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69700000003

第3章 描花的日子

张炜

这里记下的是四十多年前的小事,它们到现在还历历在目。虽然是“小事”,但现在回头去看,有时还会吓出一身冷汗。

【爱小虫】

那时候我们不觉得小虫子之类的是坏东西,它们当中的一多半都是有趣和可爱的。

如果长了吓人的模样,那么和它玩一会儿就不再害怕了。大人往往讨厌它们,一见就驱赶拍打,有时还要喷洒农药。大人想的是自己的事。

我们这些人长大了也会像他们一样吗?或许是的,因为到后来我们果然不太喜欢它们了。不过等我们长得更大了时,又有些喜欢它们了,却一直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喜欢。

谁比我们当年见过的昆虫更多?这大概只有昆虫学家了。我现在不能一口气把它们全说一遍,因为那实在是太多太烦琐了,如果只说说其中的几十分之一,也要记下整整一大本。

在海边林子和野地里活动,谁也无法避开它们。它们在灌木和草叶间忙碌,筑窝,吃东西,嬉戏,过得很快活。有的会唱歌,比如蝈蝈和蛐蛐;有的漂亮得令人惊叹,比如蝴蝶;还有无比危险的家伙,那是毒蜂和蜘蛛之类,人人都要小心地避开—不过就连它们也给人特别的乐趣,使大家历险之后还能绘声绘色地对人描述一番。

有一种后背上闪着金属光亮的、长得极其精致的硬壳虫,可能就是书上说的“金龟子”的一种,有一段时间真是把我们迷住了。背上有亮光的昆虫倒是很多,它们有大有小,各种各样,有金色、绿色、红色,还有黑色和蓝色的,简直数不过来。但这里说的是一种“极品”,因为太稀罕而格外宝贵—相信其他地方一定没有。

它们大多数时间闪着钢蓝色,如果被阳光从特别的角度照射,却又能变幻出无数的颜色,就像彩虹一样。它们一般比黄豆大一点,比花生米小一点,我们叫它“钢虫”—不仅初一看颜色像钢铁,而且整个就像金属铸成的。

“钢虫”是我们采蘑菇时发现的。那时它们伏在草梗上一动不动,伸手推触一下,才会慢吞吞地移动几毫米。它在阳光下闪烁出七彩荧光,就像随时都要燃烧起来,让我们连连惊叹。

这世间凡是最好的东西总是少而又少的。我们即便专门在林间草地上找多半天,也只会收获一两只“钢虫”。这愈发使我们感到它的宝贵了。我们捉到它们就小心地收在小玻璃瓶里,不时地迎着阳光看一会儿,大呼小叫一番,然后装在贴身口袋里。

我们当中有个叫“黑汉腿”的同学特别能捉“钢虫”,最多的时候曾经拥有过十一只。他用两只“钢虫”换来同学的一把卷笔刀、一块带香味的橡皮,想一想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黑汉腿”个子最高,胆子最大,几乎没有不敢干的事情。海边林子里的古怪东西多了,他这人什么都不怕。平时家里大人总是叮嘱自己的孩子:别跟那个“黑汉腿”混。一些耸人听闻的坏事经常与他的恶名连在一起,其实大半都来自道听途说,只要和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都会多少喜欢这家伙的。

有一次我们在海里游泳,一个人被海里的毒鱼蜇了,痛得呼天号地,紧急关头“黑汉腿”驮上他就跑。园艺场诊所的医生说再晚一点那人就没命了。这家伙的两条腿又粗又黑,皮厚,跑起来荆棘扎都不怕。他力气大、义气,一年里也干不了多少坏事,像偷园艺场的苹果、欺负小同学之类,不过是偶尔才做几次。

他敢逮一些稀奇古怪的昆虫,连有名的大毒蜘蛛都敢去碰。像有一种叫“老牛背”的黑黄花纹相间的大毒蜂,传说是最毒的东西了,他竟然一伸手就把它捏住了。还有一次他捉到了一只很大的甲虫:长若十五公分,神气无比,两只长角扬着,就像戏台上武生的两根雉鸡翎子;额头上长了月牙刀,黑色硬翅满是白点。“黑汉腿”夸张地给它的脖子上拴了一根织网用的尼龙丝,像牵狗一样牵着它走上街头,引得许多人都围上看。

村里人告诉我们,这种大甲虫的名字叫“水雾牛”,只有罕见的大雾天里才会从阴暗角落爬出来,能发出哞哞的叫声,像老牛的声音。“半夜里我听到叫声了,赶紧披上衣服出门,这才逮住了它。当时它一脚把我踢翻了,我揪住它的翎子才爬起来,又骑上它的背……”都知道“黑汉腿”在骗人,不过却没有谁反驳他,因为这种夸张的说法听起来真带劲。

“黑汉腿”擅长对付任何东西。比如逮蚂蚱—这听上去是极平常的事,可实际做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里不是说逮一般的蚂蚱,而是要找其中的“宝贝”。真正的宝贝是“大王蓝”,它的个头是一般蚂蚱的三四倍,强壮有力,两条腿上长了锐利的尖刺。它一纵就是十米,一展翅就是二十米,要逮住它可不容易。传说有个汉子脾气倔强,发誓要逮住一只,结果从村西头开始跟定,一直追到十里外的西河岸,累得一口气没上来,差点死在了河堤上。这种蚂蚱是从几千里外的关东山迁移过来的,据说胸脯上写了一个“王”字。

