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3200000003

第3章 12岁

1.处女作

范:12岁那年似乎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杨:我12岁那年刚刚上完小学六年级,“文革”爆发了。我还赶上了最后一拨到北京大串联,从包头到大同,走了三天三夜。后来坐火车到了北京,我们住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面,地上铺的稻草。

范:我太小了,没赶上大串联。

杨:我们一起去串联的大都是初中生,有的还是初三的,比我大许多,他们都帮着我。我这个小不点一上去就先被塞到三人座的座底下了,但暖气太烫,不一会儿就出汗了,渴死了,我就爬出来找水喝,到厕所喝那种洗手的水。回来后同学把我塞到了行李架上,躺了不久,列车员过来了,又把我弄下来了,害怕把行李架压塌了。

范:到北京都做了什么?

杨:没什么,买了一个日记本,牛皮纸的,我在皮上写了几个艺术字,然后就虔诚地去抄大字报。想想特别傻,又特别真诚。

范:你在12岁那年去了包头,做了你一生中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画出了你一生中的第一幅油画——处女作。

杨: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骑着自行车跑了四十多里山路,骑到了包头市里。我第一次看到比真人还大的毛主席画像,彩色的。当时在公路边搭了一个大架子,有人站在梯子上正往画面上刷漆。那是一张很大的画,我一下子被迷住了,他们的一举一动太有意思了,那些颜色真是太美了。

范:感觉这么强烈?

杨:太强烈了,太吸引我了。我非常羡慕他们,我觉得画画的人真了不起。

范:人与人真是不同,我当时也看到了那些领袖像,我就是感觉毛主席太伟大了,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颜色。

杨:我真是被那些颜色迷住了。我瞪大了眼睛,就那么仰着头看,一直看到了太阳落山。他们用颜料大手大脚的,一管颜料还没用完,随手就扔了。你知道,那时候颜料多珍贵啊,我就好像发现了宝贝似的,把没用完的颜料管捡起来。拿回家后,我把它们挨个掰开,搜刮里面剩下的每一点颜料。

范:你这一次行程,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个朝圣者找到了生命的中心,那就是热爱绘画。

杨:回到家里后我就开始画油画了。那时已经快到冬天了,挺冷的,屋里很暗。我拿了一个硬纸板,在上面涂了一层糨糊,然后就照着艾中信的书《怎样画油画》里面写的步骤起稿,涂颜色。我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范:你的处女作竟是用别人不用的颜料画出来的。

杨:也不完全是,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发明。我捡的颜料中没有白颜色,怎么办呢?我想,油彩肯定是用油调出来的,于是我就用家里的豆油来调立德粉,自制出了白色的油彩。

范:天哪,豆油当时那么少,那么珍贵。你肯定是背着你父母干的。

杨:没办法啊,我要画油画啊,这太重要了,我也就顾不上那些了。我画了一个内蒙古农村小女孩的头像。画的时候我兴奋极了,第一次体验到怎么在一堆颜色中涂抹出形象与色彩来,太迷人了。这个处女作诞生后,我高兴坏了。可那幅画的画面总是湿乎乎的,好像永远也干不了,原来是豆油在捣乱。但我不在乎,挺得意的,我画油画了!

范:没想到你绘画生涯的起点竟是这样。

杨:我也没想到。我现在回想这些还是觉得挺美好的,很感动。你想想,假如“文革”期间不画画,那我还能干什么?家里成分不好,全国都停课了,学也不上了,我能干什么?

范:在“文革”前后,你最喜欢读的书有哪些?

杨: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还喜欢读《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等,大量类似的书,这些书中有一种理想主义。

范:这些书我也读过,也很喜欢。这些书给我一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东西,那就是追求美好,尽管我对美好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杨:它们是叫人向上的,让人为善的,特别是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甚至包括艰苦奋斗。

范:扬弃那些阶级斗争的理论,无论如何,爱人是人生的基本要求。现在想想看,我们从小生活那么苦,要是没有理想,要是不奋斗的话,这一辈子就全被毁了。

杨:想想自己从小就不停地画,其实也是奋斗。但在我们之后出生的孩子就没有我们那个时代的理想了。我们之前的长辈他们有,但在成年的时候被损害得太厉害了,它一旦破灭,就彻底破灭了。我们当时还是懵懵懂懂,后来遇到了改革开放,还追求理想,但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范:“文革”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场浩劫,但它却给了你一个机会,尽情地画画。

杨:你说,我爷爷是富农,我大爷爷是地主,我连红卫兵都入不了,更不要说入团了,怎么办?但我会画画,于是学校里出墙报,老师就把任务交给了我。我们学校有好多面墙,一面墙上一块大墙报,我就用黄、红、蓝色的粉笔,把墙报的边勾了,画上什么主题,我特高兴弄这些事。几个同学帮着弄点别的,我主要负责画画,写字是他们的事。

范:你们学校真大胆,那个时候也敢让你画。

杨:学校也找不到一个人像我这么能画。后来,甚至要我画毛主席像。我去画的那个院子很大,一面大墙。他们搭好了架子,买好油彩,我就画了毛泽东举手的侧面画像,就是表现毛主席指引我前进的那张。

范:那张画我看过,全国各地哪儿都有,连邮票上都有。

杨:我是照着当时的宣传画画的,先在宣传画上打上格,然后放大,最后就画成了。那时刚刚恢复上课,应该是1968年。学校也军管了,在我们那里住了一个班的军人。我画完以后,“军宣队”(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早晚两头,每天都排着队,站在画像前,向毛主席早请示、晚汇报。

