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08400000044

第44章 丨维王不豫

“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节寰袁公传】

次日一早,气温骤降。果然如皇帝昨夜所说的那般,下半夜的时候就开始落起了大雨,雨声搅人清静,夜里更加的寒彻。皇帝体念潘勖和射坚两人回去不便,特意让人在宣室找了个偏室供其休憩。直到清晨,雨势才渐渐的小了起来,但空气中仍飘洒着濛濛细雨。天色晦暗阴沉,未央宫前殿的台阶、广场都被雨水淋湿,铺砌的石板都变作了墨色。

汉制,无论大朝抑或常朝,百官都得先在殿前两侧的走廊上等待,三声钟响之后方可上殿。此时走廊上各站着一批身着朝服的官员,他们才来不久,但清早的细雨却很快打湿了人们的朝服,甚至有些人的胡须和鬓角都被雨水沾湿一片,清风微凉,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等候着上殿的钟声。

站在众人前列的有三个人,其中一名老者苍髯皓首,头戴三梁进贤冠,内着玄色朝服,外罩一件绛色纱袍,腰间佩戴着金印紫绶,此人正是三公之一,济南国人,司空淳于嘉。他微微睁开眯缝的双眼,对站在后面的一人说道;“已经去催了么?”

那人年纪约莫四十多岁,穿着与淳于嘉相似,区别只在于他戴着二梁的进贤冠,腰间佩的是银印青绶。此人现官居九卿之一的卫尉,唤作张喜。他是汝南细阳人,先祖为赵王张敖,曾祖是孝和皇帝时大臣张酺,故司空张济是其兄。这个张济不是现在西凉军中的将军张济,而是孝灵皇帝的老师,为皇帝讲习儒学。中平年间,曾和刘宽、杨赐、刘陶等人共同上书请求治理太平道,被皇帝所看重。

单论官爵,卫尉张喜比不过司空淳于嘉,但若是论家世,出身汝南大族的张喜完全不是济南人淳于嘉可以比拟的。但在这公共场所,张喜还是没有拿大族的架子,对淳于嘉揖道:“已经去催了。说是陛下早起时偶感不适,先传了太医令过去,是故有些耽搁。”

淳于嘉眯着眼仰看数重台阶上的殿门,殿上整齐的站着一排虎贲,心里有些疑惑:“陛下的身体不是已经痊愈了么?这几天甚至能躬亲批奏,与侍臣们议论经学,赴上林与将士们骑射,怎么病情又起了反复?”

张喜却笑了,凑到淳于嘉身边小声说道:“这正说明这几日的事情都是虚言,陛下病情反复,如何能正常理政?我等不如上书请陛下好生静养,这批奏之权,不就又能回归台阁了么?”

真有如此简单?淳于嘉沉吟不语,前几天皇帝从未宣召过任何一个公卿大臣,每日都只是与那些内朝侍臣们在一起。但在尚书台一事后,皇帝当即在柏梁台见了太尉马日磾,谁也不知道君臣几个讲了什么话。

淳于嘉老成持重,出身也不容小觑,虽然祖上未曾出过高官,但青州淳于氏,代代出儒生。以经学传家,在士人中颇有威望,虽不属于朝中关东士人的核心阶层,但也有着独特的地位:“批奏之权本非臣子所有,如今朝廷情况特异,国家又殊为英睿,收回去也并无不可,我等何必强求之?强求而不得,徒为他人笑耳。”

张喜皱了皱眉头,显然是不认可淳于嘉的话,但他碍于身份、场合,不敢与其抬杠,只拱了拱手,便不再言语。

这时候,太尉马日磾也朝他看来,两人对视一眼,一时间都没有开口说话。他二人身后各自站着一批官员,籍贯以关东关西为界,中间是一条很宽的走道。在这两批人外,还站着以前将军赵谦为首的第三方势力,人数稀少,大都是曾经委身事董的。无论关西还是关东士人,都与其保持着若有若无的一段距离,隐隐有排斥之意。

看着这对峙的三方,司空淳于嘉默然一叹,这时,他竟然看见王允对太尉马日磾打招呼:“马翁叔近日可还安好?”

