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0900000005

第5章 汉—南北朝时代名实观(2)

其次,关于名称的形成和社会作用,欧阳建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言尽意论》)“志”,思想。就是说,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没有名称,为了辨别不同的事物,表达人们的思想,必须有名称。这说明事物及其规律必须用名言概念来反映,由此而有名言的形成。欧阳建又说: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同上)“鉴”,照。“识”,知。“鉴识”,明晰认识。这段话阐发了名言的三种作用:一是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二是分别客观事物的不同品类;三是借以交流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对名言概念的认识和交流思想作用的充分肯定。

再次,强调名言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依赖关系,欧阳建说: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同上)“逐”,追随。就是说,名言要随着事物的不同而不同,要根据事物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这其间的关系犹如响之应于声,影之附于形,是不得相与为二的,即互相统一的。这是肯定事物的第一性,名言的第二性,是唯物主义观点。同时,欧阳建还从事物和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出发,看到了语言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肯定概念形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丰富性。这是一个新的辩证的见解。欧阳建由此而做出“言无不尽”的结论,从而把古代的名实观和认识论推向前进。但是,欧阳建没有肯定“言不尽意”说的合理因素,对名言作用的局限性,未曾言及,则是一个理论缺陷。

五、《尹文子》的形名“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的思想

《尹文子》相传为战国时代尹文著。尹文是宋钘的弟子,其思想和宋钘一致。今本《尹文子》,据学者考证可能是魏晋间人的伪托。《尹文子》对形名关系有比较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尹文子》认为正名是一种统治术,它说: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忘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人君有术,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有势,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专。(《尹文子·大道上》)正名是正名分,是使不同等级的人互不侵杂。只有正名,人君才能密用南面之术,夺势保位。进一步,《尹文子》还论证了形名的关系,它说: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圆白黑之实。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同上)名由形决定,名对形来说是第二性的。同时又要用名检验形。根据名来确定事,又用事来检验名。又说: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名也,名非形也(“然形非名也,名非形也”原作“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两个“正”字当是衍文,故删。);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同上)名是命名形的,形是对应名的。名由形决定,名不等于形,两者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别,所以不可相乱。同时,世界万物如果没有名称,就是混沌一片,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而名没有形与之相应,就是乖舛,所以两者又不可相无。应当说,这是对名与形关系的辩证理解。

六、竺道生的“忘象息言”说

佛教认为人生和世界都是空的,人应当超脱生死,从现实世俗社会解脱出来,觉悟成佛。佛教般若学说进一步认为,并没有真实的表象及其反映形式概念,宣传“无相”说。语言文字也是假的,语言文字只是佛进行教化的方便,表诠佛理的工具。对于佛经上的语言文字也绝不能执著粘滞。这也就是所谓“善权”(“权”,相对实而言,即方便。)。这说明佛教从根本上说是否认名言和客观实在的,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可谓是一种空名实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僧人视佛经为圣典,字字句句都是绝对真理,如同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这样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死守佛经文句的依语滞文的学风。这种学风支配了整个佛教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僧人竺道生,曾跟随般若学者鸠摩罗什学习多年,深得般若学“无相”、“善权”的玄奥,并吸取中国道家和玄学家的思维和语言,认为学习佛教绝不能执著佛经上的语言文字,竭力贬低语言文字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慧解”是探求佛道的根本方法,所谓慧解,就是“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比如捕了鱼就要忘却工具“筌”一样,只有一旦把握佛理就舍弃佛经的语言文字的人,才可以和他讲佛教的道理。强调学佛贵在具有忘言得意的晓解工夫。他阐发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同上)

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教者化之所因,束教则愚化。是以征名责实,惑于虚诞,求心应事,芒昧格言。(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并序》引,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这是说,形象是“意”、“理”的假相,语言是表达“理”的工具,佛教教义是众生借以开化的缘由;执著形象就是对“理”的迷惑,也就不能真正的“尽意”,固守执著教义就是愚昧的教化,也就不能真正的“入理”。这样,从名言去求真实,就是迷惑于虚妄荒诞,用以去求心的清静和应对万事,就是昧于以语言为准则。在道生看来,要入佛道,就应当不守滞于外象,不执著于语言。这也就是他的所谓“彻悟言外”与“象外之谈”。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竺道生否认形象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现实性,和王弼的“得意忘象忘言”说十分相近,同样是一种直觉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这种直觉主义理论是和竺道生本人的本体论相应的。竺道生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返迷归极,归极得本。(《大般涅槃经集解》第1卷引竺道生经题序,见《大正藏》,第37卷,377页。)

