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06

第6章 著名作家文人(5)

进高等科之后,生活环境一变,梁实秋已近成年,对于文学发生热烈的兴趣。邀集翟桓、张忠绂、李迪俊、齐学启、吴锦铨等人组织“小说研究社”,出版了一册《短篇小说作法》,还占据了一间寝室作为社址。稍后扩大了组织,改名为“清华文学社”,吸收了孙大雨、谢文炳、饶孟侃、杨世恩等以及比学生们高三班的闻一多,共约30余人。朱湘落落寡合,没有加入学生们的行列,后终与一多失和,此时早已见其端倪。一多年长博学,无形中是学生们这集团的领袖,和梁实秋最称莫逆。学生们对于文学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于课堂上读过少数的若干西方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传统亦所知不多,尚未能形成任何有系统的主张。有几个人性较浪漫,故易接近当时《创造社》一派。梁实秋和闻一多所作之《冬夜草儿评论》即成于是时。同学中对于学生们这一批吟风弄月讴歌爱情的人难免有微词,最坦率的是梅汝璈,他写过一篇《辟文风》投给清华周刊,梁实秋是周刊负责的编辑之一,当即为之披露,但是于下一期周刊中他反唇相讥辞而辟之。

说起清华周刊,那是梁实秋在高四时致力甚勤的一件事。周刊为学生会主要活动之一,由学校负责经费开支,虽说每期50—60页不超过100页,里面有社论、有专论、有新闻、有文艺,俨然是一本小型综合杂志,每周一期,编写颇为累人。总编辑是吴景超,他作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吴景超和梁实秋、王化成4人同寝室。化成另有一批交游,同室而不同道。每到周末,学生们3个人就要聚在一起,商略下一期周刊内容。社论数则是由景超和梁实秋分别撰作,交相评阅,常常秉烛不眠,务期斟酌于至当,而引以为乐。周刊的文艺一栏特别丰富,有时分印为增刊,厚达200页。

高四的学生受到学校的优遇。全体住进一座大楼,内有暖气设备,有现代的淋浴与卫生设备。不过也有少数北方人如厕只能蹲而不能坐,则宁可远征中等科照顾九间楼。高四一年功课并不松懈,惟心情愉快,即将与校园告别,反觉依依不舍。梁实秋每周进城,有时策驴经大钟寺趋西直门,蹄声得得,黄尘滚滚,赶脚的跟在后面跑,气咻咻然。多半是坐人力车,荒原古道,老树垂杨,也是难得的感受,途经海甸少不得要停下,在仁和买几瓶莲花白或桂花露,再顺路买几篓酱瓜酱菜,或是一匣甜咸薄脆,归家共享。

清华恩师

首先是王文显先生,他作教务长相当久,后为清华大学英语系主任。梁实秋没见过他的中文签名,听人说他不谙中文,从小就由一位英国人抚养,在英国受教育,成为一位十足的英国绅士。他是广东人,能说粤语,为人稳重而沉默,经常骑一辆脚踏车,单手扶着车把,岸然游行于校内。他喜穿一件运动上装,胸襟上绣着英国的校徽,在足球场上作裁判。他的英语讲得太好了,不但纯熟流利,而且出言文雅,音色也好,听他说话乃是一大享受,比起语言粗鲁的一般美国人士显有上下床之别。梁实秋不幸没有能在他班上听讲,但是梁实秋毕业之后任教北大时,曾两度承他邀请参加清华留学生甄试,于私下晤对言谈之间,听他叙述英国威尔逊教授如何考证莎士比亚的版本,头头是道,乃深知其于英国文学的知识之渊博。先生才学深邃,而不轻表露,世遂少知之者。

巢堃霖先生是梁实秋的英文老师,他也是受过英国传统教育的学者,英语流利而又风趣。梁实秋记得他讲解一首伯朗宁的小诗《法军营中轶事》,连读带做,有声有色。梁实秋在班上发问答问,时常故作刁难,先生不以为忤。

在中等科教过他英文的,有马国骥、林玉堂、孟宪成诸先生。马先生说英语夹杂上海土话,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林先生长梁实秋五六岁,圣约翰毕业后即来清华任校,先生后改名为语堂,当时先生对于胡适白话诗甚为倾倒,尝于英文课中在黑板上大书“人力车夫,人力车夫,车来如飞……”,然后朗诵,击节称赏。学生们1924级的“级呼”是请先生给学生们作的:Who are,Who are,Who are we? we are,we are, twenty—three.

