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75100000003

第3章 铁血冷兵器

2013年7月3日,湖北随州叶家山墓葬群的考古发掘现场被铁栅栏紧紧围住,武警把守着大门。这是西周曾侯墓葬群,其中规模最大的M111号墓的二层台上的文物,全部对媒体开放。

一个地下武器库的大门打开了,西周一个神秘的“曾国”——一个姬姓曾侯家族的面纱被揭开了。这个姬姓曾侯家族拥有上百件冷兵器,金戈、铜盾、箭镞、车马等十分齐全,令在场的记者和参观嘉宾大开眼界。如此多的兵器出现在三座曾侯墓中,足以佐证三位曾侯都是军事统领,让后人见识了中国古代铁血冷兵器的刀光剑影。

中国古代兵器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绵延数十万年。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可分为石兵器、青铜兵器、铁兵器及古代火器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归于冷兵器阶段,此后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火器传入中国,才逐渐结束了使用冷兵器的历史。

最早的冷兵器

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它是冷兵器时代所有作战装备的总称,包括了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

冷兵器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由耕作、狩猎等劳动工具演变而成的兵器。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冷兵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完善过程。

世界各国、各地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以及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其中石木兵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自从火器出现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其中的一些一直沿用至今。

冷兵器是古代战争的工具,也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冷兵器是古代猿人采集石英石、砂岩、煌石等原料,经过敲打、磨制而成的。有扁、圆、方各种不规则形,有带刀的,有呈柱状的。它们原本是劳动工具,由于生存竞争需要,原始氏族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于是那些带有锋刃的生产工具被用做互相残杀的工具。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冲突与战争日益频繁而激烈,仅用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已不适应作战需要,促使人们开始设计和制造专门用于杀伤和防护的特殊用具,它们逐渐与一般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专用于作战的兵器。

冷兵器就这样出现了,最早出现的是石制冷兵器,并在古代战争中得到应用。战争又促进冷兵器的发展,出现了锤、斧一类打击型兵器和刀、镰、戈、铁一类切砍型兵器。其中,石戈、石刀、石矛、石铁等石制冷兵器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石兵器,它们为后来冷兵器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中国古代传说中发生的涿鹿之战,用的就是冷兵器。人们把古代冷兵器的发明归功于蚩尤,或者是黄帝,这反映了部落联盟间的战争与兵器出现的历史联系。从考古发掘中,已获得了带锋刃的生产工具转化为兵器的资料。

1935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一些地区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兵器,有石斧、石锋、石毯、石铲、石锄、石叨、石镰、石戈等,它们多半采用迷石、硅质石炭岩、千层岩等石料,经过精心敲打、琢磨、钻凿而成。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石制冷兵器的实物证据。

与石制兵器同时登台的,还有用兽骨、蚌壳、竹木等材料制作的兵器,有原始的木弩及可以抛发石弹的“飞石索”等。为抗御敌方进攻性兵器的杀伤,已经使用了由竹、木和皮革制造的盾,以及用藤或皮革制造的原始甲。它们都是人类社会早期使用的冷兵器。

秦军的“血色青铜”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能并吞六国,统一华夏,靠的就是制作精良的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时期从夏朝算起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在这一时期,战争连绵不断,随之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兴盛走向没落。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古籍中有所谓“五兵”,指的是矛、弩、剑、戈、锻。青铜兵器迅速崛起,很快为奴隶主贵族士大夫阶层掌握,并彻底取代古老的石兵器,成为车战时代军队中装备的主要兵器。

古代的青铜,实际是红铜与银锡熔炼的合金。用它铸造的器物呈现青灰色或青绿色,所以称之为“青铜器”。青铜兵器时期恰好与奴隶制社会相始终。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无不以其军事势力为支柱,用青铜兵器强化其专制地位,维持其统治,制服广大奴隶,也用青铜兵器扩大疆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到战国晚期,铁制兵器开始登上战争舞台,中原青铜兵器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器的主力。秦军较多使用的仍是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有所改进和发展,把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推到了最辉煌的巅峰。

青铜兵器的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青铜兵器的柔韧性。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兵器,有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弩机、箭镞、铜殳等,有四万件之多,这些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这足以证明,青铜兵器是秦军武力统一中国的主要兵器,在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血色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南征北战,吞灭六国,统一中国,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是“血色青铜”成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

刀光剑影写历史

冷兵器种类繁多,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其中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等类别;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

在冷兵器的众多种类中,刀这种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历史最为长久,至今还可见到它的身影,还作为一种防身、自卫武器得到应用。