范:你胆子真大!要是画坏了领袖像,那就是现行反革命分子啊。

杨:那倒也是,但我肯定能画像了,我有这个信心。老师们肯定也是审查了之后才让我画的。画完那个后,我在公社大礼堂又画了一幅主席像。那个礼堂很大,差不多是在二楼上面搭一个架子,很高,站上去头晕,风一吹还有点吓人。许多人看着我画,其中还有我爸爸和他的同事,他们正好来公社开会。他们说:“那是你儿子啊?”我爸爸挺得意地说:“是啊,你看他画得还挺像的。”

范:那时会画画的同学还真挺吃香的,到处都需要画革命宣传画。

杨:当时我特别忙,一个是要我抽时间画大批判专栏。比如说批判谁谁谁啊,画一批,然后贴满墙。人民公社等单位也要我去画。再一个就是画毛主席像,学写美术字,比如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这些大字,一写就是一面墙。

2.跟民间艺人学艺

范:“文革”还给你带来了另外一个机会,就是你可以跟着民间艺人学画画了。

杨:是啊。不上课了,就画画呗。我们农村有人结婚或者盖了新房子,都要美化一下。新房的墙上要画墙围子,先画一个边,里面画个池子,池子里面画些古装戏,画鸳鸯,画荷花等。画这些画的民间匠人,是那时我在农村里能看到的最好的画工。他们生活得也不错,走村串巷,有时村子里来了两个高手,村东来一个,村西来一个,两个人叫板。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范:可以想象,这也让你入迷。

杨:怎么能不迷哪,那么美丽的图案和色彩。我放学回家就对家里人说,我去割猪草啦。我先跑到别人家去看画墙围子,心想,先看一会儿,但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天黑了,人家不画了,我才想起回家,一根猪草也没有割回来,结果被打了一顿。但怎么打也挡不住我,我还是要去看。后来,有的师傅一看我站在那儿不走了,就引诱我说:“怎么样,当我学徒吧,跟我走。”我说:“好啊。”但是不可能。

范:但你后来还是走了。

杨:那是因为“文革”来了,我爸说这儿也乱了,没学上了,就让我去了,结果我就跟了一个师傅走了。我跟着这位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我画过古装戏、孔雀、牡丹、龙凤呈祥,还有老虎下山这些东西,挺有趣的。还有什么万字边、工字边,等等,我也都很熟悉。我还学了很多调胶涂彩的民间技术,成熟手了。但后来还是被父母给叫回来了,不让学了。

范:幸好叫你回来了,要不然中国就多了一个画匠,少了一个油画家。不过,你学的这些民间艺术,最后也表现在你油画的中国元素上了。

杨:但当时的诱惑还是蛮大的。因为学那个很吃香,走家串巷,去哪家哪家都好好地招待你。他们觉得你是手艺人,把你伺候好了,你就能把手艺活给做好了。他们给你烙油饼啊,炒鸡蛋啊,还弄点小酒。我身上也常有零花钱,因为画完了他们总会给点钱嘛。所以虽然我跟着师傅学的时间不长,但我会画了。我画了很多墙围子,在我们邻村上下成了小名人,好多家都请我去画。

范:这让你树立了自信心。

杨:挺自信的。别人也觉得我很能画。开始是给亲戚家画,画墙围子,还有炕上不是还有炕单嘛,那时没有塑料布,我们就用帆布,在上面刷上油,刷上绿底子或者红底子,再画上什么花花鸟鸟的。还有柜子,柜子上面有两个盒子也要画。墙上要挂玻璃画,玻璃画要反着画。我画的时候特别着迷,天黑了都不知道,屋子里的灯泡也就15瓦,但我一点也不在乎。有时画完了一个炕围子,村里面很多人都抢着要你去他们家画。我画得很不错,把那些老匠人都挤下去了,还挣了一些钱。

范:那时候挣点钱太难了。我们蔬菜生产队算是不错的,但菜农干一天活,十几个小时,也就只能挣上一块钱。

杨:回想起来也是太奇怪了,那时我画画并不是想着怎么挣钱,就是喜欢画。我赚了点钱,我爸的同事就跟他说,你儿子搞投机倒把了。我爸说,这个也算投机倒把啊,我也没让他去做。

范:我们家的自留地种了点辣椒、大蒜,当时都属于走资本主义道路。

杨:其实他们不了解我。我画画不是为了挣钱,光是赚钱满足不了我。几年后我到了工厂,有一次我妈妈去了我们单位,别人就跟她说,你这个儿子太奇怪了,别人评职称为了升一级都能打破头,但你儿子不理不睬的,只给他升了半级,他也不在乎。我刚进工厂时一个月的工资是18.5元,后来升到22元、34元,我还省下钱给弟弟们上学用。回去见爷爷奶奶,我把兜里的钱全都掏出给他们,没觉得有什么,应该的啊。我吃饭也很省,一直到现在。

范:那时一块钱、升一级都是天大的事,你居然不在意。看来,上天真的把绘画的热情放在了你心里,使你对绘画的热爱远远超过了爱金钱、权力和名望。

杨:现在想想真是这样,就是当一个人把心思放在了他着迷的事情里面,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有两个事影响了我对金钱的态度,第一个可能是小的时候就挣了钱,反而对钱没有那么迷恋;第二个就是过去一直是工资制度,就连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因为我已经上了七年班,可以带着工资上学,所以我很感恩。

范:你过去对金钱、对物质的东西不太在乎。现在呢?名牌服装、名表、名车,还有豪宅,对你有没有什么吸引力?

