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700000006

第6章 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4)

据有关史籍记载,中国南方地区历来产象。《国语·楚语上》记载说道:“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道:“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山海经·中山经》也说:“岷山,江水出焉……其兽多犀、象,多夔牛。”《诗经·鲁颂·泮水》记载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定公四年、僖公十三年,也提到楚地有“象齿”。《尚书·禹贡》则称荆州和扬州贡“(象)齿”。这些文献记载的产象之地,多为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唯“巴浦”与“岷山”,有的学者以为是指巴蜀地区,故认为古巴蜀产象。巴浦在何处呢·《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句下韦昭注云:“今象出徼外,其三兽则荆、交有焉。巴浦,地名。或曰:巴,巴郡。浦,合浦。”巴浦,应如韦昭自己的解释,是一个地名,而不是巴郡与合浦的连称。巴郡地在嘉陵江以东地区,合浦地在今广西南部沿北部湾的合浦县东北,两地相隔万里,何以能够连称!况且,《国语》此言出自楚灵王之口,时当公元前529年,为春秋中叶。可是巴郡之设,时当秦灭巴以后,为战国晚期,而合浦之纳于汉家版图,是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可见,巴浦不是指巴郡和合浦郡。而且韦昭自己也明言“今象出徼外”,分明不是言巴郡产象,当然更不是指蜀地产象。联系到《尚书·禹贡》荆、扬二州产象齿的记载,以及《左传》所说楚地多象齿等情况来看,巴浦这个地方,大概是指靠近古荆州的荆南之地,这也与楚灵王所指相合。《山海经·中山经》提到岷山多象,按,《汉书·地理志》,岷山是指今岷江上游地区,但是考古资料却并没有显示出岷江上游产象的任何迹象。《华阳国志·蜀志》说岷山有“犀、象”,不少人以这条材料作为岷山产象的证据。但是,犀产于会无金沙江谷地,象则未闻,二者均非岷江上游所产。从岷山山区的气候条件而论,岷山为高山峡谷的干寒地区,不适应大象生存,要说那里产象尤其是富产群象,是没有依据的。何况,在岷山山区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象牙、象骨和象牙制品。所以,岷山产象的说法,当属向壁之论。至于《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说“巴蛇食象”,据《离骚》、《淮南子》等来看,也是指古荆州之地,与古梁州的巴蜀之巴无关。由此可见,关于古代成都平原产象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大批象齿不是原产于当地的大象牙齿。事实上,发现象牙和象牙制品的地点,同大象生存的地区,二者之间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联系,并不必然就是同一地点,正如青铜器的出土地点未必就是青铜原料的产地或青铜器的制作地一样。

古地学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固然森林茂密,长林丰草,然而沼泽甚多,自然地理环境并不适合象群的生存。至今为止的考古学材料还表明,史前至商周时代成都平原虽有许许多多的各种兽类,然而诸多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动物遗骨遗骸,除家猪占很大比重外,主要还有野猪、鹿、羊、牛、狗、鸡等骨骼,除三星堆祭祀坑和金沙遗址外,没有一处发现大象的遗骸、更谈不上数十成百支象牙瘗埋一处。足见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象牙必定不是原产于成都平原蜀之本土。

诚然,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以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曾经远播于渝东鄂西之地,岷江上游也是构成早期蜀文化的渊源之一。但是,无论在渝东鄂西还是岷江上游地区,数十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未曾发现盛产大象的情况,其周邻地区亦然。这种情况表明,这些地区还不是文献所记载的产象之地,因而也谈不上由当地土著部落向蜀王进献象牙或整象的问题。至于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所谈到的“今荆地象,色黑,两牙,江猪也”,则不仅文献晚出,而且也是指荆南之地,几乎与闽粤之地相接。不难看出,三星堆和金沙的巨量象牙也不可能来自所谓渝东鄂西、岷江上游之地,更与荆南闽粤之地无关。

