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700000002

第2章 勇气自信,不可或缺的能量 (2)

如果你所面对的仅仅是数十人的商业性的会议,那么你的讲话也应该力图做到一点—时而紧张、时而惊讶、时而又很兴奋。这时的讲话者就要紧张兴奋起来,就像一匹训练有素、纵横驰骋的骏马一样。2000年前,永垂不朽的西塞罗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公众演讲者都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情绪上的紧张与兴奋。

即使你不是直接面对听众进行沟通,而是通过无线电通讯装置,讲起话来也会有同样的经历,我们称之为“麦克风恐惧症”。当查利查普林通过无线电发表演说时,他让人将他的发言词全部写了出来。当然,那时的他已经习惯了面对公众进行演讲。1912年,他到英国故地重游,创作了一篇名为《音乐厅之夜》的杂记。在这之前,他在英国也已经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但就在他进入工作室,面对麦克风时,心中却充满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好比在2月里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穿越大西洋一样。

著名电影演员兼导演詹姆斯凯克伍德就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他曾经是演说舞台上的一颗明星;而当他在无线电工作室里面对麦克风对听众说话时,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坦言:“即使在百老汇发表演说都不会令我如此紧张。”

沟通开始前,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之前,许多人都会非常紧张,即使是经常作演说的人也不例外。但讲话开始后不久,这种紧张感就消失了,说话者也就恢复了自我。

即使是美国前总统林肯,也在最初几次演说中局促不安。他的法律合伙人对此有这样的描述:“演讲前,林肯总会紧张、手足无措,对他来说,使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似乎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但他也试图改变这种过分的胆怯和不安,可往往是适得其反。我多次见证过这种时刻,所以十分同情他的处境。当他开始演讲时,我能够清楚地听出他那发颤的嗓音,时常还伴随着一种刺耳的、令人不悦的声音。他的举止、神情,那张没有光泽、干皱着的脸,他摆出的古怪姿势,以及那小心翼翼的动作—所有这些好像对他的演讲并没有什么帮助,但这种情况仅持续了一小段时间。”经历了几次演讲后,林肯每次上台都不再紧张不安,而是变得泰然自若了,并且充满了热忱和激情,可以说,他真正的演说已经拉开了序幕。

或许你在和别人沟通时有着和林肯十分相似的经历。在使自己成为一名能在沟通中成功主导他人的话语操纵者的过程中,若要做到事半功倍,下面这几个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具备强烈的愿望

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要超出你的想象。如果教员能够深入你的内心世界,并准确地洞察出你的愿望强度,那么,他几乎就可以预测出你将取得进步的速度。假如你的愿望苍白无力,你自己有没有奋斗的热情,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进步。但假如你能够持之以恒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脚踏实地,就像追逐猫的牛头犬那样,那么,世上也就没有什么能跑过你、阻碍你了。

因此,你要激发出这种自学的热情,弄清楚沟通所带来的益处。查恩西戴普尤曾宣称:“没有什么可以与沟通相比,这种能力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而且人们能够迅速地开创这门事业,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后来拥有万贯家私的菲利普阿默尔说过:“与其是一个伟大的资本家,倒不如成为一名伟大的语言家。”

不是每个人都是演说家,但是我们应该学习演说家无与伦比的沟通能力。你应该知道,面对听众,令他们大加称赞、心悦诚服的沟通背后,你所需要的自信和能力意味着什么—无论在金钱、地位、交友方面,还是在提升个人影响力方面。同时,沟通

可以快速赋予你领导地位,而且它会比你想到的其他所有活动都要有效得多。

几乎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希望获得主导谈话的才能。在安德鲁卡内基去世后,人们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了一份他在32岁时为自己制定的人生规划。那时,他认为,两年后自己的生意会每年获利5万美金;所以他计划在他35岁时退休,到哈佛大学接受完整的教育,也就是“专心研究公众演讲”。

怀着一种演讲中的沟通能够带来无限幸福与快乐的美好憧憬,我周游了整个世界,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经历。但是,对于获得彻底的、永恒的满足感来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和与公众面对面,让他们跟随你的思想一起思考相媲美。这种满足感可以给你带来力量,以及获得成功的自豪感,让你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在这种感受中,好像蕴藏着一股魔力和永恒的激动。一位演讲家曾坦言:“在我演讲的前两分钟,我宁愿被人鞭打都不愿意开始;但在我结束演讲的前两分钟,只有子弹才能让我闭上嘴。”

在每一步前进的旅程中,往往有一些人因为一点困难而灰心失望,甚至放弃;所以,当美梦成真之前,你最好思考一下,对你而言,这种技能有什么意义。因为你要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热情,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并且每个星期你都要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阅读这些章节。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尽量轻装上阵,绝不能轻言放弃。

当恺撒率领着他的大军渡过海峡,站在英格兰的土地上时,你知道他是如何确保军队的胜利的吗?当时他做了一件聪明绝顶

的事:他命令军队全部站在多佛港口的悬崖边上,然后看着脚下200英尺处被烧掉的所有船只。在敌人的国度里,在连接陆地的最后一个链环消失以及最后一艘撤退工具烧尽之后,他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前进和胜利。而这也正是他们后来做到的事情。

这被称作是不朽的恺撒精神。那么,在这场消灭公众愚昧的恐惧的斗争中,你为什么不去拥有这份精神呢?

