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84000000001

第1章

记忆的印痕,是心灵的犁沟。

最初的记忆是故乡的天,故乡的地。天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大明镜。它大,大得无头无尾;它高,高得不可估量。地呢,实际上是山,猛地一看,一座一座的,像一个个尖尖的馒头,又像是扣着的窝窝壳。仔细一看,一座座山又都形象殊异,各具面孔。老祖先给每一块地都起了名字,最平坦的那一块平地叫坪上,略微平的叫微峁,以至崖凹、西峰、刘畔……到底是谁给土地起的名字呢?这连妈都不知道,推测下来,一定是上辈子的祖先了,他们一代一代地在故乡的土地上出生、繁衍……一代一代地走了。留给下一代的,还是和故土打交道的营生。啊,我贫瘠而荒凉的土地,我一脉相承的土地,我生生不息的土地……故乡,你叫我这么痴迷,这么沉醉,你和我是如此血肉相连,难舍难分。即便我远离了你,你的印痕也成为我心灵的犁沟。因为没有你,就没有我,是你孕育了我的躯体,成就了我的思想。尽管你很荒凉,但永远是我心灵的沃土。

人们总把我们陕北叫陕北高原。在我原始的思维中,原就是平的,就像关中大平原,就像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像松嫩平原……

很早很早以前,在洪荒时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沉淀着很厚很厚的沙。后来,大海在亿万年间逐年蒸发,最后干涸,留下了百里千里的细沙高原。它相对南边的关中平原,地势偏高。因多年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极细的沙质土层。而后又经过亿万年雨水的冲刷,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山包,一条条沟壑,一道道山川。我的故乡是陕北腹地,这里十分幽美,最初受冲刷小的地方形成了最高的山,不到几十里、百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山上人家。山上人家自然离天近,离水远,身在高处视野开阔。沟里人家住在底部,一道道沟渐行渐宽就出了沟岔。横着沟岔,有一条较大的河。

我的坪砚村在高高的山上。向东,一道沟五里路上有邻村玉家硷(jiǎn,陕北地名用字),每隔四里一个村庄,一直到沟岔冯家洼。

向南下山五里的地方是邻村钟家沟,一直出去有三四个小村庄直到沟岔,横着的是小理河。向西下山五里是苗儿沟,一直出去又有四五个村庄,出了沟岔就是大理河。由西向东的大理河,由南向东的小理河,最后一齐汇入无定河。

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我们那里就有山上人家、沟里人家、川道人家,还有城镇人家。山上人家羡慕沟里人家水石相连,沟里人家羡慕川道人家一马平川,川道人家羡慕城镇人家红火热闹。

由于年深日久的雨水冲刷,山越来越高,沟越来越深。后来,有的沟道就打了大坝,到了夏季暴雨导致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黄河里舀一杯水,百分之九十是泥沙。

据说,王士吉是我们的老祖先,当故土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时,急流勇退隐居林下的王士吉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安插在远近相当的三个山头,所以就有了这三个自然村,一坪、二坪、三坪。一坪也叫中坪,地理位置居中,一坪与二坪的村后有块小盆地叫坪砚。它像一方平平的砚台,四周被山包围着,至今王士吉大人的碑仍高高地竖立在坪砚的北侧。由于风雨的剥蚀,碑上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文林郎王士吉于顺治六年”的镌刻字样。

我常常想,祖爷爷多么有胆有识,有远见呢!当初,这里多么荒僻呀,是不是虎狼出没,狐狸成群,野兔野鸡乱跑?最初没有路,祖爷爷带着几个儿子,是怎样踩出一条条路的?新安置一个家,什么都没有,是多么不容易。六七百年前,又没有帐篷,祖爷爷到这荒僻之地时是不是在野地露宿,是不是先挖一个小小的洞,像放柴的一米高的窑,来遮风挡雨呢?我有些替古人担忧。创业安居,无路的崎岖,无物的困扰,无水的烦恼,无人的孤寂,一个个的难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我的祖先是多么了不起,多么果敢,多么能吃苦耐劳。我为有这样的祖先,心中充满了激动、感慨和自信。

一坪人家最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概有三十多户,二坪有二十来户,三坪有十多户。一坪的人忠厚、聪慧,二坪的人精明、灵醒,三坪的人既聪明又勤快。一坪有像我们家这样的先生门第;二坪有木匠和画工;三坪在清朝还有在朝廷里戴顶子的拔贡,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两位教书先生。那时,我刚记事,清明节三个自然村的人一同上坟。三个村的活动还有祈雨、庙祭、唱戏,三个村的人都很亲热,路上一旦遇见,就家长里短地攀谈问候,按辈尊称,互敬互让。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三个自然村的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窑洞也不断弃旧建新,王士吉大人当年无论如何是想象不出今天的发展和变化的。但王士吉大人当年的宏图、理想、果敢、志气,至今还是被许多后人提及和敬佩。但凡有点儿文化,识得几个字的人,每到碑前都要仰头观看,那几百年风雨剥蚀的石头,是我们的祖先王士吉当年扎根荒山思想的化石。

