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7200000005

第5章 忽视时间

在当今发达国家中,流行一句名言:时间就是金钱。现代社会的复杂精密,使得人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工作的数量和品类,要是让上一个世纪的人来做,肯定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蒸汽机和电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身体习惯方面早就作好了准备。尽管我们的祖先除了吃喝和打斗,便无所事事,但人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这个种族为自己的旺盛精力驱使,不停息地去行动。

中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在问候语上的差别意味深长。前者碰到熟人时,会问:“吃了吗?”后者说:“干得如何(Howdoyoudo)?”一方的常规是吃,另一方则是干。显而易见,时间就是金钱,这已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通常连最后一秒钟也不会放过;而中国人则与大多数东方人一样,却闲散得很。中国人的一天只分为十二个时辰,这些时辰的名称却不明确,只是指称一天的十二分之一。这样,“午时”是指十一点钟到一点钟的整段时间。“现在是什么时辰?”一个中国人用英语问,“月亮的中午叫做什么时候?”用稍微明确一点的话来说,他应该这样问:“晚上,月亮在子午线上之时,叫做几点钟?”

日常生活用语中,时间也是模模糊糊,“日出时分”与“日落时分”,在中文中还算是明确,与经纬度有干系,但“午夜”与“正午”一样,却含糊不清。一般由“更夫”来确定的晚间时分,也是暧昧不定,只有最后一更例外。因为打这一更,总是在阳光初现之时。城市里“打更”的时间间隔,甚至也长短不一。对于我们的手表,绝大多数中国人,从不知晓。有那么几个中国人戴着手表,却从不用手表去安排日常事务,尽管他们过几年,还把手表内部清洗一遍,使它保持准时。一般人以太阳高度来定时间,觉得足够了。日上一杆,两杆,或者三杆,没太阳,就观察猫眼的瞳孔大小,由此确定的时间,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已经够准确的了。

中国人利用时间,与他们对时间流逝的度量有关。按照西德尼·史密斯的理论,人世中有两个档次的人:前大洪水时代之人,后大洪水时代之人。后者发现,人类的寿命再不会长得接近一千年时,因而抓紧时间多做事,以适应新时代。相反,前大洪水时代的人,不能明白玛土撒拉(969岁的老寿星——译者注)的时代已逝去,他们依旧按老习惯生活,好像生活已由长老安排好了似的。

中国人算得上“前大洪水时代的人”。像茶馆请来的说书艺人,极力招徕顾客,让人想起丁尼生的长诗《细水长流》。顾客来来往往,他依然声嘶力竭地讲个不停。唱戏的也如此,有时要连轴转,唱上几天几夜,尽管与曼谷的戏子作秀相比,要稍逊风骚。有人告诉我们,他曾在曼谷一场长达两个月的戏棚里,苦苦煎熬!中国人的杂技,要是演得好,是相当巧妙好玩的,但有个让人头痛的缺陷——开场白又臭又长,因此,献艺尚未完结,外国观众就想离场。更让人惊悚的是,中国人的宴会,菜肴之多,品类之盛,不可思议。很少有老外能经受这种宴席的“考验”,但中国人还感到这种口福享受得还很不过瘾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他们最忧伤的感叹,尽管对于那些掉进陷阱的倒霉“洋傻瓜”而言,他们满怀希望筵席快点散场,但总是为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所淹没。

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于按前大洪水时代的方式行事。上学,他一去就是一个白天,从日出到日落,中间只有一两次休息,用来吃饭。学生和老师都遵守不误。科举考试要考上几天几夜,每一级考试都让他们绞尽脑汁,而大多数考生经过这种疯狂的考试,却感受不到这种考试的内在荒唐。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会让人想到他们学习过程的艰辛。中国文字,实际上也是前大洪水时代的,需要玛土撒拉这样的老寿星,用一生去修习。坦率地说,中国人与古罗马人一样,要是迫使他们学习这种费劲难学的语言,他们永远不会有功夫去说出和写出经典之作!