确立目标等于成功了一半

有一位年轻人很想学习法律,但又犹豫不决,于是写信给林肯征求他的建议,林肯回信给他:“如果你坚定信心,决心成为一名律师,那么,这件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将你的决心记在心间,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林肯正是因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这种信念,才最终成为一位成功人士。林肯这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不到一年。而阅读书籍,也必须去到离家50英里的地方。林肯经常在木头房子里点燃一堆木材,借此阅读书籍。他还在木头隔板中间放一些书籍,每当天亮,他从树叶铺成的床上醒来时,都会随手抽出一本书,贪婪地阅读起来。

林肯经常步行二三十英里,才能听上他想听的演讲者的演说。在回家的路上,经过田野、树林,或者位于格恩威尔琼斯家的商店时,他都在不停地练习演讲。另外,他还参与了新萨拉姆和斯普林菲尔德开办的文学辩论会,在那里他可以练习演讲最新的热门话题。

其实,林肯一直都很自卑。尤其是面对女性的时候,他常常会害羞得一句话也不会说。当他与玛丽托德尔约会的时候,他总是满脸通红地静静地坐在一边听她说话,而自己却找不到话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害羞至极的人,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最终成为一位能与雄辩家辩论的演讲者,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愿意听他的话、按照他的话去做。葛底斯堡演说以及第二次就职演说,让他成为历史上无法超越的演讲者、用话语轻易“操纵”他人的沟通大师。

这正是面对困境时,林肯回答那位年轻人的:“如果你坚定信心,决心成为一名律师,那么,这件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

西奥多罗斯福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亚伯拉罕林肯的照片,他曾经说:“我经常要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而这些往往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看一看林肯,想象他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总会为我带来解决事情的办法。”

在学习沟通的过程中,假如你也彷徨不知所措,请你试着学习罗斯福的方法。而林肯在竞选美国参议院议员的时候,被道格拉斯击败,但他却对拥护者说道:“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要轻易放弃!”

克服你的恐惧

当一个人面对他谈话的对象时,如果他没有想清楚并计划好自己所要讲的话,那么,他自己就会感到很不舒服。这与盲人给瞎子带路没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形下,说话者也会十分紧张,懊悔自己与别人沟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

西奥多罗斯福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1881年秋,我荣幸地被选进了议会,成为了这个群体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与其他年轻且没有经验的成员一样,当我第一次发表演说时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当时,一位精明的乡村老夫的忠告让我获益匪浅。

他给我的忠告是:“当你感到有话想说,并且很清楚自己要说些什么时,你就要站起来把你要说的话说出来,然后再坐下。”

事实上,这位“精明的乡村老夫”还应该告诉罗斯福另一种快速消除紧张的方法:“在你的谈话对象面前做一些体力活动有助于消除紧张感—比方说向对方展示一些东西,或者在黑板上写几个字,或者在地图上指出什么地方,或者搬动一下桌子、推开一扇窗,抑或移动一下书籍和文件—所有这些有一定目的性的行为都会让你感到轻松些。”

当然,我们很难找出做这些事情的理由,而这也只是一个建议。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方法还应限制在最初的羞涩阶段。就像一个孩子,只要学会了走路就不能再扶椅子一样。

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从表面看,行动似乎发生在感觉之后,但事实上,两者是相伴发生的;通过对行动的控制—行动是在更直接的意志的控制下进行的—我们又可以间接地控制感觉,而感觉却并不是受控于意志。

因此,当我们自己并不感到快乐时,重新获得快乐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挺直腰杆,装出一种很快乐的样子去做事或说话。假如这样做都不会令你感到快乐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你快乐了。

所以,我们要敢于去想、去做,充分发挥我们意志的作用,因为勇气可以代替恐惧。

同类推荐
  • 给你插上梦的翅膀:情商教育的100个哲理故事

    给你插上梦的翅膀:情商教育的100个哲理故事

    本书汇集了100个涉及情商教育的经典故事,分为“水温够了茶自香”、“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别让心智老去”、“播撒美丽,收获幸福”、“简单处理危机”等七辑。
  • 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

