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78100000012

第12章 文明的痛苦与幸福(2)

如同上述人、事、物的命运一样,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面相,不过在这些面相背后,革命领袖试图为万千人造命,带领他们向一个宏伟目标前进的理路却基本无差,其吸引力因上通理想社会之实现,下连安身立命之需要而自不言而喻,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意义重大。如一九二六年五月九日,既是民国新定的国耻纪念日,也是革命青年柔石又一个身无分文的日子。他想吃一碗豆浆而不得,只能喝开水充饥,“一时心甚凄楚”,但“旋翻克翁(克鲁泡特金)之近世科学和安那其主义一读”,则“心颇得慰”。

可是这样的理路在具备吸引力的同时,也隐藏着相当的危险,尤其是当“为万千人造命”与中国近代急切、浮躁、激进的时代氛围相结合的那些时刻。辛亥革命就已是“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国民革命则演变成“谁要反对我革命的,谁就是反革命”,再过十几年,曾很革命的国民党也拖上了一个“反动派”的尾巴。在此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前人所谋的“幸福”非但对后人所谋的“幸福”毫无裨益,反而成了欲除之而后快的“痛苦”,往往当宏伟目标还是海市蜃楼时,已有的努力与建设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其二是现代幸福之异化带来的延续性。虽然二十世纪中国的不少努力与建设是无用功,但在步履蹒跚中,除了痛苦,她总也享受了些现代转型带来的福祉,不过这些福祉的异化又构成了中国革命的另一种延续性,比如洋务中常言的“长技”、“器物”,现在的“第一生产力”——现代技术。

在晚清士人的想象中,西来的铁路、电报之类能使“远者近之,疏者亲之,缩大地数万里,异种人无弗日近日亲,于是墨子兼爱之学乃可以行”。可事实上,现代技术并未使中国或泰西离“日亲”、“兼爱”更接近,反倒与战争、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而自辛亥起,前述种种加上摄影、照明、电影、广播等都成为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中国之大,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由重磅扩音器宣布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再如何洪亮,能听见的也不过是广场数万之众。而在此范围之外的人想要迅速周知消息,就必须依靠更多的现代技术方能做到。有人就是在路上买了一份《大公报》,才知道“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六人:朱德,***,宋庆龄,张澜,李济深,高岗,其余政务院委员和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都已选定了”。

不过以上例子仅仅说明现代技术对于革命中各类消息且巨、且深、且广的传递效用。其实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影响力,因为在革命的激荡年代里人性的恶之面不会少见,其造成的黑暗与血污往往不绝于书,沈从文即说:“(辛亥)革命印象在我记忆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此外再读一读张勋屠南京后亲历者写的《金陵半月记》、反映“二次革命”乱象的《焦溪焚掠记》和茅盾那几本以国民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可略窥一二。虽然恶之面并不专属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坑杀”数十万降俘之事,也不少一场战争下来死亡人数惊人的例子,但能把动荡、离乱、邪恶、黑暗与血污转化为正义与邪恶之争,革命与反革命之战,甚至变为一种奇异的美学却可能是要新技术与革命相结合后方能产生的独特现象。一九一二年,有时人在中央公园看关于辛亥战事的影片就指出其“形容北军过甚”;而到一九四九年革命接近功成时,一苏州市民参加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纪念影片展览会后才发现:“往昔吾人身居解放区,如在瓮中,今见照片恍如梦醒。蒋帮战器非不坚锐,何以不堪一击,终如摧枯拉朽,失地折将哉?盖亦有其故也,照过去战役观之,此后全国解放意料中事。”

又比如民众的塑造,这种延续性西方学者已从不同的课题隐约勾勒出几条线索,费约翰(JohnFitzgerald)就抓住“awakeningchina”这个关节点描述了从清末到国民革命时期各色人等被“唤醒”的进程。魏斐德(FredericWakeman)则以“PolicingShanghai”为个案试图展示清末到一九四九年国家控制的延续性;此外,华志健(JefferyWassarstrom)关于“五四”的“公共空间剧本”说和裴宜理(ElizabethPerry)的“中国革命的情感模式”研究也都与此有密切联系。简单来说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塑造民众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公共空间的政治化,辛亥时各种提灯、追悼、纪念、欢迎会就已占据了街头、会馆、开放私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任鸿隽即说当时革命烈士追悼会纷至沓来,几乎成了“长日办丧事”。不过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相比,“长日办丧事”亦是小巫见大巫。一九五一年春,仅北京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大小群众性会议就开了二万九千多次,到会三百三十多万人次。河南临颍一县参加过各种控诉、公审大会的人数等于全县人口的两倍。

