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6000000003

第3章

今天这里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第一场秋雨,只下了半天,开头一阵挺急,后来才转成淅淅沥沥拉扯不断的样子。穿一件衫子你觉得凉,穿两件又有点出汗,就是这么个样子。如果雨水打湿了衣服,你更不知道是该脱下,还是该再加一件。

现在中国矿工文化学校第三分校在一座旧的排房头里还挂着一块“建校指挥部”的牌子。一个崭新的新校舍,只隔一条马路——校内的马路——便在旁边矗立起来。所谓“矗立”,是一个不大符合实际的词儿,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有新房舍建成,是挺喜欢这么形容的。新校舍不是什么高层建筑,不过是一片红砖红瓦的排房,当然还有些不同形状的会议室、礼堂、饭堂、实验室等等,总之,都是平房。

建校指挥部的总指挥也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于祥业,他把教学工作交给副校长章元善。四百多名学生只用每周的二、五两天上课,其余时间都投入建校。

一年的强体力劳动,现在大功告成。只等新教师、新学员前来报到,便正式开学。

下午两点,建校指挥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仍然在这个旧房子里。其实这是于祥业的办公室外间。里间是宿舍,摆一张木板拼成的双人床,另有一个办公桌,两把木椅。外间是两间,摆着由六个课桌对在一起的会议桌。

现在于祥业坐在会议桌横头一张长凳上,一手在脖子上搓着泥条,一手翻看又厚又大的一个笔记本。这笔记本是硬皮,而且烫着金字“学习日记”。这差不多就算于祥业身上最豪华的部件了。这种硬皮笔记本永远带在他口袋里,已经把口袋的下角磨破,上面记录着各种传达记录、工作设想要点、讲话要点、学习心得。如果在他翻阅笔记时你能侧目一看,会看到第一页上写着“保密”和“第七册”的字样。于祥业还有一支金星钢笔,外面套着用黑线钩成的钢笔套,钢笔套的口上扯出两根线来,系在制服的纽扣上。这还是他妻子送给他的定情之物,同现在的青年互赠金戒指是一个意思。

“现在我们要用一周的时间,把桌椅、床铺都布置好。”他把那个搓泥条的手放在笔记本上,指着第四点,说,“木工组的木器活都完工了吗?”

“都完了。”木工组长是个二十七八岁的井下支柱工,带着三十个木匠做门窗和家具,“就是——”

“就是什么?”于祥业问。

“就是教员宿舍的床板不够了。”

“你们早不说话。去买呀!死人吗?”于祥业的黑脸冰冰的。一谈工作他就是那样儿。

“买,去买过,”木工组长说话慢吞吞的磨人。“暂时拉不过来。”

“那你想法。”于祥业说得斩钉截铁,“该怎么拼凑,你想法。教员就来报到了,你说没有床!教员都挤到你床上?”

“那也只能挤男教员……”

屋里的人们都轰一下笑了。

“厚脸皮!”于祥业对党员、骨干说起话来总是很重,一点和缓话也没有,“两个月前就给你说,基建一完,木工组要跟上。你搞的什么乱弹琴?”

“我说,暂时只好铺高粱秸了。”

“那也行,”于祥业说,“先克服困难。高粱秸买了吗?”

“买了。正在捆成把子,扎到床上……”

“明天上午,都要抬进宿舍去。听到了吗?”

“听到了。”木工组长说,把一支烟一口抽下半截。

于祥业拧开他的金星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几句话。他转过头,对着门口一个人问:

“老徐,你看还有什么事?”

那个老徐叫徐万福,是本校五年级的学员。他是井下采煤队的,今年三十岁。他正坐着一把笤帚,身子靠在敞开的门上。人又瘦,又黄,披着一件夹袄。他是建校指挥部的副总指挥,是党总支的委员。他是最受于祥业器重和依靠的人,也是受苦挨训最多的人。

徐万福没有答话。

“瞌睡了吗?”于祥业说,“叫醒他!”

旁边有个人朝他的屁股踢了一脚。他说:

“没有,没有。”

“没有什么?是没有事情说了,还是没有睡觉?”