杨:虽然看过那些东西,但没有迷恋过。出国时偶尔遇到了买一件,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这可能跟教育、跟人的性格和追求有关系,我不是说我有多高的觉悟,但那些东西对我确实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它们也不能给我带来强烈的、持久的幸福感。就像刚学车会着迷几天,但之后就不行了,好长时间都在开一辆桑塔纳,再好的车也不当一回事。他们都说我有问题,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但要是到了国外看博物馆,买画册,买油画材料,我就来精神了,要买一大堆。

范:看来你真是为绘画而生。你不但爱画画,还有画画的信心和胆量,这也是赐给你的恩典。我中学老师就有能画领袖像的,画得特别好,但是画的时候手都哆嗦了,生怕哪一笔画不好就被打成反革命。

杨:我不怕,我有信心,我相信我能画好。虽然最初这么画画成了野路子,但是培养了信心和驾驭能力。另外就是手听使唤了。

范:还有就是你受到了鼓励。

杨:对,特别是被鼓励、被称赞,这个太重要了。

范:我当时最兴奋的是写的作文被老师当成了范文,这让我树立了信心——我能写。在小时候被老师和父母鼓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杨:人是需要被鼓励的,一个人需要别人肯定他的优点,通过鼓励,他慢慢就发现自己的长处了。没有一个人是完人,肯定都有弱点和不足,但只要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你在人生中、在整个社会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范:我从小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特别喜欢我。再加上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农民,这大大地激发了我要争气、好好读书的决心。

杨:其实人生有时就像小孩系钮扣,第一个钮扣系错了,之后怎么系都系不对。现在回头看,在我小的时候,几个东西我非常感恩:第一个就是虽然贫穷,但是家庭特别地亲密,很温暖,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生活得很和谐。再一个就是劳动,我儿子第一次到地里看到牛和羊,他就说:“爸爸,爸爸,这么多撅着屁股的动物!”他没亲眼见过这些。不像我们,一出生就活在大自然中。

范:所以我看你的风景画就觉得特别有味道。

杨:现在想想这些东西都是扎在我们骨子里了。那时的民风是淳朴的,靠着勤劳,靠着和自然的关联,然后生活。中国传统的、古老的东西,在农村保留得最完整。

范:今天看见你画的《孔子》,我觉得就有这个东西。张岱年先生用八个字概括了中华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杨:中国人要不是有这种精神,也不能一直延续到今天。

范:说远了。我1972年毕业,初中和高中一起上的,当时的学制是四年。

杨:我是1968年复课,到了1969年就毕业了,就没正经上过中学。毕业后就是返乡。

范:你是“下乡知识青年”。但我是农业户口,连下乡的资格也没有,当时叫作“还乡知识青年”,得一辈子“修理地球”。不像你们下乡青年,还有抽回城里当工人的希望。

杨:但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又回到了农村。

范:啊?

杨:我回到农村的民办学校教书,教了一段时间五年级的语文,也教他们美术。最主要的是参加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我们用蒙古族歌曲的调子演八大革命样板戏的折子戏,我还演过杨子荣哪。除了那以外,我主要是画布景,化妆。想想特好玩,我们文艺队外出演出,由于我长得比较老,老师跟我在一起,老乡居然还先给我递烟。后来有一次跟老师闹脾气,我就不给主角化妆。

范:没想到你也有不愿意画画的时候。

3.最痛苦的时期

范:1971年你就进了工厂,在农村怎么待那么短?

杨:1971年我们那里恢复高中了,我刚要上学,我爸跟我说这儿有一个机会你可以上班了。那个时候也不懂,就去上班了。我后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陈伯达要求把内蒙古1969年到1970年的下乡青年,凡是城市户口的都要给找工作,后来这被说成是“陈伯达的错误路线”。我正好赶上他的错误路线,上了班,并且被分配到铁路单位工作,铁路工是当时所有工种里面工资待遇最高、福利最好的。

范:你的点儿真好,陈伯达不久就被打倒了。

杨:我进工厂成了一个车辆钳工,车钳工是客车车辆段各个工种中最高级的,属于重中之重。我在工厂待了四年:三年学徒,一年出徒。

上班后由于我个子相对高些,长得比较老成,就干很重的体力活,一个礼拜工作六天,有时礼拜天还要加班。我们修火车底下车轮子的转向架,轴头的轴箱抬上抬下,那个钢轴承很粗,两百四十多公斤。我每天都要挑好几挑子的汽油,洗轴承里面的油。然后用大锅蒸干净了,再抹上黄油,组装好了再放进去。整天弄得身上全是油,听到的都是噪音。我有一双翻毛皮鞋,穿上后两个月就变得像个船一样。真是累死人了。

范:我1972年还乡当农民,17岁,成天干农活,累死了,晚上有时都上不去炕。特别羡慕当了工人的同学。

杨:那时周围的人对我也是羡慕得不得了,说我吃皇粮,但我自己痛苦不堪,从1971年到1974年那几年,是我人生最痛苦的时期。我跟爸妈说,最幸福的是农民。我喜欢农村,农民到了地里,又是蝴蝶,又是鸟叫,蓝天白云,大家在地里干活,非常自在。而我的整个工作和工作环境都是违反人性的,成天就是噪音、油污和机器,很痛苦。

