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64700000010

第10章 亚历山大·斯莫伦斯基(1)

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的经济短缺强烈影响着俄罗斯,好书成了无价宝,当局划定的禁书更是宝中之宝。尽管有的书籍因具有颠覆性而遭禁,但在这个官方承认无神论的国家,《圣经》仍旧踪影未绝。私人书架上随处可见,有的购自灰色市场,有的来自外国游客,或倒手传阅,或另换他物。一如供给不足状态下的所有物品,稀缺的《圣经》价值陡增。黑市上的《圣经》每本五十卢布,几乎相当于半个月薪水。

当局不遗余力地取缔和打压印刷品的复制行为,尤其是那些所含内容对国家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的材料。就连复印如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所著的《大师与玛格丽特》(Master and Margarita)之类违禁手稿的行为,都可能让克格勃来找麻烦。当时有一首流行歌谣把一种东德产的打字机称作“埃丽卡”(Erika),讲述了这种打字机打印地下出版物的过程。“埃丽卡能打印四份,”歌谣唱道,“仅此而已,但已足够。”[1]

任何单位和机构均要经过特批,方能使用复印机,因此复印机大多配有锁和钥匙。亚历山大·斯莫伦斯基既没有锁和钥匙,也没有特别许可证,但他拥有在社会主义术语中称作“生产手段”的东西:印刷厂、油墨和纸张。他供职于一家国营印刷店,每天干完正事,便利用印刷店的机器设备印刷《圣经》。他是个具有反叛性的年轻人,栗色疏发,金色髭须,深深显露出某种来自苏联社会的绝对底层的市侩精明。就斯莫伦斯基而言,苏联社会主义的终结始于《圣经》印刷活动。

亚历山大·斯莫伦斯基没受过高等教育,在停滞岁月很少能有成功的希望。他是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色。外祖父是犹太人,参加过奥地利同盟,后加入共产党,二战前从**统治区逃到苏联。母亲在莫斯科长大,但就因为他们的奥地利背景,战争给一家人带来的是灾难和不幸。战争一开始,他的父亲巴维尔·斯莫伦斯基便被派往太平洋舰队,母亲则带着年幼的女儿被安置到位于西伯利亚的一个国家农庄。他们于战后返回莫斯科,生下第二个女儿,接着在1954年7月6日生下亚历山大。还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

斯莫伦斯基回忆说,自己的青年时光是只有“水和面包”的痛苦岁月。二战后的艰辛并不稀奇,但斯莫伦斯基品尝到的艰辛还要加倍,因为他的母亲作为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人,被禁止从事多项工作,并不允许进入任何单位。她无法工作,家庭又很穷。他说,父亲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发挥过一点作用,自己对他也没有任何记忆。斯莫伦斯基学习过八年时间的印地语,为的是过上好日子,但“我发现没有人需要我学的这个玩意儿”。他和两个姐姐都跟着母亲在莫斯科长大成人。转折点发生在十六岁时。他首次申请国内护照,这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一种基本的公民身份文件。拿着国籍表的斯莫伦斯基心怀怨愤。他要么加入母亲的出生地即奥地利国籍,要么跟父亲一样获得苏联国籍。斯莫伦斯基填了“奥地利”,但这一选择只是徒增悲伤。作为犹太人,斯莫伦斯基的职业之路已经非常有限;因为加上了“奥地利”字眼,他更会被国家羞辱般视作外来者,同时被社会体制堵上几乎所有的上升通道。“那之后,我尝遍百般滋味,”斯莫伦斯基苦笑着对我说,“国家就爱开这种玩笑。”[2]

那绝非玩笑。斯莫伦斯基应召入伍时,他的档案上标着一长串禁止服役的军事区域,其中就有人人羡慕的城市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斯莫伦斯基被分到了遥远的第比利斯,那是格鲁吉亚的首府,气候宜人,东方气息浓厚,在性格和气质上与莫斯科大不相同。爱德华·克拉斯尼扬斯基(Eduard Krasnyansky)二十六岁,是一位正在超期服役的新闻记者,斯莫伦斯基在此引起了他的关注。据克拉斯尼扬斯基回忆,他第一次遇见斯莫伦斯基时,这个年轻人的双眼时而兴高采烈,时而烈如激光。斯莫伦斯基对社会体制心怀不满。在日子艰难的苏联军营,他无法容忍所遭受的蔑视和侮辱,因而显得很不合群。“一只独来独往的猫,”克拉斯尼扬斯基以吉卜林的诗句做比,“任何一点不公平都会激怒他,而这样的偏见在军营里俯拾即是。他从不会让自己受到他人轻视。他不会让身边的人受到轻视。部队老兵可以为所欲为。总有人欺凌新来者和胆小鬼。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对此绝不容忍。”老兵惯常用大家熟悉的“你”(Ty)称呼新兵,仿佛那是一群小孩。但斯莫伦斯基容不得这种小小的蔑视,坚决要求别人用更正式的“您”(Ny)称呼自己。[3]