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砍劈工具。也有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到了商代,铜刀出现了,商代铜刀长度很短,充其量算把西瓜刀,还由于短刀重量较重,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了。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刀的形状发生变化。如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变化,出现了两种刀式,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西汉是铁的时代,钢铁制造的刀出现了。蓬勃兴起的炼钢业使西汉军队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钢铁制造的长柄刀。长柄刀是一种单面长刃的短兵器,环首刀是一种长达1米的长柄刀。东汉末年,环首刀取代长剑,逐渐发展为一种步兵的主战兵器。

后来,环首刀进行了改进,增加护手,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到唐朝时,环首刀出现多种形式,其中的战刀称作横刀,而旧日的环首刀在中国完全绝迹。唐王朝的战刀传到了日本,成为太刀,3尺以下的称为小太刀,5尺以上的称为大太刀,或称野太刀。现今尚存的最长野太刀,全长7尺4寸,成为日本的国宝之一。

唐王朝在统一后应对的是以骑兵为主的北方民族军队。由于北方民族骑兵攻势凌厉,作战行动又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唐朝军队吃了不少亏。唐陌刀就在这种战争背景下出现了。

唐陌刀是一种长刀,它是用来对付高头大马的骑兵的。它与枪、矛一类冷兵器成为那时步兵主战兵器,其威力则胜于枪、矛一类冷兵器。陌刀在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时刻能短时间内杀伤大量敌人,震慑敌人,扭转战局。在唐朝军制中,陌刀装备于陆军中的重步兵,它作为长柄大刀,可以如墙一般推进,绞杀敌军正面有生力量,成为唐朝陆军先锋步兵集团冲锋陷阵的主要力量,与马军、骑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

唐朝名将李嗣业有“陌刀将”之称,他使用唐陌刀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战斗中,他率领五千安西士兵为军前驱,李嗣业陌刀队的壮汉,挥舞着四五十斤的长刀,不管眼前是什么,只管上步、挥刀,“如墙前进”,所向披靡。

百步穿杨话射箭

弓箭是古代的一种远射兵器,也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弓箭手在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用它来杀伤远处的敌人。

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汉代时,就制作弓箭用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多种。

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看见远处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他张弓搭箭射中了那老虎,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大黄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这样,李广名声更大,人们赞誉李广有神力,故箭能穿石。

弓是用来发射箭的,种类多。唐代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唐宋以后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练习张弓的臂力。明朝特别重视弓的选材与制作,一把弓上不同部位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

不仅中国古代有弓箭,在中古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有弓箭这种冷兵器。中古时期有多种类型的弓,有短弓、复合弓、长弓等。

短弓,长3~4英尺[1],中等射程,容易制造和使用,应用范围广泛,是最常用的弓。

复合弓,以混合的木材或骨头构成的细长片制成,威力大。比较短的复合弓最适合作为马骑弓兵的武器,是蒙古骑兵利器。

长弓源于威尔士,后来传到英格兰,长6英尺,由一整块的木头制造。弓长为配合3英尺长的箭而设。在对付步兵时,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紧就可以刺穿他们所穿的皮制护甲;在对付装甲士兵时,则须用力拉紧即可刺穿步兵或骑兵的装甲。长弓具有长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中古时代的战场上,大批有经验的长弓兵可以杀伤大量敌人。

弓发射的箭,长约90厘米,箭头是铁的,箭杆粗直,可用多种材料制造,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柳木等较轻材质制作的叫“飞箭”,射程较远;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重箭射程较近,但穿透力强。箭尾粘有羽毛,以保持飞行稳定。

在中国和外国古代历史上,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指的就是先用弓箭兵器。13世纪时,英国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弓箭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

弩的声势威响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由于其使用时会发响,其声势威响如怒,故得名弩。

弩源于弓,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在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射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金属弹等。弩的威力远远大于弓。

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成为战斗兵器。秦代制造的用于战争的弩非常精密,它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和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

弩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中国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中国古代著名的弩有臂张弩、蹶张弩、连弩等。“臂张弩”,是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蹶张弩”,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它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连弩”,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弩,约出现于战国末期,专门为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人。

秦弩基本上都是蹶张弩,即脚踏弓干,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镞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所以弩机发射时,箭镞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摩擦,发出很大响声。

在国外,冷兵器武器库也有弩。古希腊有一种带有机架的箭弩,射程达到300~400米,使用的箭长为44~185厘米。古希腊还有一种“波里色勒”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动装好新箭的机械装置。

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都出现、应用过弩这种冷兵器,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一直到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才渐渐被淘汰,退出了战争舞台。

冷兵器中的双胞胎

在古代冷兵器武器库中有一对双胞胎武器,那就是矛与盾。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盾是古代用来防卫自己的防御性武器,它们几乎同时诞生,有了矛,就有盾。

