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5500000003

第3章 1981—2011 熵或殇

我是一个喜欢走神的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坐在山西大学中校区的阶梯教室里,凡体肉胎“静如处子”。我是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说悄悄话,听课目不斜视,不过,不安分的思维却“动若脱兔”。我习惯了让肉体木头一样循规蹈矩,大脑却在课桌后面走神。我的走神不算离谱,我不会无缘无故地走回故乡的泥土,或者纠缠于某个具体的人、某件具体的事、某条具体的藤,且因此患得患失。我的目光基本上正视着黑板,思维也基本上聚焦在黑板的平面上,黑板上的一些字词却总让我烦躁不安。因为一个字、一个词而走神的事件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如家常便饭,久而久之,我便养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不过,大多的走神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一眨眼便风一样飘忽而过,未能在记忆里留下太多印迹。但有一个词或曰一个概念一出现,我便神魂颠倒,不能自已,这个词或曰概念便是熵。大学四年,我在课本上涂写过许多呓语一般的文字,包括大大的问号或叹号,这些文字或符号大多是课堂内容的衍生物,是我聚焦黑板之上又神游八极之外的“灵光一现”。这些灵光神龙见首不见尾,来也迅疾,去也迅疾,可熵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黑板上,我便着魔一般迷上了它。我觉得熵便是我一生苦苦等待的一个禅机,就像情痴们一生苦苦等待的一次邂逅。我觉得我与熵的邂逅是一种缘分,而熵的含义却与我的人生经验格格不入,它像一个贵族,彻底颠覆了我在少年生活经验之上建立起来的朴素的价值体系。熵的概念让我痴迷,让我惊奇,又让我恐惧,我觉得不是我出了毛病,便是世界出了毛病。

很显然,世界轻易不会出毛病,那肯定是我出了毛病。

又很显然,截止熵出现的这一刻,我的生理表现和心理表现一直处于正常状态,甚至比大多数正常人更正常,那么,难道是世界出了毛病?

无论是我出了毛病,还是世界出了毛病,在这一刻我都无能为力。我不是自己的救世主,也不是世界的救世主,我还得一日三餐,像个人一样活着。天生一介凡夫,我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但从这天起,我变得越来越容易走神,直至逃离课堂,躲在宿舍写诗。说起与诗结缘,也有一段故事。写诗之前,我所知道的诗歌仅是初高中课本上的几首五言七律,这些平平仄仄我搞不懂,老师也搞不懂,我对诗歌了无兴趣,更不知现代诗为何物。偶然一天,我在舍友处看到一本诗歌普及读本,信手一翻,我恍然明白所谓诗歌便是大胆想象,也即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恰是我的长项,因为胡思乱想我正为熵所纠结。于是,从这天开始,我走上诗歌的不归路,直到21世纪初发现自己不再胡思乱想,才悻悻然告别文学。我想,我开始写诗是因为我总在课堂上走神,我离开诗歌是因为我开始像正常人一样不再走神。现在,我又坐在会场里走神,坐在车上走神,走在路上走神,于是,我便跻身于文学归来者的行列。我一直觉得,我的文学之路与走神有关,与胡思乱想有关,文学于我而言,只不过勾魂之物而已。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为熵所困,被熵折磨,心里十分挣扎,正是这份挣扎让我决定弃理从文,逃离化学。行文至此,我暂且把熵放下,说一说另一个同音字——殇。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殇字便特别喜欢。我没有把它和死亡联系起来,我就是莫名地喜欢。我说不清原因,但我觉得殇字造得很美,是美不胜收的汉字体系中最美的汉字之一。难道是因为它的笔画中包含太多曲线,这些曲线看上去既方正又曲折?我说不清楚。在20世纪80年代,我查遍各种汉语字典,得到的解释都是殇是一个多义汉字,多与死亡、悲伤有关。死亡也罢,死亡引起的悲伤也罢,总归都是恐怖的、凄惨的,它的特质与年轻人的意气风发显然风马牛不相及。我知道,我喜欢殇字并非因为它给人的视觉很美,更与年龄无任何关联,我当时找不到喜欢的确切理由,但我就是莫名地喜欢。

