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600000005

第5章 三晋大地话苍茫(1)

◎走西口的无奈与机遇

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空,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他们几乎都没有多少文化,却向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人生哲学和历史观念,提供了不能忽视的材料。

——《抱愧山西》

一曲荡气回肠的古老山西民歌《走西口》,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不但山西人会唱这首歌,山西附近的陕西、内蒙,甚至再远一些的青海、宁夏、甘肃也有很多人会唱。为何这首民歌传播如此之广?为何这首歌如此哀伤离愁?这就不得不扯出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这段历史囊括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而这些人的命运又多多少少都会和那个叫“西口”的地方有所牵连。

万里长城九重关,到底哪里是西口?最初的西口,其实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位于内蒙古和山西的交界——右玉县,当时的名字叫“杀虎口”。《清史稿》中也有记载,称杀虎口为“西口”。在民间杀虎口还有“小北京”的称呼。

杀虎口关楼于春秋战国时期建成,最初名为参合径,唐时叫做白狼关,宋时又改为牙狼关,明代时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侵略,又改称杀胡口。时至今日,它已历经了千年风雨,仍不改巍然本色,沉默地记载着沧海桑田、烽火连城、金戈铁马、成败兴衰……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归来,路过杀胡口,为了缓解蒙汉矛盾,他特意将“胡”字改为“虎”字,“杀虎口”这个名字也就由此诞生。从此,杀虎口狼烟不再,关门开放,摇身一变为晋蒙文化交流和山西移民的大通道以及商业往来的集散地。

在明朝,为了防止蒙古铁骑南下侵略,这里曾驻扎着大量的军队。在明朝和蒙古部族的关系缓和以后,它就变为双方往来贸易的市场了。走西口,大约由明代中期开始,大概在清朝末年结束,而走西口的高潮出现在了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口流动量是最大的。走西口总共持续了近三百年,具体说来走西口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为当时的山西,人口较多,导致生活困难,所以人们不得不外迁谋取生路;二是一部分人为了适应内蒙边防的需要,走西口去发展商业,开展贸易,后来更是发展成了票号。所以走西口的本质,其实是中国移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山西的雁北地区地处晋西北高原,人口较多,土地贫瘠,生活比较困难。在当地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当时之寒苦可见一斑。明末清初,长城北部是人烟稀少的沙漠荒原,南部中原又连年干旱,频发饥荒,无数山西难民只得背井离乡“走西口”。于是山西人口外迁,来到塞北沙漠垦荒谋生。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河曲县,地处晋西北高原黄河大拐弯处,是当时走西口最为重要的码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农民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远赴绥远、察哈尔等地,即今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遥远的地区开荒、拉骆驼、做小生意、挖煤。据考证,明末清初,定居于归绥地区的人口中,七成都是来自山西的移民,并且在当地形成了很多以山西地名来命名的村落。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均出兵平定过西北叛乱,杀虎口也因此成为了战争的后勤基地,用以供应大军粮草。自1690年开始,通往杀虎口的道路变得活跃起来。走在这条路上的,除了一批批奔赴前线的将士外,还有随军前进的商人。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八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战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粮的供应,可是战场远在草原,和后勤基地相隔万里,其间的运输路线既要跨越沙漠,又要横穿草原,以当时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来进行运输的交通条件是极难保证粮草供给的,而且花销也过于巨大。就在朝廷对这件事感到十分为难之际,占据地利因素的山西商人范毓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主动请缨跟随大部队前进,为军队挑担运送粮草和补给,这也为成千上万正因生计发愁的山西农民提供了另一条生路,他们纷纷离开故乡,就此开启了大规模的“走西口”历史。

战争结束之后,这里成为山西人进入西北地区的门户。由于来往的客商非常多,甚至造成了这个地方一度的商业繁荣。杀虎口的历史变迁,其实可以看成是明、清两朝时山西历史的缩影。如果从整个中国的角度审视山西,我们就会看到,山西北邻蒙古草原,南邻中原腹地。蒙古牧民需要中原农民纺的布、种的茶来满足生活所需,而中原的农民也需要蒙古牧民养的马、放的牛来耕地。这种双方向的相互需要,势必会形成商业往来。如果这种商业往来因为人为的原因而中断,那就只能通过战争这种形式来解决。在这里,山西的地理位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将朝廷的统治中心和西北边疆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门户。在这样一个大形势之下,走西口的那些人就有了方向。