父亲九岁时,爷爷就走了,我四岁时,父亲又走了。所以,有关爷爷的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四十五岁是正当壮年的时候,可是,爷爷抱着他未尽的理想和抱负,一头钻到了地下。

据说,爷爷当年下了决心要给四个儿子一人建一院地方,把四个儿子都供成文化人。每天天不明,他就起来,驮着水还要背一块老石头。爷爷留给了我们五孔窑洞,每一孔窑得多少石头呀!有多少石头就有多少血汗。高大的大门楼,下院草房驴圈都是石板盖顶,硷上和垴畔四周都是枣树,结鸭枣也结团枣。硷畔底下和远一点儿的地方,有果树和梨树,果是老果,梨有圆梨也有锤锤梨。

爷爷只活了四十五岁,但他一生中要做多少事情啊,尽管大门上没刻耕读传家的字样,但爷爷骨子里有耕读传家的思想。这思想是谁教他的呢?是先人王士吉吗?

尽管从母亲口里得知有关爷爷的故事只有寥寥几句,但爷爷的魂,已经深深扎进了我的心坎。当我们走在那条曲里拐弯的水路坡上,似乎就能看到爷爷辛苦劳动的模样。驮着水的驴四蹄蹬在陡陡的坡上,不停地喘着粗气,大汗淋漓的爷爷弯着腰吃力地边挪动步子边吆喝牲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使他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秋天,当我们吃着香甜的果子,水灵灵的梨和甜丝丝的枣子时,爷爷挥汗如雨,挖坑、浇水、施肥、剪枝的情景,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二伯和父亲是按照爷爷的意愿,从师范毕业了,成为彬彬有礼的先生。旧社会,先生家的规矩是比较严的,因为他们读了一些三从四德的书。母亲说,一天到晚,大门总是紧紧地关着,出来进去男多女少。村子里有什么红白事情和热闹,妇女们是不许看的。有一次,结婚的队伍正从我家硷畔上过,她们妯娌踮着脚,想探着头从墙头上看一看,二伯就大声地训斥道:“锣响一声墙头上,马叫一声房檐上。”她们吓得赶紧跑进窑去。

要想走出这个院子,只有回娘家时,娘家人来请了,拉着备着鞍子,鞍子上搭着红绿被褥的毛驴,媳妇骑上驴,才能一路风风光光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尽管我知道关于爷爷的故事少之又少,旧社会的人也不曾留得一张照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愈来愈高大,愈来愈丰满。我感到,爷爷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抱负、有事业心的人。农民的事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因为爷爷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就非常热爱土地。他不断地置买土地,据说,坪上的百十垧地都是在他手中置买的。每天他兢兢业业地劳作,带着满足吃饭和休息。故乡的土地上东来西往,南去北归,都有他的脚印,空气中仍留有他的气息。

爷爷早已升天了,我为什么要想他呢?

那是因为,他是一个很本分、很正直、很能干的庄稼人。是他把勤劳朴实的特点传给了我们整个家族和后代,假设爷爷要是一个赌棍或是二流子,我们肯定会羞于想他的。

红红的太阳高高地挂着,慢慢地移动着。天蓝蓝的,蓝得高远,蓝得水灵,蓝得透彻,蓝得像美丽的蓝宝石。和天相辉映的是黄黄的土地。如果说,天是一位穿蓝褂褂的爷爷,那么,地就是一位穿黄褂褂的奶奶。因为我没有爷爷奶奶,就把天当爷爷,把地当奶奶。把天当爷爷不是我的先见。

妈说:“穿蓝布衫的是长眼睛的。这不是人吗?”还说,一个财主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吃瘾、穿瘾、住瘾、赌瘾都过过了,就一样没过过。

讲到关键处,妈也知道卖个关子:“你当他什么瘾没过过?”沉默片刻,我俩四目相对,妈才说:“他没过过官瘾,所以他想呀想,想起了用钱买官。说也怪,有个卖啥的,就有个买啥的。这一回有个买啥的,还真就有个卖啥的呢!老财主用八百两银子买了个连长,有屈有冤的呀就来告状,进了当院,就两腿一跪哭着大喊:‘青天的刘连长呀!’”

