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9400000001

第1章 序言:该死的悖论

推理小说是什么?

悖论。

一名凶手,聪明到可以想出一个无人破解的诡计,却傻到只会用犯罪来解决问题。

一名侦探,聪明到可以洞穿世间所有骗局,却傻到只会依靠一桩桩极其危险的委托养家糊口。

一名作家,聪明到可以创作出一部传世经典,却傻到只会撰写这种向来被主流声音鄙视的快消文学。

一名读者,每每声称一切人为设计都存在致命漏洞,绝对逃不过自己的眼睛,却一次次捧着推理小说如痴如醉,赞叹这场彻头彻尾的设计真是完美无缺。

推理小说就是悖论,无论戏里戏外,都充斥着徘徊在悖论中的疯子和傻子——而且,这群疯子和傻子,还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又是一个悖论。该死的悖论。

可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喜爱推理小说。

回溯到20世纪40年代。

当时的媒体上充斥着战争的消息,每个人除了与政府和领袖共同进退,似乎已经没有了别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特殊时期,一组在平时看来有些不伦不类的消息,出乎意料地受到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其引发的争议,甚至差点改变世界的命运。

第一条消息来自美国。有人撰文称,名扬天下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并不是英国公民,而是“山姆大叔”的同胞。这位作者列举了很多证据,并总结性地说道:“每一位美国公民都欢迎夏洛克回家。”据说,罗斯福总统也是夏洛克的粉丝,他强烈支持这个观点。

消息传递的速度丝毫不逊色于战争情报。三天之后,一位英国人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观点:“盟友的言论是不负责的。福尔摩斯是英国人的事实在50年前就已经得到了证实。任何企图把大侦探‘据为已有’的行为都必将失败!”这个论点得到了丘吉尔的支持。在这位爱抽雪茄的首相眼中,“分裂”福尔摩斯的行为几乎等同于希特勒对考文垂的空袭,完全不能容忍。

美英民众立即被一系列言论吸引,福尔摩斯的归属问题似乎已经影响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和第二战场的开辟。

表现欲极强的法国人也来凑热闹。他们表示:“无论伟大的福尔摩斯先生的故乡在大西洋哪一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永远都是法国人民最好的朋友!”法国人就是这样,为抢美国和英国的风头,即便做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在所不惜。

于是,三个国家的福尔摩斯学家在各种场合展开论战,他们唯一的目的是争夺一位虚构人物的“版权”。著名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曾写道:“万幸,德国人和苏联人正在斯大林格勒玩游戏,不然,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一定会加入这场争论。”

夏洛克·福尔摩斯是谁?

一位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一位推理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一位推理小说中虚构的伟大人物。

推理小说当真是魅力无穷,可以让两位伟人“斤斤计较”,可以让民众暂时忘却“国恨家仇”,转而热衷于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话题。

时空转换,推理小说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这一类型文学的喜爱。

为什么?

因为推理小说符合人类的本性。

人类是一种喜好窥视的动物。这种窥视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好奇心;还有一个庸俗化的说法——窥私欲(更多人将其理解为“八卦”,这也没什么错——君不见,任何一位狗仔都有着福尔摩斯一般的坚韧和智慧)。人类不停地窥视着宇宙,窥视着自然,窥视着身边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欲望的存在,让我们不断认识世界。

伴随而来的另一种本性,叫作“控制”。作为高等动物,你看到了一切,自然希望洞悉一切,控制一切;你认识了世界,自然希望驾驭世界,改造世界。

可是,窥视是有限度的,越过限度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控制是有界限的,没有人可以驾驭一切。一边是规则难逾,一边是本性难移。

怎么办?选择很多,看一本推理小说则是其中性价比很高的一个选择。

它能满足人类所有的好奇心,在一桩桩匪夷所思的事件里,把令你怦然心动人物的所有隐私展示给你看,只展示给你一个人看。

看过之后,它会留给你充足的空间,让你尽情施展自己的控制欲。去猜吧,去找吧,去推理吧!在谜底揭晓之前,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夏洛克·福尔摩斯,自己掌控着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的命运,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自己可以在最后喊出那句最有存在感的台词:“真相只有一个,你就是凶手!”

重要的是,说错了没有任何不良后果,只会让你心甘情愿掏钱去买下一本推理小说。

几十块钱,两三百页,一个下午,满足人类两大本性。

这种东西永远不会被淘汰,对吧?