商代的华北曾经盛产大象,河南古称“豫州”,即与“服象”有关。据《吕氏春秋·古乐》的记载,商末周初,东方江淮之地象群众多,后被驱赶到江南。文中这样说道:“(周)成王立,殷民反……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所谓“服象”,即驯服大象,使其服役,犹如今之印度、缅甸服象。《孟子·滕文公下》也载有周公驱逐服象的商人的史迹:“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从《尚书·禹贡》、《诗经》、《左传》及诸史《地理志》等分析,周公率师将服象的商人远逐于“江南”,远离黄河流域,则象群是南迁到了荆南、闽、粤之地,秦代所置“象郡”大约便与此有一定关系。《汉书·西域传赞》说汉武帝通西域后,外域的各种珍奇宝物充盈府库,其中,“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表明大象来源于外域,属于“殊方异物”之类。先秦黄河流域有象,殷墟甲骨文有象字,河南为豫州,文献里有象牙及象牙制品,考古也发现有象牙制品。关于这一问题,徐中舒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均早已有过精深考证和论述。但在周初,周成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至汉代而视象为“殊方异物”,由外域进贡中华朝廷。据竺可桢先生研究,汉代气候业已转冷,黄河流域的气候已不适应大象生存。

无论史籍还是考古资料,均不曾有成批殷民逃往或迁往蜀中的任何蛛丝马迹,更不曾有服象的殷民移徙蜀中的丝毫痕迹。何况殷末时,蜀为《尚书·牧誓》所载参加周武王的诸侯大军,在商郊牧野誓师灭商的“西土八国”之首,协助武王灭纣翦商,而后受封为“蜀侯”,与殷民不共戴天。服象的殷民逃往任何地方,也绝不会自投罗网,投往其域中。而商王武丁时期,即在相当于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上下,甲骨文记载商王“登人征蜀”,商、蜀之间还在汉中地区相互置有森严的军事壁垒。此情此景之下,商王朝自不可能赐象与蜀,何况卜辞和史籍中也全然没有这方面的片言只语之载。可以知道,三星堆的象牙,也同样不曾来源于中原商王朝。

云南西南部以及以西的缅甸、印度地区,自古为大象的原产地。不少人以为云南各地均产大象,其实是莫大的误会。汉唐时期的文献对于云南产象的记载,仅限于其西南边陲,即古哀牢以南的地区,这在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和樊绰《蛮书》里有着清楚的记载。而在云南东部、东北部,即古代滇文化的区域中,以及在云南西部,即滇西文化的区域中,古今均无产象的记载。考古发掘中,无论在滇文化区域还是滇西文化区域中,都未曾发现数十支象牙瘗埋一处的情形。而古蜀文化与云南的关系,主要是与滇文化和滇西文化的关系,与云南西南部并无何种关联。由此可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象牙,也与滇池文化区域和滇西文化区域无甚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商代三星堆遗址的象群遗骨遗骸,以及三星堆和金沙的象牙,既不是成都平原自身的产物,也不是来自于与古蜀国有关的中国其他古文化区。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西行报告说:“然闻其西(按,此指“昆明”,在今云南大理之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滇越即印度古代史上的迦摩缕波国,故地在今东印度阿萨姆邦。《大唐西域记》卷十《迦摩缕波国》记载道:“迦摩缕波国,周万余里……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史记·大宛列传》还说:“身毒……其人民乘象以战。”《后汉书·西域传》也说:“天竺国,一名身毒……其国临大水,乘象以战……土出象、犀……”大水即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据古希腊文献的记载,古印度难陀王朝(前362-前321)建立的军队中,有2万骑兵、20万步兵、2000辆战车、3000头大象,孔雀王朝(前321-前185)的创建者月护王拥有一支由9000头战象、3万骑兵、60万步兵组成的强大军队,这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相当一致。汉唐之间中国古文献极言印度产象之盛,说明即使从汉武帝开西南夷到东汉永平年间永昌郡归属中央王朝后,印度象群的数量之多,仍然令中国刮目相看。《史记》和《后汉书》等文献所数称的“大水”(印度河),正是辉煌的印度河文明的兴起之地。考古发掘中,在印度河文明著名的“死亡之城”摩亨佐·达罗废墟内,发现了曾有过象牙加工工业的繁荣景象,还出土不少有待加工的象牙,以此并联系东印度盛产大象的情况,以及三星堆祭祀坑内成千枚来自于印度洋北部地区的海贝,可以说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批象牙是从印度地区引进而来的,而其间的交流媒介,正是与象牙一同埋藏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大量贝币。