穷,就是走西口的原因。“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唯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当山西这片土地负荷不了它的子民时,人们就只能走出去,于是,《走西口》这首民歌就在村头、路边唱了起来。这首歌的内容是妻子送别丈夫、少女告别情郎时说的一些家常话。因为分别过后,相聚之日或许遥遥无期,所以自然要多叮嘱一些,生怕漏下了什么。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这是说民歌的地域性很强。那么为什么西北有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唱《走西口》呢?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有很多山西人曾来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一久,当地人自然也就学会了。《走西口》反映了当时的山西、陕西一带穷苦的劳动人民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到河套、包头一带谋生的情形。

余秋雨先生在谈论到晋商时说“山西商人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的远行者”,再舍不得走,也得咬牙往前走,因为他们心里还想着有朝一日要再走回来。有些人后来真的回来了,或许是因为岁数大了,或许是回来接走母亲和妻子,当然,也有些人再也没能回来。但是,还是有更多的后来人加入到“走西口”的队伍中。想不到,一首民歌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如此厚重的历史,竟然包含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直到今天,他们的子孙还在继续着“走西口”。

晋商走西口的好处之一就是促进了北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使其和中原经济实现一体化。北部地区人口剧增,并形成商业中心。“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说的就是晋商对开发包头起到的推动作用。作为今天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包头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然而如果向前追溯一百多年的话,我们会发现这里不过是一个名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包头人说,正是因为山西人来这里做生意,才一点点地搭建起了今天包头城的雏形。复盛公就是一百多年前一户姓乔的晋商在包头开的商号的名称。

“走西口”还产生了一大批富晋大户,除了蒲州的王崇古、张四维家族外,还有如今被广为熟知的山西乔家、曹家、渠家等富商。山西祁县人史大学、张杰和太谷人王相卿创建的大盛魁一直繁荣到清末。在关东贸易中发展起来的以范家为代表的八大家,是清代有名的皇商。因走西口而富起来的山西人数不胜数,山西也成为明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首富。

今天的杀虎口,已经很难看到上百年的老房子了,青壮劳力大都外出谋生,全村只剩下五六百人,街道上显得冷冷清清。杀虎口前的西口古道,仍可见到深深的车辙,当年的故事就安静地沉睡在车辙里。湛蓝的晴空下,土黄色的杀虎堡残墙仍旧屹立在那里,不言不语。

◎三晋山水三晋人

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开大局面,往往出自于结队成帮的群体行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个人冒险。

——《抱愧山西》

同类推荐
  • 洞庭之上

    洞庭之上

    这个数以万计的候鸟家族们,从西伯利亚、从日本等地迁徙而来。冬季的洞庭湖裸露出来的湿地,无疑成了它们度假的乐园。它们热爱这个冬天里的春天,才从遥远的国度翩翩飞来,年复一年。途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它们用飞翔的姿势写诗,发表在天空的纸张上,所到之处,留下不止一路的鸟语声,还有人类惊喜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去翻译和阅读大自然如此美妙的诗篇!人类为俗世所累的心情,刹那间得到释放。这些年来,我时常迷恋洞庭湖的这块湿地,放牧被世俗压抑的心灵,把自己还原成自然人。我喜欢像牛羊一样欢喜这里,像鸟儿一样沉湎这里。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

    该书阐述了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 忧患

    忧患

    本书对《易经》中著名的忧患九卦——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进行了透彻的解析:“履”为脚踏实地历练工作能力;“谦”为低调行事,化解纷争;“损”为理性调节,精打细算,终于获益;“困”为遭遇困难不改其志;“井”为研发创新,大获成功;“巽”为灵活权变,主导一切。作者详解忧患九卦,阐述消解世事迷津、转换人生成败之道,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庄敬自强,提高修养,历艰难困苦,终玉汝于成。
热门推荐
  • 那些关于时光的事

    那些关于时光的事

    大鱼文化&女报时尚联合重点打造近年来流行的短篇故事集;单篇大V推送近10万阅读量,读者疯狂转发朋友圈;20个让你眼睛下雨的故事,20种不同的心碎与成全;爱情有千百种样子,刻骨铭心的是你的名字。
  • 浩劫之书