孟先生是林先生的同学,后来成为教育学家。林先生活泼风趣,孟先生凝重细腻。记得孟先生教学生们读《汤伯朗就学记》,这是一部文学杰作,写英国勒格贝公共学校的学生生活,先生讲解精详,其中若干情况梁久久不能忘。

教梁实秋英文的美籍教师有好几位,梁实秋最怀念的是贝德女士,她教学生们“作文与修辞”,梁实秋受益良多。她教学生们作文,注重草拟大纲的方法。题目之下分若干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节,每节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句子。有了大纲,然后再敷演成为一篇文字。这方法其实是训练思想,使不枝不蔓层次井然,用在国文上也同样有效。她又教学生们议会法,一面教学生们说英语,一面教学生们集会议事的规则(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民权初步),于是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了什么动议、附议、秩序问题、权利问题,等等,终身受用。大抵外籍教师教学生们英语,使用各种教材教法,诸如辩论、集会、表演、游戏之类,而不专门致力于写、读、背。是于实际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

还有一位克利门斯女士,梁实秋也不能忘,她年纪轻,有轻盈的体态,未开言脸先绯红。

教音乐的是西莱女士,教图画的是斯塔女士和李盖特女士,梁实秋上她们的课不是受教,是享受。所谓如沐春风不就是享受么?教梁实秋体育的是舒美科先生、马约翰先生。马先生黑头发绿眼珠,短小精悍,活力过人,每晨10时,一声铃响,全体自课室蜂涌而出,排列在一个广场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连作15分钟的健身操,风霜无阻,也能使大家出一头大汗。

梁实秋的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问题。清华不重国文,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教师全住在“古月堂”自成一个区域。梁实秋怀念徐镜澄先生,他教梁实秋作文莫说废话,少用虚字,句句要挺拔,这是梁实秋永远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梁实秋曾经写过一篇记徐先生的文章,在此不多引。陈敬侯先生是天津人,具有天津人特有的幽默,除了风趣的言谈之外,还逼学生们默写过好多篇古文。背诵之不足,继之以默写,要把古文的格调声韵砸到脑子里去。汪鸾翔先生以他的贵州的口音结结巴巴地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听了当做笑话,现在体会到国文的趣味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是“在其中”了。

清华同窗

在清华最后两年,因为热心于学生会的活动,梁实秋和罗努生、何浩若、时昭瀛来往较多。浩若曾有一次对他说:“当年清华学生中至少有4个人不是好人,一个是努生,一个是昭瀛,一个是区区我,一个是阁下你。应该算是四凶。”常言道,“好人不长寿”,所以梁实秋对于自己的寿命毫不担心。其实都不是坏人,只是年少轻狂不大安分。

梁实秋记得有一次演话剧,是陈大悲的《良心》,初次排演的时候斋务主任陈筱田先生在座(他也饰演一角),他指着昭瀛说:“时昭瀛扮演那个坏蛋,可以无需化妆。”哄堂大笑。昭瀛一瞪眼,眼睛比眼镜还大出一圈。他才思敏捷,英文特佳。为了换取一点稿酬,译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孟瑶的《心园》、张其钧的《孔子传》。;幸在出使巴西任内去世。努生的公私生活高潮迭起,世人皆知,在校时扬言“九年清华三赶校长”。梁实秋曾当面戏之曰:“足下才高于学,学高于品。”如今他已下世,梁实秋仍然觉得“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至于浩若,他是清华同学中唯一之文武兼资者,他在清华的时候善写古文,波澜壮阔。在美国读书时倡国家主义最为激烈,返国后一度在方鼎英部下任团长,抗战期间任物资局长,晚年萧索,意气销磨。

梁实秋清华最后一年同寝室者,吴景超与顾毓琇,不可不述。吴景超系徽州歙县人,永远是一袭灰布长袍,道貌岸然,循规蹈矩,刻苦用功。好读史迁,故大家称呼之为太史公。为文有法度,处事公私分明。供职经济部所用邮票分置两纸盒内,一供公事,一供私函,决不混淆。可见其为人之一斑。顾毓琇系江苏无锡人,治电机,而于诗词、戏剧、小说无所不窥,精力过人。为人机警,往往适应局势猛着先鞭。

还有两个梁实秋所敬爱的人物。一个是潘光旦,原名光亶,江苏宝山人,因伤病割去一腿。徐志摩所称道的“胡圣潘仙”,胡圣是适之先生,潘仙即光旦,以其似李铁拐也。光旦学问渊博,融贯中西,治优生学,后遂致力于我国之谱牒,时有著述,每多发明。其为人也,外圆内方,人皆乐与之游。还有一个是张心一,原名继忠,是梁实秋所知的清华同学中唯一的真正的甘肃人。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嫌理发1角钱太贵,尝自备小刀对镜剃光头,常是满头血迹斑斓。在校时外出永远骑驴,抗战期间一辆摩托机车跑遍后方各省。他作一个银行总稽核,外出查帐,一向不受招待,某地分行为他设盛筵,他闻声逃匿,到小吃摊上果腹而归。他的轶事一时也说不完。

