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000000005

第5章 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5)

那种虚脱,那种老人脸上才有的虚脱和枯竭,是一夜间人生被洗劫一空的结果。

想想吧,11月24日,那一天我们在干什么?早忘了。然而他们在告别。向生命,向世间,向最舍不得撒手的人寰,向最亲密的事物告别。那是怎样残酷的仪式!怎样使尽全力的最后一次眺望!最后一滴声音!

想想吧,那对年轻的灵魂曾怎样在电波中紧紧相拥,不愿撒手,不愿被近在咫尺的海水隔开……那被生生劈作两瓣的一朵花!

这是死亡情景,还是爱情情景?

那一刻,时间定格了,凝固了。生活从此永远改变。

290,一个多么抽象和无动于衷的数字。我不愿以这样一个没有体温的符号记忆这次海难。我只是攥紧手中的照片,攥紧眼前的真实,生怕它从指缝间溜走。我全身心都在牢牢地体会这一个“个”,这个绝望的男子,这个妻子的丈夫,那一刻,他听到了什么?她对生命的另一头说了些什么……

渐渐,我感觉已和他没了距离。他的女人已成了我的女人,他的情景已是我的情景。从肉体到灵魂,我觉出了最亲密者的死。

手脚冰凉,我感到彻骨的冷。风的冷,海的冷,水底的冷。

天国的冷。

我想起了许多事。出事那天,我从电视人物尤其官员的脸上(他们在岸上,在远离大海的办公室里),看到的只是备好的语言和廉价的悲悯,只是“新闻”折射出的僵硬表情。显然,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押在了“290”这个数据上。他们严肃、冷峻,他们从容不迫、镇定有方……看上去连他们自己都像一堆数据。一切表现都是格式化、公章式的(太面熟了),都是机件对“数据”产生的反射,是“290”而非那一个个的“个”在撞击他们。那深思熟虑的咬字和措词(太耳熟了),是被量化了的,是受数据盘和公务软件操控的。你感觉不到其情感和内心,他们身上没有汹涌的东西,只有对责任的恐惧和应变能力。

死了的人彻底死了,活着的人懒懒地活着。

今天,是海难的周年祭。我重新翻出这张照片,打量他。想象他年轻的妻子,想象她平日在家里的情景,想象那一天那一夜的甲板,想象那最后一刻还死死抱着桅杆、对陆地残存一丝乞望的生命……

我更清楚,夺走她的不仅仅是海水,还有人类自己,还有陆地上的一切。那些“事不关己”的人们。

我暗暗希望今晚能有更多的人想起那艘船,想起那个黑色的滂沱之夜。为了生活,为了照片上的那个人,为了更多相爱的生命。

个体: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合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由于缺乏对人物之命运现场的最起码想象,感受悲剧便成了毫无贴身感和切肤感的抽象注视。人们所参与的仅仅是一轮信息传播,一桩单凭灾难规模和牺牲体积确认其价值的“新闻”打量。

这是一种物质态度的扫描,而非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该方式距生命很远,由于数字天然的抽象,我们只留意到了生命集体轮廓上的变化和损失(“死了多少”),而忽略了发生在真正的生命单位——个体之家——内部的故事和疼痛(“某个人的死”)。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不支持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感情和理性。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体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

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私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一百年前的“泰坦尼克”海难,在世人眼里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两部电影的成功拍摄:《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号》。通过银幕,人们触摸到了那些长眠于海底的“个”,从集体遗容中打捞起了一张张鲜活的生命面孔:男女情侣、船长、水手、提琴师、医生、母亲和婴儿、圆舞曲、美国梦、救生艇……人们找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人生、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梦想和打算……

如此,“泰坦尼克”就不再是一座抽象的遥远时空里的陵墓,悲剧不再是新闻简报,不再是简单的死亡故事,而成了一部关于生活的远航故事,所有的船票和生离死别都有了归宿,有了“家”。有了这一个个令人欷歔、刻骨铭心的同类的命运,“泰坦尼克”的悲剧价值方得实现,人们才真正记住了它、拥有了它。