克拉斯尼扬斯基对格鲁吉亚熟门熟路,这里毕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他把斯莫伦斯基收到了自己的羽翼之下。他们完全不是同一路人,斯莫伦斯基精瘦而易怒,穿什么裤子都显宽松,克拉斯尼扬斯基则博学得多,堪称一位世故老友。每当需要用钱时,他们总能计上心来。因供职于军报,他们有的是油墨、纸张和印刷场所。他们一开始印的是价格低廉的商业名片,以此学会了如何排版。一百张名片售价三个卢布,远低于十个卢布的市价。名片多销给克拉斯尼扬斯基住在第比利斯的朋友和家庭熟人。“我们印得更廉、更好、更快!”多年以后,克拉斯尼扬斯基大笑着回忆道。他们是军中生意人,也是从事副业的精明人。“排印工作全由我们完成,”克拉斯尼扬斯基对我说,“当兵也得过日子。”

在部队服役的最后一段时间,斯莫伦斯基开始变得反叛。服役结束后,其他士兵都被打发回了家,但斯莫伦斯基没有拿到退役证,这是一位上级军官因为斯莫伦斯基给他惹事而表现出的怠慢。一天,克拉斯尼扬斯基和斯莫伦斯基前去拜访该军官。他们从军官的抽屉里抽出退役证,跑出办公室,翻过围墙一溜烟跑了。他们来到机场,斯莫伦斯基却没有机票。克拉斯尼扬斯基在机场有熟人,帮朋友弄到一张票飞回了莫斯科。

服役两年后再度回到莫斯科,斯莫伦斯基的前景依然没有改观。他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排版。克拉斯尼扬斯基试图把他弄进印刷学院,但斯莫伦斯基要照顾两个姐姐和母亲,所以他没有前往求学,而是到一家印刷厂开始上班。“我是人民的敌人,”斯莫伦斯基回忆道,“或者说,我是人民的敌人的儿子。我找不到体面的工作。”

虽然苦楚越发加深,但事实证明,灰色经济下的斯莫伦斯基是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退役后的三年间,他都在那家印刷厂干活儿,之后到苏联工业部下属的一家出版社当起了店员。他的月薪是110卢布。[4]他还在一家面包店兼职。从理论上说,兼职行为是遭到禁止的,但斯莫伦斯基认识一个辅助工,弄了份假的许可证明。斯莫伦斯基每月额外收入60卢布,给那位辅助工10个卢布作为证明的手续费。

斯莫伦斯基的第一条牛仔裤一穿就是一年。一如许多同龄人,他也会在厨房这样的私密场所一连数小时唠叨自己的悲惨境遇。“制度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大半生都得为一日三餐操心,”他说道,“其余时间则拿来买裤子遮腚子。”

为了生存,斯莫伦斯基开始充分利用自己在印刷厂的夜晚时间,置制度于不顾,开始印刷《圣经》。那是他的反击方式。斯莫伦斯基说,他还以“免费”印刷《圣经》的方式帮助教会。他坚信,苏联东正教是一个“能够协助破坏现存事物即当时社会制度的组织”。然而,各级教会均忠于政府,所以并不清楚斯莫伦斯基何以认为这是反击之举。

利益这个解释貌似更加合理。斯莫伦斯基发现了制度的漏洞,即人们对《圣经》有需求,而他有法子来印刷。生物学家亚历克斯·戈德法布(Alex Goldfarb)当时是外国记者与异己分子之间的主要联系人,他创建了自己的渠道,利用外交官和新闻记者走私图书。“《圣经》本身不只是稀罕之物,还是一种重要的通货,”他对我说,“是对人们的一种支持。偷运入境后,你把它分给有人蹲监狱的家庭,这就是在支持他们。”戈德法布认为,斯莫伦斯基也许没费吹灰之力就认识到,反击制度和非法获利是同一回事。“商业行为是一种政治异见之举,”他说道,“当时的价值观很不一样。用印刷企业的油墨偷印《圣经》的人就是英雄,是好人。向克格勃告密的人是坏蛋。”[5]