梁实秋在清华一住8年,由童年到弱冠,在那里受环境的熏陶,受师友的教益。这样的一个学校,是他名副其实的母校。

【名家小传】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19年与闻一多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晨报》1921年5月28日第7版。1923年清华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留学,参与创立“大江会”。1926年回国。

不久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等校任教,同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编辑;是“新月社”主要成员,与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1931年执教于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8年移居香港。次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等职。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病逝。

著有文集《雅舍小品》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槐园梦忆》,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等。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终其一生,长达40年,译出煌煌巨著《莎士比亚全集》。

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创作丰收,提前毕业

朱自清进入北京大学之日,恰是蔡元培接任校长之时。新的环境、新的气氛、新的人物、新的思潮,开启了朱自清的心灵。他听到了闻所未闻的言论、看到了见所未见的事物,就像在沙漠中饥渴已久的人,贪婪地吸吮着新文化知识的甘泉。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朱自清原籍浙江省绍兴市,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过继给朱氏人家,遂改姓,清光绪年间在东海任承审官。其父朱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小孩出生之后,父亲想到苏东坡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为儿子取名为自华;又听算命先生说小孩的八字中所含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缺火,又给他起了个号实秋,因“秋”字的半边有“火”,而且还有“春华秋实”之意——不过是希望儿子命中五行不缺,长大后能腹有诗书,学有所成。

1901年,其父从东海来到江苏高邮的邵伯镇做小官,把一家接到了任所。在那里,朱自华先从父亲启蒙识字,后到一家私塾读书。1903年朱自华五六岁时,全家又搬到江苏扬州。父亲把他送到私塾接受传统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不久又送他进入初等小学;但还没读到毕业,又送他到一所私塾学习古文。其间,朱自华还拜过扬州知名老教师李佑青为师。

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华考入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在学校里,他平时喜欢看小说,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毕业时,由于品学俱优,学校给他颁发了品学兼优的奖状。

1916年夏天,朱自华从两淮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乃全国著名学府,各地学子均以考取这所名校为光荣。现在朱自华一跃而登龙门,自然博得许多人的钦慕,全家喜悦自不待言。为准备上学,全家忙乱了一阵子。8月间,朱自华遂辞别祖母和父、母亲,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挥手向生活了多年的美丽扬州城告别。

车声隆隆,汽笛长鸣,飞驰的列车载着青年朱自华,奔向人生新的途径。他年轻的生命之船,扬起高高的风帆,冲进广阔多彩的生活海洋。

这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春潮在神州大地汹涌奔突时刻。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高扬“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向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发起猛烈的进攻。它犹如一声滚动阴霾长空的春雷,给死气沉沉的黑暗王国以巨大的震动。

一片红砖绿瓦、庄严肃穆的北京,本是封建军阀盘踞的老巢、帝国主义者纵横捭阖的场所,但也是新思想人物荟萃的地方;而北京大学正是精英云集之处。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系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物。变法运动失败后,这所大学堂被保存下来,实际上却是继承着封建文化的传统,入学者多为出身科班的京官,官僚习气十分严重,学校设备也极简陋。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后又历经数人,虽有些须改良,但面貌变化不大。

朱自华进入这所大学之日,恰是蔡元培接任校长之时。蔡元培思想开明,学识渊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教育家。他系翰林出身,又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两度留学欧洲考察教育。他一接任北大校长,便决心除旧布新,大刀阔斧地改革遗留的封建教育体制,扫除陈腐习气,以西方资本主义大学为模式,创立一个具有“学术思想自由”的最高学府。

同类推荐
  • 极度威胁

    极度威胁

    一本惊心动魄的纪实之作,亦是一本国际背景下弘扬正能量、塑造当代中国形象的大书。作为“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的英雄业迹实录。2014年3月,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中国选择坚定地与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共抗疫情。9月,中国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疫情最为严重塞拉利昂,他们在医疗第一线,也是生死第一线,面对极度威胁,和当地人民一起,稳定了疫情,迎来了转机。
  • 被遗忘的战士

