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000000004

第4章 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4)

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权利。

——题记

1

近读军事史书,竟读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战俘命运。

如果说战争是一个政治受精卵的话,那么在她所有的分娩物里,有一种最令其羞恼:战俘。显然,战俘是战争的胎儿之一,哪里有厮杀,哪里即有战俘,这是胜负双方都无法避免的尴尬。

“杀身成仁”,似乎永远是英雄的标准贞操,也成了考核一个人对信仰、团队或领袖之效忠度的最重砝码。作为一枚有“验身”意味的朱红大印,它已牢牢加盖在人们的日常心理中,更被古往今来的太史公们一遍遍漆描着。

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当局缺乏应变准备和决策错误(另一原因还在于长期的“肃反”政策。据《西蒙诺夫回忆录》披露,早在战前五六年,红军的中高级将领几乎已被消灭殆尽,战场上竟频频上演尉级军官代理师旅长的事),致使苏军惨遭重创,仅1941年夏季被俘人员就达200多万,而据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红军总被俘人数高达459万。即便如此,并不能否定苏军的顽强与勇敢,德军战况日志证实:绝大部分苏军官兵是在受伤、患病、弹尽粮绝的情势下被俘的。应该说,他们是为国家尽了力的,即使在战俘营,也没有令红军的荣誉和国家尊严蒙受污损。

他们后来的遭遇却极为悲惨,最令之不堪的并非法西斯的虐待和绞杀,而是来自祖国“除奸部”的审判。前苏联宣传部长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中回忆道——

“卫国战争一开始,苏联当局甚至把那些在战线另一边仅逗留很短时间的人也当作叛徒,军队的特别处不经审判就处决形迹可疑的突围出来或掉队的官兵……苏联国防委员会还在战时就通过决议成立特种集中营,以审查从俘虏营释放的和在解放区发现的‘原红军军人’……1945年8月18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关于派送从德国俘虏营中释放的红军军人和兵役适龄的被遣返者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决议》,根据这一决议,他们悉数被编入‘国防人民委员部工人营’,其性质和内务部的劳改营没甚区别。

“苏联领导对被俘红军人员的态度,早在1940年就已确定:苏芬战争一结束,芬兰将5.5万名战俘转交苏联当局。他们被悉数解送到依万诺沃州尤扎镇的特种集中营,四周上了铁丝网……大部分被判处了期限不等的监禁,剩下的于1941年春被押送到极北地带,后来的命运即无从知晓了。”(《一杯苦酒》,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显然,在当局眼里,军人的使职即等于出让生命,每一项军事目标都须以性命去抵押,当战事失利、任务未竟时,“活着”就成了罪状!不管何种理由何等情势,被俘都是一种耻辱,都是对职责的辜负与背叛,都是怯懦保守、没有将力量耗尽的证明!二战结束后,每个苏联公民都要接受一份特殊表格的过滤:“您和您的亲属有没有被俘过、被拘留或在敌占区呆过?”其实,这和我们过去熟悉的“家庭出身”性质一样,皆属一种决定人命运的政审试纸。

一个战场军人的命运不外乎三种情形:凯旋者、烈士或战俘。对于投身卫国战争的一名苏联士兵来说,能迎来最后凯旋,当然是最幸运的,而一旦沦为战俘,则等于被打入地狱……即使被释放,余生亦将陷入黑暗与困顿之中,非但得不到抚恤与勉慰,反而一生背负象征耻辱的“红字”,倍遭歧视和人格伤害。

哈姆雷特的著名抉择:生,还是死?确是让苏联军人痛苦不已的题目。

或许,正是出于对当局有着清醒的估计和预判(苏芬战争那5万战俘的遭遇早已对未来者的命运作了残酷的预演),二战结束时,拒绝回国的苏联公民竟高达45万,其中17.2万是军籍。可以说,他们是怀着对国家政治的恐惧远离母邦和亲人的。