中国人的历史也属于前大洪水时代,他们的史学家不但企图溯源到混沌的远古,而且长河般的史书显得冗长、混杂,既塞满各个朝代的树干,还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枯枝烂叶。只有一个毫无时间观的民族,才会编写和修习这样的历史,只有中国人的“肚量”,才容纳这样的历史长河。

中国人忽视时间,也表现在他们的劳作上。前面已说过,他们劳动的精力投入程度,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有很大的不同。

那些曾与包工头和雇工一起造房子的外国人,有几位希望再与他们合作一把?工人晚来早走,还时常停下来“品”茶。他们走得很远,远方的石灰坑里,拖来的只是一布袋石灰浆。要是用独轮车来推,一个人就能干上三个人的活,但他们不想这样做。要是飘起细雨,他们就会歇工。结果常常如此:尽管人们很勤奋,但进展却极慢,要计算这些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不太容易。听说有个“洋”人,对他雇来的木匠钉板条的速度很烦,在他们进餐时,自己亲自上阵,结果他们四个人半天的活计,他一个人就搞定了。

对中国工匠而言,维修工具是件耗时的精品“工程”。不过,要是洋人的工具,那就随心所欲了,工具不可思议地无法用了,却没有人说曾动用过它。“我可没去那儿”,这是一句很烂的托辞。椽杆和小檩条往墙上一架,中间用绳子一捆,脚手架就算大功告成。整个工期里,天天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所有的经验,现在都派不上用场了。沙、石灰和泥巴,本来能用的东西,现在都无法用了。外国佬真是无奈。他就像被土人捆住手脚的格利佛,被一根根绳索拽着,这么多根绳子一起拉,他真的招架不住了。一个广东包工头的经历,深印在我的记忆里。他的誓言和钱财融化在腾腾的烟雾里,因为倒霉的他成了鸦片瘾君子。最后,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只能把他的烂事在他面前摊开:“早就告诉你玻璃的尺寸,窗户你量了三次。你全都做砸了,这些玻璃没用了。门关不严,一点胶水都没用,地板太短,太少,全是节疤,完全不能用。”沉默了一下,这位文质彬彬的广东人,一脸苦相,看着我们,颇有礼貌地说:“请勿说!请勿说!要有君子风度!”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没有耐心,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不讲道理。聪明人认为,他们厌烦我们没有耐心,就像我们厌恶他们没有诚信一样。

不管什么事情,也很难让中国人感到速度的重要。我们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大包外国邮件,在两个相距仅十二英里的城市间延误了好几天,只是因为邮递人员的驴子生了病,得在家休养!中国电报局的管理,与它应有的形象相比,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山寨模样。

外国人最恼火的是,中国人在通常社交访问中,视时间为无物。这种访问在西方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超时。在中国没有这种限制,要是主人不安排住宿,客人再累也得讲个不停。拜访外国人时,中国人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宝贵。他们坐而论道几个小时,倾诉一空,也无率先告辞之意。有位好牧师说过:“想见我的人,便是我想见的人。”要是他在中国住上一段时间,他非得改口不可。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他就会像另一位忙得团团转的牧师一样,在客厅里挂出一个条幅:“天主保佑你走好!”这种赤裸裸的警告,即便一个脾气火爆的中国人,也像当头挨了一棍,他会长久反应不过来,长得可以耗尽十个欧洲人的耐心。终于,他开始讲话了,他懂得了“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的真切。要是外国人能像前不久刚去世的马根济医生那样,就会感到解脱了。中国客人接踵而至,朋友又“只来不走”,浪费了接诊时间。马根济医生对他们说:“请随便坐,我现在很忙,请原谅。”要是他能像向一位学中文的学生那样直截了当,他就快成仙。这个学生刚学会几句中文,便来个“牛刀小试”,结果弄得老师目瞪口呆,因为这个学生在下课时,对老师喊道:“开门!出去!”

同类推荐
  • 以孝治国(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治国(中国孝文化丛书)

    书立足于新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 对孝的产生和嬗变、家庭伦理、国家政治伦理等进行系统介绍和深入剖析。
  • 味道之第一宗罪