“没有睡觉。我能睡着觉就好了。”

徐万福的脸上一点肉都没有,颧骨上都像只贴了一张干皮,两个眼窝黑得出奇,凹下去。

“今天一过,叫你大睡三天。”于祥业说,“睡过困来就安心当学生,上课。”

“我就等着这一天。我真怕累死了,捞不到上第一课。”

“你说,还有什么事儿吗?老徐,你这副总指挥可就是最后一天了。”

在四百名旧学员里,于祥业只对徐万福一个人叫“老徐”。他是于祥业在工会工作时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什么事都没有了。只有第六排东头那个教室还缺一面墙没抹白灰。”

“早派一个人去不就行了?”

“我自己去抹。我就在那个教室上课。五年级二班,都编好了。”徐万福微笑一下,嘴角的皱纹很深。他真想去念几年书。

于祥业看他一看,没有提出什么责难。

“那,咱们的建校指挥部就撤销了。以后的事情,都由教务科、行政科、秘书科去管了。”于祥业难得微笑一下,合上笔记本。

徐万福坐在地上,两手紧了紧自己的夹袄,觉得屁股冰凉。但是他高兴地说:

“总指挥成了校长,副指挥成了学员。唉,我总算脱了这个愁帽子。”徐万福又朝旁边的一个同学(所有的建校者都是本校学生)说,“我还抹一面墙。咱有始有终。谁也别再来给我出难题了,老天爷!”

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大家冒雨四散。

徐万福用那件黑色对襟旧夹袄蒙住头,穿过一条宽宽的沙石铺成的马路,又上了两级台阶,再跑过一长排教室,转一个弯才到了五年级二班的教室。教室里没有人,在雨天更散发出潮湿的石灰味儿。新的课桌和新的椅子都重叠地堆在半间屋里,空下这半间,还留着一个抹灰的脚手架。徐万福看到,一个装灰泥的浅浅的方木盒子里插着一把铁锹,瓦工抹灰的铲子和木板扔在旁边。

徐万福一阵紧跑之后觉得心跳腿软,后背疼得厉害。那是去年雨天,建校开始时,去背砖,累出了病。那一阵,几百学员投入运料的活动。砖窑在十里以外。没有汽车。那时候,雇马车也雇不上。“人背!”于祥业捋一捋满脸的汗水叫唤着。头一天晚上开了一个支部大会,于祥业在会上作了一次动员,并且说明这次建校的政治意义。他说:

“从长远说来,提高工人的文化,学好技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还有更急迫的一个方面,就是各矿实行定员,有一大批剩余的劳力要安置;安置的方式之一就是到三分校来学习。最后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阶级斗争形势。矿上正在进行反把头斗争,把包工柜这种剥削制度改为工人自己当家做主的劳合组。我们内部要明确,对某一种人进行审查。”

最后于祥业说:

“这个建校任务非常紧急。我们要拿出战争年代打老蒋的精神去背砖。人人背。共产党员带头背。共产党员,死,你也得背着砖头死在工地上!”

于祥业自己那阵也像疯了似的。

徐万福那阵子还不是副总指挥。他是一个队长,领着一百多人。他记得背砖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只拿一条绳,少数人找到或买到扁担,乱纷纷站在旧校校门外边。这时于祥业也提着绳子过来。

徐万福问:“于校长,从哪里走?”

“东南,直走!”于祥业一挥手。

于是几百人便向东南拥去。那时,荒地和绿油油的麦田交错在一起,也确实没有什么正经路。荒地踏过去,麦地也踏过去。等到下午收工时,徐万福看到的已经是一条很清晰的土路了。这路宽处有七八米,窄处有两三米,大体顺直地通向十里以外的一个旧军营,那里有十几万块红砖。那里,建校指挥部又找人修整废弃的砖窑,雇工烧砖。十几万块砖当然是不够的。

人人定额。黑板报上天天公布每组每人背砖的数目。表扬先进,批评懒汉。

正赶上这里有一次大庙会。周围几个县的人都来赶会。出售骡马的实际上不多,那时候农民能养起骡马的还不多。牛、驴、猪、羊,都不少。鸡、鸡蛋,很多。粮食、菜蔬。炭、柴,还有木料。多数人自然是用担子,但也有马车、平车和山东人爱用的独轮车。徐万福是个精细的人,提着一条绳子便走近庙会的人群。

“老乡,哪县的?”