马日磾不矜不伐,冲王允回了一礼:“劳司徒挂念,朝中无大事,老朽近日能食能寝,一切安好。”

王允神色微微一动,像是没有察觉到对方话里有话:“陛下昨日手诏下发公卿,太尉应当知道了?”

“老夫自然拜读过陛下手诏,以前批奏之权暂摄于台阁公府,那是因为国家年幼,故作权宜之计。如今陛下聪慧,朝野共知,由陛下批览奏事,老夫以为并无不可。我大汉如今便像是人染沉疴,非英主不能治之,天子明断,躬亲批奏,正是我汉室之福,王司徒应该也是乐见于此的?”马日磾笑着反问道。

王允没有在这个明显不占理的地方纠缠,他心里虽然恼恨不悦,但还是大方的拥护了皇帝的举动:“自当如此,陛下年纪尚幼,虽然少年聪慧,但亲政还是太早了些,如今批阅奏疏,熟悉政事,倒也不晚。再有我等从旁辅佐,汉室再兴,指日可待。”

马日磾听出了王允话语中的暗示,知道他仍然不甘心将大权交还皇帝,想当初王允密谋诛董,是多么的大义凛然,到如今却不愿看清形势,走进了争权夺利、不听谏言的怪圈。他话里有刺,道:“陛下英睿,固然是昭宣之姿,但满朝公卿,却未见有如霍氏者。”

王允面色一僵,只得讪讪地住了嘴,虽然他早已自比霍光,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还不至于到那么狂妄的地步。

马日磾有意在今日朝会依仗皇帝之势,给王允一个教训,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欲与他多费口舌。而王允也知道在蔡邕案上,自己断然拒绝马日磾后伤透了他们的心,导致他们联合皇帝。如今缓解无望,王允也只能在朝会中走一步看一步,与马日磾等人好生斗一番了。

此时从殿内出来一批人,走到廊下无意间缓解了逐渐尴尬的气氛。

为首的是小黄门穆顺,在他身侧并肩站立的则是一个五十余岁的老者,身着外绛内玄的朝服,头戴二梁进贤冠。

廊下众人识得此人正是太医令脂习,一大早就进了宫去给皇帝瞧病,如今出来,想必是诊完了。于是有几个人凑了过去,七嘴八舌的问道:“脂太医,陛下如何了?常朝可还继续?”

黄门侍郎丁冲更是不客气的问道:“这究竟是何缘故,昨日我于柏梁台随侍御前,陛下气色可还是好好的!怎么才过了一晚就变了样?”

众人吵吵嚷嚷的围在脂习旁边,想从脂习口中求得消息。

被众人忽视的感觉让穆顺很不悦,这些人眼里只有同属士人的脂习,根本没有把他放眼里。穆顺假意咳了一声,作色斥责道:“肃静!诸公久居庙堂,难道还不知宫门仪制吗?大殿之前,尔等不屏气以待诏命,反聚论会谈,这是做大臣的样子么!”

在场众人那个不是出身世族?被宦官当面呵斥,那些围在脂习身周的人气得差点原地跳起来:“穆顺!你不过是个六百石的小黄门,有何资格呵斥朝中大臣?”

穆顺听了大怒,朝那人望去,却是个当日在尚书台骂他的老熟人,尚书右丞赵戬。他强忍住心头火气,道:“吾虽宦寺,但也知朝廷规矩,相比之下,你在未央宫前殿大喊大叫,倒是失尽了礼数。”

“你!”赵戬被穆顺反驳的说不出话来,指着穆顺的手都被气得发抖。想他们这些朝中士人,自袁绍诛杀宦官以来,那些余孽见到他们无不是毕恭毕敬,何时受过这种气?

这才过三年,阉宦又要死灰复燃了么?