斯莫伦斯基被人告发,于1981年遭克格勃逮捕。时值停滞岁月高潮期,斯莫伦斯基只有二十七岁。他被指控“盗窃国家财产”,即盗用印刷厂的七公斤油墨,用于个体商业活动,属于禁止行为。但克格勃将斯莫伦斯基的案子当作轻案处理。他回忆说,克格勃想证明他偷了纸张,但未能如愿。“因为找不到反苏联的小册子,他们于是说:‘好吧,算是我们可怜你。’”案件被移送到当地警察局。莫斯科下辖的索科尔尼车斯基(Sokolnichesky)法院判处斯莫伦斯基前往莫斯科郊外的加里宁(Kalinin)镇监狱建筑队服役两年。根据法院判决,三年之内,他不得在自己承担“实质性责任”的机构内担任任何职务。换句话说,反资本主义者不希望斯莫伦斯基跟钱打交道。他竟敢从事“个体商业活动”,而此举在1981年仍被视为犯罪。[6]

被捕入狱加深了斯莫伦斯基的反叛本能。“政府觉得,那样的程序能够教会我明辨是非,”后来他向我回忆起那一切时,眼神依旧十分炽烈,“是它制定出条条框框,让我到哪里都找不到工作,我没办法以诚实的方式挣钱,我也进不了体面的单位。那实际上等于把我所有的路都堵死了!我没法出国。我只想出国旅游,他们却说:‘不行,你不能去。’”斯莫伦斯基说,他甚至被禁止进入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于是我问他们:‘我有麻风病吗?’他们却回答我:‘你属于危险分子。’”

斯莫伦斯基发现,走得通的路子不多,但短缺的经济救了他一把。苏联的中央计划体制永远没法满足莫斯科的建设需求,需要做的事情多多益善。“建筑领域随时有钱赚。”克拉斯尼扬斯基回忆说。在维建基金(Remstroitrest)这家国有公寓建筑和维修企业,斯莫伦斯基当上了部门主任。他分到一辆载货卡车,还有一套二十八平方米的两居室标准公寓。

当时的莫斯科人口拥挤,社会体系没法向这些人提供足够的房屋。人们排队分新房,一等就是十年甚至更长。国有建筑公司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一如其他所有物品,生活空间严重短缺。尽管国家制定了人均九平方米的最低住房面积标准,但九百五十万人口中,还有近一半人甚至达不到这一标准。[7]唯一稳妥的对策是森林密布的乡下,也就是位于莫斯科大都市外围,在散布于林间的乡村搭建简陋的度假屋,供广大莫斯科市民躲避酷暑夏夜,斯莫伦斯基在这件事情上第一次尝到了甜头。

当时的建设项目一是质量差,二是需要数年才能完工。城市周边林立着一幢幢硕大而难看的预制板建筑。没有私人建筑公司。尤其在那些被视为香饽饽的军事工业区以外的厂子里,厂房的建设同样拖拉疲沓。在苏联的最后数年间,随着工厂经理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谋求规划自己的建筑项目。要在一定时限内建成某个项目的唯一办法,是雇用工作进展更快的小型黑市建筑队。

斯莫伦斯基在建筑领域学到的关键窍门,是如何弄到稀缺的建筑原材料。如果需要钉子、沙子,或者水泥板,他不可能直接购买,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类似材料要么搞到、买到或者偷到——来源一般是其他工程或工地。斯莫伦斯基是弄这些东西的好手。

跟同时代人一样,斯莫伦斯基对裹足不前的苏联领导人深感厌恶。当一个法国摇滚乐团前来莫斯科举办音乐会时,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当乐队那铮光闪亮的新式设备卸下卡车搬上舞台时,斯莫伦斯基惊叹不已。但总书记契尔年科随后在批示党报的一篇文章时说,音乐会上不应该出现颠覆性的摇滚乐团,应该集中展示苏联的三角琴、手风琴和各种歌舞,而且“苏联今后不会容忍西方文化”。斯莫伦斯基摇头叹息:“哦,上帝,算了吧!”他心想,“又是老生常谈,无聊透顶。”

他的担心纯属多余。契尔年科任期短暂,戈尔巴乔夫接替任职。斯莫伦斯基这个不入流的建筑老板和叛逆能人读书不多,但精于算计。当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时,他立马就能有所察觉。他很快就在戈尔巴乔夫身上看到了不同之处。戈尔巴乔夫任职满月视察列宁格勒时发表的即席讲话,是苏联领导人闻所未闻的。与戈尔巴乔夫一同亮相的夫人同样标新立异。他说话很随意。斯莫伦斯基浮想联翩;他回忆说,自己确实觉得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第一位魅力十足的领导人。