    浩劫之书

    《浩劫之书:马雷沙尔无神论著作选择》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对欧洲近代哲学和法国大革命史、法国大革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有一定文化程度,希望整束精神的读者。马雷沙尔,法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哲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投入巴贝夫阵营,也是雅各宾派党人,是《平等派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的著作以揭露专制主义,批判社会不公平现象为主,用唯物主义观点反驳上帝和教会。
  • 寂寞烟花梦一朵

    寂寞烟花梦一朵

    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本书就为你全景展现陆小曼烟花般灿烂辉煌的爱情诗篇和充满争议的一生。
  • 牵手二十年

    牵手二十年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在四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所以对“知青文学”读起来津津有味,其实并不懂得那未知的另一个世界的事。不过那时还是大集体,温饱没有解决,干活的大人都饿着肚子,像我们这些吃闲饭的孩子就更饿着一点,碗里盛的多少总是从父亲、大哥、二哥、三哥、我、母亲排下来,母亲总是喝着很稀的粥,喝得香香的。由于这是母亲的安排,我倒没有什么怨言,就这样半饱不饱地出去玩。那时候计划生育很松,好像没那概念,不像现在大人们把孩子看得金贵。那时候的孩子像猫或狗的崽子。一窝窝的,轻贱得很。
  • 无光之月

    无光之月

    酒馆的一隅。害羞的女剑士躲在角落里擦拭心爱的巨剑,冷漠的精灵法师指尖跳动着闪烁的电弧。半人半鹿的黑发林精奏响森林的旋律,热辣的亡灵法师扭动腰肢,和召唤骷髅一起在乐声中翩翩起舞。半身人趴在桌上,懒洋洋的用一叠小银币搭着积木,一双精光闪闪的小眼睛,却在每个人腰间的钱袋上巡视,壮硕的矮人一脚踩在桌子上,举着手里的麦酒,大声吼着谁也听不懂的矮人歌谣。无光之月的凝望下,夜色安宁祥和。这,就是一切开始的地方,这,就是剑与魔法的故事。
  • 重生之超神保安

    重生之超神保安

    本是一个绝世杀手却无奈只能做一个小区保安小区保安又如何?我依然可以站在世界的巅峰!
  • 捡个千年僵尸做宠物

    捡个千年僵尸做宠物

    一路盗墓,却碰到公主诈尸,诈尸不算,还一路追杀她。在逃亡的路上,还碰到了人皮怪物,又遇到了一个千年的僵尸,要不要这样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听雪楼合集(共3册)

    听雪楼合集(共3册)

    手持血薇剑的舒靖容和手握夕影刀的萧忆情,乃是人中龙凤。在血雨腥风的疯狂岁月里,他们征战武林,所向披靡。曲折的命运令他们笃信残忍冷酷才是江湖生存之道。他们可以让各路豪强俯首称臣,却无法阻止内心的爱恨与猜忌不断膨胀。或许,只有刀兵相见后一同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他们才肯放下心中的戒备。舒靖容在恶劣的环境下倔强地成长,风霜不侵,雨雪不折。然而,最终在心魔的肆虐下夭折,走向毁灭。萧忆情在血雨腥风中磨练,刀剑相伴,残忍暴虐。然而,却甘愿为了她承担一切责难,葬送前程。这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已如渐渐消逝的体温一般,一去不返。这个江湖寂寞如雪,所有的少年在出生时便已苍老。
  • 五星饭店

    五星饭店

    潘玉龙凭借实力考入知名五星饭店——万乘大酒店。恰在此时,刚刚失去了父亲的韩国时代公司法定继承人金至爱为了躲避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和家庭财产继承纠纷入住了万乘大酒店。一个阳差阳错,潘玉龙成了金至爱的贴身管家,负责她在酒店的一切生活。涉世不深又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的金至爱在唯一的亲信被对手陷害之后,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潘玉龙身上,潘玉龙被卷入了一场异常残酷的帮派与利益的斗争之中……
  • 魔女无双:仙帝欺上心

    魔女无双:仙帝欺上心

    何子稚快要病死的时候伟大的魔王降临了虽然代价是成魔,但她病好了,重生了走出了小山村,过上富裕的生活结识了众多朋友,遇到了明国仙帝明怀,收获了爱情只是,在完美的夜色下,他总跟她说:“我唯一的志向就是杀尽天下所有的魔,还世界一片净土。”而何子稚对明怀最长情的告白大概就是:“即便你要杀我,我也舍不得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