不仅是赵戬的同僚,就连起先站在一旁笑着看热闹的关西士人这时也是神情严肃,显然是想到一处去了。

在对付宦官这一根本问题上,士人们的枪口可谓是出奇的一致。但现在的情况对他们颇为不利,在殿前聚在一起高声谈论的是他们,目无仪制的也是他们,这让那些道德君子们很是憋屈。

这个时候他们退也不是,进也不是,正在两难之际,倒是王允沉声道:“朝臣心急陛下,失礼也情有可原。而你不过六百石,哪里敢呵斥大臣?莫以为有陛下宠信,就可不惧狱卒之威!”

身后的卫尉张喜知道王允有意杀穆顺的威风,收士人之心,上前一步,站在王允身后:“兵卫何在!”

随即挥手让属下都候召来了几名兵卫,将穆顺给围了起来。

穆顺又惊又怒,大叫道:“宫禁之中,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先将他押住看管,待老夫禀明陛下,再做处置。”王允说完,便再也不看穆顺一眼,他与马日磾等人几步迈到脂习身前,说了最为关心的问题:“元升,陛下圣体如何?还能主持今日常朝么?”

太医令脂习,字元升,京兆人,为人慷慨仁义,通晓经学杂说。中平年间被公府征辟,举高第,除太医令。见穆顺这个皇帝身边的亲信都被王允给捉拿,他不敢怠慢,拱手答道:“回明公,据国家身边的中黄门所说,昨天夜里起了大风,把帝寝的窗户吹开了。陛下一时不防被冷风侵体,所以早起时有些着凉。下官亲自查看过,没有什么大碍。”

马日磾知道王允对宦官深恶痛绝,此时无论是出于立场还是本心他都不愿搭救穆顺,索性当做没看到:“国家无事便好,只是我等还要过多久才能进殿?”

脂习看了被人押下去犹在挣扎的穆顺,心有余悸道:“现在就可入内,诸公久候了。”

同类推荐
  • 天唐锦绣

    天唐锦绣

    穿越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但是当房俊穿越到那位浑身冒着绿油油光芒的唐朝同名前辈身上,就感觉生活全都不好了……
  •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

    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观看某些诸如《角斗士》、《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等外国战争电影时,看到弹幕一直在争吵,有崇洋媚外吹嘘外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技术的,也有妄自尊大故意夸张华夏古代军事制度和技术的,比如是那所谓的“大秦歼星弩”。我写这本书,就是要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中,运用本人对于古代军事战争的浅薄知识,来合情合理的比较到底那家强,作为中国人,我不会妄自菲薄,但也绝不凭空捏造。
  •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史学名著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史著可以再现昔日人类活动的“体相”,且能显示出历史演进之因果关系,为民众生活提供借鉴。本书对于现今人们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典籍、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大明王朝1587

    大明王朝1587

    万历十五,海瑞已死,戚继光病退,张居正一党已被悉数逐斥,申时行正任内阁首辅,李成梁在辽东战战兢兢;努尔哈赤在建州老营上筑起了新城,丰臣秀吉已将要一统日本,英国和西班牙的海上战争一触即发,耶稣会的传教士带来了天主教和西方知识;乾清宫西暖阁,明史研究生朱翊钧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成了二十四岁的万历皇帝。此书又名《我不是明神宗》、《我穿越成了我的研究对象》、《大明田野调查手册》、《拯救晚明技术实录》
热门推荐
  • 等待NEMO的日子

    等待NEMO的日子

    雷死人不偿命!史上最麻辣孕妇的爆笑十个月!一位精灵可爱、充满奇思怪想的准妈妈,为了记录怀孕经历在天涯论坛上发布的怀孕日志。由于文风麻辣、爆笑温情迅速走红,并吸引了众多“孕友”和“孕迷”一路同行,蔚为壮观。
  • 幻世异游

    幻世异游

    重走西游,不一样的西游,三观脆弱者勿进,容易碎,概不负责,没有胶水。
  • 百日情人:总裁,请绕道

    百日情人:总裁,请绕道

    她被陷害继母陷害,入错了房间,半夜,徐心从疼痛中醒来,瞥了一眼‘恶魔’气的咬牙切齿。可恨的是她竟是主动上门,还被人误以为是特殊职业。气,却有苦难言!只得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拉开车门,仓惶离去。次日,全国通缉。可悲剧的是,某女最后竟自寻死路的撞在他的手上,从此契约签上,期限定好,毫无自由。可三个月之后,就在她爱上的时候,却被人无情的送进了监狱。是怨?还是恨?还是陌路?敬请期待!
  • 梦想与升华:十七岁 我走进非洲