“肥城县。”

“这么远,有二百里吧?”

“差不多。”

“卖粮食的?”

“不是,木料。”

“都脱手了?”

“才利洒了。卖给人家盖房,咱自己拿钱回去也收拾收拾破屋。”

“那你这车,吱扭吱扭还推回去呀?”

“不推回去能撂下?”

那时候农民卖了东西还不大明白可以贩回去些什么东西,只做单打一的买卖。

“我想买个车。大爷,你看,工人背砖盖学校,你把车卖给我。咋样?”

结果,徐万福用一元钱买了一辆破旧的独轮车。

徐万福是贾汪煤矿的,自小下窑,但在家里也推过这种车。徐万福身上只有六毛钱,便喊住另一位同学,又借四毛钱买下车,他们两人合伙,一个推,一个拉,一车就能推二百块。

徐万福的那辆破车吱吱呀呀响一路,于是工人们便都到会上去买车,买扁担。结果有七八辆独轮车上了路,扁担增加了几十根。

那以后徐万福才被于祥业赏识。被赏识在那个年代意味着吃大苦。后来又叫他负责砖窑上的事,施工上的事。

在窑上工作时,他带人和泥,制坯,装窑。他招呼雇来的烧窑师傅,偷偷学着看火色。

一天下午,于祥业来到窑上背砖。背砖用两条麻绳拴起一个窄窄的木托板,托板上面放砖,放好砖,挎到两个肩上,肩上着力的地方垫些布,最好是垫个布鞋底。那时规定,女学员一趟不少于十块砖,男学员不少于十六块。于祥业叫过徐万福,徐万福看于祥业摞上去十八块。十八块是九十斤,十里路。于祥业虽然是三十一二岁了,但平时早已离开了这种重体力劳动。徐万福说:

“于校长,你背十块吧。给大家加加油就行了。”

“十块,我成了女人了。”

“你不行。这不是嘴说的,你多年不干这个了。”

“多年不干也不能做孬种。何况又不是天天背。”

于祥业就有这股犟脾气。

“你放下四块,我给你背回去!”徐万福坚持。

“我不要你捎。你这个熊样也不是有大力气的。”于祥业擦一擦头上的汗,低声说,“听着,柳树底三号窑上有个烧窑的河南人吗?”

“有,和我同姓,徐金昌。有事?”

“逃亡地主,有人命案。”

“噢?……”

“公安局来人了。明天早上,我派保卫组的小刘带他们来,到时候小刘来找你。”

“明白了。”

“从现在起,你盯着徐金昌——他本名不叫这个。”

那天天黑时徐万福还没有吃晚饭,他在一个瓜棚那样的草庵子底下坐着——他有时就住在那里面——盯住徐金昌和几个烧窑的一起吃晚饭。他一夜没睡,盯着徐金昌的那个草庵子。

第二天一早,赶在背砖的学员前头,小刘带来三个便衣。小刘手里也拿着背砖的工具,不会引起任何注意。

小刘同徐万福说好,就在那个庵子后面坐下,叫徐万福把徐金昌叫过来。

那自然好办。

徐万福吆喝徐金昌过来研究一下砖头的质量问题。这是常有的事儿。绕过一排排砖坯,那个徐金昌就过来了。只见那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河南汉子,很壮,白褂白裤都是土布的,披一件黑棉袄。徐金昌上来时,只有小刘在,那三个便衣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徐金昌一面走一面说:“又有什么问题?都是好砖!”

“你来看看。”徐万福踢踢脚下面的几块砖头说。那里满地都是砖和坯。

等到徐金昌走到跟前站定,低头看砖时,一个便衣从庵子后头过来,亮出盒子枪。徐金昌似乎一愣,后边的人过来,用一根木棒扫腿就是一杠,正打在腿弯上,徐金昌立刻就爬下了。那个举枪的人叫一声“别动”,上来一脚踏在徐金昌脖子上,另两个摁住他就手把铐子倒背着铐上。又一扯,徐金昌就跪在地上了。

“你是薛集的牛子义不是?”