官是老爷,老爷是青天,天就是官,天管着所有要吃饭的人。六七月间,庄稼长得生机勃勃,人们兴高采烈地想着要丰收了。可有老年人就说:“打在囤里才算哩,要看老天爷给吃不给吃。”

果真有的时候,老天爷一不高兴,八月中旬就冻了,一地好庄稼可就收不上好颗粒了。老天爷多厉害呀!我幼小的心灵慢慢地对老天爷产生了无比敬畏之情。敬畏它,也热爱它。一清早,抬头一看天蓝蓝的,高高的,给人一种高深莫测,十分遥远又十分亲近的感觉。天边的朝霞无比绚丽,先看霞再看日出,看着看着就入了迷,有时,我就坐在硷畔上的红柳上面,有时坐在簸箕上面,两只手托着下巴,眼睛盯着远方蓝蓝的天空。我并不知道欣赏,只知道天很美,朝霞很美,晚霞很美,太阳也很美,以及山、水、鸟、树,大自然一切的一切都很美。直到逗我的六姐姐从侧面或后面呔的一声,才会把我惊醒。有时,就会有几个人笑我发呆,或是说,想什么呢?是想女婿吗?女婿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大人很忙,他们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他们顾不上看天、特意品味那美丽清纯的自然,只有忙中偷闲,仰头时,才会感叹今天是个好天气。父亲威严得像一堵墙,一天到晚板着面孔。但是,父亲也有很多体贴子女的地方。比如,他见姐姐们整日整日地纺线,就会说:“把纺车扔了,上书房念书。”可是,那纺车怎么能扔呀,全家人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都得指望这捻子里一条一条的线织布呢。尽管父亲说是说,但到了晚上,父亲自己也在炕棱边搓捻子或是缠线、拐线。

大家都忙,只有我闲,我就坐在炕角看姐姐们一下一下地抽线。随着纺车嗡嗡的响声,一条细细均匀的线越抽越长,长到左手不可及的时候,左臂就扬高,右手反一拧那线就绕上了锭。那纺车一天到晚总是那嗡嗡的声音,纺线的人也总是那个动作。我看烦了,听腻了,就看窗棂上的窗花,红的公鸡,绿的猪,黄的老牛。再从小窗中间的那方玻璃上看院子里抖着翅膀高鸣的公鸡,边走边啄食的母鸡,步态蹒跚哼哼着的猪……累了我就趴在窗台上睡着了,睡醒了神情呆呆的,妈知道我饿了,便递来一块窝窝,串门的大婶子好奇地看着我说:“这女子都这么大了,看看,吃得挺好,我还以为活不了呢。”那是指我一岁多时,一直拉肚子。

大婶子矮矮的胖胖的,圆圆的脸慈眉善目,圆头每天都梳得规规矩矩。她从不大声笑,但满脸都是和气。她看看父亲,看看妈,看看正在纺线的两个姐姐,心满意足地走了,她是父亲的表姐,很关心我们家的。父亲和妈只管招呼着:“二姐,二姐坐。”她挪动着小脚迈出了门,边走边应承着,就慢慢地走了。家人望着她亲切的背影,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呢!

妈长叹了一口气说:“楚楚,你的小命还是你大叔大婶救下的呀。生你的时候,月子里没啥吃,你大婶让你大叔每天送一筐白菜,我们就是用这白菜汤才养活了你。”

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造捻子缠线,妈在纳鞋底。她一边过来过去地拉着长长的麻绳,一边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苦菜花开心里黄,满月那天就没了娘。”外婆在妈满月那天就去世了。那时,外婆二十五岁,妈是她的第二个孩子。满月那天是三月十八,上午外婆便下地干活了,她觉得很热,便将棉衣换成了夹衣,到中午,就大出血要了命。当时没有大医院可救,只说是血迷。外婆走后,妈的那个六岁的哥哥整天坐在大门墩上哭,后来也生病死了。讲迷信的人说,是外婆把他寻走了。妈是让别人奶大的。妈只知道最后一个奶妈如何好,如何疼她,妈铭记着她奶妈的情意,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她一分一角地积攒了一点儿钱,买了一件蓝卡其的衣料和一个红兜肚,领着大姐,去看了她的奶妈。母女一见有诉不完的亲情,她们整整说了一宿的话。

妈小时候离开奶妈后,就被送给她的亲姑做了养女,她姑性格不好,说骂就骂,说打就打,有时偷偷地拧妈的大腿和胳膊。妈本来姓李,她姑家姓马,人们顺便就叫马李家,当她姑在家把她拧得大哭时,外边的大妈、三妈就说:“马李家太娇气,也不知她怎么了,就不停地哭。”有一次,当她们发现了妈身上的暗伤后,也就承认了弟媳的狠心。她们说:“还是她娘家亲侄女哩,就下得了那手!”

妈吃饭用的是一个油漆碗,热饭一烫,气味很难闻,妈不敢告诉凶神恶煞的姑姑。这是一个地主家的大四合院,三孔窑洞,一面围的是墙和大门。窑顶上还有小楼房,妈整天呆呆地坐在楼梯上发呆。有一次,一个小孩扑过来把她推倒,她从八十级台阶上摔到楼下。她姑看她摔伤了,还只管骂:“死女子!”