有人说,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我信。

若干年之后,我在一份资料中偶然发现世界上有一种咖啡叫殇,有一种音乐也叫殇。把咖啡和音乐命名为殇,我感到十分惊奇。

为了体验咖啡殇的特别之处,我特意约了一位喜欢咖啡的朋友聊天。坐在咖啡屋,我在不经意间把话题引到咖啡殇上来。我说,有一种咖啡叫殇,它的英文名称为Sentimental,意为多情的、感伤的、多愁善感的。咖啡殇的名字很特别,做法也很特别。以热咖啡100毫升、白葡萄酒30毫升、新鲜葡萄2至3颗为原料,经过浸泡、冲煮、混合,便可制成。葡萄以白葡萄为好,白酒以不甜为好,咖啡的热度要适度,仅需将葡萄酒的香气和葡萄的酸涩释放出来便好。葡萄酒的香+葡萄的酸+咖啡的苦,便是咖啡殇,或者说,咖啡殇便是可以啜饮的Sentimental一样的伤感。我喜欢伤感,它像一层湿漉漉的雾,蒙在心尖,挥之不去,令人迷醉。我的话几乎把朋友的眼泪说出来,朋友说,一定要亲自制作一次咖啡殇,不如此,便枉喜欢了一辈子咖啡。朋友的话让我突然悟到咖啡殇的美妙之处,事实上,世界上的确有一些莫名的东西,就像缘分一样,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体味到它极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妙。这种美妙是一种气息,它弥散在毛孔里,缠绕在心扉里,经久的魔力宛如毒品,令人不由自主,令人自我陶醉。这不是自恋,是品位,想到这里,我的嘴角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我低声问朋友:你说,发明咖啡殇的人是天才,还是情种,或者是天才的情种?

朋友微微一笑,把手机放在我的面前。我惊讶地发现,手机里播放的音乐竟然是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大提琴曲——《殇》。

在我的印象里,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算得上“天才的情种”,起码于音乐而言,她至死无悔的钟情和投入是不容任何人置疑的。杰奎琳·杜普蕾出生于1945年,病逝于1987年,她的生命长度仅有42年。她的生命像极了咖啡殇,葡萄酒的香、葡萄的酸、咖啡的苦和多情的、感伤的、多愁善感的人生体验调和在一起,无疑是一杯极致的美酒。杰奎琳·杜普蕾创作的《殇》堪称生命结晶,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第一次听到《殇》时,便吃惊地停下脚步。史塔克问身边的人:这首曲子是谁演奏的?答曰:杰奎琳·杜普蕾。或许惺惺相惜,或许心有灵犀,史塔克完全被杰奎琳·杜普蕾的演奏所折服,不禁黯然叹道:“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史塔克并非一语成谶,史塔克听得出,杰奎琳·杜普蕾在倾其一生演绎音乐的完美,呕心沥血一类的词语便是专为“天才的情种”杰奎琳·杜普蕾一类的人创造的。

咖啡殇也罢,音乐殇也罢,显然并非一个单纯的词汇,而是一个廊桥遗梦般的故事,一个在心里藏着许多曲线的故事。有人说,殇是“一段没有开始就注定结束的爱情”,这种说法颇有些悲剧意味,但终归不如这杯咖啡耐人咂摸,不如这首大提琴曲令人断肠。我不喜欢喝咖啡,但我喜欢咖啡殇伤感的味道;我不懂得大提琴,但我喜欢咳出血的曲子;我不会煮咖啡,不会谱曲,但我愿意写一首叫《殇》的诗:

这杯咖啡的名字叫殇。我只见过她的背影

见过她隐匿于曲线里的味道

我设想遇到她时应是午后,或者凌晨

这段时间是慵懒的,有点伤感

也有点深刻。就像她曲线流畅的背影

是婀娜的,也是凸凹的

就像杰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曲

哀婉的旋律可以咳出一捧血来

也可以咳出一颗心来

我闻到了葡萄的酸涩,闻到了白葡萄酒的香气

还闻到了咖啡的苦。我莫名喜欢

这样的味道,就像喜欢殇这个汉字

喜欢这个汉字曲径通幽的韵律

她仿佛女子高挑的背影,清晰的线条上

挂满葡萄,也挂满露珠

我知道,她的味道远比音符饱满

也远比光影摇曳。我想

她如果可以筑成一个鸟窝

我愿意在这里住一辈子,做一只小鸟

可我只见过她的背影

至今仍未尝到她介于午后和凌晨之间

黄昏一样漫出来的味道

20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看见“殇”字时虽满心喜欢,但仅是一种直觉,一种莫名的偏好。在当时,最让我走神的还是“熵”。

熵(entropy)的概念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它称熵为“物体的转变含量”,他阐释自己创造“entropy”这个术语时说:“我故意把字Entropie(熵,德文)构造得尽可能与字Energie(能,德文)相似,因为这两个量在物理意义上彼此如此接近,在名称上有相同性,我认为是恰当的。”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克劳修斯不仅是一位极具想象力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酷爱咬文嚼字的语言学家。我一直以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必定是半个哲学家、半个文学家,物理学家与哲学家、文学家同出一脉,是可以华山论剑的,物理学家与哲学家、文学家的不同只是观照世界的方法不同,其间的大道则是一致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在翻译Entropie时,也模仿克劳修斯的方法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熵。这样的翻译堪称天才之作:热量与温度之比为“商”,而偏旁“火”则意味着热学量,不仅字形与物理含义完全吻合,且与克劳修斯创造Entropie的思路遥相呼应。克劳修斯用熵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也即混乱程度。于一个系统而言,能量分布越均匀,熵值便越大;能量分布完全均匀,熵值便最大;如果任系统能量自然分布,其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如果让冷热不均的两个物体接触,热的物体将逐渐冷却,冷的物体将逐渐变热,直到它们的温度相同为止。如果把两座高低不一的水库连接在一起,万有引力将使水面高的水库降低、水面低的水库升高,直到它们的水面均等、势能取平为止。自然界中存在一个普遍规律: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即“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鉴于此,克劳修斯认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进熵的概念与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引进能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事实上,能的概念是从正面来表征运动转化能力的,能越大,运动转化的能力也越大;而熵的概念则从反面量度着运动转化的能力,表征着转化已完成的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接近寂灭。

如果用日常语言来表达,熵便是指失序,而失序在哲学上便是指自由,把熵的理论推广到社会生活中,便指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越大,便越接近平衡状态,便越不容易转化。将其推而广之,则意味着一个孤立的人越成熟,便越没有创造力,一个孤立的社会越稳定,便越没有前进的动力。或者说,于孤立的个体或社会而言,成熟便意味着死亡,和谐便意味着崩溃。这样的结论显然不可思议,我在不经意间把熵引入到社会学中,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伟大的思路,或曰发现。我只是被诸多疑问所困惑,克劳修斯的结论和我的人生经验截然不同,令我无所适从。1982年冬天的那堂化学课,我一直纠缠在熵与人生的困惑里,老师后面如何用方程式推导结论,我忘记了。我完全陷入挣扎之中,不知道该相信熵之混乱,还是相信人生之美好,毕竟这两种结论都源自教科书,教科书上的东西应该不会错的。大学时期,我只是半瓶子醋,晃晃荡荡,自顾烦恼,却忽略了一个前提,即:熵所描述的状态仅适合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每个人、每个社会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或者说,一个人、一个社会完全独立之时,便是毁灭之日。由此看来,完全独立的自由是没有的,完全独立的社会是不能够存在的。