美国华盛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偶尔的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面容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对方的生涯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走出纪念馆大厅,一度被劫走的阳光重新回到你身上,血液中升起了久违的暖意,你会由衷地感激眼下。是啊,生活又回来了,你活着,活在一个让人羡慕的时空里,活在一个告别梦魇的时代……你会怀念刚刚分手的那个人,你们曾多么相似,一样的年轻,一样的热爱和憧憬,却不一样的命运,不一样的今天……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

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会对你的信仰和价值观,发生某种正直的影响。它会成为你生涯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

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2000年11月

(第七节 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

1936年,英国作家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道,志愿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并被子弹射穿了喉咙。在《西班牙战争回顾》中,他讲述了一件事——

一天清晨,他到前沿阵地打狙击,好不容易准星里才闯进一个目标:一个光膀子、提着裤子的敌兵,正在不远处小解……真乃天赐良机,且十拿九稳。但奥威尔犹豫了,他的手指始终停在扳机上,直到那个冒失鬼走远……他的理由是:“一个提着裤子的人已不能算法西斯分子,他显然是个和你一样的人,你不想开枪打死他。”

一个人,当他提着裤子时,其杀人的职业色彩已完全褪去了。他从军事符号——一枚供射击的靶子,还原成了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一具生理的人,一个正在生活中的人。

多么幸运的家伙!他被敌人救了,还蒙在鼓里。因为他碰上了“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军人、一个只知服从命令的杀手。那一刻,奥威尔执行的是自己的命令——“人”的命令。

杀手和杀手是有别的。换了另一个狙击手,他的裤子肯定就永远提不上了。而换了奥威尔在他的位置上,他肯定会毫不迟疑地搂动扳机,发出一丝“见鬼去吧”的冷笑。然而,这正是“人”与士兵的区别,希望也就在此。

与其称之“奥威尔式”的做法,毋宁说这是真正的“人”之行为。任何时候,作为“人”的奥威尔都不会改变主意,即使对方不久后将用瞄准来回报自己,即使他就是射穿自己咽喉的那个凶手,即使早料到会如此,奥威尔也不会改变,更不会后悔。

所有的战争,最直接的方式与后果皆为杀人。每个踏上战场的士兵都匹配清醒的杀人意识,他是这样被定义的:既是射击者,又是供射击的靶子……而“英雄”与否,在于杀人成绩的大小。在军事观察员眼里,奥威尔式的“犹豫”,无疑乃一次不轨、一起严重的渎职,按战争逻辑,它是违规的、非法的,要遭惩处。但于人性和心灵而言,那“犹豫”却如此伟大和珍贵!作为一桩精神事件,它应该被记入史册。

这样说一点不过分。

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不再遭遇战争和杀戮,你会发现,那值得感激的——最早制止它的力量,即源于这样一组细节和情景:比如,决不向一个提着裤子的人开枪!

这是和平之于战争的一次挑战,也是“人”对军人的挑战。

它在捍卫武器纯洁性的同时,更维护了人道的尊严和力量。

斗争、杀戮、牺牲、死难、血债、复仇……

如果只有仇恨而没有道义,只有决绝而没有犹豫,你能说今天的受害者明天不会变成施虐者?英勇的战士不会变成残暴的凶手?

你隐约想起了一些很少被怀疑的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同志的凶狠”“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严酷无情”“军人以绝对服从命令为天职”……你感到一股冷。

一股政治特有的冷。匕首的冷。工具的冷。地狱的冷。

而不合时宜的奥威尔,却提供了一种温暖,像冬天里的童话。

2002年

(第八节 “你有权保持沉默”

看美国电影,每逢警察对嫌疑人宣布拘捕时,皆可听到这样的段子:“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你有权请律师在你受审时到场。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法庭将为你指派一位。”

开始以为是蹩脚的台词,唠唠叨叨个没完,更瞧不上那些编剧,就不能让警察大叔来句别的?后来,陆续读一些美国司法故事,不禁羞愧,方知是自己浅薄,冤枉了人家。这段繁琐的格式化语录并非警察的即兴表演,而是“米兰达法则”使然。作为美国司法用语,它早就被日常化、纪律化、制式化了。你不这样说,反会被亮红牌,美国观众也会觉得你违背常识。

“有权保持沉默”,乃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早就明确的。为保护嫌疑人权利,该案规定,任何审讯都不得要求嫌疑人自证其罪。但上述警察语录的诞生,却是1963年之后的事。