妈在她的亲姑家,不爱她的姑,反而爱她的姑夫。妈说,最开心的是姑夫叫她上学。姑夫见她饿了,就让她买油饼吃,买了不付现钱,记在账上。到了年底,油饼铺的人常逗妈:“马李家又吃下几吊的油饼钱。”

妈的姑家在街上,离五里路就是妈的家。有时妈也回家,她奶奶的性格和她姑一样,整天骂骂咧咧的。说妈是克星,妈回到家就经常缠在她二妈身边。妈偶尔也去另一个村里她的舅家,她外婆一见她就抹眼泪,那是想起她的女儿了。老家人都好把年轻的遗孤叫作眼泪滴子。妈说,她外婆家五孔石窑,穿廊挑石,穿廊上有鸽子,妈在外婆家敢与表哥、表妹争鸽蛋。

妈说,她也很想自己的母亲。有一次,她梦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指引她到了一个又大又干净的院内。进得一孔窑,窑里干净得像一池水,炕上坐了一个又白又俊的年轻女人,正在绣花。白胡子老爷爷说:“你常说要见你的妈妈,这就是。”她一股劲儿地盯着她的妈妈,妈妈也盯着她,正当她满心委屈地要对妈妈诉说时,瞬间又醒了。她久久地回味着梦中的情景,那位白胡子爷爷真好,他一定是位神仙,他体谅没娘的孩子,就特意领着见了一回。

妈说,她上了两年私塾,听说街上有一家上学的女子,学开化了,就跟人走了。所以马家大院的十一个女子都停了学,再大一点儿就学针线、学绣花。

十九岁的那一年,经媒人介绍,她嫁给了我父亲。那时候,婚前谁也不见谁,一切婚前联络都由媒人跑,妈光听说了父亲的年龄和家中几口人,其他就一概不知了。外爷对她说:“我把你种在厚地里了。”结婚那天,她昏昏沉沉地坐在轿里,只觉得路很远很远,途中听轿旁一个年轻男人说:“这回还不知道四弟同意不同意哩。”妈说,她心里想,那我是同意了。可是她什么也不能说,只想想而已,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

原来父亲先娶了一房,那女的脸上有些小麻子,腿也微微有些瘸,父亲从来不愿与她说话,也不愿与她接触。据说,父亲从学校回来,晚上不进大门,夏天就把自己装在筒子(用白布做的睡袋防蚊子)里,睡在硷上。奶奶早上把大门一开,吓了一跳:“呀,硷上怎么有个白木棒?”等她知道是父亲,真真是打也不是,骂也不是。父亲的先房就那样孤孤单单地守了一年多,后来生病死了,她在冥冥之中做了我们一辈子的先妈。

等妈的盖头被掀起来,她和父亲才算是头次相见,互相都算看得过去。新婚宴尔,父亲只是对着麻油灯看书,威严的先生,高兴与否只在他的心中。

幸福是什么呀?有时候,幸福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无论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你心情愉悦,身体舒畅,至少这一会儿就是你幸福的时候。我的幼年是很幸福的。我就像这只红眼睛、白茸茸的小兔一样,放到小木箱中,四面都有保卫它的围墙。我的围墙是用亲情筑垒成的。父亲、母亲、姐姐、哥哥都是我的围墙。我又瘦又小,前奔颅后马勺,只有一点点讨人喜欢的机灵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时,大人们闲了也夸赞我的眼睛:“三女子真是长了一对好眼睛。”所以,我下意识地把眼睛睁得圆圆的,看遥远的蓝天、红红的太阳,看院子里枣树被风掀动着婆娑的姿影。

小窗格格上贴着窗花,那羊、鸡、猪的样子十分逼真,和院子里的相差无几。只是它们不会走,老站在那固定的地方,直到太阳把它们红的、绿的、紫的、黄的颜色一层一层地剥去,就又要过年了。

把花样用清水沾在一张白纸或是什么有字的纸上,然后放在冒着缕缕黑烟的煤油灯上熏,熏好的底样再拓在一沓有颜色的纸上,用尖尖的小剪一下一下地剪,下一年的窗花又成了,那全是姐姐的功夫。我的大姐手真巧,她十二岁那年就给我缝棉衣。老家人说,养女穿花鞋,养儿烧干柴,还说男娃不吃十年闲饭。真的,八九岁的男娃就上山砍柴、拦羊、挖猪草;而女娃呢,更是不吃十年闲饭,她们六七岁就照看弟弟妹妹,喂鸡烧火。我的大姐比我大十多岁,更是妈的左膀右臂。我们小时候,姐不光照看我们,还给我们喂吃的,做穿的,有时眼睛都熬得红红的,因为母亲要做地里的活,还要推碾滚磨。