范:我那时连听到机器声的痛苦都享受不到,最痛苦的是看不到前途,一辈子就得种地。

杨:还有就是工厂要求你进步,但你只关心画画。你在那儿画画有个最大的压力,有人说你走“白专”道路,不关心政治,成天躲在一边画画。

范:那时凡是心思花在技术上、专业能力强的人,都是走“白专”道路。农村这点倒是不错,成天干活晒得黑乎乎的,没有人批判你“白专”。

杨:虽然谁也没有真正批判过我,但是工人和单位的领导有时候说话会点一下这个问题。而对于我来说,最不愿意干的就是与画画无关的事。工作时无法画画,业余画画又要承受无形的压力,这让我特别苦闷。但是怪了,越是那样不顺利,我倒越想画画了。

范:没有名正言顺画画的时候吗?

杨:还好,后来有了。工厂里面一有宣传任务就把我抽出来画画,我就画很多速写给报社投稿,《呼和浩特铁路报》经常登我的画。工厂领导也很愿意我做这些事。工厂里要美化车间,过年了老师傅要美化家里,都会请我画画。只要能画画,我就感到特别幸福。

范:我当时是写文章,投稿到丹东日报社。报纸上一登,生产队队长可高兴了,他就让我多写报道,这样我有时就不用下地干农活了。

杨:我的作品发表多了,就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呼和浩特铁路局文化宫主任,加上工会的副主任,带上搞摄影的宣传干事下到我们车辆段,特意来找我。他认准了我有画画特长,就鼓励我以后多投稿,多画。我们车辆段的书记特别喜欢文体,养了个球队,听到铁路局要调我到那里去工作,他就拦着我不放,一拦就是两年。大年三十我爸和我去他家里拜访,他说:“放了?除非我不干了。”我听到后哭了一整天。

范:哈哈,想象不出你哭的样子。

杨:遗憾啊,没有人拍照下来。现在想起来也有益处,就是它憋着你,让你干不了你想干的事,于是你就抓住一切机会干你想干的事。上班的时候,就盼着中午休息的那一个小时能画一会儿画。一到午休时间,赶紧打上饭,几口吃完了,就立即拿着一个烂本子在那儿画速写。

范:你有个朋友回忆说,有时你为了抓紧时间画画,就让别人帮你去买饭,省去排队的时间。你画完了才回来匆忙吃饭。

4.两本禁书

杨:我喜欢画画,这被刘老师发现了。刘老师是内蒙古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包头做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被打成了“反革命”,在我们那里扫地、扫厕所,大家都叫他刘师傅。他看到一个小伙子画画,就抑制不住兴奋来帮助我。他有一本很棒的伦勃朗的画集,苏联出版的,用亚麻纸包的皮,很精美。中央美院老院长吴作人先生还写了中文版的序言。还有一本书也是苏联人编的,《达·芬奇传》,不太厚,书里面详细介绍了达·芬奇的素描和油画,还有几张达·芬奇主要作品的彩色插图,太美了。刘师傅把两本书都偷偷借给了我看。

范:这书都是禁书啊。

杨:是啊,那时这种书都属于“封资修”。到1972年虽然松动了一些,但要是被发现了还是不好。也不知道刘师傅是怎么把它们留下来的,并且还敢借给我。我拿到这两本书时很激动,太珍贵了。一有空我就临摹书中的画,那两本书里的每一张画我都临摹了,有的临了好几遍。书中写到文艺复兴伟大的地方,我还拿红笔画上了杠杠。后来刘师傅把其中一本给了我,非常贵重的礼物。

范:真神奇,你遇到了真正的大师不说,并且你遇到的恰恰是这两位大师,而没有遇到凡·高、塞尚,也没遇到其他人。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冥冥中自有天数。

杨:遇到凡·高和塞尚也不太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遇到现实主义的比如说苏联的还有可能。

范:就是遇到了也没有用,因为你的天性与凡·高太不一样了。再说了,那时外国的东西非常少,更不必说画册了。

杨:现在想想真是很奇妙。

范:多么奇妙的引导,一下子就带你看到了绘画的高峰。

杨:我特别感恩。

范:真不可思议。你越成熟就越喜欢伦勃朗和达·芬奇,而在你生命最关键的时候出现的恰恰是这两个人。我想当时几乎是看不到他们俩的书,却让你看到了,天意啊!

杨:不可思议。如果我不去工厂一直在农村,肯定接触不到这两本书。后来为什么我不画炕围子了呢?因为我知道了,民间艺术那个层面,你再怎么画也还是个画匠,与达·芬奇、伦勃朗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如果那个画得太多了,手就画烂了,很危险。回头想想啊,刘老师留下来这些书也很奇怪。我想,是他的理想全都破灭了,画不了画了,但他对我还抱有一丝希望。

范:我最初的一些文学书,像王维、李白的诗选,也都是上初中时老师给我的。

杨:在我们当时的知识结构里面,这一部分是非常贫乏的,对达·芬奇倒是知道一些,但对伦勃朗只是很间接地知道一点点,更不必说看到他的画册了。那时我是很业余的画画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一拿到这两本画册就特别喜欢。虽然画册的油墨带着一股臭味,但我却感觉是非常高级的书。

范:当时你喜欢达·芬奇我可以理解,但你怎么可能喜欢伦勃朗?伦勃朗的画黑乎乎的,又画的大都是老人。你怎么可能喜欢他?