1963年,22岁的无业青年恩纳斯托·米兰达因涉嫌强奸和绑架妇女在亚利桑那州被捕。审讯前,警官没告诉他有权保持沉默、有权不自证其罪等常识,米兰达文化程度低,也没听说过“宪法第五修正案”这玩艺儿。两小时审讯后,他老老实实在供词上签字画押。开庭时,控方向陪审团出示了米兰达的供词,但律师认为,根据宪法修正案,此供认是在缺少必要提示的前提下发生的,应视为无效,不足以成为庭审依据。最后,陪审团认定米兰达有罪,判刑20年。米兰达和他的律师不服,一直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1966年,终审裁决出来了:地方法院审判无效!因为审讯前嫌疑人未被告知应享有的宪法权利,即沉默的权利。同时,最高法院重申了嫌疑人应被告知的详细内容:一、你有沉默的权利;二、你的供词将可能被用来起诉你;三、你有权请律师;四、如果请不起,法庭将免费为你请一位。

著名的“米兰达法则”由此诞生。随之而来的,即那段不厌其烦、咬文嚼字的语录了。米兰达案的后来我不得知,或许他真的有罪,那就有赖警方另取证据了。“米兰达法则”的出台,自然给警方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影响到办案效率,但它充分体现了宪政的内涵和逻辑,尤其在“目标正义”面前,“程序正义”享有优先地位。遵循宪法、保护人权不是抽象的空谈,若不依法维护嫌疑人的权利,那保障正常人的权利即沦为妄想,因为每个人在特殊情况下都有被诬陷和冤枉之可能。

《读书》曾刊登陈伟先生一篇文章,在谈及美国巩固嫌疑人权利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时,他说:“在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处,深藏着对官府的极度不信任以及对警察和法官滥用权力的极度恐惧。”而宪法修正案的核心内容“即以公民权利来限制和制衡政府的权力”。众所周知,美国司法史上有过一桩著名案例:辛普森案。由于警方取证时在技术细节上违规,尽管嫌疑人犯罪可能性极大,但法庭还是判其无罪。虽然很多人眼中的“实体正义”落空了,一个杀人犯很可能就此漏网,但它却是不折不扣的司法意义的胜利。通过对程序正义的捍卫,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法的尊严——进而从这个意义上,保护了公民的自由和安全。对此,陈伟先生感慨道:“律师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并不可怕,因为其前提是承认法律,是在司法程序的框架中挑战法律。真正可怕的是有法不依、知法犯法、以权代法和无法无天。法律法规的漏洞可通过正常的发展予以修补,而有法不依、执法犯法的口子一开,想堵都难以堵上,最终会冲垮民主法制的大坝……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有句名言:‘罪犯逃脱与官府的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民主法制和保障人权也不是人类通向人间天堂的康庄大道,它只是防止人类社会跌入专制腐败这种人间地狱的防护大坝。”

回想最初对警察语录的误解,颇给人醒策。

在我们的经验中,常飘荡着一些义愤填膺的声音:“对害群之马谈何道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恶惩恶!”“朝死里整,看他下次还敢……”可以说,这类话已比比皆是、深入人心(甚至大快人心)了。而“目标大于手段”“实体正义高于程序正义”的本能逻辑和“痛打落水狗”的文化冲动,也多少渗入了现实的司法行为中,诸如逼供、诱供、违规和非法取证等。日前有媒体报道,多年前某省一青年涉案被捕,法庭竟将“测谎仪”的结果作为“有力证据”判其有罪,直到前不久真正的罪犯意外落网,才知“测谎仪”说了谎。

或许,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司法定义,都未必和“米兰达法则”重叠,但普及同质的司法理念和执法信仰,则完全必要,迫在眉睫。作为一个警察或法官,不管打击犯罪的欲望多么迫切,同情受害者的心理何等强烈,若不能忠实地保护嫌疑人的权利,就背离了正义立场和法律本位。打击犯罪,首先保证路径的正确和工具的清洁。