呀,今天怎么不见大姐纺线了,我正在疑惑,大姐从门里进来了,手里拿了一块花布,多么好看的花布呀!粉红的底,就像院里的粉豆豆花(太阳花),红的、蓝的、绿的小星星似的簇拥在上面。我眼前顿时一亮,一骨碌从窗台上翻起身来,跑到炕棱边,拽着花布的一角,又是笑又是跳。花布平铺在炕上的一条旧棉毡上,画上了线,姐姐很快裁成了一件小衫子,然后盘腿坐在炕上,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姐姐给谁缝花布衫?”“给人家娃娃。”“人家娃娃在哪里?”“人家娃娃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她姐姐怎么不给她缝呢?”“她喜欢让我缝。”自打懂事以来,我就不曾穿过新衣服,心里十分嫉妒人家娃娃,一个劲儿地追问。我姐姐一看我那可怜样,便心软了就说:“那个娃娃一听姐姐给她缝花布衫,就会笑得咯咯咯的。那个娃娃跟你一样大,也要穿花衣裳,你站好,伸开两只手。”姐姐把正缝着的花布衫在我身上一比,我明白了,我高兴地在炕上蹦了两下,姐姐给我缝花布衫了,那欢快的声音,一直传出了门外。

因为去赶事,她才给我做了这么一件见人的衣服。姐姐缝好后,我就试着穿上新衣服,那感觉太新鲜了,我一时竟不知道手该放到何处,脸也不知该朝向何处,出了门扭扭捏捏地走着。二妈说:“看牛的。”三婶戏言道:“奔颅女宜打扮,擦上点银粉真好看。”五大婶说:“真是人凭衣衫马凭鞍呀。”二堂哥坐在炕棱边说:“过来,穿上新衣服再捞一次捞饭。”于是我习惯地将自己的两只小脚踩在他的两只大脚背上,两只小手塞进他的大手中。他扬起两条结实的腿,一起一落,升高落下。他嘴里说着“捞捞饭,打豆腐,干脑叫你二舅舅”的儿歌。这一刻,我只觉得自己不再是父亲说的那个“丑胡赖”了,也不是母亲叫的那个“奔颅女子”,我觉得,自己变成了院里的那一只红蝴蝶,在飞呀飞……

00我只知道我们这个村,一字排开的、参差不齐的一孔孔窑洞,是一户户人家。出了村头下水路坡,沟里有井子。井子前面的沟里有几块很大的石头,那是二姐领我洗衣服时才看到的,用手一摸,被太阳晒得烫烫的,上面很干净,把洗好的衣服晒上去,立马就干了。那么大的石头是谁放在那里的?他是怎么放到这里的呀?再往远是哪里呀?要赶事,要出门,穿新衣服,吃好的,看热闹,我多么有福气呀!

早晨洗了脸,姐姐用心地将我那撮细细的黄毛分成两半,扎成两个小辫,折上,扎成抓髻。二妈在一旁逗着:“抓髻扑来来,婆家不迎来。”父亲备好了毛驴,大大的鞍子上,又搭了一层被子。母亲今天也穿着净净的旧衣裤,头也梳得光光的,白白的四方脸焕发着光彩。她首先踩着门前的石床骑上毛驴,抱好了弟弟,用一根长长的带子把我绑在她的身后坐稳,然后我们便出发了。毛驴走开了,脖子上挂着铜铃,不紧不慢地响着,有节奏地响在晨曦笼罩的乡间小路上。坡崖上映着小毛驴的身影,映着母亲、弟弟和我的身影。我不停地摸我的抓髻,生怕它飞了一样。我不停地盯着身上穿的花布衫,心想,出门多好啊,只有出门才能穿这么好的花布衫。花布衫竟成了我全部的炫耀,似乎天地中有无数只眼睛在看着我。一个个寂寞的小山村,人们看见有个过路的都要站在硷畔上看,我好像在无声地告诉他们,看,我的花布衫多么好看呀!

我们到了一个叫苗儿沟的庄子,毛驴在沟底下走。高高的硷上,站着几个小孩看过路人,他们嘴里不知道在骂些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抬头看那个骂人的小孩。妈说:“楚寒不要动,两只手手抱着妈的腰。”驴似乎通人性,不愿听那孩子骂我们的话,四蹄交错走得飞快。

天近黄昏了,我们才到了外爷家。外面的世界真大呀,这一路都不知经过了多少个庄子,我数也数不过来。外爷家在川道,一孔孔宽敞明亮的窑洞面川靠山。平展展的土地顺着东西方向无限延伸着,大理河水哗哗地昼夜向东奔流。川里的庄稼比我们山沟里的葱茏、茂盛,外爷家的硷畔底下是菜地,一畦畦的白菜、茄子、西红柿水灵灵的、嫩乎乎的,长势正欢。川道中央是一条大马路,偶尔有汽车嘟嘟地鸣叫着驶过。上川出产炭、食盐,运炭拉盐的生意人牵着驴赶着马来往在大道上。那些马头上顶着鲜红的缨子,脖子上拴着铜铃。丁零丁零清脆悦耳,十分动听。赶牲畜的甩着响鞭,有的坐在车边信口唱“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呀”的信天游。妈常说,她娘家是个“响铃炭马”的地方。我第一次来这里才细细体会到了“响铃炭马”的含意。