佛理常在其心,念之便至矣。(《注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见《大正藏》,第38卷,389页。)所谓成佛就是要返归于“理”体,这个“理”体实在心中,一念便可达到。竺道生正是为了追求、体认虚拟的本体,而宣传贬低乃至否定名言作用的直觉主义。

七、僧肇的“假名”论

东晋青年佛教哲学家僧肇,在批判中国佛教般若学各派时,强调万物都是不真的,所谓“不真”就是“假号”(“假名”),万物都只是人们命名的假号。佛教的智慧(般若)也是无名的。宣传既否认客观事物又否认语言概念的真实性的名实观。

(一)“诸法假号不真”

僧肇的“假名”说,是对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假名即空”说的继承和发挥。印度佛教内部有的派别认为事物作为概念是实有的,有的派别则简单地认为事物就是虚空、虚无的。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反对这些观点,指出了中观学说。他在所著《中论》中给“中观”下了一个定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观四谛品》)“法”,事物、现象。这是说,一切缘起的事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自性,“我说即是空”,“我说”,即以言说表现出来,这“空”是我言说中的“空”,因为事物本身无所谓空或不空;又一方面是一切事物都是“假名”。“假”,是“假施”、“施设”,即指概念的表示,而概念又通过语言文字(佛教也叫做“名言”)来表示。龙树认为对于一切缘起的事物,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施”(假有)。也就是说,缘起事物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的空。看到这两个方面,是为中道。这种看法也就叫做“中观”。中观的特点主要是把空和假名联系起来,强调假名才是空。

僧肇在《不真空论》一文中,集中阐述了“假名”说。他引《放光般若经》说:“诸法假号不真”(《肇论·不真空论》)。“诸法”,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只是虚假的称号,不是真实的存在。又说:“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同上)万物从来都是假号,都是不真实的。这里“不真”、“非真”,就是指假号。为什么说万物都是假名呢?名和实是什么关系呢?僧肇说: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同上)这是说,用物的名称概念加之于物,则凡被指名的都可以称为物;用物的名称加之于非物,则仍然不是物。也就是说,物不是由于有了物的名就符合于物之实,名也不是由于加给了物,就成为真实的。在僧肇看来名和实是没有关系的: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同上)这是说,物没有和名相当的实,名也没有反映物的功能,既然名实互不相当,可见名实都是空的,万物又怎样存在呢?这里僧肇抹杀了名词概念产生的客观基础,否定名词概念和客观事物的相符性、一致性,并进而以此否认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是完全错误的。

名言概念是对不同事物的区别,而僧肇认为万物是没有彼此分别的。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肇论·不真空论》)就是说,事物并无彼此分别,人们却要加以分别,而不同人的分别也不一样。僧肇认为,产生这种种彼此、有无、是非等分别的根源,在于众生的心,在于众生的妄想,他说: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肇论·答刘遗民书》)

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有无殊论,纷然交竟者也。(《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见《大正藏》,第38卷,372页。)“影响”,比喻虚假不真。“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同上书,377页。)。所谓有、无是心的影响,即心所产生的虚妄不真的概念。由此,语言、幻象也相应产生出来,为有、无所“攀缘”。众生由于心而产生有这个概念,又因为以有为有而产生了心。由于心的活动,以至是非有无纷争不休。僧肇认为“心者何也?惑相所生”(《注维摩诘经·弟子品》,见《大正藏》,第38卷,353页。)。心是被假相迷惑的结果。“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见《大正藏》,第38卷,377页。)内心的妄想,外界的万物,最终是虚空而无所得。僧肇认为“善调其心,不怀异想”(同上书,378页。),做到无心,才能悟解“万法同体,是非一致”(《注维摩诘经·菩萨品》,见《大正藏》,第38卷,363页。)这一根本取消万物、取消是非的般若“空”理。宇宙万物有其统一性,也有差别性,万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僧肇把客观事物的彼此差异说成是人们主观概念的差异,而概念的差异分别是人们的心妄想的结果,然后以所谓不真的概念否定事实的事物,否定概念所反映的物质世界的客观真实存在。

(二)“般若无名”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阐述了佛教智慧“般若”无名的思想,他说: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肇论·般若无知论》)这是说,般若的含义是既没有名称,也无从论说,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非实体,也非虚寂。虚寂不失其洞照,洞照不失其虚寂。它是无名的东西,所以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语言虽不能表达,但不通过语言又无从表达,无法传教。因此说,圣人(佛)终日讲说,实际上并没有说什么。他又说: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定慧”:佛教名词。“定”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观悟佛理,涤除情欲的心理条件。“慧”,佛教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定、慧是佛教徒修持的基本功夫,和戒(戒律,用以防非止恶)合称为“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内容。)之名?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肇论·答刘遗民书》)佛的智慧和真谛无相之理冥符一致,这种境界就是超出名言概念之外,不会有定慧的名称。如果定慧的名称是由“同无”的境界所产生,但一涉及名言概念,就不是“同无”了。如果由“同无”之外所加上的,这就说明定慧之名本来就不是圣智本身。这就是说,佛教的圣智、真谛、最高境界都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佛教的名词术语和全部教义都是借用语言的方便说法。虽然,佛教的名词概念并不都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而往往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但是僧肇从认识论角度否定言语、名称,也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八、《刘子新论》的“名实俱正”说