矛是一种刺杀兵器,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骱”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修尖的木棒。后来,为了增强杀伤效能,出现用石头、兽骨制成的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有所改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从战国晚期开始出现了钢铁制造的矛头,到了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那时的矛头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矛。春秋时期的矛,按其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酋矛柄长二丈,步兵使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是战车上使用的武器。当时这些矛头多为青铜质。在中国,矛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抗日勇士用红缨枪抗击日本侵略者,使红缨枪这种古代冷兵器广为人知。

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改良的“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所向披靡,方阵中步兵部队的进攻武器就是矛。西方步兵所用矛的长度通常为3~4米,最长的矛超过6米。直至17世纪中期前,矛在西方世界的战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是步兵部队对付骑兵部队最主要的兵器。

矛的主要功能是刺击,古代军队交战两阵相对较远,非长兵器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为进攻武器,而佐之以箭弩。在古代马战时代,矛因太长,周转不灵活,故用枪代替。到了近代,火器盛行,古代冷兵器淘汰殆尽,矛也退出战争舞台。

盾,又称“盾牌”。主要作用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用于防刺,可作为助攻武器用。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那时制造的盾,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两种。步兵用的步盾长大,这样有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战车上用的车盾短窄,有利于车上使用。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盾牌,抵御敌方的攻击。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可以护卫士兵。而这种样式的盾牌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长牌手指挥队伍战斗。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种盾牌内部藏有火器,战斗时,可以一面前进,一面喷火。明代最大的一个盾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是明代兵器专家的创造。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冷兵器武器库中的矛与盾这对双胞胎武器不用再相斗了,它们双双进入了军事博物馆的古代兵器室。但是盾牌武器有时还能在一些国家的城市街头看到它的身影,盾牌是那里的警察和特警队员用于防卫自己的工具,抵挡暴乱分子的袭击,使自己不受伤害。

注释

[1]1英尺=0.3048米。

同类推荐
  • 生长在海洋中的植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生长在海洋中的植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以海洋、海洋中的植物、动物、食物链、矿藏、海洋中的科学以及人类在海洋中发生过的战争为主要加工、编辑素材。将海洋的神秘、浩瀚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行梳理、叙述。把最大的生物——鲸鱼、最凶猛的海洋动物——鲨鱼、美丽的珊瑚、大洋底部的锰结核,等等,一一呈现给读者。
  • 奇妙的发明(科学知识大课堂)

    奇妙的发明(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海龙大传:史前水怪真面目

    海龙大传:史前水怪真面目

    这是一部古生物的异志。它以“醒来”的化石为依据,向人们阐述着一段中生代的水下传奇。中生代的陆地上,逡巡的恐龙是绝对的霸主,天空则大半由翼龙主宰着,在广阔的海洋中,虽然有形形色色的鱼类畅游其间,但中生代的海生爬行动物才是海洋中真正的主宰者,它们就是海龙类的精灵们:有着“水下暴龙”之称的沧龙、眼如探照灯的大眼鱼龙、有着超长脖子的薄片龙、嘴如宝剑的神剑鱼龙、牙齿犬牙交错的滑齿龙、身着“露脐装”和“小热裤”的豆齿龙……
  • 海洋中无处不在的科学(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海洋中无处不在的科学(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海洋中发生的自然过程,按照内秉属性,大体上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四类,每一类又是由许多个别过程所组成的系统。对这四类过程的研究,相应地形成了海洋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
  •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缉拿传染病的元凶抗菌良药青霉素的发明走进微生物生物分界林耐研究分类系统时,将生物分成了两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但当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人们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细胞间的一些微小差异也被一一识别。这样,两界系统也就不再适用。
热门推荐
  • 前妻要翻身

