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73800000001

第1章 望柳庄

我常常觉得在我的生命深处,有一些什么东西在荒芜地漂流,使我无法平静。怀念或是感动或是遗憾?

昨天的叶子没有枯萎。

此刻,2004年早春的这个早晨。昨晚一场雪使昆仑山的天地变得很完整。但是即使到了白天,山下的格尔木也像睡着了。春天的寒风挤满窗棂,窗外稍远一点的地方,那棵柳树正在费力地摇动,分明想摆脱大风的束缚。可是不能。

这样的时刻,我在稿纸上写下三个字:

望柳庄。

它有一段埋藏得很深的秘密。关于春天的秘密——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有山脊却看不见山,有村庄却不住人。只有这片柳树年年月月像遗忘了季节似的迎着风沙摇晃卷曲,枝条交错成各种形状。即使这样,它依然寂寞。

这时,一位中年军官来到柳树前,望着树枝许久,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我真恨不得割下耳朵,挂在柳树的肩膀上,让它听听有多少人编写了多少赞美它和它的主人的故事。

这个军官就是我。

我北京的书房就叫望柳庄。这个名字常常使我想起从前,想起从前我就觉得吃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可是,格尔木的望柳庄依然很寂寞。

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端知道了格尔木城里这个望柳庄。然而,谁能想到那时候格尔木根本算不上城,格尔木就有个望柳庄。望柳庄就住着将军和一伙修路的兵。

格尔木是修筑青藏公路大军在昆仑山下的第一个落脚点。从那时起,这儿就叫望柳庄。后来,望柳庄就成了修路的大本营。再后来,公路跨上世界屋脊,望柳庄所在地格尔木就成为内地进入西藏的咽喉。如今的格尔木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青藏高原的名城,是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可是,谁人知道格尔木起始于望柳庄?又有几人知道是谁在望柳庄前栽下了第一棵柳树?

50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仍然是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世界浑沌一片。春天在何处?

这时,一位老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

说毕,他挥镐挖土,栽下了第一棵柳树。

这不是一棵孤零零的树。这片世界从这儿开始,跟来了一大队树的队伍,一棵挨一棵地跟着这棵树排起了队。

这个老军人就是慕生忠将军。其实他并不老,44岁能算老吗?

格尔木的树来自湟水河畔。

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城时,慕生忠让汽车停在一片苗圃前,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刚刚冒出嫩芽的苗苗不放。许久,他对管树苗的人说:买100棵。随行人员不解,问:政委,咱只管修路,买树苗做啥?

慕生忠时为中共西藏工委组织部长兼运输总队政治委员。修青藏公路了,他又成了总指挥。大家一直习惯叫他政委。

慕生忠听了这问话,瞪了那人一眼:你说做啥?扎根安家嘛。我们是第一代格尔木人,格尔木是先有人还是先有树?不,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格尔木,一片荒野,风沙怒吼。

一个惊呼上当的小伙子问慕生忠: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可是格尔木在哪里呢?

小伙子还没把话说完,一阵风沙就把他吹了个趔趄。慕生忠说:年轻人,告诉你,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说着,他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柳树就栽在这坑里。

100棵杨柳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大都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它们一路狂奔的长势,一天一个样儿地蹿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长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也添叶。

看把将军喜的,他像大家伙一样咧着金豆牙笑得好美。快乐的老人,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望柳庄”和“成荫树”。

有人问:政委,你这名字有啥讲究?

他哈哈一笑:望柳成荫嘛!

看,他还是钟情望柳庄。

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柳的躯体里,树又蹿了一节个头。

广漠的戈壁滩荒芜了数千年,现在猛乍乍地生出了这两片绿茵,自然很惹眼,也醉人。毕竟是柔弱苗,难与漠风对峙。常年的飞沙把它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人站在远处就难以瞅见,有时它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褐石色盖住,淹没了。

好在,它不服,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它的根茎部连着一片阳光。

我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至今难忘。那是令我失望的一次发现。当然失望之后我滋生了更强更多的企盼。这片柳林活得很艰难也很缠绵。

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子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其实这地方离我们军营顶多一公里路,可是车子耍起了脾气卧下不动,我也不能回部队只好陪着它。当时风沙很大,迎面扑来,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助手昝义成回军营取所换的零件了。

风沙越来越大,我无法承受它的无情撕打,便顺势走向路口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风沙果然小了,身上也暖和了许多。这时我举目一看,门楣的三块方砖上刻着三个字:望柳庄。字用红漆涂过,格外醒目。我的心一下子滋润了,好像在风沙世界里望见了一片翠绿的草地。

也就在这时候,我才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目了。可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它们仍然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

望柳庄前的树站在冬风和春风之间。它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的路途也很艰难。然而,大海不会老去。望柳庄前怎能没有柳树?