    梦想与升华:十七岁 我走进非洲

    在这本被喻为“青春成长的心灵钙片”的散文随笔集中,作者不但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出国留学,从心理变迁到生活变迁的真实故事,同时也将非洲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校园文化等展现给读者。孟梦用真实的笔触撰写了游历非洲的惊险、兴奋和异同于东方的趣闻轶事;在现实生活中体认到非洲民众的达观、热情和近原始状态下的煎熬与苦难;在学习和交流中明晰了多元文化的相抵与相容……
  • 苗谱龙池

    苗谱龙池

    《苗谱龙池》,是以明朝为故事背景的五部集小说。《朱薇传》是第一部,写小夫人尚云香追杀怀孕待产的王妃李玉玲,在河边生朱薇时,捡到李玉玲丢的金锁、玉镯。疑心朱薇是李玉玲被淹死而转世,是报仇来了。朱薇在她的丫头齐映红的皮鞭下,死过去五次。朱薇与春玉发现了大娘李玉玲的密室与修身秘学,学习成功,带领兵将,解救了尚云香,解除了神龙会对古安城,对靖王府的占领,改组了神龙会的兵将,保障了父王保卫边疆的胜利。此时,尚云香又看到与朱薇同岁的李玉玲的女儿李醒儿,解除了对朱薇的怀疑。可是,在齐映红地挑唆下,朱薇、春玉是石板锁身与十八个女孩被沉湖水葬。他们得有的多大的智慧,能走出这种劫难。
  • 邪瞳狂妃乱天下

    邪瞳狂妃乱天下

    一代赌神,却成了裴家的痴傻三小姐。“太子妃之位,你可愿意?”疏远而淡漠的声音,带着真挚的情感。“卧槽,谁敢动本大爷的妹妹,老子毒死他!关门,放团子!”那个对什么事请都特别随意却唯独对自己妹妹认真的毒医不满的吼道。“谁敢欺负朕的公主,关门,放儿子!”某个不输相貌的皇帝老爹也来参和一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调调新文:毒步天下:狂傲催眠师】多多支持哦,越到后面越好看哒。
  •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本书是张堃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生命中曾打动过她,影响过她,陪伴她一路前行的那些年,那些事。诚如作者所说,当光阴远去,桃花不再笑春风,往日模糊,唯有文字鲜亮。她的散文如一阵清风拂过心田,我们收获的是勇敢、坚韧、温暖和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
  • 锦绣农女王爷好好说

    锦绣农女王爷好好说

    白领一朝穿越成了农家女,家徒四壁,还有一个弟,没事,没事…心里自我安慰着…山上救回来一个爷,可是爷这是怎么回事?“这位爷,别过来咱有话好好说…”“过来说,,”某女……(本文前部分大修,可能有看过的小伙伴,大部分内容变了,主线情节没有变哦,^O^,想接着看的接着看。)
  • 大宋狂医

    大宋狂医

    能用双眼就看出身体里面的病症,找到病因,对症下药。王政带着医疗之眼回到大宋,立志成为神医,救死扶伤,以医道兴国。小医医人,大医医国。纯历史小白文~~~喜欢的书友请进。。。。。。。。
  • 京城三怪

    京城三怪

    《京城三怪》讲述了火烧圆明园前夜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三位身怀绝技的怪侠被官府关入死牢,在京城危在旦夕之时,朝廷命他们守卫圆明园。他们各施本领,与洋人争斗,终因官员贪生怕死,投靠洋人,三怪侠负气而走,投奔义和团。《血影招魂刀》、《月下伏魔》、《沧海寻仇》、《铁胆少年》分别讲述了几段历史夹缝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侠义中人惩恶扬善,勇斗倭寇,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体现了武林中人的义胆。五个故事跌宕起伏,丝丝入扣,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武学的精妙。开卷必有益,望读者诸君细细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