杨:我自己也不清楚,就是喜欢上了。现在明白了,伦勃朗的黑色非常深邃,他的画面有一种深厚的美。他画社会下层的人,把他们的人性表现得很深刻、很朴素。今天想想,我喜欢伦勃朗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就生活在北方农村,农村的老人就是黑乎乎的,但他们很纯朴、很浑厚、很善良,那种黑对我来说非常亲切。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我就是从心里喜欢伦勃朗,一直到今天,没有变。

5.再也不画那些画了

范:除了在工厂画,你还接触过其他画画的人吗?

杨:我们工厂附近有一个包头师范学校,属于中专,有一对夫妻在那里当老师。那里的学生都是成分好、表现好的,被组织推荐上了师范,毕业后做美术老师。我礼拜天下班后,跑七八里路到师范学校,趴在窗户上听他们的课。听完课后在教室里待一个晚上,画素描石膏,后来老师发现了,就借给我一个石膏像。我画完之后,老师带着他们的学生来看,给他们讲。我画素描特别认真,着迷了。每次早晨回来时虽然特别冷,但觉得非常幸福。

范:那平时怎么画画呢?

杨:除了中午外,每天晚上一下班,我就带上画夹到火车站去画头像、画速写。画夹是我找两块三合板用两块绿帆布自己做的,里面弄点报纸。我一画,就围上了一大堆人来看。有时警察就过来把画具给没收了。有时能要回来,有时就要不回来了。

工厂里的那些小伙子也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小伙子摆动作,那种友谊还是挺棒的,我印象很深。有一次画一个工人,画得特别像,大家很高兴。另一次一个人怎么也画不太像,我就按常规把嘴唇画厚了一点,然后拿橡皮一擦,大家乐了,说太像了。印象特别深。我的画在报纸上发表后,还得到了师傅们的赞扬。

范:这是挺鼓励人的。

杨:现在想想我画画这件事不是一个工作,它好像是我对于绘画的需要,表面上它跟我的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但只要我能画上两笔,就和生活紧紧地连上了,点点滴滴都让我欢喜,一句话都能给我带来鼓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范:你的第一次写生是在到了铁路工作之后?

杨:我是到了工厂里面才开始懂得写生的,最早就是给我画册的那个刘师傅,有一天他坐着让我画他。他人挺瘦,骨骼特别有劲,拿着个烟斗,给我当模特,让我画素描,每天用中午一个小时,不休息,整整一个多月让我一边画一边指导我,很愉快,那次我收获很大。有个周末放假了,他带上我和他的另一个画画的朋友出去了,我们爬到山上画水彩风景。

范:你画的是什么?

杨:水彩啊,画得挺有笔触的,效果很生动,我当时看他们画得特别好,很专业。

范:这是你绘画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

杨:是啊。从写生开始,我才逐步摆脱了农村画匠的那些东西。其实那时家里还挺困难的,挺需要钱,我爸的一些同事和家里的亲戚有了房子就非要我画。但我清楚地意识到了,画炕围子那东西满足不了我,于是我就不画了。我想好好正式地学画画,别人无法理解,连我家里人都觉得很奇怪,这孩子答应好人家的事怎么不做了。我爸很生气,急得他自己动手画,跟我较劲,但就是画不好。后来我还是把父亲答应的那些事完成了,但此后就再也不画那些画了。

范:拒绝父亲的要求也挺不容易的。

6.知遇之恩

范:你是1974年被调到了呼和浩特铁路局文化宫的?

杨:是的,最初是借调,又跑了几次之后,车辆段最后才真正放我去文化宫。我很高兴,这样就再也不用回去做钳工了。所以我有一个结论:人不爱做的工作,哪怕是别人非常羡慕的好工作,有钱赚,但也满足不了自己的真正渴望。

范:是谁把你调到了铁路局文化宫?

杨:李玉民,他是铁路局文化宫主任,就是他把我调到文化宫的。开始调我来是因为报社缺一个美编,但调来后就把我放在文化宫了,担任美术干事。

范:人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你遇到一个好老师、好领导,往往有可能你的整个命运就全都改变了。

杨:是的。李玉民年岁很大,气管有病,但很有学问,非常喜欢书画诗文,他很欣赏我。从人品到学识,到人生追求,他都很有修养。

范:我返乡当农民时也是遇到了这样的恩人。我们凤城镇党委书记孙淑英,她很欣赏我,把我从生产队调到镇里做干部。不然的话,我这一生可能也就那样了。

杨: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其实可能当时是顺势而为,或者是特别被人欣赏。那时候从铁路局下到我们车辆段,就相当于从中央下到了河北的一个县城,李玉民去到我们那儿,竟然说你们这里有一个小伙子会画画,要好好鼓励他。这很不容易。

范:你调到文化宫后做什么?

杨:我是美术干事,主要负责几件事,第一个是文化宫有个电影院,我要画电影院的广告。第二个是铁路局里面的美术活动是我们负责的,我负责美术方面。比如把内蒙古铁路局各地的美术工作者集中上来,大家一起画画,参加比赛。第三个是我们要负责电影院售票、把门。电影演完之后要打扫剧场。最后一个就是教小孩子画画。那些铁路职工的子弟要学画都送到我这里来了,单位给了我一个大房间,里面配备了各种颜料、画具。铁路局有钱,他们可以随便买画画的材料,可以随便使用。

范:你还组织大家画画?