后来,我才知道这三个字是慕生忠将军亲笔题写。

我长久地不错眼珠地望着这三个字。高架桥点亮了星河之灯,昆仑山的世界突然变得亲切。我的眼前仿佛开满了鲜花。

风沙还是那么大。

可它绝对吹不落我心中这片春天的世界。

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前前后后。好些天后,战友们告诉我,次日清晨,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柳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他边收拾这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起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站在沙滩上为止。

柳树是远方来的移民,在将军爱抚的目光里它忘了惆怅和家乡,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娇气,格尔木成为它的第二故乡。

瀚海孤树,林中一木。

有几棵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就消失在戈壁滩。

它们死了。

这似乎是预料中的事,但人们还是觉得太突然。

它们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言……

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着戈壁滩的午后。我出车归来,路过望柳庄。我有意停下车,要看看那三个字:望柳庄。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每次从雪线上回到格尔木,必然在望柳庄前停一下,这样我的灵魂就得到了自由,就有一种从黄昏走进晨曦的美好感觉。

可是这一次破例了,一片隐晦落在我心头。

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堆土丘,默默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我上前打问,竟然没人理睬我。几缕阳光从云头上泻下,照射在土丘上,很有几分燥热。不过我很快就看出来了,那土丘是一个坟堆。

埋的什么人?

我又向一个人打问,他仍然不理睬我。我好生奇怪。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一起默然地站立着,心中的疑团越挽越大。

弄清真相是后来的事。原来在头天,望柳庄前有三棵柳树死了。当然不是无缘无故死去的。这地方缺水、少氧、干旱、寒冷,其中哪一样都会把这些移栽而来的幼苗置于死地。戈壁滩的树,活下来的是强者,死去的也绝不能说是孬种。

骆驼驮着夕阳走在不归的路上。

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几番又几番,仿佛永远也看不够。末了,他说:“它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得到了安慰,是有功之臣。现在它走了,我们难受,怀念它是合情合理的。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寂寞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人们却没有遗忘它。

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其实浇水的人想法很简单,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会口干舌燥。浇一瓢水,让它们滋润滋润。树要喝水,就得有人递给它。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唤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

啊,柳树!

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怜悯的心唤醒的柳!

后来,人们就把这棵柳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显本色,最珍惜生命。

墓柳接受过无数路人投来的目光,这目光多是赞许,也有不以为然的嘲讽。嘲讽什么?嘲它孤独?讽它清高?不得而知。它继续着它的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种得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混为一体。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

在望柳庄生命的进程中,这肯定是个生辉发光的日子。那是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彭老总的名字在青藏线上被人们神话般地传颂着,这当然与慕生忠将军有关,与修青藏公路有关。当初,国家没有把修青藏公路纳入当年计划。慕生忠修路时遇到了财力人力的困难,他便找到了老首长、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彭老总刚出国抗美援朝回来,他对慕生忠说,我回国脚跟还没站稳,手头没钱。这样吧,我把你的修路报告递转给周总理,让他解决你的问题。就这样慕生忠得到30万元的经费。彭老总还给慕生忠调来了10辆大卡车和10个工兵、1200把镐、1200把锹、3000包炸药,才使修路工程开展起来。

现在,彭老总来到了格尔木,他不住那座专为他修的二层小楼,却和慕生忠一起住进了望柳庄中延安式的砖拱窑洞里。将帅的心相通。这一夜,美酒和春宵……

柳树的枝儿碰醒了杨树的梦。

彭老总:你们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在柴达木的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新城。这个地方是大有希望的。

慕生忠:没有彭总你的支持,我是不行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格尔木人都感谢老总。

说话间,彭老总让人拿出一瓶好酒,对慕生忠说:人生做事就要有你们把公路修到拉萨的这股劲。猫在屋里不出门是干不成大事的。来,今天我敬你一杯。

人称慕生忠为“酒司令”、“昆仑酒神”。他浑身豪气,一腔爽笑,以至他的粗暴过失,都带着酒的精神。难怪人说这4千里青藏公路是他用酒打通的。

彭老总敬酒,这是慕生忠没有想到的。他端起酒杯,连干三杯。还要继续喝时,彭老总把酒瓶拿开了,说:

“你这酒鬼,再喝就醉了。我不想让你喝醉,还要你干事。”

慕生忠说:“谢谢彭总,我已经喝好了。你有什么任务就下达吧。”

彭总走到墙上挂的中国地图前,右手从西北甘肃敦煌方向往西南角上一划,说:“这一带还是交通空白,从长远看,是需要修一条路!”

