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000000007

第7章 歌德(1)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为巨大的文豪之一。青年时代,歌德接受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参加了被称为“德国文艺复兴”的“狂飙(biāo)突进运动”。他后来进入魏玛宫廷,长期主持国务,颇有政绩。

歌德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而立的大文豪,是德国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他25岁时创作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当时的欧洲有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有众多读者。歌德花费约60年时间写成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巨著,代表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学史中影响最为巨大的名著之一。

贵族少年

1749年8月28日,在德国西南部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内的参议员家里,诞生一个男婴,他就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他刚出娘胎就处于假死状态,接生婆很费了一番手脚,才使他苏醒。

歌德的童年是幸福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裁缝师的儿子,受过良好的教育,曾游历欧洲各国,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娶了法兰克福市市长的独生女儿为妻。他们一共生有六个孩子,但只剩下歌德和一个妹妹,其余四个都夭折了。

歌德的父亲拥有许多精美的图书,包括各种语言文字的书籍,还有很多名画。更重要的,是父亲对小歌德兄妹俩管教很严,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

小歌德天资聪明过人,但对父亲的教育方法和压制手段很反感。他时常逃到外祖父那儿,自由自在地遨(áo)游一番。

市长的家就像一座堡垒。宽敞的院子,被四周错落错落:交错纷杂。有致的建筑环护着。院子后边,一个很大的花园,百花争妍(yán),蜂蝶翩(piān)飞。

在外祖父家玩腻(nì)了,小歌德就邀了几个贵族的子弟一起玩耍。

小歌德在父亲的指点下,一点即会,他只用了四个星期就掌握了英语的初级课程。他还学习《旧约全书》的原文。父亲还教他弹旧式大钢琴,拉大提琴,又教他击剑、骑马,并告诉他怎样写诗。

歌德的学习方法很灵活,并且尽力地加进趣味性,学习起来愉快一些。例如,他要学习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布伯希莱语。在学到一定程度后,他忽起一个念头,想用所学过的各国文学写成一个故事,用来综合地练习外语。他虚构了一家有六七个兄妹的故事。只小妹在家,其他人都到外地,彼此相隔很远,又好久未见,只好靠通信介绍自己的情况。老大哥是用漂亮的德文汇报他旅行中的种种见闻和情况。他的妹妹是以一种闺阁体文字给大哥回信,讲述家中的事情和自己的心境。二弟是研究神学的,用很规矩的拉丁文写信,在信后附言时,又用的是希腊文。三弟是在汉堡做商店雇员,经常用英文通信。四弟居留马赛,自然用法文写信。五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音乐家,居住在意大利,用意大利文写信。最小的兄弟像一只活泼的小鸟,他不懂其他语言,只会用犹太人的德文(布伯希莱语)写信。他这样写好后,给他的父亲看,父亲为他的妙想和奇才,高兴得大笑起来。

歌德的父亲除了在功课上教育他,也教育他如何为人做事,培养他成为一个较完善的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生动的小故事。

歌德家是老式住宅,屋子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幽(yōu)暗处,歌德小兄妹俩,一看到这黑洞洞的地方,就以为里面藏着妖婆或魔鬼,在幼小的心灵中常常引起恐惧。他父亲知道后,让两个孩子与大人分开独居。两个可怜的孩子,晚上躺在床上幻想着妖魔鬼怪,十分害怕,溜下床来,想到男佣或女佣人屋里去找伴。每次一开开屋门,就看到父亲披着睡衣站在走廊(lánɡ)上,用严厉的口气,逼他们回屋去。一边是恶魔妖婆,一边是可怕的父亲,孩子们夹在这两种可怕之间,只好在可怕的幻想中睡去。歌德的母亲很善良温和,但也不敢违背丈夫的命令,只能耐心地对孩子讲解没有妖魔,不用怕,要勇敢、大胆、放心地独睡,还说谁夜间不害怕,睡得香甜,早上奖给一个大桃子。这办法真灵,孩子们渐渐地胆大起来,这使歌德懂得勇敢、大胆、坚强的意志是锻炼出来的。