杨:这是我的工作。后来全国要举行第四届美展,我就把铁路上一些画画的人弄到一起,画工人题材的创作。大家一起画构图,看草图,互相交流,画画。

包头市也要搞展览,铁路局要搞自己的美术活动。那时刘大为在包头报社,我们去看他画的东西,他的水粉画画得很帅,很好看。铁路局还有一个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的老师,到时候请到一起。画国画的、画油画的,部队的、工厂的、机关的、农村的,我们常有类似的理由聚在一起,画画,搞创作。

范:你还是孩子王,教小孩画画。

杨:领了一群小孩画画,有一阵子我们每天长跑两个多小时,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去画画。到了礼拜天就和他们一起骑自行车到郊区写生。遇到电影院演电影,这些小孩为了让我早点干完打扫剧场的活,就帮我扫地,地一扫完大家就可以一起去火车站画速写了。

范:看来,你到了文化宫之后就很顺利了。

杨:真不错,但也惹了大祸。有一次画一个老头儿,他说要坐第二天早上五点的火车,晚上得在火车站待着。我们聊得挺好,我就带他到我们办公室住一晚上。办公室里有一件用作劳保的皮袄,他盖上它就睡了。我也累了,回宿舍睡了,还说第二天给他弄点早饭。没想到早上醒来一看,人没了,皮袄也不见了。那个皮袄很贵,又是公家的,再加上我把生人领到办公室里住,因为这些还给了我一个处分。

范:哈哈,你的善心被糟蹋了。你差点辜负了李主任对你的提携和厚望。

杨:是啊。当时的工作不多,铁路局又有一些藏书,如列宾的画册、徐悲鸿的素描集,我都是在那里发现的。书里面的画,差不多每一张我都临摹过,有的甚至临摹过两三次。李主任看着就很高兴,夸我特别用功、上进。我也没觉得自己怎么用功,就是有兴趣临摹画,画画,一画画就有劲了。办公室一没事了,我就在那儿画。有时候他们也会找点事让我做,比如谁家想美化美化屋子,挂一幅画什么的,我就做点这种事。只要能画画,我就高兴。

范:李主任很欣赏你、鼓励你。

杨:他的鼓励就像老父亲一样。有一次我得了肺炎,李主任的夫人是大夫,就在家里做了面条端过来送给我。她听我老是咳嗽,就说你得赶紧去医院了。我一进医院医生就不让我出来了,原来我得了急性肺炎,不得不住了七八天院。

范:看来,李玉民是你遇到的第一个伯乐。

杨:他对我永远有知遇之恩,就是在艺术上他也启发了我。我们主任非常喜欢在艺术上很纯的东西,比如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些话,我就是从他那里听来的。他跟我聊天的时候,我就一边聊,一边画画。

范:不怪古人叹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容易经常遇到。

杨:因为我干钳工活,再加上老是拿笔拿刷子,我手上就磨出了茧子。李主任就经常举着我的手给大家看,说这个孩子太酷爱画画了。

范:哈哈,这次你知道了,不是“哭着爱”画画了。

杨:哈哈。你想我是农村人,到了工厂里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又没有啥关系,要想被提为干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李主任不但把我调到了内蒙古铁路局的文化宫,提升为干部,还支持我画画,欣赏我画画,我非常非常感谢他。到了呼市,对我更重要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这里聚集了一批内蒙古最了不起的画家,他们大都是中央美院的高才生、研修生等,如吴作人先生和许多老先生非常看重的妥木斯先生。

7.第一次画芃芃

范:你到呼市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遇到了芃芃,并且最有意思的是,你12岁时去了包头从而献身绘画,而芃芃开始学画画那年也是12岁!

杨:太重要了!芃芃6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她姐妹四个,妈妈一个人在铁路工作,在火车站管行李,得骑自行车带芃芃去上班。有一个主任对她妈妈特别好,就过来跟我说,你好好教她吧,这孩子的爸爸没了,她妈妈带她很不容易。就这样,她妈妈就把她带过来了。

范:你对她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杨:那是个下午,阳光很强,她放学来了,我正好从办公室里面出来,看到她脑门鼓鼓的,穿得特朴实,人特灵。我一看就觉得这小孩儿要是画起来可就太好看了。打那以后,芃芃就跟着我学画画了。下了班,老人就在外面等着,看着女儿在里面画画。有一天芃芃到我屋子里来,坐到了床边上,我一看就惊讶了:“哎呀,太好了,你别动,我给你画张画吧。”她背着书包就那么一动不动坐在那儿让我画。我画得太激动了,连让她歇一下都忘记了。她累死了,但一声不吭,就在那儿数着对面墙上的砖熬时间。看着她,画她,那种感觉真美。她就是我喜欢的那种东方女孩,很秀丽,很单纯,但又凝重大方,聪慧灵动。我画了整整一个下午。

范:这是她第一次成为你的模特。并且,我也发现了你的一句惯用语,你绘画的一个重大秘密,就是每当你偶然看到芃芃有个动作打动了你,你就会喊:“哎,你别动,我给你画张速写!”