外爷家一线九孔窑,由三大门子分开,外爷家住在中间的三孔。进了大门,是一方小院,上了三层门台,正对着外爷的家门,是前后窑,一律的宝石炕棱,油漆炕围子,前窑还有暖阁,灶火炉台都是石板包装的。家里的陈设也很讲究,门箱夹柜、穿衣镜、木床。在二十世纪初,他们也属于小康之家,比起我们乡下的殷实之家要讲究得多。

外爷十分慈祥,深蓝色的大襟上衣干干净净,腰里总要勒一根宽宽的腰带,舅舅、妗子、表姐、表哥他们都非常会说话。一个全新的环境诱惑着我,我总是东瞧瞧西看看,看那油漆炕围子的各种图案,看墙上的四扇屏年画,外爷头头是道地给我讲拿米换鸡、鸡换牛的故事。

外爷家大门外边的电线杆子上还挂着一个四方红漆木匣,那木匣早晚会唱会说,我站在杆子下面,惊奇地盯那个木匣,不知它为什么会唱,大表哥就说:“那里边有个小人人在唱。”“那小人有多大?”“一寸大。”“那她怎么出来吃饭呀?”

初出门觉得很新鲜,过不了几天就想家了,想姐姐、哥哥,想家里的小米汤。我们乡下的水特别好,熬的米汤又甜又香。我常瞅着妈把绿豆和小米下进翻煎打滚的锅里,那豆和米就在开水里打着滚儿,汤过一会儿黄起来,最后熬成黏糊糊的小米稀饭。妈讲过一个傻媳妇的故事,说的是,婆婆问傻媳妇锅开了没有,傻媳妇说:“一颗豆豆上来了,一颗豆豆下去了。”这是真的呀,我不知道傻媳妇说的有什么不对。

妈熬的小米汤最好喝了,油乎乎的,香喷喷的,盛在碗里,凉一会儿,就会起一层皮子,像凉粉一样。先用筷子挑起一层皮子,一点儿都不烫,可是皮子底下的汤还是烧的。妈用小勺子一边搅一边吹着,还唱着:“东风凉西风凉,凉得楚寒站绵羊,绵羊挡在圪,楚寒回来吃糕糕。”在妈笑吟吟的歌谣中,我的肚子喝得像个大西瓜,好舒服,好痛快呀!

在外爷家住了几天,我就哼哼着。妈问我怎了,我说:“要吃咱家的绿豆米汤。”妗子便说:“乡山圪家快回去吧!敢情是绿豆米汤比这里的油糕八碗还香哩!”

妈常说:“有福的生在州城府县,没福的生在孤山旷野。”妈生在川道,长在城镇,但通过媒妁之约来到我们这个山乡圪。妈说,那是他的养父做主,认为乡里吃得好,再说,当时我家算是文风人家,有地有窑,日子殷实。

妈十八岁那年,娘家做了两个红顶箱,陪了一些绸缎衣物,六月十六响吹细打地娶进了我们家。一路上,她在轿里什么也看不见,进门背坐在炕头。等一切在闹哄哄中过去后,妈说,她一下子觉得掉进窖里。虽然姑母对她不好,但那都是小时候的事了,她想子源的家,也想李峪的家。可是给谁说呢,父亲整日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又不在家。她难过了,暗自流泪,偶尔被堂哥发现了,堂哥就会告诉大家,新媳妇又哭了。

妈结婚的时候,大伯有两个娃,大妈不在了,大伯急成神经病,两个堂哥一个四岁,一个一岁多。妈刚回过门后,就经管起大堂哥、二堂哥。晚上父亲搂着大堂哥,妈搂着二堂哥,父亲说,是他的大嫂临死时,嘱咐他要把两个侄子照看大。妈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妈说,自己是个没妈的孩子,就想着没妈的孩子可怜,妈整天给二堂哥擦屎擦尿,喂吃喂喝。

那时候,二妈有四个娃,二伯在县城关二小教书,父亲也在别的乡村教书。家里的地雇了两个人,一个十几口之家,碾磨、饭食、衣着,再加上喂猪、喂鸡,做不完的活一下子包围了妈。她每天天黑乎乎就起来,一直忙到黑。她从小没接触过农活,养母家是子源街首屈一指的大地主,米都是租户碾好送来的,所以她开始不会簸簸箕。二妈是个很尖刻的人,常常夺过她手中的簸箕,说:“光知道和男人睡觉。”妈不出声,眼泪一个劲儿地往肚里流。

