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500000008

第8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分工演进 (1)

引言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分工不断演进的历史。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是剩余劳动力不断消失的过程,更是分工不断演进的过程。

3.1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过剩

3.1.1 二元经济的结构特征

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是这种二元结构的重要现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剩余劳动力逐渐消除的过程,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要消减经济结构的异质性,进而逐渐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如Rains(1992)指出,"劳动剩余经济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以看作是两个部门(农业部门或非商业化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或商业化部门)能否以一种充分平衡和快速的方式前进,消除国民经济这种二元特征,即消除这种劳动剩余情况"。

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各种表述都说明,二元性是一种经济结构的异质性,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①条件不同,一些条件是"优等"的,一些条件是"劣等"的,这两种不同的条件共在。②这种共存是长期的,不仅仅是一种过多的现象。③这种优等或劣等的程度不仅的确没有任何缩小的迹象,而且甚至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④优等与劣等两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现存的优劣成分并没有或很少能对改善劣势成分发挥什么作用。Todaro的概括是一般性的二元性特征,具体到二元经济,除具有上述共性外,主要是描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组织和技术水平的各种不对称性的经济现象。

1954年Lewis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一文,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用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剩余及其转移,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形成一种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在Lewis的模型中,不发达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一是按照现代方式组织并以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二是以传统方式组织并以落后的技术进行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或"传统部门"。之后,Fei和Rains(1956)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劳动剩余的欠发达经济的明显特征是,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着一个规模小但充满希望的正在成长起来的工业部门"。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Jogenson(1967)模型和Todaro(1969)模型。

回顾Lewis及之后的诸多学者有关二元经济论的一些论述,经济发展过程的二元现象,是世界多数国家至少是相当数量国家的共同点,现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二元向一元的过渡。关于这类国家从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转化的规律性的总结即二元经济论,对于仍处于二元状况的不发达国家,是重要乃至在新理论出现前最可参考的经济理论。

就我国城乡经济体系的研究而言,Lewis对二元经济的划分更具有借鉴性,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水平上,Lewis模型的部门划分是完备的,即包括了经济中的所有部门。而Fei-Rains模型的部门划分却是不完备的,它只包括了经济中的两大部门,尽管这是两个最主要的部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Jongenson模型和Todaro模型的部门划分也是不完备的(郁义鸿,2000)。因此,本书的研究将采用Lewis对二元经济的划分,即经济体系中主要包括现代部门(以城市中的工业为代表)和传统部门(以农村中的农业为代表)。

3.1.2 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过剩及其转移的理论评述

1.Lewis对二元经济下劳动力过剩及其转移的解说

Lewis模型是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过剩及其转移的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式。该模式有三个假设条件:①Lewis(1954)在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中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农村中与自给自足相联系的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②劳动力无限供给,现代部门能在现行的不变工资水平上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即存在一条无弹性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二元经济成功转变的前提。存在隐蔽性失业,即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和土地过于丰富以至于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业产量不会减少,这部分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称其为"剩余劳动力"。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现实收入的差别是刺激剩余劳动力从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的经济动因;③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传统农业部门中劳动力工资水平不能由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制度的安排。在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部门最大的特点是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

Lewis指出,传统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而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就是恒定的生存工资,现代部门则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维持生存工资。这样,现代部门具有不断增大资本积累和实现规模扩张的内在机制。因此,只要现代部门能够不断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会持续下去,一旦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劳动力就会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变得稀缺起来。这时,现代部门对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就会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Lewis模型描述了随着经济增长,城乡之间如何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横轴表示全部劳动力以某种方式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分配。假设在初始状态下,城乡劳动力需求曲线Da和Du相交决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OaLa,城市劳动力数量为LaOu。相应的均衡点决定了一个农村与城市相等的工资水平(Wa=Wu)。根据Lewis增长模型,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城市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移,即从Du移动到D′u,此时如果农村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城乡劳动力需求曲线相交形成的新的均衡工资将提高,而不是Lewis模型所假设的可以在保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市劳动力规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Lewis只好假设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负数,意味着劳动力继续转移不会影响农业的产量。这一假设前提奠定了Lewis模型的基础,使其最终完成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