歌德的父亲还教育儿子要学会克制和忍受,在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中,可以使人变得坚强。这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因此,有时孩子们在游戏时,比赛谁能坚持吃苦。

儿童往往没有长性,干一件事,刚开一个头,就不干了。歌德的父亲认为要教育儿童成大事,必须让他们干什么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做完而终止。。有一年冬天,晚上没事,父亲把家人叫在一起,让他们听歌德朗诵苏格兰教士保沃的《教皇本纪》,这种对教会枯燥无味的叙述,只有很少或简直没有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尽管歌德的父亲首先带头打呵欠,觉得没劲,仍让歌德念完,大家也跟着听完。

歌德小时候很聪明,也很淘气。

有一天下午,小歌德把瓷制的小锅、小罐、小盘等小玩具拿到临街的窗前来玩,过一会儿,就玩腻了,想玩出个新名堂,他顺手把一个小盘仍到街上,瓷盘掉到石街上不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还裂成许多小碎块,他觉得好玩极了。这时,住在街对面的奥克逊施太因三兄弟也正在窗前玩,看见小歌德往外摔东西,也觉得蛮有乐趣,乐得拍起手来叫好,还大声喊道:“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由于有人怂恿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有人欣赏,小歌德更来劲了,又毫不踌躇踌躇:犹豫。地把一个小瓷锅扔了出去,随着哗啦一声响,又引起一片欢呼声,对面的三兄弟起劲地喊好叫嚷,“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就是在这不断的喝彩声中,在愉快的催促声中,小歌德把身边的盘儿、锅儿、罐儿统统地扔了出去,但他的玩性仍没有减。对面的三兄弟也不愿意这样结束,他们鼓动小歌德到厨房去拿盘子和碗来扔。小歌德为了博得他们的欢心和自己玩个痛快,跑到厨房搬来一摞摞的盘子,继续扔着玩。摔完了再去搬,几乎把厨房的盘子摔了个精光。

小歌德把一些东西毁坏掉,往往是由于好奇,凡是新奇的东西他都要拆开来看一看,结果给弄坏。歌德家里有一个用深红色布包装着的含铁磁石,外表很美观。小歌德对它能吸铁,而且越吸越多,感到十分地奇妙,他以为把外面裹(ɡuǒ)着的布拆开,就可以知道个究竟。当他把缝制很精美的包装撕(sī)开以后,里面只是一块铁皮包着的东西,他又把铁皮打开,只剩下一块石头(磁石),他花了很大功夫,用针和铁末儿做试验,仍没有弄明白这里的奥秘,想把它重新装置起来,可惜布和铁皮都弄坏了,无法还原,只好把这奇妙的仪器扔掉。

歌德的父亲对孩子们的淘气,无意识地搞坏一些东西并不认真计较,反而欣赏他的聪明。然而,对孩子交坏朋友,有意识地搞一些恶作剧,则严加管教。大约歌德十四岁时,曾因交朋友陷于迷惑(huò)苦恼之中。有一天,他和一个叫皮拉德斯的男孩在林荫(yīn)路上散步,皮拉德斯对歌德说:“你的诗给我的印象还是像从前一样好,你新近送给我看的诗,我曾经在几个同伴面前念过,他们没有一个相信那是你写的。”歌德道:“随它去吧,我做诗是娱悦自己的,别人怎样讲,任由他们说去吧。”说来也巧,这时正有一个不相信他能写好诗的少年从那边走来。皮拉德斯把那个人叫住,指着歌德说:“他就是写那些出色诗的人,你不是不相信他能写出来吗?”那个少年回答说:“我并没有恶意,如果他胸中真有做诗的才学,我对他表示崇敬。”皮拉德斯接着说:“不用费多少麻烦就可以让你折服,随便出一个题目给他,他即席就做一首诗给你看。”那个人说:“好,他敢不敢用诗体写一封很绮(qǐ)丽的情书,当作一个含羞的少女给一个少年写的,吐露她对他的爱慕之情。”歌德自负地答道:“再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于是他就坐在路边的长凳上构思,很快就写出来了。当歌德把它朗诵出来时,那个少年很惊诧,写很太好了。皮拉德斯觉得脸上有光,也跟着狂喜。歌德从小就受到有关诗歌、音乐、美术、戏剧的教育、在这方面都显示了他有一定的才华。

