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在这里的书评长短不一,且有分别:前边几组《闲书闲话》是类似书话性质的短书评,记录阅读的感受和印象;后边有几篇外国小说评论,试图在印象概括的基础上做出解读;最后一篇评论出版家贝内特·瑟夫的自传,亦算书人书事。
这些文章写于最近几年,所评论的书籍大多以前读过,因为留有某些触动自己的记忆,就陆续敷衍成文,可以说是一种事后补写的读书笔记。我不知道自己谈论的这些书籍有多少人喜欢(其实有几种我自己也不喜欢),但是作为阅读对象,它们多多少少使我有所获益,至少是有所启示,能让我想到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博尔赫斯在《私人藏书:序言集》序言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脑中会有一套浩繁的藏书形成,那是由曾经让我们爱不释手并且极想与人分享的书和文字组成的。这一私人藏书中的每篇文字不一定都很有名。原因很清楚。传播名声的是大学里的教授,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文学的美,而是文学的运动、年代以及对一些作品的繁琐分析(那些作品似乎不是为了使读者愉悦,而是为了让人分析而写的)……
对此我有同感。我脑子里的“私人藏书”跟别人晒出的书单肯定大不一样。这种“私人藏书”无疑折射着个人的精神和趣味成长史,其中自有难以磨灭的时间印记。只是时过境迁,那类擅做“繁琐分析”的教授渐成稀缺人才,如今流行的是谈书论道。我不会论道论世,亦不擅学术分析,只能做些就书论书的文章。
讨论一本书可以成为公众话题,阅读却是个人的事情。多余的话就不说了。
李庆西 识于丙申年正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