有些人甚至参加过五次以上的会议!而在抗美援朝的动员中,“会”即有报告会、控诉会、片儿会、院会、晚会、联欢会等,宣传更是从书报、电影、戏剧、展览到广播、读报、唱歌、幻灯、橱窗等遍地开花。

路径是除旧布新的运动,像反对迷信、打压私塾、控制宗教等都是从清末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曾间断运动。这两条路径对如今为人所乐道的state-building或曰“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而言自然是极大的福音,但对个体的启蒙呢?却又是另一个过程。

传统王朝时代百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到了九死一生方会起“顺乎天应乎人”式的革命。辛亥革命之所以与以往改朝换代不同,从表面上看是打落了皇冠,而实质则因为其有“文字收功”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与启蒙曾经并不远。如果不狭隘地把辛亥革命仅仅视为一九一一年几个月内的鼎革事件,清末民初的“塑造共和国民”的进程实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启蒙的意义。当时的意识形态虽看似是革命压倒了改良,但实际上底色却基本是由梁启超等所浸染。《新民丛报》足可写一部关于“启蒙生意”的阅读消费史,《民报》却可能连材料都付之阙如。而因前述的将辛亥革命殊象化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了其在这一方面的作用。

可是由于历史的因缘际会,清末民初的新思想虽具有“混成多元”的特点。

但在后世更多凸现的仍是对富强的渴望、国家的优越性和集体之善的追求。

因此向苏联取过经的国民党能战胜北洋军阀,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共产党又比国民党更占先机。曾深受梁启超影响的吕思勉在“三反”思想小结中就说:原先认为爱国爱民族与大同之义龃龉,但得马列主义“乃得平行而不悖”。此未必是他的由衷之言,却仍可看出些许一九四九年革命与先前启蒙间的联系。不过这种联系或许只见于吕思勉、顾颉刚、叶圣陶等少数从辛亥一路走来之人,解放区中“新人”们的知识系统在几经淘洗后已无关辛亥,亦不及“五四”,而是由“革命”“反革命”“美帝”“蒋匪”“地主”“富农”“旧中国”“新中国”等“党话语”来构成。像上海解放后不久,曾经的“五四”

青年夏衍在宣传部和文化局的科级干部中搞过一次常识测验,结果令其瞠目结舌。连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样的问题,答对的也寥寥无几,更无论其他,可见革命与启蒙之间的联系变成了怎样的明日黄花。对工农干部们而言“五四”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如何依靠组织,怎样发动群众,成功完成“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才是他们必须要懂得的“常识”。而这套“常识”的大规模拓展、操演一方面使上述话语真正深入人心,刻进脑海,做到了“一想到地主,就想到蒋帮,就想到日本赤佬,就想到美国赤佬”(见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另一方面也让原先只知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升斗小民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体狂欢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翻身感与归属感。他们总能看见的是报头、张贴画和宣传品上那一行叫人无限神往的大字——“永远的幸福”。

(《读书》2011年第2期)

同类推荐
  • 扈学秋随笔集:一年之隙

    扈学秋随笔集:一年之隙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作者2017年的心路历程的全记录,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记述下生活、工作、亲情、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故事,每一篇都有特定的主题。作者文笔轻松幽默,旨在通过发掘和展现生活中的美妙故事来向读者传递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作者把2017年一年来,写的文字,积累起来,和朋友一起品味生活,滋养心灵,感悟生活。人生是短暂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匆匆前行的脚步,总要留下些什么,而文字是最好的记录。
  • 鲜血梅花

    鲜血梅花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祖先》共5篇。
  •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都一样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都一样

