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双手捧在脑后,随意躺着,闭上眼睛,风贴着地面拂过耳畔,送来了大海的声音,以及情侣之间的喁喁私语。所谓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管对于这些相爱中的男女,还是对于我独自一人,大抵都不过如此吧。
最浪漫的事,就是在古巴看海
有人说,一生中最浪漫的事就是在古巴看海。
赤脚踩在加勒比海滩细软的白沙上,任凭海浪打湿裙角。脚下绵软细腻的感觉,让人不由得心里不断涌出快乐的感觉。
遇上一场创意摄影,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著名的海滨大道——MALECON,男子一身白衣,女子一袭红裙,在阳光的照耀下,是纯洁无暇,是热情如火。眼里充溢着的,是满满的幸福。
海风吹来,海浪轻轻涌动。摄影机寻找着最佳角度,以期抓取两个人眼底最温柔的刹那。
海风伴着海浪翻滚的声音扑面而来,两人缠绵热吻,定格下人生中最为激情浪漫的瞬间。浪花高溅,水雾飘扬,投下巨浪的屏幕,此刻天人合一。
此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激情浪漫的真谛。
“这样的摄影,每天都有,很多人都来这里拍片,因为,在这里想不艺术都难。”我转过头,是Henry.他手里拿着照相机,在冲我招手。在阳光下,他的笑容显得更加灿烂。我也热情回应。他跑过来,不容分说拉起我就走:“带你去个地方,绝对震撼。”
我们跑步向前,听海边巨浪翻滚,看浪花撞击在大堤上掀起白色水幕。他突然停住,“想不想拍震撼的照片?”不等我回答,一个海浪高高扬起,重重落下,将我全部打湿。我吐了下嘴里的水,掐着腰,站在那里,恨恨的看着他,他又连按了几下快门,坏笑着说:“哈哈,要想拍震撼的照片,肯定要有牺牲的哦。”我跑过去抓他:我也来帮你震撼。
——哈哈,我不用了。
——不行,礼尚往来,我必须得帮你拍。
我们追逐着,嬉笑着打闹着,直到筋疲力尽,而且两个人都被海浪彻底打湿……
这富有激情的海浪啊!
而后,暂时风平浪静,是耀眼的阳光。我们仰面躺在沙滩上,不顾阳光的耀眼,摆出一个大字型。古巴的海滩啊,让人无比放松!
看着岸上相拥热吻的情侣、听他们喃喃细语,看他们跳salsa……这就像是一座漫长的“T”台,哈瓦那人在这里毫无顾忌地展现着自己的爱情、欢乐、激情与忧伤。
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可以享受他们聊天的愉悦声调。
谈恋爱的人,说话的旋律都像音乐。他们尽情热舞,是因为他们太过含蓄,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爱意。
我用一种不被打扰的方式,渗透进他们的秘密,比风还轻。
我想假装自己是个归人,不想只像个过客。有一天,我的爱情也要像这里的海浪一样富有激情,像这片沙滩一样美丽而宁静。
只是,为了寻找海明威
海明威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年少时读海明威,只是记住了那位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老人圣地亚哥。直至上了大学,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才开始对海明威充满敬意。
此次哈瓦那之行,也是为了寻找海明威。
第一站,“两个世界”饭店。海明威第一次到哈瓦那时,就住在老城区的这家酒店,此后,海明威每次到古巴都住在这家饭店的511房间。在这里他创作了《丧钟为谁鸣》的部分章节。海明威说这里是非常适合写作的地方。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四星级酒店,餐厅保留着海明威曾经喜欢的菜肴,511房间已经成了海明威博物馆,里面陈设着海明威生前的用具,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与海明威有关。
第二站,“街中小酒馆”,也有译为“五分钱酒馆”的。地处老城,正好在大教堂广场旁一条街的中间部分,因此得名。这里也是海明威常去的地方。
来到“街中小酒馆”,点上一杯海明威当年最爱的“莫希托”,然后看吧台酒柜正中央海明威的留言:我的‘莫希托’在‘街中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另一种鸡尾酒)在‘小佛罗里达餐馆’。
呵,这可真是个浪漫的人啊。
不一会,侍者端上了我点的莫希托,冰块和薄荷叶懒散地浮于其上,看上去的确不像其它的鸡尾酒那般,有着梦幻的外观,但那一片片藏于冰块中的绿色,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于是我又去到“小佛罗里达餐馆”,点了“达伊基里”。相信因海明威而专门来寻找这种酒的,应该不止我一个。
白色的达伊基里握在手中,又让我想起海滨大道的那场激情畅想的创意摄影,没了红色女人的白衣男人,在海滩是孤独的。此刻,正好应了那句“没有人是座孤岛,我独自一人。”刚好,餐馆红色的桌子,让纯净的白艳遇那片热情的红,而此刻,我并不孤独。
