数字的方式,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有个熟人告诉我,有两个人花了“二百吊钱”去看戏,之后他又补充说:“是一百七十三吊,不过与二百吊也差不多,不是吗?”

一位绅士及其夫人在中国生活了几年之后要回到原来的国家了,临走前,他们的中国朋友送来两幅漂亮的卷轴,不是送给他们,而是要送给他们各自尚还健在的母亲,而这两位母亲正好年岁相同。第一幅卷轴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边还用小字写了一段说明,说明获赠这幅卷轴的老太太已经“七十高寿”。第二幅卷轴也是类似的赞美词句。但边上的小字却写到这位老太太是“六十华诞”。这对夫妇对这两幅卷轴大加赞美之后,其中一位代母亲受赠的人小心翼翼地询问那位馈赠人,他们明知道两位母亲相同岁数,却为何一个写七十,另一个却写六十。结果回答出人意料:如果两份卷轴都写上同样的“七十”,会显得作者实在是缺乏创造力!

中国人重视祖籍的社会传统根深蒂固,但对我们讲求精确的人来说,常常是致命的。一个人为打官司之事来询问我,他“住”在某个小乡村里,但在他的叙述中明显感到他其实是住在城郊。一番询问下,他才承认他现在的确已经不住在那个小乡村了,在进一步具体的交谈之后,才得知实际上他的家族十九代前就从那个小乡村搬离了!“难道你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吗?”我问他。“对。”他坚定地回答,“我们是住在城里,但根可是扎在村子里!”

还有一个人指着他们村子里的那座古庙,得意地宣称:“这是我造的!”但是在我仔细考察之后,发现这座古庙建于三百多年前的明朝,那时的“我”,只怕还在混沌世界中吧。

对于那些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首先碰到的障碍,就是要从一大堆界限模糊的近义词中,寻找到一个精准体现此物“特性”的词语。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系统是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基础的,而这些假设与我们所习惯的不同。对中国人而言,西方人凡事刨根问底的强烈渴望,是难以理解的。一般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住的村庄里有多少户人家,事实上他也不想知道。“怎么会有人想知道这个数字?”这件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们也许会回答是“几百”、“好几百”,或者“很多”,然而却从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当然将来也不会有。

中国人在使用数字方面是缺乏精确的。这一点,也同样明显地表现在文字的书写和印刷上。在中国,我想是很难找到一本完全没有错别字的廉价书。有时,一个字的错误使用会造成更多的歧义,也表明这种错误并非是想偷工减料省点力气才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常用字的使用上,这样的粗心大意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字常常会被写成另一个与之发音相同的字。这种错误,一来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二来也同样可以归咎于不仔细的作风。

忽视精确的现象,在人们写在书信上的称谓方面最明显。一封寻常的中国家书总是用大大的黑字这样醒目地写着:“父亲大人亲启”、“慈母大人亲启”、“叔公大人启”等等,却总不提及这位“大人”的大名。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样一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居然对自己的名字不甚在意,真是让人觉得惊奇。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名字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另一个。有人曾告诉我们,他对你叫他任何一个名字都不会在意。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每个人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名字:除了他的姓、他的号之外,还有一个只用于科举考试的。十分奇怪。因此,外国人常把某一个中国人当做是两三个也就不足为奇了。村庄的名称也是不大确定的,有时会有两三种全然不同的称呼,而且同样都是“正确”的。如果发现其中一个名称是另一个名字的误用,那么就一起轮换着用;或者一个用做官方称呼,一个用于日常交谈;或者把误用的那个当做形容词,与原来的名称共同够成一个复合的名字。

中国人不幸缺少一种教育,而此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学习化学分子式而获得的,在化学分子式中特别需要绝对精确。中国第一代化学家误将诸如“不足二十个结晶体”与“几十个结晶体”之类的数据混淆,结果导致了许多未曾料想的祸端。事实上,中国人是有能力把一切事物做到精确的,正如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一样,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巨大耐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目前这个民族的状况,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讲求精确这种素质的,他们大概还不明白什么是精确。如果这个判断正确,下面两点推断也应该是有道理的。

第一,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历史记录时,要考虑到这一民族特性。有关于中国的未经检验的统计数据,很容易误导我们。