关于《刘子新论》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近人考证是北齐刘昼(刘昼:北齐学者。生卒年不详,终年五十二岁。详见《北齐书》卷四十四。)所作。该书对名实关系的论述颇有新见。

《刘子新论·审名第十六》篇说:言以绎理,理为言本。名以订实,实为名源。有理无言,则理不可明。有实无名,则实不可辨。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实由名辨,而名非实也。今信言以弃理,实非得理者也。信名而略实,非得实者也。故明者课言以寻理,不遗理而著言;执名以责实,不弃实而存名。然则言理兼通而名实俱正。……是以古人必慎传名,近审其词,远取诸理。不使名害于实,实隐于名。故名无所容其伪,实无所蔽其真,此之谓正名也。这段话对名实关系和正名的意义作了独特的解说,强调言理兼通,名实俱正,谓之正名。其要点有三:一是言的功用是演绎事理,没有语言,事理就不可能明白;名的功用是订正事物,没有名称概念,事物就不可能辨别清楚。二是言本于理,名源于实。言不就是理,名不就是实。人们不可信言而弃理,信名而略实。三是强调要使名无伪以不害实,实无蔽以不隐名,做到名实俱正。

《刘子新论》修正了道家的无名论,说: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崇学第五》)就是说,虽然至道无言,大象无形,但是不立言无以明白大道的理,不立象无以深察大象的奥妙。语言是阐明道而不是障碍对道的认识的。

《刘子新论》还强调要善于立名,它说:“名者,命之形也;言者,命之名也。形有巧拙,名有好丑,言有善恶。”(《鄙名第十七》)命形命名,直接关乎利害关系。“立名不善,而受其弊。”(同上)乱用名会带来灾祸,它说:“昔有贫人命其狗曰‘富’,命其子曰‘乐’。方祭而狗入于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祸。其子后死,哭之曰‘乐’,而不自悲也!”(《鄙名第十七》)强调要重视审名、正名。不过所举的例子不仅夸大了名的作用,而且带有神秘的色彩,是不科学的。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道家思想的千年不衰在于它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取得了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然而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庄子》都太过玄妙深奥,艰涩难懂。本书将《道德经》和《庄子》辑录在一起,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从生死、机心、名利、养生、自由等几个方面,以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希望以此来安顿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欲、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大家的生命质量。
  • 特别清凉

    特别清凉

    本书从作者雪漠的作品中精选一些具有励志作用的名言警句分类编排,并配以书法和绘画小品,内容包括认识生命、认识自心、了解生命人生的真相,保持心灵的纯洁,不执着于个人得失,超越个人的局限等方面。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清代学术源流

    清代学术源流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学术发展的源流嬗变,而且对学术演进与世运变迁、政治文化导向等之间的密切联系,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做了深入阐释。总之,这是一部功底扎实、内容丰厚、史论结合、视野开阔、多维创新的重要清代学术史著作。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热门推荐
  • 说话艺术模板

    说话艺术模板

    本书就是为人们在提高说话水平方面提供一种有资可鉴、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基本套路,基本模式和基本方法。一个说话讲究艺术的人,常常是说理切、举事赅、择辞精、喻世明;轻重有度、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游刃有空间;可陶冶他人之情操,也可为济世之良药;可以体现个人的雄才大略,更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因而。一个人能否把握说话的艺术,对其人生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
  • 天地我逍遥

    天地我逍遥

    人族八大至尊之一,孤独至尊苏不邪在意外陨落,十年后天阳帝国君家少年突然觉醒记忆,发现自己就是孤独至尊苏不邪。从此以君不凡之名与当世无数天才相争锋,逐渐超越前世巅峰。
  • 镜像

    镜像

    “你要再不听话,老子嘣了你!”一个人恶狠狠地对她说。说话间,一支乌黑的手枪枪管顶着她的太阳穴。面对威胁,生死攸关的她毫不示弱,犹当这支手枪是玩具。甚至,她也用同样的一支手枪指着对方的太阳穴,向对方说着同样威胁的话。表情同样恶狠狠的……镜像。欢乐与痛苦,皆是自娱自乐。一张白纸,不着点墨,最好绘画。它可以晨露晚霞天高云淡;也可以江南烟雨朱颜玉面。
  • 归零的智慧:禅的激情与顿悟