还是慕生忠在北京请求修筑青藏公路时,彭老总就提到要修格尔木到敦煌的公路。慕生忠照办了,在青藏公路修到可可西里时,他就派工程队修通了格敦公路。现在,彭老总又提起了这件事,慕生忠如实地告诉彭老总:

“我们已经在格尔木到敦煌之间修起了一条简易公路,下一步我们把它修成一条正式公路。”

彭老总高兴了,又端起酒杯,说:“再敬你一杯。”

这一杯下肚,慕生忠真的醉了……

彭老总来到格尔木的第二天,就离开望柳庄,在慕生忠的陪同下,乘车南行踏上了青藏公路,一直上到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口。车过纳赤台养路段,彭老总在昆仑泉边遇到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孩,他把孩子抱起高高举过头顶,满含希望地说,你是昆仑山的第一代儿童,你的名字就叫社会主义吧!

慕生忠听了彭老总的这话,勾起了他深切的回忆。5年前就是在这个昆仑泉边,修路大军被阻挡……

彭总见慕生忠走了神,就戏说他:

“你是不是又在想把这昆仑泉水变成酒潭才好!”

“没有。我是想那年修路到了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昆仑河真够难为我们了,为了架起青藏公路上的这第一座桥,我们想了多少办法,付出了多少代价!桥架起后我们把这桥叫天涯桥。那真是天之涯、海之角啊!不久,陈毅元帅进藏路过昆仑河,是他把天涯桥改名为昆仑桥。这名字改得好!”

彭老总说,他是个诗人,我们这大老粗肚里可没这么多墨水。

当夜,二位将帅返回格尔木,仍然投宿望柳庄。他们肯定又推心置腹谈了许多,这是私房话,别人无法知晓。但是,有一点传出来了。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谁都有见马克思的那一天,他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他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彭总听了,爽声一笑,说,你这个慕生忠,想那么远干啥?好好活着,把格尔木建设成柴达木的大花园,好好活着!

慕生忠生命的进程严格地按照他的设计完成。

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9位子女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在昆仑桥上,二儿子把将军的遗像安放在桥头,大儿子从车上拿出两瓶平时老人最爱喝的皇台酒,启开瓶盖,面对昆仑山,双手恭恭敬敬地把酒瓶举在头顶,说:

“爸爸,你在世时,为了你的身体,每次你喝酒时,妈妈总是背着您在酒里掺矿泉水,请您原谅。爸爸,今天您回来了,您就喝喝这淳香的家乡酒,敞开喝吧……”

昆仑桥在颤抖,昆仑河在抽泣。

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此刻,复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2005年4月于望柳庄

同类推荐
  • 百岁所思

    百岁所思

    《百岁所思》所收主要是老人百岁前后之作,而兼收的零篇作品,最早是1985年《美国归来话家常》、1987年《漫谈“西化”》,以及1989年初的《两访新加坡》和《科学的一元性-一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从中已可看到后来一些观点的端倪。而先生最可贵的思想贡献则似主要见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形成文思泉涌之势,多半首发于《群言》杂志,正是资深编辑叶稚珊女士主持编务的时候吧,我也是在那前后才于浏览有关周有光夫人张允和女士报道的同时,特别注意或日“发现”了周有光这一支健笔老而弥坚的锋芒。
  • 去日苦多

    去日苦多

    一本译余随笔,手持杯中物,看闲云飘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闲云野鹤般的闲适自得;如世外高人般的的仙风道骨全部跃然纸上。唯有大师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阅读享受。
  • 张中行经典

    张中行经典

    作为文坛“大器晚成”的散文写作者,张中行散文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命运风雨之后,在生命的暮年提笔追忆往昔年华,写红楼、写北大、写饮食,也写师友、写人生、写闲情,一生的感悟和情怀晕染在朴实清淡的文字里,这是张中行散文的魅力所在。
  • 大搜捕

    大搜捕

    本书内容包括:苍山出奇兵;大漠追凶记;扫荡假烟“王国”;押钞车血案;梦断金山等。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热门推荐
  • 豪宠妖妻:喵一个,你敢应吗

    豪宠妖妻:喵一个,你敢应吗

    【本文已完结,推荐新文——惹火符咒师:妖王没下限。】他是扮猪吃老虎的霸气总裁。她是借居在他家里的蠢萌猫妖。本来平凡的生活因为她的出现,变得不平凡了,吸血鬼,狼人,妖怪都一一冒了出来。猫小萌表示很委屈,这又不是她故意的。没想到去个学校还给自家的总裁惹来一朵桃花。紧接着,无数的桃花出现在总裁的身边,猫小萌愤怒了,总裁是她的!哼哼,看她的绝招。
  • 末世之随身桃源