歌德家里一来客人,父亲为了向客人炫耀炫耀:夸耀自己的儿子有才华,就让歌德给客人背诵诗歌。

歌德确实在写诗上有才华,他很自负,但他并不骄傲,他时常检验自己写的诗水平怎么样。有一回他看到几个写诗很平常的孩子得到大人的赞扬,疑惑起别人对他的赞扬也是如此。后来他把自己写的诗与别人写的诗进行比较,才觉得自己的诗确实比别人写得好。当他上大学时,拿出少年时写的诗来看,统统认为写得不好,一把火全烧了。

歌德的父亲在教育儿子的计划中,有音乐和绘画两门课程。父亲所以有这样的主张,是因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明文颁(bān)布过学生要学音乐和美术。歌德在请音乐教师时,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回他到一个小朋友的家里去玩,正赶上这个小朋友练习弹钢琴。这个小朋友边弹边呼唤着一些诙谐诙谐(huī):说话有风趣,引人发笑。有趣的名字。歌德很感兴趣。这位小朋友告诉歌德,每个手指和每个黑白键都起了一个怪名字,弹起来一呼唤,就好像童话故事中的小人浮现在眼前,有意思又好记忆。歌德以为这是他的老师这样教音乐的。回来后,与妹妹商量,让父亲也请这位教师来教他俩弹钢琴。父亲真把这位教师请来了。然而这个教师在教音乐时,无论是教乐谱,还是识键盘和运用手指,都没有什么诙谐有趣的玩意儿,教师总是板着脸,枯燥地讲解。歌德的妹妹多次埋怨歌德,说他骗了她。后来才知道,那个小朋友的种种诙谐的玩意儿,并非教师教他的,完全是自己杜撰杜撰(zhuàn):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出来的。

在学音乐上,歌德的父亲对歌德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学会弹钢琴就可以了。对他妹妹反而要求很严,父亲认为女孩必须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较高的钢琴演奏能力。歌德音乐水平虽然不高,但他的音乐修养,对他创作诗歌大有益处。他的许多诗具有音乐的美,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

说起歌德学画,他说他的图画老师只是一个半拉子的艺术家,只教他们画线条。先画眼睛、鼻子、嘴唇和耳朵,最后才画头脸,人的头像是七拼八凑出来的。歌德对这种画法不感兴趣。他找来法国画家勒勃伦的表情画来临摹。后来,他更喜欢画风景画。歌德的父亲从没有学过画画,为了指导儿子画画,也跟着学画。他主要是临摹意大利画家皮阿扎达的人头画。歌德在画画上,确有一些天资,风景画画得不错,他父亲很爱他的画,凡是他的画,父亲都要细心地整理装订,整整齐齐地保存起来。有时歌德在一张纸上乱画许多东西,他父亲也会细心地把它们剪下来,重新分别整理好。父亲热心的指导和关怀,使歌德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莱比锡上大学时,专门跑到美术学院去学画。

歌德对戏剧的爱好,是从看木偶戏开始的。歌德的老祖母很喜爱自己的孙儿孙女,经常让歌德兄妹在自己屋玩。并给他们制作了许多小玩具。有一年圣诞节的前夜,老祖母叫人演出一台木偶戏,演完后,又把这些木偶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演着玩,稍大一些,歌德从外祖父(汉兰克福市市长)那里弄来进戏院看戏的免费票,几乎每天都去看,演的多是用法语表演的法国戏。他听得似懂非懂,但很着迷,想找剧本来看一看。在翻父亲的藏书时,发现有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拉辛的剧本。他模仿舞台演员的样子朗读剧本。其中有的段落,他已经背熟。他父亲看到他看戏后,法语有很大长进。也就不反对他去看戏。

