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94800000002

第2章 二十个站台

有一阵子,我常常在晚间坐地铁,横穿当代的北京城。在末班车上,我感到疲惫,仿佛自己所坐的小小位置,正好嵌在冬日最深的地方。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舒伯特的曲子《冬之旅》,因为自己正好身处一次旅行。北京地理是一个宏大的形象,由于每日生活在它的内部,我从幼时构建起来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发生了变化。我得以常常进行这种短途旅行,这在幼时的经验里是难以设想的。而接下来的时刻,我将去注视车厢里的人们,他们大多和我一样面露倦容。

我成长在安徽南部的一个小镇,晚上十点之后,大人们就会催促孩子入睡。现在我回想那些夜晚,小镇的街道上空空荡荡,偶尔有汽车穿行而过,假如有什么夜间旅行的话,那只能是“肉桂色铺子”式的幻想。假如童年的自己来观看现在的生活,那么它一定是光怪陆离的。但它可能在什么时候暗暗地吸引了我。夜晚时间进入公共生活,可能是今天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特点。今天在北京,我和友人们的聚会大多在夜晚,而散场一般在末班地铁之前。

我意识到,地铁是一种典型的当代经验。现在是2015年10月,最近一个月以来,地铁6号线的屏幕上一直在反复播放阅兵仪式的录像。然而有趣的是,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这班列车里的广播只是用来报站的。于是,在这条横贯北京的线路上,哑剧在每一天都会上千次地重演。

他们会毫不在乎地继续播放录像。它不会察觉我的凝视,也不会畏惧观众的漠然。间或地,屏幕信号出现中断,画面变得残缺。我偶然地想起近期读过的王炜的诗剧《韩非与李斯》。我记得自己在阅读中存有一个疑惑,剧本中设置了一个背景,“一幅整墙投影屏幕,时不时有电视无信号状态的雪花屏和噪音”,初读了全诗之后,我想知道这个电子屏幕作为道具,是否象征着什么?我曾为此去询问了作者本人,但他没有给我确定的回答。然而在此时,我突然理解了他的语境。

王炜为《韩非与李斯》的上演写了这样的宣传语:“何为首都?何为同时代人?”这样的思索同样出现在他为陆帕的戏剧《伐木》所写的评论中。在这两个文本中,他或许触摸到了某个房间台灯的开关。那篇评论里写道:“一个同时代人因为死亡成为我们惯性的一个暂时打断和干预者,不论她是乔安娜,还是马雁。……”我意识到,北京——是一座废墟,而王炜——经历过一场地震。

“并不需要那么多才能。这也是又一轮年轻人来到首都而诸公并不感到嫉妒和害怕的原因。为什么要嫉妒和害怕他们?他们明天就会衰老。持久的是政权而不是人。”【注:引自王炜的诗剧《韩非和李斯》。】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买了一本马雁诗集。我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是在她去世之后不久;而来到北京之后,我数次听到关于她的故事和传闻。这本诗集里出现了她部分友人的名字,他们仍然全部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也见过其中的一些人。我明白,自己和马雁仍然分享着同一个时代。

但这个时代终究在地震中被摇晃过;马雁之死作为一场友人们之间的“地震”,也许只是某种圆形涟漪边缘的一次余波。我们不妨抬起头来,看看我们的公共生活空间,几十年来沧海桑田式的巨大改变,也许并不亚于唐山和汶川的可怕震动。那两次地震把1949年之后的中国历史,分成了两个可见的阶段。按照约定俗成,1949年之后的任何中国写作者,都和我分享着同一个“当代”。这种划分方式虽然终究将被抛弃,但也是通往某种永恒的权宜之计。现在这个“当代”的开端,就伴随着传统秩序的撕裂。

那么,“当代”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想想这个词的字面含义:每一个曾经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如果说出它,那么这个词就紧紧地附着在他的身体和灵魂周围;比如,策兰曾在镜子中间瞥见星期天。因此,时间的线性反而在这个词上消失了;另一种维度转而呈现出来,如同阿甘本所说:“同时代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附着于时代的那种联系。”