杨:真是这样啊,这是我第一次画芃芃。第二次是画她的头像,画着画着就特别想画成画,画完头像以后很奇怪,因为内蒙古师范的一个高才生把那个头像借去了,后来好不容易才追回来。那时画的是很亮的感觉。

范:芃芃对那段时光的回忆令我也非常感动,她说:“那时午休时间很长,尤其是夏天,午休时,他常常会带着我们出去写生或大家轮流做模特画头像。晚上,我们会在黄色的灯光下画石膏像或去候车室画等候列车的旅客。我每次去画画总有一种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现在,每当我回忆起这段日子,眼前总是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那是一段少年时代快乐的好时光。”“眼前总是一片明晃晃的阳光”这句话很美,非常感人。

杨:那也是我青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范:从此以后,芃芃就成了你的专业模特。

杨:是啊,还不给钱。最有意思的是我在中央美院上学,放假回去了就想画点什么,于是就到呼和浩特画芃芃的肖像。因为学了很多绘画技巧,画的时候其实不是很难,但真要画好了很难。有一次,我画的时候很激动,画手的时候,忽然间非常流畅地就画下来了,我觉得我从来没有画过那么好看的手。画完后我在观察、感觉和理解之间的关系上一下子就顺了,以后再画画的时候我就找画那个手的感觉,好像自从画了这双手后我就开窍了。

8.妥木斯:我的启蒙老师

范:那时候你知道妥木斯吗?

杨:在内蒙古画油画的谁不知道妥木斯先生啊!妥先生是我绘画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之一,是从我学画以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在价值取向与努力的方法上,他引导我找到了前面的方向与可能,带我走上了正路。当然还有其他几位老师,如金高、王济达,但妥先生的影响力和高度与他们是大不一样的。从内蒙古出来的画家,没有一个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妥木斯先生的影响,他影响了我们前后几代人。

范:看来,一个人的影响力并不是由权力决定的,也不是靠领导来加封的,就连职称也算不得什么。

杨:真正的影响力是由人品与学养水平决定的。

范:你到了呼市才有机会认识妥木斯。

杨:岂止是认识啊,简直是崇拜。在内蒙古搞油画这个行业里面大家太知道谁是谁了。能到金高、王济达家里面看看他们的画,聊聊天,那就是接触到高人了。而看到妥木斯先生,那就相当于我们接触到了米开朗基罗。关键是他知道铁路上有一个小伙子画得不错,我这边也得找人看我的画,拜师啊。由于结识了妥先生,后来侯一民先生、詹建俊先生他们到内蒙古写生,我才有机会见到了他们画的画。他们办了个小型展示,也让我们参观了,那是莫大的荣幸,但他们画画时我们还是没条件看。

范:妥先生的画让你震撼。

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高质量的油画原作。画是在妥先生家里的一面墙上,一张十六开大小的写生,画的是北方农村很普通的一个小景。就是几块简练明确的灰色块,但让我惊奇不已。从那以后我就买了油画箱,经常到外面去写生。但自己真正动手画之后才明白,要达到那几块色彩的妙境真是不容易。它不但需要有高度的专业训练,更要有高尚的心性追求。色彩之美和人的心灵紧密相连,心里有美感,你才会对美的事物有美的反应,内心如果没有美感,那你画出来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块花布而已。

范:妥先生看了你的画后说了什么?

杨:他夸我说,你的色彩走到前面了,但是你的造型还得好好练。后来我说:铁路有一批人画画,妥先生,我们那里有好模特,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画?他说好啊。来了以后画头像,我们是跟着后面看,跟着后面画。因此,一直到现在我跟妥先生的情感还是很不一样的。

看到妥先生画的颜色那么好看,那么妙,我就觉得自己没有才气,不行。但他说你得练,这个是可以练出来的。这个零距离的接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是这位艺术家本身很纯粹,第二个可能是当时我画的有些东西还是值得他关注,得到了他的鼓励。我记得当时弄一批自己的画装裱一下,所谓的装裱就是弄点好纸把那些速写剪下来贴上去,晚上拿过去给他看。

范:那跟妥先生大概接触多长时间?

杨:上美院之前,差不多有三四年时间。

范:我想如果不把你带到呼和浩特,带到局里,而且一下给你这么好的启蒙老师,你很可能就没有今天。

杨:是啊!所以,学画画需要跟对人,走在正路上,因为路数对了之后油画感才能出来。

范:不好意思啊,妥先生欣赏你什么?

杨:也许是我这个人比较朴实吧,痴心学画。记得我创作过一幅画,我画的是雨天,下过雨的站台,一辆油罐车进站了,一个女孩出来举着信号灯接站。这是一个大半身的肖像,当时画得还挺激动的。为了画它我还到火车站去写生,画那个车在雨天的感觉。这个画的题目叫《送往迎来》。有人说画得挺好,有人说这个题目不好,过去红灯区上面挂的也是送往迎来。我说我不管,我画的不是那个意思。我说车站上不就是车辆往来,她出来接送吗?

范:那是哪一年?

杨:1975年。那是一次年画展,我开始画的是油画,妥老师还给我指导过,他说你这个天应该改一改,往紫罗兰色偏一点,因为车是绿色的。这一改之后画面就亮多了。画好之后在内蒙古出版了,还得了7块5毛钱的稿费。我大大地请了一顿客。当时画不重要,杂志上印出来太荣耀了。但后来杂志不知道放哪儿了,画也不知道放哪儿了。

范:连照片也没有留下?