“是……政府宽大……”

“你老实不?”身后的人扯着手铐把脚蹬住牛子义的后背用了些力气。那牛子义号着说:“老实老实……娘呀我服罪!”

那个徐金昌被逮捕以后,徐万福跟着第三窑的另一个烧窑师傅就把那活儿顶下来。他夜间值班看火,白天招呼着五个窑的师傅,还指挥出窑,装窑,自己运坯,背砖……四个月以后他调到工地当了副指挥,盖房。

“我累伤了。内伤……”徐万福捶一捶腰,把和好的石灰铲到另一个灰斗里,举上脚手架,自己再拿着工具爬上去。

这是全校的最后一面墙了,我一定抹得光光净净。他想。外面的秋雨下得更紧,凉风吹得挺尖,又潮又阴。

徐万福下来,又捶自己的腰。但主要是后背疼。难道是背砖时候压的吗?徐万福摇摇头。谁知道呢?他今年三十岁,已经有二十年的工龄,十八年在井下……十岁的时候就下井。干什么活?自然,只能拉拖子。身子没有长成,正好,在八十公分高、九十公分宽的煤洞子里,把绳套到脖子上,狗一样地爬,用脖子拖着一筐煤,筐下面垫几块木片……(当代读者见过北极风光片,上面有狗拉雪橇。就是那样,就是那样。)“拉拖儿的”,井下的工人这么叫这些孩子……那时候,也许就伤着了。

徐万福第六次爬上脚手架时,一位同学进来了。他叫着:

“万福,你咋不叫个帮手来?”

“不了,就这么一点活儿了。大下雨的……”

“万福,我来吧。”

“不,你递灰吧。我抹,这就省力了。”

“我说万福,你越来越瘦……你别太逞强……”他把一大锹白灰递了上来。

“不抓紧点儿……行吗?你看……这一年……我挨了多少训!”

“于校长信任你……重用你!”

“我知道……”

徐万福在党的会议上受过多少批评,在那个非党的同学面前是不好说的。于校长他……太严。

徐万福的眼睛随着那个泥抹子在墙上转呀转呀,转得头昏。墙是雪白的,有石灰气味……怎么,忽然又变成黑的……像八十公分高的窑洞,而且,有霉味……徐万福后来长大,成了采煤工,他弟弟又去……拉拖儿……养家。弟弟十三岁时,冒顶……死在煤洞子里了。

“我怎么……想起……”徐万福一寻思,是由眼前发黑才想起煤洞子的。“两眼黑”,当时把文盲叫作“两眼黑”。第一次当党的小组长,收了党费,自己不是……不是只能写出一个个的姓吗……对对,姓或者名,反正一人只有一个字……一个字也不易写……

徐万福又铲起一抹子白灰时,又问自己,怎么忽然想起弟弟。那是多少年前了?泥抹子在眼前转来转去,转得人眼花头晕……那年弟弟十三岁……“井下冒顶了!”有人喊,他从澡堂里,披件破窑衣就到了井口。绞架开得轰隆隆响……铃声——打给绞车工听的铃声——一响,上炭或下空车;两响,上料或下料;那绞车就开得快,罐笼在二百米深的井口里上下……三响是下人上人,绞车就慢了,稳稳地停住。那天,那天……他也是第一次听到铃声四响。四响像报丧一样……四响……以后他听见井口管罐笼的四五个人一齐喊,他们喊——“老窑户啦——”……窑户“老”在窑底下啦……死了矿工啦……就那个意思。声音怎么那么怕人呢?他们像哭丧一样地号……“老窑户啦!——”接着……接着……泥抹子又转了三个来回,接着……罐笼稳稳地升上来,露出地面。罐笼里站着两个伙计,使罐笼有些空旷,平时窑户们都是一个挨一个站着十几个……两个伙计中间,放一个拖子,拖子里躺一个孩子,头露在外面,小腿露在外边……那个“老窑户”是弟弟……多么小的一个“老窑户”!……他才正是念书的时候呢。今年……他也不过二十岁……

徐万福骂自己:“这还能干活吗?”