    前妻要翻身

    简介:她十二岁给了自己一个赌局。若他们安安分分,她便龙潜海渊,若他们翻动涛浪,她便覆海相还。她从忘情的云端跌落,那么,就拿这个天下来作赔吧。她说,我此生最不需要别人的牵挂。她说,我希望我的一生,什么都不用得到,便什么都不用承受。她说,我只是不甘心,铁杵磨针了十几年,却还是没有等到无心的那一天。她说,今日,不过是来告别罢了。她说,我不会杀你,也不会让别人有机会杀你。我给予你最大的惩罚,便是让你尽可能长久的活着。※※※※※※※※※※※※※※※※※※※※她不是那个一心求取佛道的僧,自然不会一悟凡尘遁入空门。她是俗人一个。只是不信永恒,不屑慈悲。只是未及心动,便已无情。只是心太坚硬,不等遇到那僧所遇一般美丽的障,便已经风蚀斑驳了感性。能不能遇上,能不能落入,能不能沉醉一场,其实都已不重要。因为,她已经成了如今的模样。※※※※※※※※※※※※※这是一个腹黑冷血的女人,她的出生为着悲悯之名,却行着屠心之事。她一路行来,骨子里都是强势而恣意的做派,字典里没有软弱二字。你若爱她,那便是你的不幸。你若能从云端抓住一角她翩飞的裙裾,那么,那是你的幸。★★配角一枚★★【姬未央语录】一他是红尘中借宿佛祖的姬未央。冰寒广漠的北地,他和心爱的女子等待黄沙漫漫的残阳,却分别在白雪纷飞的暮冬。他一生的梦止步于佛祖的门外,所以无望的姬未央至死也不可能再前进一步,亦,无法回头。颓倒的姬未央抱着死去的女子跪在冰冷的雪地,黄沙尚在雪白之下,可他的一生,已然随着那人而去。二佛祖的觉明带着未央的记忆敲着木鱼吟唱,满殿余韵悠长。那一年,我怀抱着贪念绝望的寻求救赎,冰雪茫茫,我悲喜耗尽……那一年,我跪看你神秘的法相,磬声回荡,庄严的凝望中,我发落如雪……那一年,佛祖的屋瓦下我曼声颂唱,蒲团上结伽而坐的,是魔鬼,还是虔诚的信奉者?佛祖,荒原雪漠寒冷,我死在朝拜你之前。所以人世浮沉,我却再也无法悲悯。三
  • 爱是无限多喜欢

    爱是无限多喜欢

    你是否有一位“冤家”初恋情人再聚首时因为你在悔恨和心动中挣扎?你是否遇到过异性恐惧症患者用“马景涛”式的咆哮告诉着你“老子就爱姐弟恋!”?你是否陷入过怪咖的神秘帅大叔的丝丝温柔?当三大美男头破血流为了你一顿疯抢的时候,你能否像梁可乐一样认清属于你生命中的“爱与喜”?——紫色有史以来最率真、最元气、小宇宙最HelloKitty的女主角华丽丽登场!——紫色有史以来最霸气、最温柔、谈恋爱最胡搅蛮缠的三大男主角横空出世!
  • 为什么我们的决定总出错2:哈佛教授的9堂行为心理实践课

    为什么我们的决定总出错2:哈佛教授的9堂行为心理实践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为各种各样的决定而苦恼,如果你不想让自己一事无成,不想碌碌无为,也不想让自己误入歧途,那么就要学会如何去避免错误的决定。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决定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去避免类似的错误?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如何去解决问题,让自己的决定少出错?翻开本书,从实战角度为您剖析做决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决定出错的原因,探寻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法,让你不再为做决定感到迷茫与困惑。
  • 不想躲过桃花劫

    不想躲过桃花劫

    彼时是一场网友聚会。陌生的包厢,暧昧的灯火,各色男人和女人,矫情肆意的喧哗。许子诺安静地坐在一隅。邻近的女子,看她腕上套着一串粉色水晶手链凑过脸来搭讪:“是粉晶吧?好漂亮。”子诺笑,故作神秘晃晃手腕:“是啊,招桃花运的。”女子露出夸张的惊讶,也许这份坦诚确实惊着她了,但她却忘了分贝地吐出一句话:“不会吧?你这么漂亮,会没有桃花运?”一时四座被这高音所惊,一些目光探究似地投射过来,子诺窘迫地红了脸。
  • 奏折上的晚明

    奏折上的晚明

    奏折上的晚明,描述的是从万历到崇祯的一段晚明史。不同以往明朝史书之处是,本书另辟蹊径,从奏折、上谕、皇帝遗诏、臣子间往来信件等原始文本入手,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多角度多方位,从细节处还原一个真实的晚明。本书不是官史,官史会文过饰非。本书亦不是戏说,戏说并不能算是历史。本书以最真实的文档、最生动的描述,给你一个最颠覆的晚明史。
  • 桑恋榆之秋

    桑恋榆之秋

    一段凄凉婉转的爱恋史,爱情的种子,从发芽到成长都悄无声息。直到历经生死才明白,爱,没有界限。这段凄婉的爱情,叫做桑榆恋。
  •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检察官告诉你,如何使用心灵读眼法;公安人员告诉你,如何解读耳部暗喻;刑侦警察告诉你,嘴巴如何暴露疑犯信息;FBI告诉你,手臂传达了哪些心理玄机;CIA告诉你,脚与腿是*诚实的部位;007告诉你,鼻子与下巴投射出何种情绪;心理学家告诉你,口头禅显露出哪种性格特点;律师告诉你,对问题的反应比回答更重要……《微动作:世界*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以“读懂人心”为基础,让人们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 参同契阐幽

    参同契阐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千翎

    千翎

    曾经有人问:为何名为千翎大陆?她嗤笑一声:因为这大陆是由我谱写的传奇!————千翎
  • 宦游日记

    宦游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