十二年的大家庭生活过去后,就分家另吃了。父亲的工资是小米,把米驮回来,往笸箩里一倒,按人口分。大伯疯了三年病好了,续了弦。妈养育的两个侄儿对妈很有感情,二堂哥常坐在妈的膝前看她做针线活。有一次,他看着看着就说:“四妈,你长了个虎鼻子。”妈逗他说:“你那个猪八戒样还说人哩。”一句惹恼了三岁的二堂哥,他哭着说:“猪八戒耙(怕)你来来!”惹得众人都笑。妈有时到外爷家去,两个堂哥就一个劲儿地问:“四妈,你啥时候回来呀?”他们把妈当作最大的依靠。妈先后有了大姐、二姐,直到分家时,两个堂哥才随他们的继母过日子去了。

二妈和后大妈人都很厉害,她们自己瓮里的小米吃完了,就舀妈这边的,妈从来都不言传。父亲不在,妈没啥吃了,就捎话叫外爷来接她,到外爷家一住就是一年半载,回来时还得给后大妈、二妈拿一口袋干馍片。

再后来,大姐、二姐出嫁了,嫁妆都是妈做的。妈说,她一天要绱六双鞋。她的手真巧,十三四岁就开始学刺绣,她在娘家时那些绣品,二十多年后从包袱里拿出来,花草鲜艳夺目,蝴蝶栩栩如生。有枕头顶,有小孩兜、荷包。每嫁一个女儿,她都要做七八双绣花鞋,连同单衣棉衣,这一应的活儿就非妈莫属了。

同类推荐
  • 故乡的童年

    故乡的童年

    家乡的村庄极小,四周皆峭拔着摩天的山,紫巍巍的,有几缕轻云在山尖儿上擦来擦去。山环儿里的人家,被一层层的树紧拥着,院落里是斑斑驳驳碎金般的花荫。有一径石板墁就的梯形路,依山在树影里绕;绕到山口便看不到踪迹,仅有一片贼蓝贼蓝的天,镜般在山口两壁上嵌。故乡老旧而内闭,山外便极具诱惑。山口外有学校。偌大个四合院,墙刷得极白;且有一行极光彩的红字,队伍般在墙上雄赳赳、气昂昂。院中有棵极老的柿树,黝黑的干上已有锅口大的洞蚀出,干瘦的学子仄进身去,顷刻便掩了身影。
  • 棺材铺

    棺材铺

    本书是一本杨争光自选作品集,包含七部短篇小说、五部中篇小说。如《驴队来到奉先畤》、《老旦是棵树》、《棺材铺》、《蓝鱼儿》等,将人因生活所迫或者是无意中的选择而造成的结果冷静客观的表现出来,深深无奈的同时不禁反思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对读者来说,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小说精选集。
  • 十日谈(套装上下册)(译文名著精选)

    十日谈(套装上下册)(译文名著精选)

    《十日谈(套装上下册)》作品叙述一三四八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十名年轻男女在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卜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作品采用了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作品语言精练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
  • 生命尽头的忏悔

    生命尽头的忏悔

    急促的电话铃声带来惊喜清晨,我从楼下散步回来,一出电梯口,便听见家里的电话铃声在响,估计已响了许久。我急忙开门,冲锋陷阵似的奔向前,抓起话筒忙问:“喂,哪一位?”对方反问一句:“你是杨世运吗?”“是是,我就是杨世运!”“猜猜我是谁?”我差点想欢呼了,每句话里都爆出了惊叹号:“想不到你会给我打电话!你的声音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清脆,像小姑娘一样!”“黄土快埋到领口了,怎么可能还像小姑娘?你是不是猜错人了?”“绝对错不了!你的声音确实没变!”
  • 卡

    女儿生病了。赵小青的女儿出生才十个月。平日里,晚饭后的这段时间,总要倚在学步车里戏耍一会儿才睡的。可是今天,赵小青刚刚端到手里一碗红椒炒米饭,还没顾上吃几口,小家伙就又抹眼泪又抓脸,烦躁不安地啼哭起来。赵小青急忙丢下炒米饭,把女儿从学步车里抱到床上,脱掉女儿的小衣服,给女儿垫上小枕头,光屁股底下塞了块柔软的尿布,然后盖好被子。做完这一切,赵小青侧身躺在女儿旁边,一只胳膊环着枕头,另一只手隔着被子轻轻拍打着女儿。嘴里念叨着,睡吧,睡吧,小宝宝快睡吧……小家伙终于睡着了,赵小青也打起了盹。
热门推荐
  • 盗墓诡事