我可能在自己的一首诗《盐柱》里触碰到这个概念:“当你回头探望的时候,你就凝固了,像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这个时代,紧紧地悬在绳索的末端,我们生活在这里,双脚踩着时间的最底层。”思想就是脚面与底层发生接触的过程,仿佛我们处在一个快速下降的封闭电梯里,我们脚下的那个横截面就是“当代”。而我必须追溯到卡夫卡,他在《猎人格拉胡斯》的结尾写道:“我现在在这儿,除此一无所知,除此一无所能。我的小船没有舵,只能随着吹向死亡最底层的风行驶。”

肯定有某个你已经预感到的人,等待在时间的终点。我还记得自己初读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时的感受,在读到巨人认出小男孩就是基督的时候,不由得流下眼泪。在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中,王尔德的小男孩又化身为一个铸纽扣的人——我们的灵魂等待着成为一颗纽扣。在漫长的时日里,基督和死神的面貌竟然变得混淆。基督教设定了最终的审判,这个终结正全神贯注地看着我们,并且使得历史像人一样终有一死。历史本来也是轮回状的,但基督教也许召唤出了它的进化。

诗人杨键在一次访谈中说:“西方的20世纪已经完成了,我们的20世纪还没开始,许多清理工作还没开始,我们还在毁坏的恶果里。”显然,他并不承认现有的关于本国历史的解释,那种解释无意间承袭了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通俗历史观;按照它的看法,现在比过去好,未来将比现在更好。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中国的20世纪中叶,但如果翻看文学史,会发现那几乎是一块荒芜之地;而这并不是因为那时的作家没有才华。

“在一棵老梧桐树下飘来一阵炖草药的香味,我知道,这是我的祖国。夜里将会有人把药罐摔碎在路中央,我知道,我的祖国将会从药罐里流出。”【注:引自杨键的诗《在东梁山远眺》。】

来到北京之后,我开始关注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作家。周作人和沈从文令我极为感兴趣,我认识到,他们写作的年代比1950—70年代更接近于今天。我分别去寻访过他们的故居,并且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生活在何种力量下,呈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有一次,我在旅途上随身带了本鲁迅小说选。我随意地翻到了《孔乙己》和《药》,读完后不禁眼眶湿润。这是少年时期语文书上的课文,十几年后重读,我明白自己在时间中初次理解了他。我重新把鲁迅当成我们当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形象在我成年之后再次降临。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时至今日仍然是有效的。

文学与政治是两回事。但是,两者却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走在北京胡同边上的老街区,一些光从低矮的窗口倾斜出来,我有一种错觉,感到这种景象一百年来从未变过。假如我们回到那里呢?想一想回到故乡的迅哥儿,在辨认之后,发现眼前的闰土已经变得欢喜、凄凉而恭敬。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与其说德语是冰,汉语是炭,不如说现在是冰,过去是炭,相煎于你的肺腑。中国在变!我们全都在惨烈的迁徙中视回忆为退化,视怀旧为绝症……”【注:引自朱朱的诗《隐形人——悼张枣》。】

在朱朱悼念张枣的诗中,他同样说,过去与现在相互煎熬。每一个年代像一条飘带,层层叠叠,几个醒目的年份将它们隔离开来,它们被“厚障壁”隔开。人们在年代之间迁徙的时候,冷漠的天使悄然调整了时间的惯性秩序。

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在去年,诗人刘立杆为朱朱写了一篇精彩的评论《岬角》,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像一张拍立得相片,笼罩了1990年代独有的色彩和光。在回忆了他们的青年时代和“夏日南京的屋顶”之后,刘立杆说,“我的疑惑仅仅是,在招魂术和想象力的篡改之间,历史和传统将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身处其中的巨变,进入一场‘内在的流亡’?”这样的语调令人想起汉学家何伟为陈梦家写的文章,还有布罗茨基为他的童年而写的回忆;或许也因为,这几篇文章被我同时读到。对于这些写作者来说,修辞与语境根本无法剥离。