2

应承认,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奢望一个政权或民族对战俘抱以对英雄那样的态度,都是困难的。这从人性心理和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都可找到答案,亦完全可理解。但是,像苏联那样几乎视战俘为叛徒的极端例子,则不是单靠文化成因就可辩解的了,它远远偏离了“本能”,远超出了人性的正常逻辑和行为路线……说到底,乃悖人道、违理性的极权所酿,乃畸形政治心理和粗野意识形态所致。

可慰的是,同样是接纳集中营里出来的战友,在温煦的太平洋西岸,我看到了一幕相反的风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上午9时,盟军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现在甲板上,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时刻。面对数百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将军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举动,有记者这样回忆:“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在纳降书上签字时,突然招呼陆军少将乔纳森·温赖特和英国陆军中校亚瑟·帕西瓦尔,请他们过来站在自己的身后。1942年,温赖特在菲律宾、帕西瓦尔在新加坡向日军投降,俩人是刚从满洲的战俘营里获释,搭飞机匆匆赶来的。”

可以说,该举动几乎让所有在场者都惊讶,都羡慕,都感动。因为俩人现在占据着的,是历史镜头前最耀眼的位置,按说该赠予那些战功赫赫的常胜将军才是,现在这巨大的荣誉却分配给了两个在战争初期就当了俘虏的人。

麦帅何以如此?其中大有深意:俩人都是在率部苦战之后,因寡不敌众、没有援兵、且接受上级旨意的情势下,为避免更多青年的无谓牺牲才放弃抵抗的。我看过当时的一幅照片:两位战俘面容憔悴,神情恍惚,和魁梧的司令官相比,身子薄得像两根生病的竹竿,可见在战俘营没少了遭罪吃苦。

然而,在这位将军眼里,似乎仅让他俩站在那儿还不够,于是更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将军共用了5支笔签署英、日两种文本的纳降书。第一支笔写完前几个字母后送给了温斯特,第二支笔的获得者是珀西瓦尔,其他的笔完成所有签署后,将分赠给美国政府档案馆、西点军校(其母校)及其夫人……”

麦克阿瑟可谓用心良苦,他用特殊的方式向这两位忍辱负重的落魄者表示安慰,向其为保全同胞的生命而付出的个人名望的牺牲和落难致以答谢。

与其说这是将军本人的温情表现,不如说乃其价值信仰的选择,它受驱于一种健康的生命态度和宽容的战争理念。它并非个人情感的一时冲动,亦绝非私谊所为,而是代表一种国家意志热烈拥抱这些为战争作出特殊贡献的人,超常的礼遇乃对其巨大自卑和精神损失的一种弥补——在将军眼里,只有加倍弥补才是真正的弥补!那支笔大声告诉对方:别忘了,你们也是英雄!你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刻!

是啊,难道只有“死”才是军人最高的荣誉和贞操标准吗?才是对祖国和同胞最好的报答吗?若此,提出这等要求的祖国和同胞岂非太自私太狭隘太蛮横了呢?爱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难道不正是人道社会的诉求吗?

3

平时,我们在战争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中常见类似的诅咒性台词:“除非……就别活着回来!”“别人死了,你怎么还活着?”

当然,这样不雅的话多由反方嘴里说出来。而对正方的描写,虽在话语方面巧妙地避开了此类尴尬,但价值观上掩饰不住相同的逻辑,无论作者编剧,还是读者观众,在对我军失败人员的命运期待上,都表现出一种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烈士,或者叛徒。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绝不能作“合格俘虏”的,情感上受不了,一旦被俘,要么设计他虎口脱险,要么安排他拉响“光荣弹”(随着那声“同归于尽”的轰响,我们的灵魂也骤然获释,轻松了许多)。

我们的眼里,安排一个人去死,恰恰是对其荣誉的保卫和价值的维护?“赐死”成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爱”?