从模型描述中可以看出,Lewis模型存在两个方法论上的问题:①自身的假设和市场均衡不一致;②农村制度工资决定城市工资,与城市是一个新古典的劳动市场又是矛盾的。另一方面是理论上的缺陷。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的价格可以正确反映劳动力的实际供求情况。因此,所谓"无限劳动供给"情况下,工资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成为现代部门扩张和资本积累的源泉。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的高薪示范作用,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往往会大大超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报酬水平。

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建立之后受到来自现实世界和理论学界的各种挑战:第一,其有关"零边际劳动生产力"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Schultz(1964)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证明,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加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这一假设也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的置疑,基于Bercker家庭经济学的分析,新古典学派认为个人劳动供给对工资无弹性,因为家庭供给劳动的决策对工资存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替代,而不是无限劳动供给。对于这一点,Fei和Rains(1961)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新古典的分析与单个家庭对工资变化的比较静态的反应有关,而Lewis模型则是在总量水平上找出的劳动力供给的动态路径。他们用实证资料指出,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仅限于维持生存,不可能为享受闲暇放弃任何就业机会。

第二,Lewis把农业看成一个无所作为的部门,农业对经济发展是不能作出贡献的,充其量只能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在Lewis看来,任何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做法都会造成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的提高;这样,在Lewis的世界中,农业部门的经济发展是被动的,农业没有对发展做出任何共享。Schultz(1964)认为,Lewis模型不利于提高农业资本积累率并延缓社会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过程。事实上,对任何国家来讲,农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部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如果不重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任何国家不仅农业部门本身、而且现代工业部门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第三,Lewis模型过分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相反,对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源的作用重视不够。Shultz(1964)指出,事实上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大的潜在贡献率。

2.Fei-Rains对二元经济模型的发展

在Lewis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基础上,Fei和Ranis(1961)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提出"Fei-Rains"模型,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二元经济模型。与Lewis模型一样,该模型也受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影响,将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分析的基础,并始终假定工资水平在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劳动力转移完毕以前保持不变。但与Lewis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主要强调了农业剩余、现代工业部门技术选择和人口增长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首次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发展结合进来,构造了包含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发展在内的二元结构模型。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Fei-Raiins二元模型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和工农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划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存在大量的显性失业)。这一阶段,从农业部门转移出一部分剩余的劳动力,并不会减少农业生产总量。在仅能维持农业人口生存下去的、由习惯和道德因素决定的不变制度工资下,工业部门不断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阶段,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大于零、但仍低于不变制度工资)。这时显性的劳动力失业不复存在,但隐性的劳动力失业仍然存在。劳动力继续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由于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正数,因此,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会引起农业总产量的减少,粮食短缺引起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的上涨,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由于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而减慢。

第三阶段,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吸收殆尽,农业劳动的工资由市场来决定。此时,工业部门要吸收农业劳动力,必须付出较高的、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工资。当农村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或者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赶不上城市工业扩张的需要,此时会出现"Lewis转折点",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消失。

Fei和Rains对Lewis模型的修正,强调了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意义。该模型在Lewis模型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他们指出工农业平衡增长在二元经济结构阶段的重要性,提出农业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学者们将经过Fei和Rain修正后的Lewis模型亦称为Lewis-Fei-Rains模型。

3.Todaro关于二元经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论述

与Lewis-Fei-Ranis对二元经济及其转型的研究不同,Todaro更强调的是对转移劳动力转移行为的研究。

同类推荐
  • 守护教育的良心

    守护教育的良心

    《守护教育的良心》这是一本有痛感又饱含温情的书。作者厉佳旭,从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变成双鬓染霜的老教师,一晃二十年。他在多所学校工作过,一直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自我批判的习惯。本书记录的,是他最真诚的教育反思。如何理解教师这份职业?如何认识学生?好学校长什么样?如何看待生命和自我?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教育?如果对一切熟视无睹,便不会进步。作为校长,更作为一名教师,作者用自己的思考呼吁教育良心,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教育良心。本书献给所有热爱教育的人。
  • 饥饿

    饥饿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饥饿》试图发现: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9亿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

    本书从导向、示范、约束和惩戒等社会风习变迁影响要素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晚清时期、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至今的社会风习的表征、成因及演变趋势,着重梳理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动力和规律,强调导向的权威性、示范的褒贬性、约束的广泛性、惩戒的严肃性,旨在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天气:喜怒无常的天气

