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乡按照既定发展方案,确定了安和二部成立。成立安和二部虽然容易,但这管理层面上的人员是极为匮乏的。于是白锦茹和安和乡的一众官员大胆却又颇具有创造意义的提出要向各国招募贤才。
于是安和乡向各国派出使者,发出了公函。招聘有才干,有志向的人来参与安和二部的管理。当然,是要通过考试的,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方可以得以任用。
各国收到这份特殊的公函时,上至朝堂之上,下至百姓坊间,皆是一片哗然。
梁国国都祭梁城内,梁照轩正仔细的思忖着这一公函的真正意图,却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皇上,微臣以为这安和乡的举措正是说明了他们就是想要中立,而非妄图扩张。”梁国宰相,赵革道。这赵革便是原来梁国影军的统领,现在是梁国的宰相。
“那,诸位大人怎么看呢?”梁照轩问道。
“微臣以为赵大人所言不错。”
“微臣也赞同宰相大人所言。”
一众的大臣们纷纷表态,也都觉得这安和乡并无扩张之野心,若非如此他们怎么会连一支军队都没有,而安和乡所有的武力也仅仅是那而仅仅维持安和乡内部秩序的安乡部的百余民兵。
梁照轩摆了摆手道,“既是如此,那我们梁国也势必不能弱了,毕竟那曾是我梁国国都的所在。”
“微臣请皇上下旨,遣我梁国的各地的生员,从中选出数人去应试便可。”太学院的院长谭志杰奏道,而其身后太学院的一众官员也是纷纷附议。
“微臣以为不妥。”赵革缓步上前说道。
“哦?赵宰相有何高见?”太学院院长谭志杰问道梁照轩看着赵革问道。
“谭大人,这鹊桥仙一词你可有耳闻。”赵革不疾不徐的问道。
“那是自然,据传这便是安和乡主白锦茹在安和乡七夕诗会中所作。”
“那你可知楚国也派去了皇子和公主去安和学堂求学?你可知这安和学堂的校长还是楚国的帝师和宰相?你可知这些蒙学的读物并非《千字文》而是白锦茹所创的《三字经》?”赵革一连三问,问的这太学院一众官员也都是愣住了神。
赵革接着道,“微臣以为,应当派遣我梁国的精英去,因为,此去安和乡,毕竟不是我们一国,还有其余四国。臣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给我梁国争光。”
“臣复议。”一众官员闻言纷纷表态道。
“好,那就派遣太学院甲等生员去安和乡参加应试。”梁照轩点点头道。
“臣还有一事。”赵革说道。
“讲!”
“微臣有第三子已经是年满五岁,微臣想让他去安和学堂求学。”
闻言梁照轩微微一迟疑,但还是说道,“准了。”
诸位官员都是知道的,这赵革共有两女,老来得了一子那自是相当宝贝的,今日却要派出去安和乡去求学,想必也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的。
梁照轩想明白了这赵革的心思,便开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若是也有适龄子嗣,也可一同派往安和学堂求学。至于只费用,我大梁一力承担。”
于是便有四五名官员纷纷请旨,派遣自己的子孙去安和学堂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