    这个世界,在你没有成功之前,没有人愿意听你的故事。而我要讲的,恰恰是很多人成功之前最想分享却又最不愿启齿的故事。感谢这些朋友的信任,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同样,也感谢打开这本书的每一个你。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都一样。而你总会不一样。我不是你的心灵鸡汤,我是你的梦想同路人。
  • 魔鬼蓝

    魔鬼蓝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呼吸,是冥想,是放纵,是收敛,是情人,是敌人,是疯狂,是恬静。是玩弄和被玩弄、是游戏和被游戏。是阴天、是雨天、是玻璃、是水,是男人、是女人、是情人的后在我身体上游走,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向最爱的人全面打开那一刻。本书收有“水晶蝴蝶”、“独处的女人”、“旧男友与新裤子”、“逝去的老歌”、“关于旅行”、“夜太黑”等散文。
  •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和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系列长篇,是作者的一个创作尝试,沈从文模仿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遇记系列童话而进行的一个创新写作,借阿丽思之名游中国,用寓言故事等写中国现实,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好管闲事的人》延续初期创作风格。
热门推荐
  • 空姐小花

    空姐小花

    话说,一个强大的女主一定要有一个华丽的靠山。靠山在手,神马都是浮云!戴小花的座右铭便不得不是:女人,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空姐之争的路上,她之所以可以逆天,完全是因为此朵花心腹黑病体男——丁下柳!他可以赢得姑娘们大片芳心。对于他,泡妞都是闪电地,被骗也是自愿地!
  • 寡妇的悠然生活

    寡妇的悠然生活

    一个是遭受亲人的背弃落得个克夫望门寡,一个是二十一世纪不幸车祸的幽魂。当她附身于她,再次复活时,本以为终于可以过上悠悠寡妇岁月静好的生活。谁知一时手欠捡了个他回来,从此这日子......
  • 异世重生:极品女神医

    异世重生:极品女神医

    为回到前世报仇雪恨,她答应生死官穿越到异世去完成任务。奈何投身为不受宠的庶出五小姐,一边虐渣斗白莲花,一边撩美男俘获真心……本以为爱无能的她,却不知不觉芳心沦陷……当重生机会将至,她又何去何从?
  • 统治游戏

    统治游戏

    一位普通高中生李月月在一次放学回家的途中遇上一位魔法师,于是兴奋的加入了期待已久的魔法世界的纠纷……
  • 猿岛

    猿岛

    一支边境建设船队在暴风雨的影响下,绝境之时,意外飘到一座猿人文明的岛屿——猿岛。看林枫,林涛,林胤三兄弟如何在危机与机遇中崛起。
  • 秋月诗集

    秋月诗集

    本作品为诗集,以感叹情感生活、青春等为主题。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生活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生活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红叶纷飞:命运的归宿

    红叶纷飞:命运的归宿

    十六岁时的构思,十八岁时的写作,生疏的文笔描绘了郑云儿最初的写作。百里芙,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朦胧爱情的抉择,将何去何从?那两把小提琴引领着的两辈人,究竟是何结局?他们的下一代又将怎样呢?<br/>———————<br/>有谁知道命运早已被注定,有谁知晓挣扎只是徒劳,他们的人生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世的延续,今世的归结……这是一切的开始,却也是一切的终结。<br/>《红叶纷飞——命运的归宿》是整部《红叶纷飞》系列的第一部,却也是整个系列的结束。&nbsp;&nbsp;&nbsp;&nbsp;
  • 帝心蛊,多情误

    帝心蛊,多情误

    她为爱背出豪门,叛离家族,只想与爱人平安相守一世;他为爱相争权势,只为还她尊贵荣宠;她要的,他没有给,他给的,她不想要;她的爱尽了,只守半生回忆;他的爱未尽,留下一生遗憾。阿诚,这人世艰难,你如何留我一人。希音,痛彻心扉,我也舍不下你。
  • 徐志摩散文集

    徐志摩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多篇传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既有丰富的哲理性,又具有诗画般的美感。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本书除了多篇散文以为,还收录了《爱眉小札》《致陆小曼》书信内容,充分展示了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我们感知他的情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