既然是一种不会被淘汰的文学类型,必然会有人去阅读,也就必然会有人去研究。很多年前,笔者属于前一类人;还是在很多年前,笔者开始从事后一项工作。8年的出版工作,使得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了几十位世界顶级推理小说作家,编辑出版了超过400部推理小说;之后的几年,因为参与了众多推理影视剧和综艺的编剧,得以更加立体、全面地看待这种类型文学。

有朋友建议笔者写一部关于推理文学的理论书籍,笔者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理由很简单,读者很聪明,聪明人百忙之中去阅读一部推理小说,却有人跑过去指指点点“传授”相关理论,这明显是一种打翻友谊小船的做法。推理小说是一种娱乐形式,笔者从骨子里反对任何形式的“上纲上线”和说教。

不过,想针对推理文学写点儿什么,这样的念头倒是一直存在。

推理小说是通俗文学,有着和武侠小说类似的问题——作品众多,鱼龙混杂。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读者完全随机性选择阅读,很可能第一次捧起的是一本质量很差的推理小说,并由此对这一类型文学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与厌恶,自此与之绝缘。这种情况是笔者最不愿意见到的——作为编辑和编剧,可以接受受众不喜欢,但很难接受受众因为认识上的误差敬而远之。

于是,就有了这本《简单的谋杀:世界推理小说简史》。

这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作品,而是一本轻松的、普及性的简史,是对于推理文学历史、流派、作家、作品的系统性梳理。它很初级,目的仅仅是希望给那些对推理小说有些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便利。它简单梳理了170余年的推理文学史,明确了一些推理范畴的概念,给一些作者和作品做了初级定位——仅此而已。它没有涉及到高深晦涩的理论,那不是笔者的初衷,更不是笔者的能力和学识可以做到的。笔者希望通过这部小书,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推理小说,并在选择阅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至于之后的事,就交给读者吧——聪明的读者,自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推理小说日渐繁荣的今天,如果它能让读者略有所得,那么毫无疑问,笔者将受宠若惊。

名不正则言不顺。开卷之际,我们先要明确一组概念——侦探和推理。

“侦探”一词在英语世界最早出现于1194年,当时写作“sleuth”,含义是足迹、踪迹,对象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其他动物。到了15世纪,这个词有了“狗追踪目标”的含义,例如现在的“猎犬(sleuth-hound)”,便是由此引申而来。在19世纪,这个词的名词形式正式有了“侦探”的意思,动词形式则表示“搜查、调查”。而在今天,“sleuth”则指代推理小说中所有的调查行为和解决事件的主人公(也就是侦探)。我们现在更多使用的“detective”一词要年轻得多,是19世纪中叶才出现在英国大文豪(也是推理小说先驱人物)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的。

最初只有“侦探”这个词,被用来特指美国人埃德加·爱伦·坡创造的这种文体。这个词在欧美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尽管其外延已经被扩大了很多。19世纪末,侦探小说流入日本,迅速被日本读者接受——尽管在最初的半个世纪里,其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到了20世纪20年代,侦探小说在日本有了质的转变,真正属于日本人自己的侦探小说应运而生。日本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为了自我激励,也为了和西方的侦探小说区分,便创造出了“推理”这个词,用以特指日本人创作的侦探小说。最早提出“推理”一词的,是日本著名评论家、编辑水谷准。不过,推理小说的提法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可。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日本作品和西方侦探小说差别不大,没有刻意加以区分的必要。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确立,日本的推理文化逐渐拥有的自己的特色,“推理小说”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经过30年的磨砺,到了20世纪末,日本已经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推理文化中心,很多读者甚至把欧美的侦探小说也称为“推理小说”,颇有些“数典忘祖”的味道。

在这本书里,笔者选择“后发优势”,统一使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推理”或“推理小说”来称呼这类作品。

大幕拉开,名侦探登场。

以推理之名,为您效劳。

同类推荐
  • 宠爱

    宠爱

    作者胭脂泪是不折不扣的“荣迷”,她的文字,尤其是书中的多个影评,华丽精致、滴水不漏、刀枪不入的表象下,展现出一派纯净的懵懂天真!文字中,有旁若无人的自恋,有浪漫唯美的理想主义,还有文化女性所持有的孤芳自赏的些许刻薄,在这一切之上,还添加了肆无忌惮,热情与冷漠,肆无忌惮的豪迈与真挚,肆无忌惮的诱惑与风情,无处不在,在作者的文字中,有女性的细腻唯美,有贵族气息浓郁的都市风情,更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真情,在她的文字中,有雅致的书香,诙谐的调皮;自然的坦荡,奔放的豪迈,读起来优美酣畅,自然真实。
  • 无用的美好