第二,我们要小心谨慎地对待中国的“人口调查”。整体不会大于各部分之和,但中国的统计结果却与之正相反。当我们对中国人“人口调查”的各方面仔细考察之后,我们随时都可以说,“这是案子中最终的一个谜。”这是一位干练的苏格兰人对美国最高法院的评语,他强烈地意识到,美国法律中存在“了不起的不确定性”,然后说出了上述这番话。

同类推荐
  •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王邦维主编的《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上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季羡林与东方学”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多数是季羡林先生当年的学生,后来又大多在北京大学工作,成为季先生的同事。也有的虽没有在北京大学学习的经历,但写了文章,也参加了我们的研讨会。文章的内容因此都与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和季羡林先生有关。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学术论文,作者全部是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内的教师,他们分别就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中题目撰写了论文,同时发表在几个学术研讨会上,后来又经过修改,收入本书。
  •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编选集,包括我国南方各个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基若族、普米族、拉祜族、傈僳族、毛南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独龙族、水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和高山族等。
  •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10家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提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热门推荐
  • 八荒

    八荒

    一个人失去另一个人的过程,是极缓慢的,但往往却被我们误以为是电光石火的事。将万事都放下了,转一个身就走了。苏有信说,白色足可承当一切,因它自身没有悲喜,事实上,女子间的相互慰藉,与男女之间的,一样少,总是不够多。她要穿着极治艳的裙,逡巡这白的城白的国。像途经所罗门王百合山谷的茨冈人。大凡不见得有好理由跟好代价,但只觉必须要去做的,不那么严格来讲,便已经是爱情,时光当前,一切厮守都没有用处。爱在文字中不寂,不灭,不穷匮,居心险恶地,泛滥成洪荒之灾,简直要息壤才能将它克制得住。
  • 冷爷热妃之嫡女当家

    冷爷热妃之嫡女当家

    当朝大将军前脚带兵出征,身为大将军之女后脚就遭后娘陷害--意外穿越,楚雨凉没想到自己一觉醒来就成了通缉犯。罪名:与人私通、杀人分尸。没错,事实就是如此悲催。某女45°仰头望天,她乃现代28白领剩女,男人都没摸一个,就替人背上这种罪名,何其冤枉?逃亡途中,偶遇恩公--“公子只要能救小女一命,小女愿以身相许终身为奴做牛做马报答公子的恩情。”无奈之下,她许下承诺只为保命。某公子冷眼看了她一眼,倒也答应得干脆,“好。”于是乎,将军之女变身为奴,只为洗刷清白,除奸灭恶,重回楚家,换一世潇洒富贵。只不过,清白有了,奸恶除了,楚家回了,荣华富贵也有了,某女突然发现——为啥自由就没了?※※※※※※※※※※※※※※※※※※※※※※※※※※※※※※※※※※※※夜黑风高——一身夜行衣的某女攀在墙头上,十分纠结跳与不跳。最后无奈,朝身下喊话,“爷,能否让个道,让我下来说话?”被抓就算了,这男人站在下面是嘛意思?想逼她投怀送抱?“无妨,本王看着你跳。”某男冷着脸纹丝不动。“那你能不能走开点?把你压死我去哪找银子赔你安葬费?”“无妨,你只需陪葬就可。”“爷,咱们不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好不?我是担心把你压残,你这后半生可就完了。”“无妨,你服侍本王后半生就可。”“……”某女汗颜,抽搐之时瞬间跌落——※※※※※※※※※※※※※※※※※※※※※※※※※※※※※※※※※※※※捐款私逃,被捕之时——某男一身寒气,眸光阴戾的看着被捕的某女,犹如讨债的恶主,“楚雨凉,你可记得自己当初的承诺?”“记得。”某女被擒,甘愿认栽。“那你为何反悔?”“我还不了你的大恩。”“你可是想反悔?”某女镇定的摇头,“不是,只是这辈子我还没有当牛做马的思想准备,你给我一辈子时间考虑,下辈子还,好不?”“……”某男冷硬的唇角狠狠抽搐。※※※※※※※※※※※※※※※※※※※※※※※※※※※※※※※※※※※※多年之后--某女训包子,“不学无数,以后讨不到媳妇。就你这小屌样,以后谁家闺女会嫁给你。”某包子冷着脸,一脸不爽自家娘亲的话,“无妨,小爷我自由办法。”某女好奇,“有何办法?”某包子仰头挺胸,自信十足,“当年父王就是在竹林里捡了你,大不了小爷以后也去竹林溜达溜达,兴许还能捡个比你温柔的媳妇回来。”某女捶胸吐血,“......”
  • 魔君太子妃