    天气:喜怒无常的天气

    一种新的气象现象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 老公大人:家有娇妻萌娃

    老公大人:家有娇妻萌娃

    【本文已完结---新书《卓少的高冷暖妻》欢迎大家阅读收藏】G国叱诧风云站在顶端的司徒焱结婚了,各界风云人物都纷纷前来祝贺。一场堪称盛筵难再的婚礼,一对佳人在众人眼中是那么的幸福美满…五年后、某天炎热的下午,在一条国际大道上,萌娃小夏天看着她眼前这个帅气高大、凌气逼人的男人,熟悉又陌生…“你是谁?”稚嫩的童声响起。众人一愣,“小小姐,我们家爷是你的爸爸啊!”许海说道。“我只有妈妈、太爷爷、爷爷奶奶和小叔还有干妈。”许海再一次愣住看向一旁凌气逼人的主子,脸色依旧冷面冷漠毫无表情,被自己的亲闺女问你是谁,还能那么淡定…恐怕也就只有…他家这位爷了【本文是云枫脑海中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事故的寡妇

    事故的寡妇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神奇宝贝精灵纪元

    神奇宝贝精灵纪元

    来回穿梭,但无奈还是回不去,回不去那熟悉的地方,却遇到熟悉,但又不熟悉的人……新书已经开始,明天应该就可以看了,名《神奇宝贝精灵纪元前篇》
  • 奶爸的科技武道馆

    奶爸的科技武道馆

    新书《武馆之召唤群雄》已发,欢迎阅读。在繁华的东方都市,有一间令全球强者都趋之如骛的小武道馆。那里的收费居高不下,哪怕仅仅是找馆主闲聊1分钟,都要8888元。那里的营业全无规律,每天至多开馆几个小时,还隔三差五的闭馆休息。那里的服务十分恶劣,学员常年得不到馆主的指点,甚至连一件练功服都不发。但,就是这样一间奇葩的小武道馆,却每天都会有无数强者挤破头的想加入,即便只是进去打扫卫生。某天,隐居深山多年的全球武者协会会长驾临此馆。“粑粑今天要给我做生日蛋糕,很忙的,你明天再来排队吧。”一个精致可爱的小女孩奶声奶气地说道。
  • 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

    他又做梦了,回忆像画片儿一样在脑子里闪过。人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呢?一旦离开了家,做梦的时候,梦里就都是家。去念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那时候妈妈哭了,他离开家是为了接受教育,为了自己有一个好的前程。参选宇航员的时候,也离开了家,妻子哭了,那一次是为了理想。为科学做贡献,有牺牲是正常的。出发去地球的时候,算是永远彻底离开了家,这一次,他自己哭了。可是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走了,他在新伊特鲁里亚早就没有家。
  • 见习记者

    见习记者

    见习记者于之恒被派去执行一项特殊使命,究竟是什么使命,因为使命的高度保密,于之恒也不知道。抵达目的地之后,看到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现场,随着内幕的层层揭开,于之恒感觉此行确实值得,于是,他深入调查,决定按照领导的要求搞出一个惊天动地的报道来。当他像秘密战士一样一路过关闯将,终于掌握了完整的资料,并且花了不少心血完成了采写任务时,结果又却出乎意料之外……
  • 卫宫伊莉雅

    卫宫伊莉雅

    如果第四次圣杯战争中卫宫切嗣救出了伊莉雅…如果伊莉雅代替了卫宫士郎继承了“正义的伙伴”这一理想…于是英灵——Emiya(IlIya)诞生了!Emiya的能力,伊莉雅的外貌。这样的她又会在异界掀起怎样的浪潮?(世界与世界之间并无直接剧情联系,支持跳卷式阅读!)
  • 葬后

    葬后

    相传元祈王朝的皇宫里面住着一位陵墓葬后,皇上将她藏在关雎宫内,不许任何人窥探,曾经有嫔妃大胆进去,可是最终落得的下场也是非疯即死。相传葬后容貌倾国倾城,智慧过人!是莫丞相之女,龙帅之胞妹,更是当今圣上的嫂子!相传皇上对她宠爱有加,只承认她所生的孩子为皇族龙嗣。相传因为她圣宠在握,皇上甚少涉步后宫,萧太后恼羞成怒,一心想要将她赐死!嫔妃们更是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相传君王用情太深,他因为她帝位不稳,而她因为他家破人亡!可是忽然有一天,关雎宫的葬后忽然间竟然奇异般的消失了……有人说她身陷大明朝成为太子慕容夜的暖床姬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