    末世之随身桃源

    一个孤女和逃犯特种兵在末世中,到底是随波逐流,还是逆袭而上?这是一条艰难的生存之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情课

    爱情课

    身为私企老总,人到中年的刘建成收入稳定,却坚决要和发妻李菊花离婚。一番挣扎以后,李菊花和老公签了六个月的协议,试图给自己的婚姻一个缓冲期。她认为十八年都过去了,不在乎这六个月,刘建成也答应了。这六个月,他们依然在一个屋檐下,睡同一张床,吃同一锅饭。这六个月,双方依然各尽其责,而且绝对不能出轨。李菊花开始交高价学费、出入找老公培训班,希望能彻底改变自己。最终,她是否如愿?李菊花的弟弟李磊是海员,30多岁才开始初恋,这场恋爱折腾得他体无完肤,他是否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谁能拯救他走出苦海?
  • 王者荣耀之枪神纪元

    王者荣耀之枪神纪元

    黑暗世界中的主宰者入侵王者大陆,创世神女娲与其展开了生死决斗,最后将其封印到魔域渊之中,逸散他的能量。千百年后王者大陆上流传着一个传说,只要到达魔域渊,就可以得到暗影主宰逸散出的能量,而打开魔域渊的钥匙,就藏在长安城中,一时间,各方势力风起云涌。
  • 嫁对老公改变女人一生

    嫁对老公改变女人一生

    女人对婚姻往往都是寄予了太多幻想,却忘记了婚姻有一条微妙的界线,越过后一个纯洁的少女有可能变成幸福的少妇,也有可能成为孤独的怨妇。嫁给一个好男人,或许会给女人的生命打开一扇新的窗子,让她看到阳光,看到白鸽,看到鲜亮的橄榄枝。但是嫁给一个坏男人,却会让女人如同深陷没有曙光的深渊,被孤独、冷漠、无助和彷徨缠绕。所以,嫁对老公对女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 播州土司民间传说

    播州土司民间传说

    本书系“海龙囤土司遗址文化价值系列丛书”之一,考察的对象是有关海龙囤遗址的民间传说。本书所载的民间故事即传说具体可分为:第一部分播州杨氏的传说,第二部分海龙囤的传说及第三部分播州地名的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可以与正史记载、遗存及出土文物相互印证。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文学价值,是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这本书的整理与出版对播州土司文化及海龙囤遗址的研究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如果爱是卑微

    如果爱是卑微

    她自己也认为她是没有资格去争取郦良这样的男人的,她又凭什么空添悲伤呢,还不如早早放手。起码不会像以前一样痛哭流涕的想他,伤心劳累。让她从心里忘了他,所有。可是,他在心里站了那么久,又怎么会,甘心忘掉。谢谢大家看这本书,这是一个暗恋类型的小说,从疏远到不容易的在一起,都需要时间,不是魔法世界,一瞬间,就能够让你爱上我。现实里,爱情都是稀缺的,但都是需要努力。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爱情里苦尽甘来。
  • 民间笑话(民间幽默笑话集)

    民间笑话(民间幽默笑话集)

    笑话在古今民间文学中都大量存在。为了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并使之读后内心发笑、精神受益、心灵得到陶冶,编者从古今笑话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根据现代人口味作适当修改,并根据国内外笑话分类学的方法,主要从便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类。
  • 快穿之我家宿主是万人迷

    快穿之我家宿主是万人迷

    新书已发《重生名门第一继承人》【女扮男装+双强绝宠】做了千百次任务,系统居然中毒?清理病毒,还要绑定另一个系统?!盛世风华万人迷系统正在启动,剧情正在加载,请宿主大人做好准备!洛白:很想弄死它怎么办?【微笑脸】小迷迷:我家宿主酷炫狂拽吊到没边,很想去抱大腿,然而总是被嫌弃肿么破?!本书又名:《全世界都疯狂迷恋我》或者又名:《万人迷系统怎么卸载?!》本书苏苏苏,很苏,炒鸡苏,苏破天际!女主很狡猾,很虚伪,理智到变态!!
  • 诸天仙河

    诸天仙河

    九泉,孕育天地的生命源泉,一切事物的本源。黄泉,酆泉,阴泉,衙泉,幽泉,寒泉,下泉,溟泉,苦泉各司其职。其中黄泉为尊,掌生死,控阴阳!一日黄泉崩塌,九泉絮乱,纷争始尹,黄泉至宝流散人间。少年得黄泉至宝,炼九幽,化黄泉,踏上重整九泉的宿命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