当然,我没忘记《老人与海》里提及的露台饭店所在的那个城东的小渔村:柯希玛尔,据说海明威常在这里出海钓鱼。也是因为海明威的光顾,饭店才出了名。如今饭店餐桌全部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再罩一层红色的桌布。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靠窗最近的一张桌子上面罩的是红色桌布,而下面却是黄色桌布,而这张众不同的餐桌就是当年海明威常坐的地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风从东面吹进敞开的饭店,海明威坐在这里,凝望着远处的大海,看见深蓝色的海面上泛着白色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
下一站,海明威故居。
维西亚庄园位于哈瓦那的东南方向,海明威当初买下这座庄园,是因为妻子玛瑟不喜欢住在饭店,为了给妻子一个安稳的生活,为她营造一个“家”的感觉,他便将维西亚庄园买了下来,从此定居于此,直到古巴革命时才离开。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博物馆,向来自世界各地来凭吊这位伟大作家的游客们,展示了这位作家的9000册藏书、注册在基维斯特的比拿号游艇,包括主卧室在内的每个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猎物标本,犀牛和野鹿居多,想必这些都是作家的战利品。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那里。
这可能是海明威居住时间最久、最为舒适的一个家了,在这里,他的生活安逸舒适,同时,人们给了他最大限度的尊重,包括那位被古巴举国人民怀念着的切·格瓦拉,据说,他们常常一起出海打鱼。他在这里完成了《丧钟为谁鸣》和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与海》。
我独自一人徘徊在维西利亚庄园里,直至黄昏。
美丽的哈瓦那让人依依不舍,耳边仿佛想起那首著名的古巴民歌《鸽子》:“当我独自离开哈瓦那海港,没有人知道我是多么悲伤,填上飘着明亮金色的彩霞,亲爱的姑娘,靠在我的身旁。”
哈瓦那,再见。
明天,你好。
05.香港:记得这俗世里的爱情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总记得《倾城之恋》里这段话,也总记得香港的这一堵墙,记得这俗世里的爱情。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在一个加班熬通宵的五月夜晚,查数据时偶然看到上面的话,咖啡过浓所带来的不适,顿时也消散了,心里升起片刻柔软。
决定用它来做我迟迟没有动笔的香港游记的开篇。
从香港回来有一个月之久了,游记却迟迟无从下笔。
是因为不够爱那里吗?
恰恰相反,当我穿行在维多利亚公园看到悠闲踱步的鸽子,或者在细雨中眺望海港城,或者在兰桂坊的酒吧里用憋脚的英文跟陌生的女子聊天时,再或者信步走进皇后大道关联着的任何一条街旁的下午茶店,点一份意粉或叉烧饭再配一杯浓郁奶茶时……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想着若能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是因为离开太久记忆模糊了吗?
也并非如此。夜色里从容穿行着的红色的士,凌晨一点钟,二十四小时便利店里的寂寥空气,许留山甜品里纯正的芒果味道,以及我在夜里八九点坐在空荡的荃湾线看到的一对恩爱小情侣的甜蜜笑容,时时像过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闪过,在我加班的时候,开会的时候,在熙来攘往的金鼎轩端着餐盘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的时候,在加班到凌晨伸个懒腰站在窗口看到城市的天空由灰转为深蓝再转灰蓝再到看到太阳渐渐晕散光辉的时候。
于是,在这样一个深夜,我放下了那永远也加不完的班,开始记录,我记忆中的香港。
虽然这记忆是短暂的,却也足够深刻。
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到香港之前,对这个城市有着诸般的想像。
是警匪片里恩恩怨怨打打杀杀的香港吗?还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半岛下午茶的暧昧氤氤中的香港?再或者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漫长而刻板却充满着淡淡温情味的香港?还是……
抵达铜罗湾皇悦酒店时,已是午夜十二点。看到酒店前台却没有丝毫倦怠感,Check in之后,来到位于二十五层的房间。
香港的确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四星级迷你酒店,连床也是迷你型的。不过房间倒也舒适干净,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更让人惊喜的是,第二天醒来拉开窗帘,眺过灰暗的高楼楼顶,却发现远处居然是一处港湾。将雨未雨的清晨,好几艘大船像未醒的巨兽,静静匍匐在深绿色的海面上。
当晚,放下行李箱,简单地冲个澡,便独自下了楼,钻进了香港漫漫的夜色之中。偶尔与身材纤细面容较好的女孩擦身而过,跟我一样是一个人,只不过我是暂时路过这里的游客,而等着她们的是温暖的家。还有,说说笑笑的情侣,给宁静的夜晚带来一点生机。
路过一处大排档,大家吃得正high。心想,夜生活真丰富啊!