    盗墓诡事

    我叫张小天,为了还债,无奈走上盗墓这条路。从地铁工地的古墓中得到一枚残缺的玉如意,从此之后,厄运缠身……
  • 高绩效领导力:驱动组织业绩突破的制胜法则

    高绩效领导力:驱动组织业绩突破的制胜法则

    遇到瓶颈是企业发展中的常态,企业发展之路就是层层突破之路。管理者的天职就是排除困难、实现突破,提高自身领导力,将高绩效的业绩突破作为领导力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每一个企业高管必须担负的使命!领导力指导专家姜洋老师以“业绩突破领导力4级体系”为框架,为企业管理者领导力提升,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提供了实战理念、思路、方法与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做大做强。书中的“业绩突破飞扬七步曲”和“15业绩突破法”提供现成的步骤及方法,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拿来即用”!
  • 闺情

    闺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信

    风靡全美,全球销量超过8亿册。问世以来,始终雄踞畅销排行榜前十的超级经典。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致加西亚的信》经典内容,第二部分根据经典内容进行延伸解读,从浮躁、社会环境的喧嚣、只说不做到执行落实能力低下等各种职场问题入手,进行最新解析,作为罗文精神的当下职场最新执行版。
  • 我和白娘子有个约会

    我和白娘子有个约会

    有一天,许仙醒了,他只想安静的等待白娘子...却发现时不我待!
  • 轩辕后世

    轩辕后世

    且看这2000年后的盛世,古武与魔法的结合之地,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唐飞用那炎之轩辕创出一番华夏盛世。
  • Chronicle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

    Chronicle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父亲娶妻

    父亲娶妻

    厚义给我打电话说,哥,俺大爷又给你找了一个老太太。我大惊:不是说好不找了吗,怎么又找了?厚义说,你别紧张,这回找的是保姆,不是给你找的后娘。这个老太太就是年龄大点,身体差点,还带着一个40多岁的傻儿子。我听得一头雾水。我说,你给我说清楚,什么保姆,什么傻儿子?厚义说,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你问问咱四叔吧,他可能知道。我给四叔打电话。四叔说,你爸这么大岁数了,找个保姆是好事,已经说好了,管吃管住不给钱,试用三个月,不行就让她走人。我说,父亲的身板一直很硬朗,除了偶尔头疼脑热,没啥大毛病,有必要非找保姆吗?
  • 佛很可怜:中观大师谈修行

    佛很可怜:中观大师谈修行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异能校霸之全能明星

    异能校霸之全能明星

    盛京学校转来个低龄的高材生,年纪小,长的娇,家世好,一转眼还能在电视杂志上看到她,真可谓是天命之女。但谁又知道,其实她来自农村,高中毕业,一辈子碌碌无为,父母早逝,好不容易有了个高帅富的男朋友,美梦却瞬间又变成了噩梦。苦苦痴恋五年,等来的却是被换做其他女人的条件,成为他人身下人,却不知道到底有谁谁谁,有多少个,对她伸出了魔爪,哪里还有脸活着?一手抓起玻璃做的水果盆就朝着自己的头上撞去,因为沉重,在碰撞的那一刻,麦莉听到了自己脑子里面传出了:“嗡~”的一声耳鸣,之后便是头疼欲裂,也不容麦莉去感受到底是脑袋的哪里疼,“哐嘡”一声就直直摔在了地上,但睁开眼,却发现自己毫发无损,这是怎么了?身形巨变,化生萝莉,她进入了从来没敢奢望的生活,预谋进入富豪之家,却意外有了陪伴自己长大的父亲,发现了更多报仇的筹码,她努力她奋斗,吸引着男主们的眼。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感情:鬼屋一失足,养料贡献掉,结果自己变成了别人的口中餐。完蛋了!这是麦莉心中第一个想法,果子,你千万不要,乱来啊,深吸了一口气,别过他不放过自己的视线,麦莉有些生气的问道:“夏兼统,你要干嘛?”久久的沉默,忽然,耳边传来了一句淡淡的“我想你了!”带着一点奢靡的气息,明明很轻,在这种嘈杂的环境里,却听的那么清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打压:你看我穷酸?看着从奢侈包包里面掏出十万的女人,麦莉勾嘴一笑,本不想理会,却忽然来了一通电话,之后麦莉深吸了一口气,从穷酸的牛仔裤口袋里摸出一张闪花人眼的金卡‘不好意思’的说道:“我是不会开,但车我要了!一次付清!”完全不享受女人那张色彩斑斓的脸,把卡递给了石化的服务员。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同类:别墅之中,布满了尸体,占着鲜血的诺菲惊讶的吸了一口气,:“原来还有第二期的变异者!”麦莉看了一眼躺在床上,毫无知觉的他,深吸了口气,:“你要和我抢人吗?”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问:此文一对一吗?答:是的,一对一,根据设定,她必须选最精良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