博学而复杂的人生

1765年,16岁的歌德,离开自己的故乡,到莱(lái)比锡市去上大学。他渴望到外面去求学。不过,这毕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他心里不免有点发怵发怵(chù):胆怯;畏缩。,临行时,严厉的父母变得慈祥可亲,妈妈潮湿的眼睛,妹妹眼里含着的泪珠,使他油然产生爱恋之情、别离之愁。

歌德到了莱比锡以后,首先感到的是这里与家乡有很大的不同。这里不仅有着彼此类似的高大建筑物、熙熙(xī)攘攘繁华的集市,而且还有与家乡不同的风尚、穿着、语言和礼仪。

歌德向往的是格廷很大学,他崇拜那里的语言学教授海奈和东方学者米凯里斯,想学习语言文学。曾向父亲提出,并且还有一些世交帮助说情,但他父亲执拗(niù)地让他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临行时,歌德的父亲给歌德谈了一小时的话,告诉他治学立身之道,如何在大学学习和将来如何到社会上干事。但他已产生了逆(nì)反心理,没有听进去。

歌德在法律系学习了三年,并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他根本没有把精力放在学法律上,而是去搞他喜欢的写诗、绘画和进修文学课。

歌德在近十九时,有一天半夜里,他咽喉出血,疼醒了。他刚刚叫醒隔壁的邻居,就晕了过去。一连好几个星期他卧床不起。起初歌德以为自己得了肺痨(láo),后又认为是咽喉炎、肠炎。医生也诊断不出是什么病。

歌德因病回到自己家里,非常沮(jǔ)丧,他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海上遭难者回来那样,很不是滋味。进了家门,由于与家人久别和带病归来,得到了热情洋溢的接待,心里得到很大安慰(wèi)。家里人虽然从他的脸色苍白上和神情不定中感到他在外面遇到什么事情,但并没有急于问他,想待他好了再慢慢问清楚。歌德的父亲看到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中途辍学,由一个强壮勤勉的孩子变成病夫,而且这孩子在精神上好像也有创伤,心里很不痛快,只是在歌德面前极力掩饰着不表现出来,他只表示出要歌德赶快治疗好的愿望。他希望儿子病好后,重新上大学,继续深造。

同类推荐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过得刚好

    过得刚好

    郭德纲亲笔作品,讲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过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迄今为止,唯一人生回顾,荣辱浮沉,冷暖自知,自浊自清自安然。书中的文字记录了郭德纲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相声艺术、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行文冷静,不煽情,不夸张,不做作,不隐瞒,不回避。本书有着极其鲜明的郭式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妙语连珠,文字独特,语言幽默风趣,读之不禁令人捧腹,为我们营造了一份无与伦比的阅读快感,这份快感和他的相声作品一样过瘾。即使面对着台下无人的惨淡局面,郭德纲依然保持着他的幽默感。
  • 唐太宗

    唐太宗

    本书以唐太宗为中心,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描述了唐太宗的一生,再现了唐朝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的历史画面。除给唐太宗本人作详尽的传记外,还给与他相关的人作传记。其中有唐太宗的父母、兄弟、姐妹、后妃、子女及王侯、将相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唐太宗复杂鲜明的思想、性格、情感和作风。本书依据正史,撷取趣闻轶事,既真实可信,又富有可读性,是了解唐朝历史的便捷途径。
  • 卡内基自传

    卡内基自传

    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第一位现代工业巨头,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工业革命早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阶段。卡内基从小信差干起,此后,偷学发电报、进铁路公司、当上铁路公司主管、贷款开发卧铺车厢、创建钢铁公司,直到建立起垄断美国钢铁业的钢铁王国。卡内基的前半生拼命赚钱,成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50年后,已经成为钢铁大王、世界首富的安德鲁·卡内基以5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00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产业卖给了金融大王摩根,并在此后的余生将个人财富全数捐赠,成为第一个倡议裸捐的财富榜样。如今,遍布全球的卡内基音乐厅、卡内基大学、卡内基图书馆,在他的身后延续着成功的人生。
  • 皇后楷模:长孙皇后