    被遗忘的战士

    今年春节,辽宁省锦州市大岭村的蒋庆泉老汉接到北京老战友洪炉的电话,对方告诉他,“美国要再拍一部《英雄儿女》,想请你去开机仪式现场。”蒋老汉爽快地答应了这个邀约,甚至开始筹划,让正在上高中的孙女教自己几句“简单的英文”。但家里人有点担心这个83岁老人的健康。去年年底,一个电视编导专门带来一张电影《英雄儿女》的光碟为老人播放。片子刚放了几分钟,蒋老汉便开始不停地发抖,随后大喊着“不看,不能看”,冲出了屋门。在场的孙女惊慌失措地跑出去追爷爷。
  •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如果生活没有阳光,黑夜中依然会有风景,风景中依然会有星光,星光下依然会有小桥,小桥下依然会有渡船,渡船依然会扯起风帆到海角。还有心花,还有希望,这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阳光,黑夜中有我们的心灵,心灵中有不灭的阳光。《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精选《哲思》创刊十年以来最受读者欢迎,最具正能量的文字,霸气传递正能量:我们并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而应该在自身内心深处点燃能照亮旅途的阳光,不用点亮世界,能温暖自己欢愉四周就好。
  • 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

    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

    本书是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网络文学的论著。全书论题具有鲜明的前沿意识,研究方法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求真务实之作。
  •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本诗集是为了纪念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举办五周年而特别推出的,由诗歌的摆渡者—树才、孟强和余中先先生翻译,收录了法国当代诗人雅克·达拉斯等十四位诗人的优秀作品。诗集展现了法国诗歌的现代性音调,使读者在聆听、阅读和分享中传播诗歌在文字理解之外的美妙旋律。
热门推荐
  • 母校

    母校

    即使在正午阳光最烈的时候,这座位于公寓楼顶层的套房中仍然保持着与子夜时分别无二致的黑暗:位于屋顶天窗内侧的可调整遮光板已经全部放下,并被调节成了最深的黑色;镶嵌在墙壁上的落地玻璃窗则被镶满造型古典的金边人造丝绸窗帘遮挡得严严实实。房间里没有灯光,甚至连家用电器控制面板上的LED灯也被它们的主人刻意关掉了。唯一的光源,来自书桌上的那幅全息图像——以及凝固在光线中的那个男人。如果让一名来自摩尔根时代的人种学家分析这个男人的相貌,他多半会立即指出,这是一个最为标准的蒙古利亚人种男性个体。
  • 一个人也得下厨房

    一个人也得下厨房

    从来没进厨做过饭?恭喜!因为翻开这本书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被隐藏许久的超强烹饪能力!厨房里的十万个无厘头“为什么”,让你在好奇中成长为你调的料理高手!每一道熟悉的菜,都会给你不同的感受,每一道陌生的菜,保证你看了就会做!
  • 名人的金钱哲学

    名人的金钱哲学

    洞悉金钱哲学,我们方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处理好金钱与人生、财富与梦想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幸福,而又成功的人。
  • 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分四篇,“中医看癌症”、“癌症看中医”、“治癌有真经”、“草药好抗癌”,详细介绍了文正球医师运用中草药治疗癌症的临床经验和用药心得。
  •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谐噱录

    谐噱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皇上,多谢厚爱

    皇上,多谢厚爱

    “娘亲放心,若他是孝子,那么我便是孝孙!待百年之后娘亲必不会委屈了。”少年面目纯真,眸间却是透着丝丝狠戾。“既是如此,那我便助你又有何妨!”望着那妖媚身形,他心口微痛。“若是你我无缘,那我宁愿只是当初,不会有梅林相遇,而你必会万千宠爱于一身,不再有那些个顾虑。”那时他抱着冰冷的尸身,空洞的目光沉谧、似水。明知结果却还是飞蛾扑火,一句话平添几分尴尬。被拒绝的表白、禁忌的喜爱,无法在一起的事实,
  • 恶魔殿下的萌宝贝

    恶魔殿下的萌宝贝

    “粑粑(爸爸),抱抱~”水汪汪的蓝眸看着身边冷着脸的俊美男子。斜睨一眼,声音不冷不热,“找你妈去。”“麻麻(妈妈),抱抱~”再次对着另一边的女生放出星星眼,谁料,此女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找你爸去。”某只眨巴了两下眼睛,终于在爸妈的无视下放声大哭,接着,一股恶臭味就从宝宝的身上飘了出来……某女也忍无可忍,一气之下站起来,“林昊,我告诉你,他是你的私生子,以后少扯到我头上!”“唐糖糖,你个无赖女。”话音一顿,林昊幽蓝的眼眸里闪过一丝玩味,邪笑着向她扑去,“是不是你的孩子,今天晚上我们就知道了……”拜托两位,吵架也把孩纸的纸尿裤换了,OK?想搞暧昧,先把你家孩纸哄睡着了,OK?【可爱宝宝】撒娇、卖萌又打滚,恶魔爸妈无奈接招!
  • 在黑暗中遇见你

    在黑暗中遇见你

    在她最黑暗的一刻,他出现了。他帮她拜平所有困难,不想看到她伤心。他给她最好的,只为博她一笑。一天,她问他,为什么对她这么好。他说,因为是你。
  •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

    王夫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王夫之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