不错,放弃毁灭而选择被俘,确是对生命的一种贪恋——说白了即“怕死”,可怕死有错吗?何以连这种不投敌不出卖同志的求生——也被我们视为了一种背叛呢?乃至让一向器重他、爱戴他的人感到遗憾、难堪,感到被欺骗与受伤害?暗地里我们对“英雄”预支的那份鬼鬼祟祟的期待是公平的吗?抛除政治因素,是否也暴露出了一种生命文化的畸形?

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解救人质的报道,在大家眼里,人质显然是被当作受害的弱方来看的,我们也很少犯如是偏执:为何你宁肯老老实实做人质,却不去反抗、不去和歹徒誓死一拼?

其实,战俘又何尝不是另种意义上的人质和受害者呢?不仅是,而且是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正在忍受委屈、肉体和精神正在服刑的受害者。被俘固然是一种失败,但充其量只是一种物质较量(肌肉或钢铁)和场次意义上的失败,是一种按战争算术得出来的“负数”结果,它远非对一个人最终的人格价值和生命力量的评价。准确和公正地说,“被俘”本身亦是一种有力的存在,它并未丧失掉精神上的硬度和韧性,它有尊严,有值得敬重和感谢的地方。任何一位被俘士兵都有权说:是的,我失败了,但我更战斗过!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贡献是有限的,责任也是有限的——它不是无条件无节制地牺牲——不应以绝对方式随意地勒索个体,动辄以性命去做赌注、去换取什么。

4

苏美战俘的不同境遇折射出两宗不同的战场伦理和生命价值观:一个激励牺牲、鼓吹舍命、颂扬忘我,一个鼓励生存、呵护个体、体恤自由;一个让军事充分政治化和教旨化,以严厉的律令和窒息化的逼视谋取集团利益的最大值,一个则把战争程序推向职业化和人性化,尽可能给战场输送氧气和弹性。

在形象和气质上,前者虽威武与壮烈,但飘散着声色俱厉的冷血味儿。后者虽懂得“害怕”,有松软和保守之嫌,却洋溢着人道与人性的温情。

“不怕死”,真符合战场的理性之美和军人的光荣原则吗?

希特勒的纳粹党徒、日本“神风突击队”不也是被这样的动员令和颁奖词所召唤着、鼓舞着而疯狂地杀人、自杀或被杀吗?在太平洋战争即将结束、胜负已定的尾期,驻守科雷吉多尔岛的5000名日军几乎全部战死,只有伤残的26个人做了美军俘虏。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硫磺岛之战上……这样庞大的亡魂阵容,这样“视死如归”的炮灰,足以让历史上所有的长官意志都满意,也足以让任何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妒羡不已。但从和平与良知意义上看,其实际罪孽、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对生命的伤害,反而是最残酷、最恐怖的。

“生”(生命、生存、生活)是最宝贵的,它高于一切,也远胜于一切。生命就是生命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一切政治盔甲的包装和贞操面具都是对它的篡改。

人,是社会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目的。

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权利。

2000年6月

(第六节 打捞悲剧中的“个”

死亡印象

1995年的《东方》杂志曾刊登了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章认为,我们今天常说纳粹杀了600万犹太人、日本兵在南京杀了30万人,实际上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他说:“抽象是记忆最疯狂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600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以理解的。”读到这,我的心怦怦踉跄了起来。

我们对悲剧的感知方式有问题?

平时看电视、读报纸,地震、海啸、洪水、矿难、火灾……当闻知几十乃至更多的生命突然消逝,我们常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可冷静细想,便发觉这“震惊”不免有些可疑: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种对表面数字的愕然!人的反应更多地瞄准了那些统计数字——为死亡体积的硕大所羁绊、所撼动。它缺乏更具体更清晰的所指,或者说,它不是指向实体,不是指向独立的生命单位,而是指向概念,苍白、空洞、模糊的概念。

有次聚会,某记者朋友的手机响了,通知他某处发生了客车倾覆,“死了多少?什么?一个……”其表情渐渐平淡,肌肉松弛下来,屁股重新归位,继续喝他的酒了。显然,对“新闻”来说,这小小的“一”不够刺激,兴奋不起来。