他突然摇晃一下,要栽倒。不过地下的伙计正在低头干活,没看见。

“我……我快成……我熬干了。”他扶着墙歇一歇。然后下脚手架。站到地上去抹最后两平方米。站到地上,稳。稳稳地上来罐笼……稳了不好……

今天还剩下最后一面墙,于校长,不,于指挥他没有发火,没有当众训我。为什么?昨天本来要……要一气干完的。我背疼,我干不完,实在干不完了。于指挥,你昨天就是来踢我,我也动不了了……我,不错,我……是党员,是总支委员……我愿意为党牺牲,但是昨天……我真不能干了。今天你没骂我,你,……于指挥,你,你也知道?……

徐万福明白。他明白自己是“伤着了”。“伤着了”,在工人心里是“有了内伤”。但是,是哪一次形成了这个内伤的呢?他说不清。可能有的次数太多。比如,在烧窑的时候,一次出砖时,背着热砖从烤炉一样的窑里出来,一出门他就倒下了。幸好不是向前爬,不然腰也砸断了。他是向一边歪倒的……还有一次和泥,忽然气喘得眼发黑……

徐万福不能确定是哪一次“伤着了”。他甚至怀疑长久地睡在那草庵子里的凉地上,虽然下面铺了草苫子也防不住潮气呀……但是,毕竟在井下拉拖时,光屁股淋着冰冷的淋头水那回的可能性更大。

徐万福老想知道是哪一次劳动把自己的身子弄坏了,坏成这样。

抹墙总是由上而下。快完工了。

徐万福蹲下来抹最后一片墙皮时,那雪白的墙时时变成黑乎乎的煤洞子。他累极了,瓦工的泥抹子竟变得那么沉,比以前在井底下挥动的大锹——一锹二十斤煤——要重十倍。但是总算结束这一切了。三天以后,等新老学员来齐,他就要坐这个教室里上课……

最后一铲泥,他抹得细极了。墙角的下部也抹出棱角来,又均匀又平整。最后,最后,是最后一下,抹完了。他想扭过头来给那个同学说“完了”,但是,他一歪身子,躺倒了。在那一刹那,他觉得一年半以来第一次放松了身子……

于祥业在总务处开会。

桌凳发出新油漆的气味。外面下着雨,里面的地却干燥得很,除了出进的人们脚下沾的泥水以外,一点潮湿的地方都没有。比砖地强多了。校部的办公室,包括校长办公室、副校长办公室、各处、各教研室,都是水泥铺地。这明显地带着新气派,带着社会主义的新生活方式,显示着国家生产的迅速发展。在旧校址的房子里,一部分是土地,一部分是砖铺地,一到秋天,床腿桌腿都湿了两寸,鞋子不晒就长绿霉。现在,水泥地!

于祥业从“建校指挥部”走到这里,黑布鞋已经湿透。脚凉,半截腿溅湿了,也凉。所以他特别感到水泥地的美妙。坐在这里不大一会儿,裤腿竟然快干了。他挺愉快,说:

“今后这些吃喝拉撒的事情就是你们的了。该有个规划,有个分工。”

行政科长用心地听,记。那年代,一个干部每年消耗的笔记本总不下十本八本。多少干部就是在笔记本上练出一笔好字来。

“我看各个教室、办公室都挂上牌子了。怎么厕所没写字?”于祥业很风趣地问,“走错教室再另走,走错厕所人家不说是搞鬼?”

行政科长记下,并且说:

“那不准备挂牌子了。准备写在墙上。”

“也行。说写就派人去写。”他又问,“开学那天,杀猪宰羊吃两顿吧?”

“食堂里的猪准备杀两头。羊没有。”

“买几只。犒劳犒劳大家!”

于祥业现在谈这些工作,很轻松。他没有拉长脸训人。行政科长以前曾叫他骂得掉眼泪。“你真是个孬熊,”于祥业用山东话骂。于祥业发了火,没人不怕。

今天这会却开得轻松。于祥业漫不经心地随便谈谈,行政科长却在记。

这时候一个学员喘着跑来,叫道:

“于校长,徐万福昏倒了!他……”

“昏倒了?……怕是累的。在哪里?”