同类推荐
  •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许多人视传其神为畏途,但是席小平在一部书中记录、欣赏、分析、评论流派情趣各异的书画作品毫无吃力之感,反而极逞笔力,将一幅幅用线条与色彩勾勒的作品演变成一场场文字的盛宴与语言的狂欢。在欣赏和探寻书画家们的艺术成就时,席小平专于白描,但是在倾注感情时却不吝笔墨,他的描写从底蕴到语言都是民族的,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翎毛、走兽、虫鱼等内容,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勾勒、设色等技法,都有富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化阐示。从《诗经》流传下来的“赋比兴”手法在席小平手中运用娴熟,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铺陈、比喻、起兴成为席小平散文的一大特色。
  • 与身体相疏远

    与身体相疏远

    《与身体相疏远》是新散文代表作家庞培先生的散文结集。其中包括创作于早年的《低语》选章以及近作《五种回忆》《旧事记》等。作者通过深度回忆将时间深处的影像一一复原。作为一个地处江南的家庭的点滴在作者温婉优美的文辞中对外曝光。无论手足之情,父母之爱,师长之谊都在他堪称精湛的文笔底下感人至深。
  • 薄冰之舞

    薄冰之舞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青春美文业已成为90年代文坛的一道风景。祝勇、邓皓、董文婷、周德东……当青春美文作家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全国大小期刊和报纸副刊上时,他们年轻的面孔和新鲜的笔触,他们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情绪和故事,都为自己的成长和定型亮出了一张张显眼的招牌……
  •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本书是以塑造人物的类型群像见长的,其中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他们虽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但在作者的心中,他们都是“腾冲人”,即腾冲人的英雄群像的一个组成部分。
  • 赤裸裸的温柔

    赤裸裸的温柔

    本书是作者的短篇作品集,内容包括:温柔的疼痛;我们相信;谁先爱上谁;掸去尘埃;相约分手;相见不如怀念;最美的回忆等。
热门推荐
  • 囧囧有神:衰女从天降

    囧囧有神:衰女从天降

    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衰神,凭借一身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衰运,得瑟的横行霸道。一朝穿越,不但毁了某王爷的洞房花烛夜,还搞砸了他的计划,从此被某无良的王爷设计圈在王府。笑话!她可是出了名的有仇必报,怎么可能会不报复回来?她于人前笑得狗腿谄媚,于人后睚眦必报的整他,“赫连城,我给你炖了补汤,你要不要喝点?”“你亲手炖的?”赫连城坐在案几后面,合上正在翻阅的书,随口反问道。直莫莫抿嘴点头,笑得意气风发,“当然!我炖的汤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喝得到的!”赫连城眼皮都没有抬一下,干脆利落的喝了下去……突然感觉鼻子一热,他伸手一摸,就见手指上染上了两行鼻血……他长吐了口气,才尽量心平气和的问道,“你到底用什么熬的补汤?”直莫莫无辜又歉然的鼓了鼓脸颊,伸出手指,一样一样的慢慢数了起来,“千年人参,鹿茸,燕窝,熟地,川芎,枸杞,何首乌……”赫连城:“……”
  • 狂凤御龙