    无用的美好

    这可能是2018年顶耐看的小书之一。一部谈心之书,也是交心之作。叶兆言的散文自在亲和,如促膝而谈,妙语连珠,不动声色,却能观照世道人心的苍凉与热烈,洞察这至痛与至善的人间。有《无用的美好》一路陪伴,再峥嵘的岁月也不寂寞了。叶兆言全新散文集,收录了《革命性的灰烬》《痛和善》《无用的美好》《成仁》《江南的南》《以纸窃火》《在另一种语言中》《这一种冷》等名篇佳作。数笔星火炽烈,满纸庄严慈悲。叶兆言不改初衷,带着对平凡人事“忍不住的关心”,用看透世情的冷静与令人尊敬的诚实,同你对面而坐,促膝漫谈:少年人的择选与舍离,奋斗者的孤独与坚守、世俗与理想、认真与坚持……去蔽世界的幻象,还原人生的真相。生活的馈赠,往往来自无关功利的付出。“美好”固然“无用”,却有扛起人生的力量。
  • 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

    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

    你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以前特别害怕失去,不管是物质还是感情,后来经历的多了,渐渐地学会了独撑和豁达。如今再也不担心谁会走,再也不担心会变穷,因为知道失去的自己依然可以再挣回来。对自己的信心,就是最大的安全感,无需外物来证实和陪衬。心情不好就少听悲伤的歌,饿了就自己找吃的,怕黑就开灯,想要的就自己赚钱买。谁都没比谁生活的更容易,只是有的人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默默咬着牙,逼自己学会坚强。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你已从弱小的身影变成别人可依靠的肩膀。
  • 缪崇群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缪崇群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蔚蓝静穆的空中,高高地飘着一两个稳定不动的风筝,从不知道远近的地方,时时传过几声响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回音是越发地撩人了。
  • 杜高档案:你也有一份

    杜高档案:你也有一份

    这篇访谈录,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口述历史》主持人陈晓楠先生采访杜高先生的文字整理稿,也是《口述历史》“杜高档案”节目台词的记录稿。访谈时间是2005年3月16日。此文本由杜高先生提供给本刊。题目为编者所拟,意思有两重:一、只要社会生活不正常,造成杜高灾难的,你也有一份责任;二、你也可能有这样一份档案,所以没有酿成杜高事件,只能说是侥幸,不能说是必然。至于时间,当然是指那个已过去的年代。陈晓楠:在中国大陆,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档案。档案里记载的是“组织”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鉴定和评价。而每个人的档案都按照级别、系统等等储存并保留。
热门推荐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纯洁如水月夜白,朦胧中芳香飘来,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三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费隐禅师语录

    费隐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来不及

    来不及

    沿着濑户内海东侧的海岸线一直向外延伸,临近伊予滩的地方有几个相连的小镇。这几个小镇合称万天,它们虽经济繁荣却相对封闭,类似巫术妖魔一类的东西,还是被大多数人相信着。顺着东万天有一条建到一半废弃的铁路,由于万天四周矗立着险要的高山峻岭,工程不得不被搁置。传说那条铁路的尽头,是取之不尽的黄金珠宝。万天人从来没见过太阳,他们头顶的天空总是阴雨连绵,夏冬两季占据了整年的五分之四。这会儿正值夏季,闷热潮湿的空气里充斥着聒噪的蝉鸣。
  • 躺着思考不如站着行动

    躺着思考不如站着行动

    文中的小故事如一股清泉,浇灌着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开出幸福之花、智慧之花。这些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委婉动人,有的极富哲理,相信一定能够引起读者的某些共鸣,并能引发孩子们对成长的深层次思考。
  • 外门弟子不好当

    外门弟子不好当

    身为归一宗最基层的外门弟子,蓁蓁表示:工作时间长,待遇福利差,社会地位低。早上给消极怠工的师尊诵读经文,上午替鹤发童颜的掌门打扫洞府,中午帮心机深沉的师伯饲养灵兽,下午为勤奋上进的师妹种植草药,晚上……某人咆哮:还不滚回来给师兄铺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Malbone an Oldport Pomance

    Malbone an Oldport Pom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宫斗:我的夫君是皇帝

    宫斗:我的夫君是皇帝

          一个野蛮凶悍被遗弃冷宫的妃子,一个冷酷无情风流成性的君王,暧昧纠缠。    
  • The Miscellaneous Writings and Speeches

    The Miscellaneous Writings and Speech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昨日昙花

    昨日昙花

    她的出生就是个错误。国家法律不容她,家庭情亲不容她,她不能有姓氏名字,她不能被外人知道她的存在。寒冬腊月,萧瑟刺骨,刚出生一个月大的女婴被扔在了荒山野外。。。“妹妹,别哭,别怕,他们不要你,我要你,以后我会保护你!”二十五年后,她冲破荆棘,举世闻名,她却把她自己扔在了荒山野外。。。“他们说是我杀了我的亲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