杨:什么都没留下。很奇怪啊,这个东西到底在哪儿啊?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冒出来。不过,这个画在内蒙古影响很好,后来还改成了国画,改成了工笔画。改成国画后,代表内蒙古参加了在北京的全国美展,因为那年全国美展是年画展。它能选上,我特别高兴,它增加了我对画画的信心,我要做一个画家。

同类推荐
  •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

    这是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留下的唯独的人生自述,其中也包括她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所写的传记。她用直白、坦诚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出生在华沙的普通家庭的女孩,通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前往巴黎求学,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为了科学研究而甘于寂寞,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传奇一生。本书还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
  •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走近王羲之

    走近王羲之

    本书是一部从时代背景、家族源流和个人经历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研究王羲之的历史文化专著。
  •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是一部深入挖掘洛克菲勒内心世界和完整展现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商战阅历的作品。将洛克菲勒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的一生,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走了一条由改良--民主革命--启蒙--马列主义革命--呼唤议会民主的政治道路。为他生前死后中国的落后,改良,革命,倒退,停滞,再革命,倒退,改革的历史进程,画上一个个问号。他和他的家族一生都在经历政治风雨。
热门推荐
  • Dr. Critchlore's School for Minions (#1)

    Dr. Critchlore's School for Minions (#1)

    Welcome to Dr. Critchlore's School for Minions, the premier trainer of minions for Evil Overlords everywhere. No student is prouder to be at Dr. Critchlore's than Runt Higgins, a twelve-year-old werewolf. (At least he thinks he's twelve. He was abandoned at the school as a baby, so he can't say for sure.) Runt loves everything about Dr. Critchlore's. He loves his classes—such as History of Henchmen and Introduction to Explosives. He loves his friends—such as Darthin the gargoyle and Syke the tree nymph. And he loves his foster family, who took him in when his wolf pack couldn't. But not everyone loves Dr. Critchlore's as much as Runt. After a series of disasters, each worse than the next, it's clear that someone is trying to shut the school down. It's up to Runt, who knows the place better than anybody, to figure out who's behind the attacks … and to save his home, and Dr. Critchlore himself, from total destruction.
  • 宠妻狂魔之娘子别跑

    宠妻狂魔之娘子别跑

    一眨眼的功夫,老母猪也能上树,这事身为医学界天才的马娇娇,是打死也不会相信的,但眼前的情景,却让她不得不相信了。蓝天白云、清风阵阵、小河潺潺、绿草幽幽,几头大水牛背驮着,数只低头细心清理羽毛的水鸟,甩着长长尾巴,悠闲的在草甸子上吃着青草。附近的一些老农,头戴破烂斗笠,干瘦乌黑的老手拿焊烟袋,蹲在田埂上眯着一双老花眼,笑呵呵的看着长势不错的水稻,不远处一间间整齐有序,用泥巴混合草……
  • 昼夜之远

    昼夜之远

    孤僻少女庄柔在人声鼎沸的咖啡厅中喝下自己花钱买的毒药,被一双熟悉的手救下,抬头惊觉那是已阔别了五年的爱恨纠葛。冷静睿智的心理医生梁以铮,因着对往事的愧疚而将她留在自己的医院中,想通过治疗还她快乐与光明。接踵而至的爱情,四面楚歌。五年前,他毁了她的家庭,逼死她的朋友。五年后,他为她放弃事业,与家人反目。当他历尽艰辛,终于迎来救赎,她却病入膏肓,濒临死亡。背负着那战火缭绕的过往,王子与公主能否找回他们曾经美好的玫瑰园?这一曲以生死为节奏的恋歌,在东方明珠脚下萦绕,生辉。
  • 傲娇妹妹日常

    傲娇妹妹日常

    当我以为自己的世界在最开始都是围绕着妹妹转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不只有妹妹!
  •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海口(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描述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海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纪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最新经理人自身价值与培训全书

    最新经理人自身价值与培训全书

    《最新经理人自身价值与培训全书》涉及到许多使你终身受益的知识,其中包括经理人心理训练和道德建设,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找准创业致富的方向,机智灵活的管理,塑造经营理念,提高决策水平与竞争意识,练就公关高手,实战营销的锦囊妙计,艺术地领导优秀团队等。打开本书,你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主题,如经理人如何与老板建立融洽的良性互动,智慧女性如何成为才智过人的女经理。
  • 镇邪日记

    镇邪日记

    二十年前,祝家降临一个白眼女婴,她是不祥的灾星。二十年后,遇鬼抓鬼遇魔降魔,她是实力与颜值并存的首席驱邪师。神秘师傅无所不能,道家师兄跟班小弟常伴左右,散仙道姑是她好友。最重要的是鬼王男友欺撩压护,身体里的属性暴露啦!鬼王大人有点忙,但有一件大事不可延误。
  • 傲娇小姐:小子,别和我拽

    傲娇小姐:小子,别和我拽

    镜夜环这个伪君子,竟然长着自己的学生会长身份公报私仇打击报复!铃音愤怒的找他理论,还没想好怎样反驳,就见镜夜环身体前倾将胳膊搭在了桌子上,双手交叉握在一起抵住下颚,他透明的镜片隐隐泛起了白光……
  • 无极至尊

    无极至尊

    天之诅咒,九代而亡!少年陈凡,携无畏之心,悍然踏上逆天征程!与天争锋,我为至尊!
  • 青铜门传奇

    青铜门传奇

    原本,我只意识到自己还不能停,我还必须走下去,因为还有一个十年。可是现在,我意识到其他人都没有停过,计划和阴谋还在继续!我必须行动了!其实只要他们活着,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我也决不会放弃!新的探险!会让所有人、所有谜团都有一个归宿,和释怀。真正大结局!好故事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