确实“中国在变”。这就像一个巨大而古旧的磨盘——我曾在外婆家见过,在二十年前的乡村——当我们稍微分心的时刻,它就开始转动。然而,这个磨盘同样也在循环。1940年代,沈从文先生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常”与“变”。在中篇小说《雪晴》里,沈从文勾勒了一个轮回,在十五年之间,母亲和女儿陷入了类似的处境。然而他们的命运已经有轻微的变化:“巧秀已经逃走半个月,巧秀的妈颈悬石磨沉在溪口长潭中已十五年。”

变动简直从未停止过,轮回也总是在定时地显现。昔日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回忆录里提到南京时说:“国内每有重大战事,南京必定要遭一场浩劫,每经一次战祸,它的精华也就失去大半。战事结束,和平重临,南京又会在废墟上重建,恢复旧日的光辉。”在更早的一次朝代更迭中,我们的文学经典里留下了这样的句子:“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我不得不告诫自己,这正是刘立杆的那座有着夏日屋顶的城市,这一切,正如另一位更加年轻的江南诗人叶丹所说的“花园变貌”:

“我梦见变硬的麦芒刺破水泥来到我们中间,像个亡人从灰烬之中站起。”【注:引自叶丹的诗《花园变貌记》。】

叶丹知道,亡国的楚人仍然住在这个被水泥覆盖的花园里,或者说,直接地住在他的体内。在另一首为明朝人傅岩所写的诗中,他又写到,“我们的不幸在于历史总抄袭残酷的章节……你急切地冲入一朵来不及完成的雨滴中,那里正预演国王的葬礼”。这样的诗句可以用来对比年轻的曼德尔施塔姆,后者的那句“一切古已有之,一切又将重复,只有相认的瞬间才算甜蜜”,我们已经十分熟悉。叶丹瞻望的楚国和南明,正如摆在曼德尔施塔姆心中相同位置的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

我不经意地再次陷入了文本之网。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的心灵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成为同时代人,意味着从某个地方开始逐级堕落,或者艰难地提升。我们的文本被巨大的力量撕开了口子,事件涌入进来;但这样的事件也渐渐归顺于心灵的秩序。因此时间成为点状的事物,犹如水位降低的溪水中露出一块块石头。你踩踏着它们,可以便捷地去到对岸。我们需要去互相理解对方的语境。

米沃什在诗歌中说,“二十个世纪好像二十个日子”。而在夜间回家的路上,我模糊地想象,二十个世纪好像二十个站台。

2015年10月18日初稿

2016年6月4日定稿

同类推荐
  • 水云: 沈从文散文

    水云: 沈从文散文

    本书为沈从文散文集,选篇均以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与故土情结为背景。沈从文是在沅水上毕的业,数次在沅水上走走停停,记下途中所见、所感。所选散文有作者《湘西往事》中的回忆、《湘行散记》中的写意,也有水云流动的四处风景和从文长居城市后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散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对水这一审美意象的眷恋,也可以体会到虽然离乡多年,但深刻于作者骨血中的、对故土无法割舍的情结。
  •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生前脍炙人口的诗作。将一个才华横溢、感情细腻、文学造诣高超的民国文艺青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本书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这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本书将大量实用关怀技巧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把“高龄老人关怀”这一涉及每个家庭的艰难事情变成了“人人皆可做好”的事情,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教科书般的关怀宝典。
  • 为世界开一朵花

    为世界开一朵花

    有这样18位女子,她们身处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她们有着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人生,她们是全世界最耀眼的18位女神,她们是女作家、女演员、女音乐家、女画家、女舞蹈家、女政治家……萨冈、香奈儿、波伏娃、赫本、杜拉斯、弗里达、戴安娜、琵雅芙、阿加莎、邓肯、贝隆夫人……她们都有着令人羡慕的传奇人生,都是各自时代里的璀璨符号,但当剥去一层层神秘光环后,她们也有着同你我一样的心酸和脆弱、焦虑和无奈。每个女神都活得不容易,在人生困境中的用心经营锻造了她们独一无二的质感。看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生活。愿你我能从这些顶级女神的身上,领悟某些人生真谛,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做一个自信、独立而快乐的质感女人。
热门推荐
  • 极至影录传