    味道之第一宗罪

    一切过度的沉溺,都是有罪。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 崧泽之光

    崧泽之光

    以古文化和水文化为特色的青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来到了境内的崧泽、福泉山等地聚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开创了上海历史文明的先河。如今,地处申城西大门的青浦,正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崧泽之光》,带你领略“上海之源”的文化魅力,感受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为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而作的研究报告,但出版后,却引起轰动,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成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鼻祖。是了解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全球人销量超过3000万册,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菊与刀》 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这种深入骨髓的首都(以前叫“帝京”)意识,凸显了北京人政治上的惟我独尊,可也削弱了这座城市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竞争力。首都的政治定性,压倒了北京城市功能及风貌的展示,世人喜欢从国家命运的大处着眼,而忘记了北京同时还应该是一座极具魅力的现代大都市……
热门推荐
  • 禀告王爷,王妃爬墙了

    禀告王爷,王妃爬墙了

    左沐,21世纪特种部队女军医,中西医双修,人称小华佗,不料,一朝穿越,成了和亲公主……什么?那残王竟想反悔,连花轿都撤了?左沐咬牙,那本姑娘就砸门逼亲,非嫁不可!数月后,怎么?当初逼嫁,现在又想逼离?某王盯着左沐笑得一脸和蔼。呃,左沐心虚,不是您当初不想娶吗?我这是为您着想。门都没有!某王脸突然一沉。本姑娘不介意走窗户!左沐反应迅速,转身朝窗户冲去,却被某王拦腰抱住……这世,你哪也别想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喂,把初吻还给我

    喂,把初吻还给我

    你见过那种看上去长的清纯可人却突然跟你来一句:“喂,帅哥,你眼睫毛那么长是用的什么牌子的睫毛膏?”的古灵精怪女孩吗?咱们的女主人公王小舒就是这样一个在家乖乖女,在学校让老师哭笑不得迷糊女生,听听名字:王小舒,多么可爱又纤瘦的女孩子啊,可惜那也只能在她的名字里感觉到了。还有就是在她的邻家哥哥和家人的面前,从小暗恋邻家哥哥,并把自己的初吻作为礼物送给他,不想却被“斯文败类”呼延东夺了去。
  •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人称它是“小店主国家”,它却自称“日不落帝国”!有人说它偶然发现现代之路,它却说这是历史的必然!它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来,却开创了文明之光!它曾执世界权力之牛耳,却在时代潮流中没落!大国的兴衰与崛起,殖民的辛酸与血泪,皇室的阴谋与爱情,文人的才情与抱负,一幅绅士般优雅、海盗般冷酷的英国历史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横刀立马闯三国

    横刀立马闯三国

    道不完的三国,数不尽的风流。一部三国演义,多少风流人物,且看立马横刀,何人一战
  • 怎能不靠近你

    怎能不靠近你

    网络上——触角上的爱情:时轩,我们来谈谈配音。时轩:不!要!现实中——安橙:为毛你在二次元中辣么龟毛话唠,在三次元中却如此高冷?药别停!时轩:橙子小姐,何弃疗?这是一男神随意转化成男神经的犯二史,这是一多功能一体的女神死缠烂打抱得男神归的欢脱爱情故事。
  • 梨花深处(中国好小说)

    梨花深处(中国好小说)

    天生丽质的蓝砚因为从小受到的家庭影响对爱情产生了扭曲的看法,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非钱莫属。她拼命追求金钱,直到众叛亲离,才知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金钱。
  • 夙命为后

    夙命为后

    锦绣从未想过,费劲心思想要远离皇室,最终还是阴差阳错去了帝京。传闻七王爷宋煜,乖张跋扈,沉迷声色,甚至还有断袖之风。锦绣不知道自己赴的是场鸿门宴,还是锦绣前程。
  • 雁西归

    雁西归

    出身京华勋贵,爹娘和如琴瑟,家中兄友弟恭,祖父更是摒弃世俗、悉心教养,带她领略另一个风华万象的人世——不擅心计的程曦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地又一次过上开了挂的完美人生。以为终将守得云开,却再一次迎来圣旨赐婚是什么鬼?!...还让不让人愉快的重生了!
  • 初三,我走过

    初三,我走过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习、考试、择校、友谊、欢乐、苦闷、惜别等小故事。有师生关系、同学交往,有择校的愁肠百转,以及复杂的升学政策背后的家长和学生的反应,也有复习考试期间酸甜苦辣的瞬间。书中没有固定主角,涉及人物众多;书中没有中心事件,写下的都是作者心里珍惜的、关注的每个生活细节,及内心体验。这是一份当事人的自述,帮助家长、老师、同学了解初三学生在升学前夕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