    狂凤御龙

    她容貌冠绝狂妄不羁,引得一大堆的狂蜂浪蝶.但是,这其中怎么也包括她那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俊美无双、无与伦比.的几个哥哥?于是,她、她逃、、、、大概是老天惩罚,于是,她就在渡劫飞升之时被雷给劈了.***她,修真世家宝贝千金,修真天赋万年难得一见,容貌更是冠绝修真界,狂妄不羁,引得一大堆的狂蜂浪蝶.但是,这其中怎么也包括她那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俊美无双、无与伦比.的几个哥哥?于是,她、她.逃.大概是老天惩罚,于是,她就在渡劫飞升之时被雷给劈了.——————————————————她,魔幻大陆世家千金,但是却是一个空有美貌,却没有丝毫幻之力的废物,并且是一个极度花痴的女人。她对于家族的仅存的价值,大概就是她的容貌。父亲不仁,母亲不屑,兄弟姐妹人人都可以骑在她的头上——可是,当这样的一个废物变成狂妄的她时.一切都变了.(一)凤家一朝覆灭,罪魁祸首,正是那个最让人瞧不起的废物。“咦,听说了吗,凤家的小女儿大逆不道,弑父杀兄,把她娘活活的气死了,而且还一把火烧了凤家.”(二)废物一举成名,举国皆知废物成为天才,花痴女变成香饽饽。“她不是一点幻之力都没有吗,怎么会打败北家的那个天才?”(三)惊世成传奇,五国风云人物誓死追随。“我就是我,大逆不道如何?狂妄不羁又如何?当这一切成为理所当然,我看谁还敢说这一切不对?”————————大逆不道?弑父杀兄?哼,她冷笑,你们既然没把我当女儿,当妹妹,那我又何必把你们当人?更何况,她,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女儿和妹妹.没有一点幻之力?废物?哼,她是没有一点幻之力,但是,她却是万年难遇的修真天才,她就不信,仙术会比不上那幻术.一个、两个、三个、.为什么身边的男人越来越多?啊.三个哥哥也追来了,乱了乱了.【本文女主腹黑,超级强大,无情冷酷,绝不吃亏,美男多多,呃.看书名就知道了~樱的其他几部小说都是一女N男的小说哦,亲们要是喜欢,可以去看看.】亲们可以先收藏看看,要是看到第三章还无法打动你,那么,你就下架吧——不过,还是希望亲们能够支持~~本文穿越+一女N男+玄幻.樱写的文文一般都是比较的玄幻,这本也是,亲们可以先收藏看看。现代穿越古代——推荐樱的新坑:徒儿们放过为师吧【搞笑的,恶搞——】友情链接:“妖”月弃妃之花之魅魔幻紫剑冷后太猖狂弃妇太疯狂
  • 彼此的魔法学院

    彼此的魔法学院

    这是一个关于魔法的世界,金木水火土,声光热电力,珍珠奶茶大盘鸡,这些都会成为你的魔法。结束了魔法高考,进入大学,开启日常的校园生活。上课任务打比赛,吃喝玩乐打游戏,天涯海北,各式各样的同学相聚一起,构成了全新的大学生活。
  • 中国古代清官传

    中国古代清官传

    清官,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惠及百姓的官员,也被人们称之为“廉吏”。
  • 向氏春秋

    向氏春秋

    曾几何时,她是世家千金。他是官家子弟。身处皆是达官显贵,年少单纯却抵不过岁月磨砺。终成回首:“忆得当年宅第深,京都街头任来去。回头来时巷依旧,只剩天涯人断肠。”当年事,不堪回首。不是不堪回首,只是,回首时却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如今那些人和事都变更的让人感觉时光如梭,岁月却不静好。经历这许多,只得二不过:“最美不过红颜初,最忆不过少年时”
  • 雅堂文集

    雅堂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又见红楼

    又见红楼

    从小在学校饱受欺凌家庭蒙受阴影的16岁小姑娘竟然穿越到了明代,从来没有想过原本自己丑陋不堪的穷家女竟会变成大观园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原来她本身就是一株仙草幻化而来,只会化尽这一世的眼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在”大观园中的危机四伏是她无法想象的,寄人篱下的她几乎到了绝望欲死的地步,她深知自己最终的命运是如何,但她不愿受到摆布,经历重重磨难与思想斗争之后,她最终在牛郎之女相会之期在云端与宝玉在一起。宝玉是否真的可以放下自己
  • 中国楼市何处去

    中国楼市何处去

    2010,中国楼市面临前所未有的空前大震荡,通州房价在三个月内暴涨三倍,海南楼市在第一季度暴涨三月,上海房价在打压中逆势上扬,北京一日之内连爆三个地王……4月17日,国十条横空出世,新政风暴雷厉风行,调控之下,中国楼市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 飘

    天亮后,平儿头痛欲裂,胳膊腿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强撑着才爬了起来。大姑和儿子早已坚定地坐在客厅,等待着平儿的答复,看来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他们是不会离开的。平儿十分清楚,任何解释、任何劝慰屁用也不顶的,只好违心地说,等她回北京找找人看看再说。虽然这样的答复难以令大姑满意,但毕竟给了她希望,临走时平儿给了大姑一沓钱,她能做的也惟有如此了。大姑接了钱,说,让你帮忙告状,还要拿你的钱,真是……大姑的泪水滴在了钱上,这几年不停地告状,把家底也折腾光了,还拉了饥荒……
  • 龙神之养成系统

    龙神之养成系统

    凌霄神龙步巅峰,宇宙天下任行!我问道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