“在五年级二班教室抹墙,抹好了,就摔倒在地上。”

“那快去叫校医,叫胡德明。”

“胡大夫去了,说是……说是危险!”

“危险?胡说。”于祥业站起来,往外走,说,“好好的,就能危险?……没经过事情,吓的。人还这么容易死啦?”

于祥业从1939年参加革命,见过太多的死亡。他不信会有什么危险。没枪没炮,不掉脑袋不流血,人可不是容易死的。到了和平时期,动不动就是“危险”……到处是危险的时候,他娘的,没听到这么多的“危险”。不过于祥业一想到徐万福这一年来瘦得脱了形,和今天他坐在笤帚上靠着门框那样子,真像个……死人。于祥业还是冒着大雨,水一脚泥一脚地往那个教室里跑去。

教室里围满了人。

徐万福被抬到并排两张课桌上,仰面向上。

胡德明矮小而臃肿,四十来岁,以前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医官。他没多少本事,不过脾气好,学员都叫他“阿司匹林大夫”。现在他不笑了,叫着:

“同学们出去,出去好不好?……这没有什么看头,人多了空气不好,乱哄哄地对病人不利,出去吧——呵?出去——”

胡德明满头大汗,脖上挂着听诊器。

“怎么样,老胡?”于祥业一看这样儿,心一沉。

“不好。情况很不好。”胡德明又一转身,说,“请大家出去!”

于祥业转过头来说:

“大家都退到门外边。立刻,退。”

人们都退出去了。

“怎么个不好呢?”于祥业问。

“心脏很衰弱,脉搏只有四十二下。”

“老徐,老徐!”于祥业走到徐万福身边低声地唤。毫无反应。细看徐万福,口角流出些涎水,呼吸几乎看不出来了。

“想想办法,”于祥业的脸变得黑冷黑冷的了,“想想!”

“我们……不敢采取什么措施……”

“见死不救吗?”于祥业勃然大怒了,“养活你们干什么呢?打点什么针?”

“强心针,不敢打。”

“敢打什么,敢吃什么,你治——人已经这个样了,我做主,你给他治!”

“我看,立即送医院。”

“秘书科来人了吗?”于祥业走到门口喊,“去,打电话,看医院有没有救护车,叫他们来救人!”

“行政科来人了吗?叫人把马车套上,准备着,送医院——弄块雨布,伞也行。”

但是行政科长说马车出外拉炭去了。

“混蛋!”于祥业骂了一句,不知是骂谁的。胡德明以为是骂他,骂他无能……

“校长。”一个女学员在外头喊。

“什么事?”

“五年级一班的刘朝柱会扎针。你看能扎吗?”

“扎针?”于祥业重复一句,转过头来问,“胡德明,怎么样?”

“那玩意儿——于校长,我不懂。”

于祥业不屑一顾地回过头,向外面说:

“叫刘朝柱来!”

刘朝柱有四十来岁了,眯着眼,眼里老流泪,经常泡在校医室向胡德明要眼药,并讲些下流故事给胡德明听。

“刘朝柱,你会扎针?”于祥业问。

“家传。于校长,有个小毛病,我敢扎。”

“家伙带了吗?”

“带了,我随身带。”

“那你给他扎!”

“我只能……于校长……试试。”

“你扎。我负责任,你扎!”

刘朝柱打开那个黑色布包,上面插着几根火柴棍那么粗的和细韭菜那么宽的铁针,有圆有方有三棱。只见他细瞅一下,取出一根三寸长的,前头带着三棱头。

“你大胆扎,我负责。”

于祥业看刘朝柱走到徐万福面前,在他那个光头上揣摸穴位。

“百会……”刘朝柱嘴里念念叨叨。然后就下针。于祥业生死大事见过许多,却把头转了过去。

刘朝柱在徐万福的头上扎了四五处。又扎虎口,又扎人中。

毫无反应。

于祥业走过去,只见徐万福脸色苍白,扎过针的地方流出黄色点滴,浓重地凝在针眼附近。

“老徐!老徐!”于祥业叫唤。

“刘朝柱,再狠狠地扎了几下!”于祥业命令,“组织负责!”

