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宗翻着这《计数法》觉得这些符号非常新奇,但他在安和乡这几日也是在街道上和安和乡子民的衣服上见到过这些符号的。这本《计数法》上面介绍了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文字计数,并列举了一些计算公式,最后附的是一张九九乘法表。他瞬间便意识到用这种符号计数不仅仅是快了,表述也更加清晰明了。而且结合他此前见过的那些数字,他很是认同这样的符号代替文字的做法,作为蒙学教材确实也不错。
杨延宗看的正起劲,只听段清唐一把抓住白锦茹的肩膀,惊呼道,“这、这《三字经》是何人所作?”
“咳咳、段兄,你激动什么?”杨延宗看段清唐有些失态,便在一旁提醒道。
段清唐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便赔罪道,“请白乡主恕我失态了,只是这《三字经》,这本书不在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之下。你看看,你看看。”说着段清唐将书递给了杨延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嗯,三字一句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的。”杨延宗捧着《三字经》读了起来,待他读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时,杨延宗的表情发生了变化,他的眼神和段清唐一样,呼吸也急促起来,“这、这《三字经》是何人所著,此乃大才啊。”?
这本《三字经》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当然是白锦茹删减去了一些文字,比如一些历史上没有发生或者是变化的事,就被她给删减去了。
一旁的烈火看着让他们一众人等了很久才姗姗来迟的两位楚国的老书生,露出这般表情,便说道,“这三本书皆为白大人所做。”那语气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仿佛在发泄这两人让众人久等的怨气。
听到烈火这么一说,杨延宗和段清唐齐刷刷的站立起身子,向着白锦茹深深行了一礼。
白锦茹见状,两忙扶住他二人的胳膊,“二位德高望重,如此可是折煞了小女子了。”
段清唐看着白锦茹激动的说道,“白乡主,请恕在下先前的无礼之举,这等才学,我所不如也。”
杨延宗也是同样的严肃说道,“这本书作为蒙学教材,完全可以,完全可以,老朽也是佩服白乡主大才。请受老朽一拜。”说着杨延宗向白锦茹又开始拜了一拜。
在场的诸位官员都傻了眼,这白大人居然能让楚国帝师行拜礼,那说明什么?说明白大人的才华比他还高啊。
杨延宗还捧着那本《三字经》,良久才面露难色道,“白乡主,能否让我誊抄一遍,我打算让楚国的孩童也学这本书。”
“二位老人家,在我安和乡一日,你二位便是我安和乡的座上宾,这安和乡的所有资源也都可以对楚国开放。当然也不仅仅是楚国,其余四国也都可以来我安和学堂学习。而我安和学堂也需要两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做镇。不知二位能否屈驾。”白锦茹不失时机的问道。
段清唐点头道,“不屈驾,不屈驾,我这就写信告诉我的子嗣,以后我就老死在这安和乡了。”
“哈哈、哈哈”众人闻言皆是笑了起来。
于是安和学堂便在楚国帝师杨延宗和段清唐的便留在了安和乡,担任起安和学堂的校长。
楚国,议政大殿内,楚国皇帝楚玉翰正在仔细的读着一封信。这是他的老师杨延宗写给他的。
在信中,杨延宗描述了安和乡如今的情况,并且表明了心意要留在安和乡任教,同时也希望他楚国能派出商队和皇子公主来安和乡。
皇帝楚玉翰把这封信递给现任宰相张尔进道,“朕这老师被段清唐那老狐狸拐去了安和乡了。这是他给我的信,你看看。”
张尔进认真读完这封信,露出满脸的鄙夷之色。“那安和乡果真是一女子所建?这等女子不好好相夫教子,却抛头露面的,成何体统啊。还有这段国公和杨帝师倒是好不自在,他们俩人放着几位小皇子和几位公主不管,去什么安和乡任教,真是岂有此理!”
皇帝楚玉翰只是微微笑道,“张爱卿莫不是觉得他们去安和乡,没叫上你去,你心中颇有微词啊?”
闻言张尔进老脸一红,“臣逾越了,请陛下恕罪。”
“哈哈,就知道你们师徒二人是一个德行的,你去安排吧,带上商队和适龄的皇子公主去安和乡吧。”皇帝楚玉翰笑着说道。
“臣领旨。”说完这张尔进便一溜烟的跑了。
看着跑出去的张尔进,皇帝楚玉翰笑道,“哈哈哈,真是什么样的师父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啊。”说罢,他又看向殿内一名护卫道,“展护卫,你带上二百精兵护卫其安危。”
“遵命。”那护卫道。
五日后一对人马便进入了安和乡。这些护送的侍卫并没有和楚国的皇子公主们一起留下,而是留下了十余护卫便立即返程了。这次楚国派来的商队有二十只之多。
曹爽、苏泽豪便负责这商队的接洽工作。而这些皇子和公主们也都被安排进了安和学堂。
安和乡的子民们在康国的商行来到安和乡时还不觉得这是一个独立的中立之地,等他们见有楚国的商队来行商,甚至是有楚国的皇子来安和学堂上学时,那种被承认为独立的中立国的感觉才越发的强烈起来,在他们眼里看来,这才正像是白锦茹所说的那种国际贸易中心。而曹爽也不失时机的像楚国的商队宣传了一遍安和乡的特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康国的商队回到了康国时,每只商队都是获赠了安和香皂的。在最初起商队的人们也都不把这安和香皂当回事,也只认为是普通的胰子。
罗氏布行的夫人罗张氏回到了自家布行便拜见了父亲和母亲,并呈上了旗袍的样品,“儿媳拜见父亲、母亲。父亲,这便是安和乡的新式裙子,叫做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