    皇后楷模:长孙皇后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皇后楷模·长孙皇后》介绍了皇后楷模长孙皇后传奇的一生。《皇后楷模长孙皇后》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玉玲珑

    玉玲珑

    她只是堡里的一名普通的花匠。可他却说她就是当年那个背叛了他的人。她只想好好地侍弄花草,养大孩子,再给娘亲养老送终。他却不放过她,他的那些女人们同样也不放过她。她真的是当年的那个她?还只是一个不幸的替身?
  • 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亲情如一首永远唱不倦的老歌,古老的曲调中饱含浓浓的真爱;亲情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虽不浓郁但却散发着淡雅的醇香;亲情似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于惊涛骇浪中承载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拥有亲情,便拥有了世间一切的美好,让这浓浓的爱、悠悠的情化作一缕春风,吹来桃红柳绿,吹开心底似锦的繁花……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 难道永远躲不开你

    难道永远躲不开你

    三年前,陆小薇被卖到顶级夜总会,在钱色拍卖场被“面具男”买下。她原以为,这场钱色交易只是逢场遇害,此生,两人都将相忘于江湖……三年后,亲生母亲竟找到自己,领着她迈进帝都顶级豪门认亲!“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陆行之,这个她该称“小叔”的男人,将她壁咚至无人的角落,狭长的眼眸中透出凶狠的光芒。陆小薇心脏提到嗓子眼,脸上泛起的红晕弥漫到耳根,羸弱细语:“您认错人了…”“噢?是嘛。”陆行之勾唇,放过了她。看着陆行之远去的背影,陆小薇无力地靠着墙滑下去。陆行之早已用尽手段编织一张网,让陆小薇无处可逃……
  • 1989年的出逃

    1989年的出逃

    沉睡于乌蒙山间的龙树坝子,在稀疏的鸡鸣声里次第亮了起来,伴随着几声轻快而响亮的狗吠,老年人咳嗽的声音也杂乱无章地响了起来,像是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出早工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男人扛着扁担,系着绳索,别着镰刀,看样子不是去割草,便是去砍柴。而婆娘们则一般都背一个大竹篓,每天都要为家里那几头猪而忙活,这可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每年的化肥钱,炭钱,油、盐、酱、醋、茶钱,都全背在了那仅有的几头猪上。这还不算,更要命的是每年的学生钱,让这里的人们措手不及,猪成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学生学费的上涨速度。
  • 灵褚篆

    灵褚篆

    自小中毒无法修炼的徐景言遭人嫌弃,被冠名扫把星……后受上古灵魂相助,身为器,魂为灵,炼鼎化灵褚,四域八荒为其沉浮,灵褚大地谁可针锋?转变不凡人生,是天定亦或是人定?是阴谋亦或是正气?何谓,男儿热血护心头,我心向阳,光明亦或是黑暗,由我主宰。
  • 有叹

    有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春风不识君

    春风不识君

    十几载杀手生涯,留下心中情缘三千丝。支持北千寻撑下去的,是男人唇边荡漾的暧昧暗示。她以为她可以永远这样,以杀手的身份伴他走过一生,看尽河山的繁华,人世的无常。一场婚礼,一箱黄金。娶的是别人,辞走的是她,原是她,最无常。信念崩塌,万物苍华,她提剑问他,红莲业火灼身,焚尽一切。那个人再度出现,“做我的杀手,许你一生荣华富贵。”她把小包子塞到男人的怀中。“不但要做杀手,还要做妻子,娃儿他娘。”男人勾唇一笑,“成交。”
  • 无主神话

    无主神话

    一本书,五个主角;五个人,一段传承有序的神话。无主线,有主角,带你体味,不一样的精彩。
  • 秋天的爱

    秋天的爱

    “希望文学丛书”之一。收入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其中《蓝色的召唤》、《新开辟的旅游区》,描写了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冲突,并穿插了男女主人翁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
  •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套装共3册)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套装共3册)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包括《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在本套装中,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