胡德明抓起徐万福的手腕,试了一分钟。

“完了——于校长,没有了……”

窗外人喊:

“绑了个担架,于校长,送医院吗?”

于祥业没理。他低头走了出去。

于祥业站在雨地里说:

“选好棺木——拍电报告诉家属——”

旁边有人答应说:是,是。

“王百庆——”于祥业忽然叫一声,那时候,雨地里站了二百人,几乎叫谁都能叫到。王百庆原是井下打石门的好手,建校时成为基建组石工队的队长,“王百庆——”

“我在——”王百庆说。

“百庆,你去选一块青石料,刻上几个字。你刻——建校副指挥徐万福光荣献身——刻上今天的日子。在这个教室后面墙上挖个洞,嵌上去!”

“我去干。”王百庆哭着说。

“记着,今天刻——明天嵌上去——这是建校的最后一个工程!”

于祥业冒雨奔回他那潮乎乎的旧办公室,也就是“建校指挥部”。他不知道脸上的雨水里有没有泪水。不知道。到20世纪80年代,于祥业从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听过一个歌,唱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时,他想: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活的?这时候,他已经忘记那天徐万福死后他回到办公室里时,心里的茫然了。

他坐,想什么呢?什么都没想。他想:徐万福有一面墙到今天还没有抹起,我当时想骂他,但没有骂。老天爷,你叫我做了件不后悔的事!他累死了……

这时候,夏宁芷乘坐的那列火车刚刚进了泰安车站。

同类推荐
  • 虎妹孟加拉

    虎妹孟加拉

    住在美国的富二代玉叶喜爱猛兽,她收养了一只老虎,投入很深感情,而和人的情感却很疏离。小说讲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的另一种困惑和焦虑,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复杂关系,题材独特,细节精彩,值得关注。老树驾着银色老丰田,从伯克利北边山腰林间的家里一路飞驰而来,刚下高速就连遇两个红灯。情急中,平时绝少冒脏话的老树忍不住连骂了几声娘。他盯着高挂在前方路中间的那团鲜红,双眼发花。暗夜里,路口交通灯的控制程序将优先权给了横向交叉的大道,弄得红灯一亮,通往奥克兰山上的车子简直要等到永远。
  • 告密者

    告密者

    1943年夏,在我家乡梨城西北一个小山村发生一起告密事件,导致藏身于此的梨城城工部组织部长章文被日军逮捕。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梨城党史》对此曾作如是记载:“1943年8月22日,日军包围距梨城一百多里地的猪笼寨,将全村村民驱赶到乡场上。日军采取枪击、刀劈、刺刀刺等残忍手段,一共杀害六名手无寸铁的无辜村民,以此逼迫村民供出藏身于此的地下党员,梨城城工部组织部长章文被告密被捕。”对于这起告密事件,如今的大多数梨城人并不清楚,如果我不是被借调到市党史委负责编写《梨城抗日斗争史》,说实话,我对此事件也是一无所知。
  • 酒馆

    酒馆

    先说酒馆,没店名没招牌也没有幌,只两间屋,在后面又接了半间偏厦子,生生地矗在北大岭的斜坡上。前面的两间屋待客人,后面接出的偏厦子住人。房前房后都有几棵树,或白杨或歪歪柳,有些年头了,长得倒茂盛。店面墙上挂了几串干辣椒,颜色呈暗红,有些许的老气,是正儿八经能经灰尘的东西呢,风风雨雨地做着日子的见证。挨着那些干辣椒还有两辫子土蒜,像老姑娘脖子后面的发辫般拧着劲,零星地被揪去了几头。小酒馆就坐落在通往北大岭煤矿的必经之路上。
  • 暗红

    暗红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大,着力演绎军人"周五"一生的命运、感情起伏变迁的边地军旅小说。本文主要从分析周五、赵六、郑七男性形象出发,来探究波澜壮阔的世事变迁下,人物身上所折射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人物形象背后深刻的悲剧意识。 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三个人在战争年代走到了一起,在扑朔迷离的历史轨道中,所有的一切都像是被一种隐匿的力量推动着……由于时代和人的错位,三个人的命运截然不同,他们的每一步都仿佛在一个宿命的连环中前行,都牵连出更多曲折离奇的情与景。
  • 潮声