四、古蜀丝绸与南方丝绸之路

同类推荐
  •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很努力,但收获寥寥;我们可能很执著,但前途茫茫;我们可能很用情,但总被情伤;我们可能很真诚,但总被雨打风吹去。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有人因此颓唐,有人因此慌张。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问题。改变内心的纠结,关键在于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因此,本书汇集了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林语堂等数十位国学大师的慧心妙语,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当下的人提鉴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的肯定、对欲望的清洗、对幸福的珍惜。将人生感悟、生活经历、智慧心得与读者共同分享,在喧嚣的社会中,为自己找寻一个人生的方向。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以西方文明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从中发现、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内容具体、细致、生动,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 当代北京什刹海史话

    当代北京什刹海史话

    本书从历史到现实,对什刹海的发展变迁作了描述,包括什刹海三海的形成与北京城的联系;什刹三海的秀美景色、人文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什刹海进行清理、整顿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政府为推广什刹海景区所做的大量工作。并对什刹海在21世纪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第一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奋然继起孔子的志业,“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确的写照。《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还原了孟子的经典、孟子的思想所处的真实历史场景,孟子的观点和想法在列国争雄的时代远远不是主流,而孟子所讲的道理也不为当政者及时人所理解,所以孟子要周游各国,大声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对抗时代。本书以《孟子》为依据勾勒出了战国时代的孟子形象:承袭儒家理想的孟子,奋然继起孔子奔走游说的志业,为维护儒家理想而战。
热门推荐
  • 南唐新梦

    南唐新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年南唐后主的遗恨,由今世李从嘉所继承。今世娥皇女英,大小花蕊,尽皆收揽;金戈铁马,千帆竞发,逐鹿中原,江山如画;这个天下是大唐的天下!!!
  • 详刑公案

    详刑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才是宠妃

    我才是宠妃

    莫嫣然怎么也没想到,就凭自己装巧卖乖就得到了沈初寒的真心,她真的只是穿过来和皇帝谈恋爱的嘛。怎么想到这个皇帝是这种人,陛下,说好的高贵冷艳霸气十足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煽

    本书为随笔集。书中收入了海岩关于做人、处世、谈情及成功的的文章,配有图片。
  • 铠甲勇士之危机降临

    铠甲勇士之危机降临

    因为林枫从小是铠甲迷所以被超级铠甲系统带去到了了一到二的铠甲勇士的世界,林枫却是道“我要回去,我不要呆在这里”(群:1094340869)(想要催更到群里催,我看情况,最近……学业繁忙……)
  • 受伤的美国

    受伤的美国

    “9·11”恐怖袭击事件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作者向来关注重大政治事件,为此专程前往美国采访,以纪实文学作家的视角对“9·11”之后处于非常时期的美国,作了生动、翔实又充满细节、花絮的记述,写出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新著。作者文笔流畅,娓娓道来,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本书包含极其丰富的信息,而且立论公允、客观,相信这本书会受到读者的喜爱。这本《受伤的美国》在事发当时记述的是新闻,今日则成为一部充满现场气氛和细节的史书,尤其是“9·11”已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划时代事件,这本书更值得一读。
  • 伊索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伊索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无饥饿慢消化减肥方案

    无饥饿慢消化减肥方案

    身材走形、体重攀升,步入中年的你有这些困扰吗?您的脂肪超标了吗?一台仪器就能轻松测出。有的朋友一直在减肥,从30多岁减了20多年了,却越减越肥。其实减这几斤没用,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迈开腿,更要管住嘴,健康食品,您吃对了吗?不要以为纯果汁,你就可以随便喝了。鸡翅膀是鸡身上脂肪最高的部位之一。牛油果、榴莲、香蕉,就这三样,吃它跟吃米饭差不多。其实大家老以为玉米是一个粗粮啊,一定是减肥时候吃好,不一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老师带您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减肥秘诀。带您一起寻找隐藏在身边的小妙招,健康美食还您苗条身材。减肥不再是难题,美味食谱让您跟肥肉说再见。
  • 治安管理与执法监督

    治安管理与执法监督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而事实上,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不懂法。为了让老百姓知晓哪些行为是治安违法行为,本书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精选大量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系统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治安违法行为。目的在于提高老百姓的守法意识,避免违法行为,并能利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 总裁宠妻成瘾

    总裁宠妻成瘾

    她坚信母亲不会在最幸福的时候选择自杀。因此踏上寻母死因的路。侍候母亲多年的佣人与佣人之子相继死于非命。究竟是谁在幕后操控着这一切?在最低谷的时候,她遇见了他。一个看似冰冷,实则温暖的人。然而,他的秘密也随着寻找母亲死因展开,上演一场温暖的爱恋。此生有你,无憾。情深缘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