我与熵的故事发生在1982年,而在1981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合作出版了一本书——《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和霍华德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作了哲学阐释,回答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领域的诸多曾被我胡思乱想过的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遗憾的是,当时我并不知道里夫金和霍华德是何方神圣,也没有渠道获取他们的任何信息。更遗憾的是,我为熵所困,却不知自己关于熵的胡思乱想很前沿,更没有想过,如果沿着这些疑问“一条道跑到黑”,我极有可能发现一门新的学科。所谓发明家其实都是“一条道跑到黑”的人,我不具备发明家的天性,只好远离化学熵,投靠文学殇。我的这一决定,让我与伟大的里夫金和霍华德擦肩而过,我轻易放弃对熵的困惑,让自己错失时比熵还混乱,错失后比殇还悲伤,摇摆在熵之混乱与殇之悲伤之间,我错过在中国率先传播“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机会,终致今日碌碌无为。

同类推荐
  • 顾左右而言史

    顾左右而言史

    本书是著名学者王彬彬的历史人文随笔集。王彬彬的文章,兼具学者气度,书生风雷,以良知着墨,秉笔书史。讲谈五四,挥斥方遒;《“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德教训》钩沉故事,澄澈褊狭;《章太炎的身后事》上下追索,摸索推演文化耆宿一段鲜为人知的身前身后事;《胡适面折陈济棠》摈弃“左”顾“右”盼的孔见,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独立人格秉笔,高屋建瓴,别有洞见。
  • 山南水北

    山南水北

    这套文集收入了韩少功的主要作品,占发表总量的七八成左右。借此次结集出版机会,作者对其中部分作品做了修订。
  • 风之又三郎

    风之又三郎

    本书收录了日本童话大师宫泽贤治以《风之又三郎》为代表的十六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古斯珂·布多力传记》中为了不让人们受寒流影响而牺牲自己古斯珂·布多力,《虔十林公园》中朴实善良、不计回报的虔十,都是宫泽贤治本人的真实写照;而《风之又三郎》中三郎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二十六夜》中对弱肉强食的探讨,《贝壳之火》中小兔赫蒙由善向恶的心路历程,更是展现了宫泽贤治作品的丰富魅力与深刻内涵。宫泽贤治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甘于牺牲与奉献的善良,融入纯真而极富创造力的文字中,带领读者体会自然的美好,找回心底的纯真。
  • 本来生活多趣味

    本来生活多趣味

    这是一本很贴近生活的书,与每个人的生活趣味相关,笔者娓娓道来,就像自己正在经历他的一切快乐的感受。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得更深,直到读完全书。才惊觉:自己被这个中年胖子忽悠了——其实他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的波澜不惊,但也自由自在,任我行!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引论与本质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引论与本质论

    如何成为“能理解的人”?如何界定文学理论学习的范围?文学理论学习的境界是什么?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热门推荐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4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4卷)

    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总裁私宠契约妻

    总裁私宠契约妻

    “顾辰,我要走了,去法国进修,今天来是特意跟你说再见的。”一年前,对她一见钟情,却知道,他心系他人。“顾辰,我不要你的施舍,你不需要这么做。”一年后,她父母惨死,背负巨债,与他划清界限。“顾先生,离婚吧!”她转身离开,不在与他纠缠。谢谢你为我付出的一切,可是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爱与不爱,才能阻隔人与人的心。
  • 重生之超级仙帝

    重生之超级仙帝

    一代仙帝独创修光之道,战死陨落,一丝残魂重生都市,开启强者逆天之路。光修,厚德载物,光明磊落,掌控光之本源,以天地间一切光芒为修炼资源。仙帝残魂重生,强势崛起,一切敌人要么臣服要么灰飞烟灭。“吾乃光修,掌控光芒,有光之处,吾即是王!”
  •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着怎样的职业,生活在怎样的人生状态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也总有针对各种问题总结出的原理或定律。本书介绍了80个神奇的定律,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类解读,力图为读者呈现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定律。
  • 皇帝女儿也愁嫁:月容格格