    潮声

    《潮声》讲述了在冬天,听潮楼盛满了萧瑟和寂寥,假如你不嫌海风的凌厉和午夜涛声的激荡,又忍受得了那份寂寞,就不妨迁去小住……黑眸、一颗星、木偶、谜、潮声、深山里……篇篇都娓述着一个浪漫、细腻的故事!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影后归来

    重生之影后归来

    重活一世的陆千璃才明白,原来嫁入豪门真的只是表面上风光,想要活得漂亮,那就让自己成为豪门。所以,这辈子她不会再为男人息影,相反,她要成为走向国际的影后!至于半路上跟着的那位大总裁,你选择入赘,可好?
  •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东轩笔录

    东轩笔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随身空间之农妇大小姐

    随身空间之农妇大小姐

    她原是现代豪门千金,魂附粉嫩小弃婴,身怀随身空间,器仙贴身守护,利用空间摆脱养父母困境。空间内含良田千亩,池塘万顷,灵果灵药秘籍无数…为报恩嫁入大齐第五世家,奈何相公身体羸弱,家里虎狼成群,幸得女主唯美周旋,修理姨娘,杖毙恶狼,且看聪明女主如何玩死小人,如何觅得真爱!
  • 狐仙

    狐仙

    爱与恨的纠缠,树与藤的缠绵。今生今世,命中注定斩不断的牵绊。
  • 狂探

    狂探

    一个无节操的小痞子,意外穿越到平行空间,摇身变成了一名重案组探员。一个邪门的奇遇系统,却让他屡破奇案,成为了一名个性张狂的神探!老旷出品,质量可靠,童叟无欺。书友群:(1)194525098(已满)(2)235957426全订群:12381865
  • 天使没有设防

    天使没有设防

    一个尊贵冰冷,一个温柔似水,握在手心都是凉的,爱的火花如何擦出?他是时下正大红大紫的偶像明星,她跟了他三年,他却从来没有喜欢过她,她从此变得冷若冰霜。直到他的出现,他用他的冰,她用她的冷与他对视,从最初的无情,到他喜欢她,到她也喜欢他…
  • 重生之超级测谎师

    重生之超级测谎师

    前世,身为测谎师的沈怡,因罪犯的狡诈从容而落败,最终命丧于罪犯之手。这一世,她要血债血还,决不再做屈死鬼!测谎天瞳?哈勃星神秘的催眠术?这两样东西,注定是沈怡的!有了它,还怕智商极高,心理素质极好的罪犯,骗过测谎仪,逍遥于法外?有了它,就算是杀一百人之后,万般从容淡定的恶狼,也将命赴黄泉,乖乖伏法!终于,凭它,沈怡报尽前世之仇。终于,凭它,沈怡一眼看穿世间的撒谎者,百试百验,屡试不爽。何为热血神才?沈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胸怀热血,虚怀若谷,就是天塌了,你也还活着!
  • 异战

    异战

    这个世界上充满着未知的力量与无数我们至今仍然无法解开的谜团。一群人,也可以称他们为‘亡命徒’他们与活人为伍,却与鬼怪为敌,探寻这个世界中那些并不为人所知的神秘力量。以凡人之躯对抗鬼神之力!他们的目的不是研究,而是清除……
  • 爱情魔曼

    爱情魔曼

    被诡异家族赶出来拥有特殊体质的女主卜彤苦逼的在酒吧打工的某一天某一夜晚遇到了强势男主,在连骗代逼的情况下默默的当了小白鼠,从此众人的命运齿轮逆转。是上天眷顾,还是一场伤透人心的骗局?谁知千年无爱的季腾竟然在卜彤的单纯诱惑下动情了,这是一个两女争一男的故事,单纯卜彤白兔VS可怕程柔柔蛇精。季腾恶毒的青梅竹马程柔柔一怒之下害的卜彤死神手中挣扎,冰山总裁化成柔情男子继总裁之位、商战、为了女主深陷重伤却只为佳人回眸一笑。季腾和卜彤最后携手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