    归零的智慧:禅的激情与顿悟

    归零,是真正的大智慧。归零,不仅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方法,一种修证行愿的方法,一种获得智慧的方法。归零可以达道,达道以后还须归零。归零才可以心处常态、心处自在,这时才是我们的身体能量转变为大脑能量的时候,这时才是具足智慧能量的时刻。归零应该成为人生的一种常态。隻有保持归零的人,保持平常心的人,才能处变不惊,宠辱不惊,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去创新,才能保持一颗天真浪漫的心态去享受人生的分分秒秒。
  •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让你释放情感的心灵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释放情感的心灵故事(智慧背囊16本)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生活中,会经历喜怒哀乐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果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雨季会变为晴天;如果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晴天会变为雨季。但是,任何的人,无论雨季或者晴天,心中的情感都需要最真实的释放、解脱。本书汇集了最感人至深的几百个情感故事,以引人共鸣的心灵物语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故事中得到释放、领悟、受益,更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开创生活。
  • 豪门总裁藏1

    豪门总裁藏1

    A市风雨交加的夜晚。“老公我肚子疼快点叫医生,应该是快要生了。”欧阳宏烨正打电话……
  • 许你,倾国倾城

    许你,倾国倾城

    落魄千金风光不再,在某个纨绔子弟的“暴政”下,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杀出一条血路……TopModel冠军,国际知名设计师,到创立自己的品牌公司……那是不在话下。正当她以为自己可以“君临天下”之时,一个晚上,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她还来不及轰他出门,此人却厚颜无耻的说:“女王陛下,为你我江山都双手奉上了,现在无处安身,你行行好,收留我好么?”“……”“我不同意。”一个低沉感性的声音在身后响起。“……”“……”绝对情节紧凑,有血有肉的爽文。(完本书《再见,乔先生》轰轰烈烈,情节起伏大,集甜虐宠于一身,还有脑补知识。欢迎读者宝宝们路过坐一坐。么么哒!)
  • 妃你不可:至尊殿下深深宠

    妃你不可:至尊殿下深深宠

    一不小心来到了齐国,又一不小心的遇上了北齐第一帅哥高长恭,大摇大摆的住进了兰陵王府。不过她可不能白吃白喝,所以她找到了在齐国的第一份工作,红娘!呦,这不是小衍嘛,今天来找本姑娘所为何事?你不是认识如雪吗,所以想请你帮个忙;呦,斛律将军今天怎么有空来看我?你不是认识蓉儿吗,想请你帮个忙···红娘这个工作,真是一本万利啊,正当她数钱数到手软的时候,却发现这北齐第一帅哥最近总是黑着脸,这是怎么啦?问他还傲娇的不说,那就只能哄哄啦,谁让咱吃别人的,喝别人的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活宝娘子古灵精【全本】

    活宝娘子古灵精【全本】

    童小小,死里逃生穿越到华隆国,好不容易捡回来的这条命,她只想踏踏实实地低调生活,怎奈天生的光芒难以掩去,被一干人等扰的不得清净。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为了图省事就随便找个人嫁了啊。赵蓝少,原本只是想为不成器的妹妹请个“家教”,结果却找回来这么个活宝,古灵精怪。既然这样,那就直接绑回家当娘子好好调教。想逃?没门儿。天涯海角也要定你。————————————————————正文《活宝娘子古灵精》1-315番外Ⅰ:抢个郡主来压寨【赵蓝娘VS成嗣】316-322番外Ⅱ:水漫君心思无痕【元沧水VS然景】323-329番外Ⅲ:天涯海角追定你【云珠VS赵蓝昭】330-335番外Ⅳ:杨柳依依慕冷秋【柳艳VS穆冷秋】336-344番外Ⅴ:巨星的活宝娘子【童小小VS蓝少】345-347————————————————————蒙蒙的新文《华丽前妻:撞上首席下堂夫》http://m.wkkk.net/a/211107/希望大家继续捧场——本文从去年12月中开始,一直到今年的4月末,终于到了完结的时刻,看着刷刷上涨的字数,看到越来越多人的收藏支持,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在这里谢谢同学们的支持鼓励!蒙蒙会继续用更好的新文来回报大家。感动&激动————————————已开新文穿越《契约太子妃》http://m.wkkk.net/a/217542/简介玄骆:丫头,你想要如意珠?默语:那又如何?难道你送给我?玄骆: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我有个条件。默语:虾米?玄骆:从了我,做我的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