    皇帝女儿也愁嫁:月容格格

    她(月容格格)拥有一张怪异的阴阳脸,新婚当晚吓死了驸马爷,她身处在看似华丽实际深渊一样的皇宫内,避免不了宫廷内的残忍与斗争,她,任性贪玩蛮横但讲道理.她成为一贵妃的眼中钉,为了拔掉这个肉中刺,她遭遇暗杀,未成,便流落天涯,误打误撞进了赌场,赢来了十个山寨土匪做男佣,做了山中的女大王,却被一风流才子看中,跌入了感情的旋涡.情节无论多曲折,最终她是否能找到真爱?一个能和她相伴到老的如意郎君?.........
  • 太傅,追爱别使坏

    太傅,追爱别使坏

    2012年,方颖被导师童峥拿去做试验,坐着他的新发明的时光穿梭机穿越到南汉时期,刘岩还没有称帝的时期。这是一次有目的性的穿越,表面是牺牲小我,陪导师做实险,实际上方家与苏家每隔五百年,总会出现一对斗气冤家,他们爱了恨了,纠结了,最后都落得不好的下场。很不幸的,方颖和苏闲宁成了这一代的牺牲品。为了不走上这条不明白是诅咒使然还是碰巧的倒霉孽缘,方莹在另一个时空牵手她的腹黑太傅。
  • 一纸忘情歌

    一纸忘情歌

    相恋多年的男友贺思源意外身亡,叶承欢伤心欲绝,却在葬礼上遇到了贺思源的出轨的对象向晚晴,向晚晴以腹中的孩子逼迫叶承欢离开。叶承欢离职,临离开G市前在化妆舞会上邂逅一男子,并发生了一夜情。 在老家呆了两年的叶承欢在学长古沐霖的劝说下重回职场。在外市工作一年,古沐霖与叶承欢被调回G市。叶承欢撞见总经理古沐庭狼狈的一面,处处被古沐庭针对,甚至被古沐庭冷嘲热讽,最后更被古沐庭调到他的身边,当总经理助理。古沐庭早就认出了叶承欢是以前跟他发生一夜情的女子,却一直没有说破。种种巧合让古沐庭认定古沐霖与叶承欢一起设计了他。为夺得继承权,古沐庭用尽手段逼迫叶承欢与他结婚。
  • 只求依心

    只求依心

    ——“我爱你,所以我给你爱别人的权利。”——“你给了我枷锁,除了爱你我还能爱谁。”——“孩子都认了,干脆连你也认了吧。”她认识了他,丢了心失了心,换来的结果却是家破人亡。她认识了他,吃了苦历了难,最后竟然将孩子都赔了去。他讨厌她,她是这样认为的。她不爱他,他是这样认为的。她回来了,带着冷漠的面具她回来了,带着爱他的真心
  • 山河小岁月

    山河小岁月

    在这山河岁月中,林徽因是如何成为“女神”和“妇女公敌”的?金岳霖真的是“痴情男二号”吗?沈从文和丁玲究竟有怎样的爱恨情仇?胡适真的是“妻管严”吗?张爱玲的梦想是什么?还有还有,你知道吗?连鲁迅和郁达夫也曾经和我们一样,拼命做房奴!
  • 宇宙微尘不及你

    宇宙微尘不及你

    时间是一块磨刀石,在岁月长河中打磨着斑斓青春。陈乔洛遇上祝筠好的时光是一段光芒,热烈而刺眼,引人入胜。那些灿烂的光辉和悲惨的事情,它们一去不复返,那么沉厚,却又那么美丽。错过生命中的彼此,错过本来触手可及的幸福。他背对黑暗远去,握住了那独一无二的微光,找到了救赎,却始终失去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