同类推荐
  • 破局:资本和创意的厮杀

    破局:资本和创意的厮杀

    潮流商业模式看点:共享、合围、并购、速度战、技术壁垒……打破和重建,互联移动时代下商战厮杀。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我们也可成为改变者!
  • 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地方官员应读懂国家经济政策。争取国家政策扶持,首先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只有把国家政策弄懂弄透了,把国家政策支持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搞明白了,才能紧紧抓住一系列稍纵即逝的机遇,打开争取项目工作的好局面。企业人士应读懂国家经济政策。做到合法经营就必须读懂国家经济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只有读懂国家经济政策才能够创造条件享受各级政府乃至国家的各项鼓励和优惠;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与调整往往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特点,因此只有读懂国家经济政策才能够制定适当的企业发展战略。投资界人士应读懂国家经济政策。无论是金融投资、实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读懂国家的政策环境都是成功的前提之一。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中国当下经济到底怎么了,大家众说纷纭,官员、企业家和老百姓大多一片迷茫。郎咸平教授在本书中明确告诉各位读者:中国经济萧条已经到来,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惨状。萧条也意味着希望,如果没有“次货危机”,美国经济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健康。郎咸平教授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认为:政府推动的所谓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其实都是伪命题。政府需要做的是管好自己那只好动的“手”,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才该是应该做的。今天的萧条,就是政府造成的。要走出萧条,政府也必须束缚自己那只好动的“手”。郎咸平教授在本书总结道:只有砸碎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大枷锁,中国改革的的新红利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才有走出萧条的希望。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 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为什么美女更爱打扮,而剩女却越来越多?为什么易中天能成为“学术超男”,凤姐能一夜走红网络?为什么站票与坐票享受不同,价格却相同?为什么年夜饭价格大涨特涨,春节票价却纹丝不动?最见怪不怪的生活案例,最意想不到的趣味解读,为你揭开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经济学秘密和潜规则。
热门推荐
  • 爆笑痞妃:鬼尊,太闷骚!

    爆笑痞妃:鬼尊,太闷骚!

    爆笑重生文。浪子被害死,灵魂借宿女子复仇。耍的口水战,斗得了白莲花,撕得了继母,还调戏的了鬼尊,后宫一堆美女讨充,她大叫一声“到底谁是主子。”奇葩贵女小丫鬟们直接无视她。她郁闷的很,你说说吧,自己好不容易从浪子变成美女了,能矜持一点吗?矜持就是胜利,沉默就是装逼,可为啥还是那个浪子性格呢?见到美女就吹口哨,见到帅哥就流口水,这难道是男女通吃吗?某人一吼:“妮子夫人,你再本性难移,你信不信我把你就敌阵法,让你认清楚你现在是女子,可好?”某女嗤了一声“有本事你放马过来。”某人丢掉衣服,直接吹灯扑倒,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可以收拾她的,...........
  • 半座城池

    半座城池

    段槿陌出生的地方叫红叶镇,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后来于秋嫁人,生病,段槿陌被朋友出卖,于秋过世,被继父骚扰,段槿陌决定按于秋去世前留下的信去找自己的亲身父亲。却发现自己的亲生爸爸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有自己的家庭。然后开始了另一段生活,认识了好朋友叶轻舟。大学开学那天,段槿陌也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桐岛,叶轻舟在开学前的暑假进了段槿陌爸爸的公司打工……生活悄无声息地跟希望背道而驰。段槿陌对桐岛毫无保留的关心,于小五对段槿陌沉默隐忍的疼爱,叶轻舟和桐岛间一触即发的情感,段皓予对叶轻舟无微不至的照顾……
  • 牧民政要

    牧民政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Grand Babylon Hotel

    The Grand Babylon Hot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第十三个人

    第十三个人

    不存在的幽灵、恋人令人窒息的缠绵、情话蔷薇之血X、痴迷成恨、7个凶杀现场,7个爱情败局。渣男、陷害、诡计、活尸……柔情满载又如何,甜言蜜语又如何。当一切成空,所谓爱情只是一场骗局。最深的爱是恨。最深的恨则是一份平静。大火、毒药、臆想、痴迷以爱为名的杀意,假借正义之名的无情复仇。
  • 遇见预见

    遇见预见

    外冷心热的豪门千金颜奕萱遇上比她更加冷酷的阔少南风熙,他不仅冷酷,还霸道、嚣张甚至还有些痞赖,殊不知,他和她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变。只是,是什么,让他和她十指紧扣长眠在那一片代表着爱的薰衣草花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喂,你不要再装无辜
  • 重生之毒妃

    重生之毒妃

    重生后,只想复仇的她,发誓不再爱上任何一人的她,却遇到了自我中心、唯我独行、旁若无人的他!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大明都督

    大明都督

    和魏忠贤称兄道弟,对天启指手画脚,对东林磨刀霍霍;保天启不死,建万世基业,斗东林,兴工商,扭转毛文龙的宿命开始,再经历一次他传奇而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