    极至影录传

    人生说白了就是你还活着,那些无知的生命们,那些无知的岁月,过往云烟的历史与现在等待你的又是什么。来吧!为了让世间万物知道自己还活着,存在着,“变强,成为最强”亦为了更强。
  • 最伟大的励志书

    最伟大的励志书

    人生离不开故事,生活更少不了故事。不同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总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故事中的智慧让我们瞬间开悟,故事中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人生。本书是一部用故事鼓舞人心、奋发向上的著作。希望您轻松的阅读当中,为自己点燃了一盏心灵的明灯。
  • 逆世神尊

    逆世神尊

    华夏王牌特工意外穿越到了修真大陆,凭借着强大的秘籍和坚韧的心性一路高歌,最后踏上巅峰……
  • 这里曾经是汉朝2

    这里曾经是汉朝2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二部,书中从刘邦诛杀彭越写起,到汉朝两大外戚窦婴与田蚡相斗至死为止。刘邦崩后,吕雉趁势而起,扶持吕氏外戚,危及刘氏天下。在此关键时刻,谋士陆贾向权臣陈平献计,联合武将周勃,准备伺机而动。果然,吕雉一死,汉朝群臣及刘氏诸侯,合力诛吕。在这场纷乱的权争之中,守柔的代王刘恒成了最大赢家。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所谓的盛世“文景之治”,在流血的战斗中冉冉升起。
  • 人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人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人生,是一次充满诱惑之旅,每迈一步,诱惑如影随形。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必须战胜诱惑,而战胜诱惑,注定要忍受寂寞。在寂寞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独自享受自在和轻松,心不被物欲所役,身不为世俗所驱,让人格升华,让情感净化,让心田润泽,你就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 科幻世界(2011年6月)

    科幻世界(2011年6月)

    《科幻世界》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之一。科幻世界杂志社不定期地推出《星云》,以刊登一些优秀原创中长篇科幻小说;此外,还与多家出版社策划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游戏科幻小说”和“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选”等。
  • 食界传说

    食界传说

    有一个少年名叫锅净,他每顿饭都要吃一大锅,吃完后还把锅洗得干干净净。有一个帅锅叫拎壶冲,他爱喝酒,一天到晚拎着个酒葫芦摇摇晃晃往前冲。有一个姑娘穿红衣,经常拿着平底锅追打拎壶冲,她不是红太狼,她叫椒香……
  • 刁蛮御妻:王爷,笑一个

    刁蛮御妻:王爷,笑一个

    她是本世纪的跆拳道教练,却意外穿越到古代,嫁给了多情又冷冷的王爷成了王妃,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爱上他。他身为尊贵的王爷却危机四伏,还被迫娶了她,他憎恨她想杀了她,他说他永远都厌恶她……会是这样吗?
  • 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

    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气血生成就会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就得不到正常的滋养,而出现“枯萎”现象,接着就会百病滋生。《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从体质、饮食、经络、运动、日常细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养脾胃的各种方案,以及常见脾胃病的对症防治与调养方法。三分治,七分养,养好脾胃身体才健康。一书在手,养生保健,健康无忧。
  • 东宫·2017版(全二册)

    东宫·2017版(全二册)

    匪我思存再现一场盛世王朝的爱情记忆:比皇宫更危险的地方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她,本是西凉国的九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为和亲踏上了中原之路。他,乃是当今的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储君,因为政治联姻不得已迎娶了异域公主。他有自己的宠妃。她有自己的生活,偷溜出宫拦惊马、打恶少、追小偷、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兼且喝酒、逛窑子。本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然而东宫之中权位的争夺、无端的是非、暗藏的杀机,却将她一步一步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