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类推荐
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手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从菲利斯·比托、约翰·汤姆森到卡蒂埃-布勒松、威利·罗尼、寇德卡,再到维诺格兰德、严莫凡、张乾琦;从美国FSA纪实运动到法国《VU》杂志启动的视觉新闻时代;从摆拍摄影、街头摄影、新画意摄影到非洲后殖民时代摄影;从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被摄史到玛格南图片社的印片条……本书选择过去百余年间国际上30余本重要摄影家、摄影运动、摄影现象与摄影史的代表性作品集,综合运用东方学等当代学术工具,以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深度个案研究揭示摄影从技术到艺术、从介质到观念、从经典到当代、从照片到影像的演变历程,并梳理了其背后引导和影响这一转变的社会思潮、技术革命以及艺术/个性因素。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当下数字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日趋严重的致瘾化、泛低俗化、高碳化、自由化和虚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字艺术德性失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相比发生了重大嬗变。因此,阐明数字艺术德性本质,进而研发有利于数字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路径就是本课题的基本研究目标。本课题有四个创新点:一是首创了“利他行动”德性本质观;二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与原子艺术德性生成机制的异同;三是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生产德性、传播德性、消费德性、文本德性的不同本质及其互作关系;四是首创了低碳艺术理念,并阐明了其德性价值。本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的基本规律,开创性地建构了一整套关于数字艺术德性和低碳数字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开辟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的学术空白,增加了该学科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数字艺术中国学派。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录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几十年间精选的文学艺术史论稿,其中既有已经发表过的,值得保留的文稿,也有初次入选的重要篇章。所收文章以中国话剧史论的研究居多,其中尤以对戏剧大师曹禺的剧作所做的研究最为深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