而让我心生留恋的香港的夜,却是那一个个横着升出来的招牌。像古代的酒招。它们静静地挂在那里,你没来时它们便挂在那里,你来了它们依然挂在那里。那参差的立体感,像是一座城市皮肤上起伏的纹理;那从里而外排列的繁体字,凝滞着岁月的沧桑与古老。
我突然好希望,这时候我不是一个人。
希望有个人帮我拍下,我独自仰着头在香港昏暗街头仔细端详每一个招牌时的背影。
是好看的吗?是孤单落漠的吗?
维多利亚公园的菲佣
到达香港的第二天,是个星期天。在酒店简单地吃过早餐,便打算去离住处最近的铜罗湾。
沿着皇后大道,踏着雨霁后的潮湿街道,呼吸着香港早晨新鲜的空气,走过一个个街口。
来到维多利亚公园,绕公园半周,从天桥底横穿过马路,便能抵达铜罗湾SOGO。却没有想到,在公园的里里外外,都是菲佣。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放慢了脚步。
人行道上,有大半的空地都被她们及她们的食盒占了去。我却并没有觉得逼仄,反而会流连在那些食盒里的各色食物上面:彩色花布与菲佣们的衣裙相映成趣,刚开盖的丸子有小孩的拳头那么大,还冒着热气儿,各色肉类与菜品让我这个吃过了早餐的人也咽起了口水。但在我流连其中之时,发现香港本地人倒是已经见惯了的样子。这其中,一定有着十分特别的文化吧?
于是,在结束了这一天的游玩之后,回酒店时,毅然上网搜了搜究竟。
果然,维多利亚公园是菲佣每周日聚餐的主要地点之一。在香港,有着几十万的菲佣为这里的千家万户服务着。
别看香港人带着英国人那份深入骨子里的优雅,而在工作中的香港人,也是丝毫不马虎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好,做点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也好,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也好,一旦投入工作便基本上没有时间照顾家里。菲佣便成为众多香港家庭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来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
在香港,菲佣的合同期为两至三年,当合同期满时,就有机会回国探亲。而很多香港家庭都会在合同期满后与菲佣续约——她们已经把菲佣当作自己家庭的一份子了。
为什么菲佣在香港这么受青睐呢?
这得益于菲律宾的政策扶持。菲律宾政府非常重视海外劳工,每年圣诞节外劳集中归国探亲时,政府就会为她们举行接机仪式,在首都国际机场为他们铺红地毯,设立特殊快速通道。
同时得益于菲律宾的教育体系。菲律宾实行的是双语教育,因此,差不多都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菲佣们的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样,当人们与香港家庭成员沟通时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
再次,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菲佣大都具有豁达乐观、淳朴善良、耐心忍让能吃苦的品格,这使得她们很容易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早睡早起讲卫生的好习惯更是为她们赢来了不少赞誉。
虽然菲佣几乎融入了自己所服务的这个家庭,与家庭成员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香港法律规定,每个星期天,晚上八点之前菲佣不得在雇主家里逗留。因此,一到星期天,菲佣们倾巢而出。那么,这漫长的一天里,维多利亚公园、中环一带便成了她们的“栖息地”。
于是,带着精心准备的食盒,与同僚们席地而坐,在闲聊与欢笑中打发漫长时光的菲佣聚餐,便成了香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铜罗湾,爱上这个名字
在出发去香港之前,被问起最想去的是哪里时,我的回答是:铜锣湾。
可当被问及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铜锣湾时,我却找不到答案。只不过,是喜欢这个名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