    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

    不管你对商务应酬了解与否、谙熟与否,《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都能给你带来益处。《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立足现实需要,囊括实际商务应酬的方方面面,它能给你指明商务应酬的总法则和大方向,也能教会你一些简单的商务应酬小技巧和小窍门。同时,这本书更多地指出了在商务应酬中容易出错的一些小的细节问题,让你在实际应用中有纲可循、有例可查。
  • 新兴女性:女性未来人格与修养的10大全新展现

    新兴女性:女性未来人格与修养的10大全新展现

    女性是强者,当然主要是指那些非凡女性。就世界以及我国整个女性而言,相对于男性,女性整体实力还依然不够强大,仍然是比较脆弱的,还不能真正成为“半边天”。特别是随着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有人认为女性应该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太太、家庭主妇,这就有可能使女性再次坠入为男性和社会的附属品。事实上也有一些女性自认为是弱者,自甘掉队,滑入到温暖的小屋和被窝,充当花瓶和豆芽,这就严重影响到女性的团队精神,非常不利于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是与时代发展背道而弛的。成功的女性身上自有许多美好的精神和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脆弱的女性身上自有许多糟粕和枷锁,完全可以克服和打破。
  • 抱怨不如感恩

    抱怨不如感恩

    世界500强企业首选的职业精神培训工具书!与其抱怨,不如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感恩,才能不断创造卓越。关闭抱怨“工厂”,开启感恩“花园”。只要我们抛弃抱怨,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就一定会让自己的世界发生质的改观,从而开创非凡的业绩!
  •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你前进的道路就会畅通得多。成功要靠别人,而不是单凭自己。一个人有多成功,关键要看他服务了多少人,和多少人在为他服务。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热门推荐
  • 包容比批评更重要

    包容比批评更重要

    练就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掌握世事练达的做人秘笈。包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生活中,只有懂得包容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 李鱼的一生

    李鱼的一生

    大女主文旨在挖掘女性中的不屈、智慧、成长等力量愿每个人都能勇敢地面对世界,并有勇气去改变世界!
  • Liberty

    Libe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梅花岭遗事

    梅花岭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相夫(婚姻治疗师前传)

    相夫(婚姻治疗师前传)

    孔家三女神,个顶个貌美如花。一姐好文艺,欲抛夫弃子去私奔;二姐工作狂,相“男神”无数,无一人能入她法眼;三妹鬼马精,倾心人气小歌手,一心要捧红个潜力股。平安夜前,三妹爱淘带着二姐爱佳,请“恋爱治疗师”宋时鱼给二姐量身定制一套速成版鉴人择偶秘籍,好让二姐尽快嫁出去,别再查收自己的“相夫伟业”。宋时鱼擅长相人秘术,足智多谋,助爱佳两小时内顺利“相”掉五位优质男,爱佳既受用又失落,爱淘看出宋时鱼没安好心。一姐爱美遭丈夫和小三联手挑衅,咬牙与情种诗人私奔。爱佳恳请宋时鱼出手为一姐相走情夫、相回亲夫。三个“姑奶奶”频频作孽,不让人省心……
  • 女帝无双之魅影

    女帝无双之魅影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在这混乱的年代,人命犹如地上草芥,被践踏的尸骨无存。可怜的她却就降生于这样的时代……
  • 随身携带召唤系统

    随身携带召唤系统

    既然重生穿越就应该有作弊器之类的金手指吧?超能兑换系统?弗利沙,狮子座黄金圣斗士,佐助。。。我指谁你们就给我揍谁,看谁还不服。
  • 大宋好屠夫

    大宋好屠夫

    《诗与刀》,已签约上传,必不失望。郑智穿越到了北宋水浒世界,变成了那个被鲁提辖三拳打死的镇关西、郑屠户。北宋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华夏式微。正是英雄用武之地。水浒情仇,善恶忠奸,且待重新评说。在这文化与经济皆是世界之巅的北宋末年,且看镇关西如何逆袭成一代绝世凶人!
  • 汉末之吕布再世

    汉末之吕布再世

    并州飞将吕奉先,身长九尺,膂力过人,手中一杆方天戟,就是天下无双。————————————新书已发《三国之我去买个橘子》简介:奉先,你在此地不要走动。面对战败的诸侯们,董卓伸出了他的大手,脸上带有笑容,不计前嫌的说着:“来,做我儿子吧!”——————————每天早晚两更,请大家多多支持。
  •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汇集了1998年至2015年《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四代彼时的青年批评家,如南帆、孟繁华、陈晓明、戴锦华,如李敬泽、吴义勤、施战军、张新颖、郜元宝、邵燕君、毛尖、杨庆祥等96名,有重要影响力;再现了17年来文艺批评的争鸣与共鸣,试图还原历史,更在于描述和激励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