多可怕的“数学”!对别人的不幸,其身心没有丝毫的投入,而是远远的旁观和悠闲的算术。对悲剧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他隐隐埋设了一种“大额”的预期,就像评估一场电影,他有奢望,当剧情达不到高潮的分贝值时,便会失落、沮丧、抱怨。这说明什么?它抖出了我们人性中某种阴暗的嗜好,一种对“肇事”的贪婪,一种冷漠、猎奇、麻木的局外人思维。

重视“大”,藐视“小”,怠慢小人物和小群落的安危,许多悲剧不正是该态度浸淫的结果吗?四川綦江虹桥的坍塌之所以轰动一时,很大程度上,并非它藏匿的权力腐败之深刻和典型,而是其死亡“面值”的巨大,是它作为事故吨位的“重量级”。若非几十人罹难,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它或许根本没机会被“新闻”相中,并成为反腐败的一个热议视点……那该桥的腐败就会被不动声色地包养下去,即会有更多更长的桥悄悄步其后尘。

永远不要忘了,在那一朵朵烟圈般被嘴巴们吞来吐去的数字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死”之实体、“死”之真相——

悲剧最真实的承重是远离话语场之喧嚣的,每桩噩耗都以它结实的羽翼覆盖住了一组家庭、一群亲人——他们才是悲剧的真正归属者,对之而言,这个在世界眼里微不足道的变故,却似晴天霹雳,死亡集合中那小小的“个”,于之却是血脉牵连、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实体,意味着绝对和全部。此时,它比世上任何一件事都巨大、都严重,无与伦比。除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痛苦,除了晕眩和凄恸,就再没别的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理解那种“新闻”式的体验,而只会诅咒它。因为这一个“个”,他们的生活全变了,日常被颠覆,时间被撕碎,未来被改写。

海哭的声音

20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深秋,共和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桩海难发生了。1999年11月24日,一艘号称“大舜”的客轮在烟台到大连途中失事。312人坠海,22人获救。这样短的航线,这样近的海域,这样久的待援,这样自诩高速的时代,这样渺小的生还比例……举世瞠目,寰宇悲愤。

2000年3月18日,《南方都市报》“决策失误害死290人”的大黑题框下,贴了一位遇难者家属的照片。沉船时,他与船上的妻子一直用手机通话,直到声波被大海吞没……

这是我第一次触及该海难中的“个”,此前,与所有人一样,我的记忆中只贮存了一个笼统的数字:290。

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久久地凝视那幅画面:海滩,一群披着雨衣神情凌乱的家属;中年男子,一张悲痛欲绝的脸,怔怔地望着苍天,头发凌乱,一只手紧紧捂住张开的嘴,因泪水而鼓肿的眼泡,因克制而极度扭曲的颧骨……我无法得知他喃喃自语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种欲哭无泪、欲挣无力的失去知觉的呼唤,一种不敢相信、不愿承认的恍惚与绝望……

一个被霜袭击的生命。一个血结了冰的男人。或许他才是个青年。

同类推荐
  • 谜一样的孩子

    谜一样的孩子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 每个作家都在思考这个时代

    每个作家都在思考这个时代

    黎峰:写作者们通常都是在不断地阅读,好的创作一定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特殊的阅读喜好么?能给读者推荐一下您认为优秀的作品么?陈忠实:你说得很对,截止到今天,我还没遇到也没有听过不读书的作家。阅读开阔视野,阅读启迪智慧(即开启那根对于文字敏感的神经),阅读也丰富艺术天地,阅读更深化思维……说不尽的好处。所以人说开卷有益,以创作为乐事的人更如此。我不好向人推荐作品,因为各人的意趣差异很大。由各人去选择,即使买了读不出兴趣的书,放下不读,再换一种,总会找到爱不释手的书的。我往往就是这样选择读书的。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博采众家之长。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但我们尽量侧重选择活泼灵动、浅俗直白,并能够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 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