    魔君太子妃

    仙魔两界之战后,魔界消身匿迹。不料,十万年后,烽烟再起....
  • 异能模范生

    异能模范生

    韩小羽从踏出孤儿院的那天起,就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拥有比普通人更加美丽的外表,使她在生活中四处碰壁,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被同学排挤。白皙无暇的肌肤、金色的眼眸、身体时不时会绽放出的阳光般光芒……韩小羽身上的一切都太过不正常,她的身世亦是一个谜。
  • 岁月无声

    岁月无声

    在一个边远的西部小城,马卫国、四化、铁头三个高中生正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青春年少的他们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过剩的精力,流行音乐、武侠小说是那个年代留在他们脑海中最深的记忆。一个叫杨朵朵的北京女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马卫国沉迷于她的天使般的美丽公主般的高傲大都市赋予她的时尚和见多识广。他跟踪杨朵朵却被发现了,从而得以进入白雪公主的闺房,就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样成为朋友,并开始接受音乐的启蒙……
  •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本书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大文体为版块,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条目地介绍和评价中华文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以期青少年朋友们通过阅读本书,比较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基本流程,从中获得美好的精神感受,增强民族自信心,并由此借鉴前贤艺术经验,发扬光大中华文学优秀传统。
  • 活在自己的心里

    活在自己的心里

    本小说将自述何八三的情感故事,她是一个在初中不羁,升高中变得沉默寡言的孩子,然后经历着一些事情变得开朗自信,最后又堕入沉默的深渊。她的情感总是这样跌宕,因为她还小啊,还很单纯啊,只是内心渐渐变老,她的人生,从来不会倒带。这里总会有一篇故事适合你,总会有你感觉到讲述的就是你,就是这个世界。美好的生活终将来临,请不要气馁!
  • 有益健康128种室内植物

    有益健康128种室内植物

    也许你知道吊兰很适合装饰家里的环境,但你不一定知道它净化空气的能力很强大;也许一盆仙人掌对于你来说并不重要,但当它在夜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时候,对于你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几盆小小的花草,也许不会使你的生活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它们源于自然的气息、绝对天然的属性却会为你的健康生活添加砝码。本书是《有益健康的100种室内植物》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我们又精心挑选了28种室内植物,并重新修订了内容,目的是让本书更完美超值,更能切实帮助读者亲近自然,拥抱健康。我们建议您看完本书,就立即把适合您的花花草草带回家吧!
  • The Garden Of Allah

    The Garden Of Alla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豪门宠婚,首席的金玉良缘

    豪门宠婚,首席的金玉良缘

    初见,为气死那个没品的男人,她六千块买他十分钟。再见,她代友相亲,差点被他逮进民政局。第三次见面,她在上,他在下。他不屑趁人之危,她势必让他就范……隔天满城头版——她“强”了豪门长子,必须奉子成婚!双喜临门!摸摸纤纤美腹,她无力望天:“子在哪里,喜在哪里……”一场预谋,她不仅被人抢了男友,还被设计强上他。她质疑:“你娶我,真的为了你的清白?”他似笑非笑地凝着她:“不,是为了让你名正言顺地玷污我的清白……”凝着他意味深长的笑容,她却越来越心慌意乱——似乎她被迫闪婚,只方便他婚中捉妻,而她是他早早锁定的猎物……失恋后的第十天,她嫁进本城最大的豪门而不自知。他是跨国大财团的少东,尊贵儒雅,淑女们趋之若鹜。独她用完就想跑。她避他,鄙他——却发现他慢慢主导了她。他逗她,斗她——却发现他再也离不开她。身为老公,他理所当然地粉碎她身边所有的烂桃花。他宣言:幸福的女人背后,好男人都只需一个!******婚后浓宠,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