    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

    全书分五辑,主要收录了对伤痕文学始作俑者卢新华的评论,还有对一批上海作家的评论,如王安忆、沈善增等人;还有对莫言、王朔等一批当代作家的评论;主张“重写文学史”,在五四传统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主张独立的文艺批评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可谓观点独到、有新见新识,对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 2013民生散文选本

    2013民生散文选本

    《2013民生散文选本》精选了2013年发表在全国 各地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优秀散文,作者中多为当 代中国文坛著名作家。这些文字优美清新,或温婉圆 润,娓娓道来,或老辣独到,鞭辟入里,无不透露出 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对民生,对亲情、乡情等 的挚爱。
热门推荐
  • 一剑修一

    一剑修一

    “吾心一剑遨游天下间,逐光、逐日、逐电······岂料,遇见了你!”似细水之波纹静止,似豪言因沙哑而息。初心可曾变?不问道,不问天,只问心···········
  •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下)

    “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下)

    已经被战局搞得晕头转向的希特勒又赶紧下达“从加来开往诺曼底的装甲兵和步兵立即停止前进”的命令,这样,配有重型装备和久经沙场的德国第15集团军依然留在了加来。希特勒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救了盟军,如果第15集团军进入诺曼底战场,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 综渣妈快走开

    综渣妈快走开

    林淑一个刚刚熬到影后位子的一个女演员,在前往颁奖礼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到一命呜呼。在准备奔往西方极乐世界时,被一个叫做渣妈快走的系统救下,对方声称必须在完成多少任务之后才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从此林淑走上了“升级打怪”之路。ps:本人第一次写作,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小仙女指出。(*^ω^*)
  • 卑鄙的圣人:曹操10

    卑鄙的圣人:曹操10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封道榜

    封道榜

    六道七术天下争,三人锋芒毕露现,无尽梦魇化自在,寻道途中不曾绝!
  • 漫威里的农药系统

    漫威里的农药系统

    苏韩望着眼前刚抽到的吕布牌末日机甲和孙尚香牌末日机甲,心中开始纠结今天打紫薯精应该穿哪一套比较上档次一点。托尼.史塔克:“嗨苏韩,我用这个反浩克装甲和你换一套末日机甲行不行?小老弟?”苏韩望着刚刚空投下来,陷在地里的反浩克装甲和身旁闪闪发光的两套末日机甲,心中愈加纠结起来......开了本新书...咳咳咳,《我在天堂有求必应》,不好看直播自切然后女庄,求一波支持~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鼎铭

    鼎铭

    纪世3125年,地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元气恢复,灵气逼人。飞禽走兽突变,强大无比,鹏飞万里不再是神话;神龙飞天遁地的再现人间;凤凰涅盘浴火重生;还有各种各样的神奇生物······仿佛一切都进入了神话时代。
  • 现代妖怪录

    现代妖怪录

    出版公告《现代妖怪录》,作者:十二夜梦。全文字数:200千字,定价:25.00元元,由“悦读纪”-北京开维文化公司策划推出,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25日全国上市,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民营书店有售。为了便于大家购书,经“悦读纪”同意,将各地经销代理书店电话、地址公布如下。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均有销售当当网上书店卓越网上书店****简介【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少女,唯一的奇异之处也就是不记得每年的六月。可是突然之间,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样了,各种各样的妖兽纷纷地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而那些恐怖的事件也一一的发生着。是被爱着,还是被抛弃着?是幸福着,还是不幸着?平凡的生命已经不再相同,层层抽丝剥茧之后,竟然发现自己并不是人类,而是一只来自洪荒时代的九尾狐。——我不过就是想成为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偶尔替喜欢的家伙做做饭,为什么就这点希望也成了奢望呢?难道真的回不去了吗?
  • 台案汇录甲集

    台案汇录甲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