我们都想拥有一只“大王蓝”,不知白费了多少力气:不是半路被它甩掉了,就是逮时被它的两条刺腿扎得双手流血,谁也没有成功。最后还是“黑汉腿”拥有了一只,他见了我们,就让它驯顺地仰躺在掌心里,露出肚腹让大家看个仔细。我们都想从它胸部复杂的纹路上找出一个“王”字,可惜怎么找也找不到。

这儿有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一到春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一只浅绿色的、像碗口那么大的蝴蝶飞过来。大家一见它就不顾一切,欢呼着往前追—它总是不急不慢地飞着,渐渐飘到树梢那么高,让人干着急没有一点办法。

“黑汉腿”做了一个高竿捕网,总算捕到了一只。这么好的大蝴蝶,一下近在眼前了,属于我们了,却不知用什么喂它—不知道它吃什么喝什么,养了一两天只得放走。

大蝴蝶最爱往苹果园里飞,所以我们叫它“苹果蝶”。

还有一种比“苹果蝶”小一些、长了黑色花纹的蝴蝶。我们逮到了一只,端量一番之后大吃了一惊:它的花纹就跟狸猫脸上的纹路一模一样,简直没有一点差错,我们就叫它“猫脸蝶”。

“苹果蝶”和“猫脸蝶”是整个海边最大最漂亮的蝴蝶了,谁看到它们都会兴奋得又跳又叫。

这么漂亮动人的好东西是哪儿来的?说出来没人信:它们有一段时间是藏在沙子里的,原来就是一种蛹,紫红色,傻乎乎,很老实,第一眼看去还以为是一枚大枣呢。可就是它,转眼一变就会高高地飞在天上,这有多么奇怪、多么了不起啊!

螳螂是一种武士,长了两把长刀,一看就知道要随时擒拿敌人。可我们从来没见它们格斗。螳螂有大有小,有不同的颜色,有的碧绿,有的紫红,有的灰白,有的深棕。最大的螳螂有绿色的肥肚、紫色的翅膀。家里人说:“捉个大紫螳螂吧,放进蚊帐里,它会整晚为你逮蚊子。”我们真的捉了放在蚊帐里,可谁也没见它逮过一只蚊子。

沙地上有些漏斗状的小坑,蹑手蹑脚走到跟前,然后蹲下,用小拇指甲一点一点挑出沙子……挑啊挑啊,渐渐就出现了一只长了小钳子的白色肉虫—它一露面就扬着小小的武器,可是谁也伤害不了,肥肥的憨憨的,很好玩。

我们查过书,这才知道它叫“蚁狮”,就是逮蚂蚁的“狮子”—身体比蚕豆还小的“狮子”。原来它旋出的一个个沙漏斗,就专等着蚂蚁掉进去,那时它就会紧紧地钳住猎物。

关于它们,更惊人的故事还在后边,说出来谁都不会相信:“蚁狮”待在沙子里吃蚂蚁,一直吃到肥肥胖胖,等长大了的一天,瞅准一个春天摇身一变,就变成一只绿色的蜻蜓,飞到天上去。

这真是太神奇了。原来它藏在沙子里,默默地为将来的某一天起飞做准备。这真是一种志大无比的小虫啊,它的耐性大得可怕。不过对于蚂蚁来说,它也太阴险了。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个转校生,是个小姑娘,叫“肖聪”。因为她长得非常好看,大多数男同学都不太和她说话。有一天课间操,“黑汉腿”瞥她一眼,然后慢慢走近了,把装了“钢虫”的玻璃瓶掏出来,迎着阳光看了一会儿,突然大声嚷道:

“我爱小虫(肖聪)!”

【看样子不是坏人】

上初中前,我的手总是莫名其妙发痒。两只手因为痒得闲不住,总想干点什么。我在擦得干干净净的玻璃窗前看了一会儿,拿起一支小擀面杆,轻轻一挥就砸碎了窗子。

母亲回家看了很惊讶,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是自己砸的。“为什么要砸?”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用力搓着两手,不知该不该说出它总是发痒的事情。

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也无法理解,只好训斥了我一顿。

有了那一次的经验,我后来就不想那么坦诚了。比如有一天我看着父亲种的葱绿的蒜苗,就忍不住走进了整齐的田垄。我先是低头看了一会儿,然后两手忍不住就想干点什么—我随手拔掉了几棵蒜苗扔在垄上。

父亲种植了这些宝贝让全家都很高兴。他闲下来就为菜畦松土除草,脸上是极满足的样子。这天他回到家,一眼看到被拔掉的蒜苗,先是一愣,接着就叫起来。

我被喊过去。“这是不是你干的?”我咬着嘴唇,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可是父亲让我脱下了鞋子,然后将它们一丝不差地放在了田垄的脚印上面。

“你为什么要这样干?为什么?”父亲愤怒至极。我回答不出,因为我那会儿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父亲问不出,就教训了我一顿。他的手很重。我哭了,有泪无声。我心里十分委屈,因为我真的不想干任何坏事。

我的泪水干了。父亲抱歉地搓着手,这手刚刚揍过我。他把手背到身后,大概他不好意思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这样算完。接下的一段时间里,父亲一会儿看看田垄里被拔掉的宝贝,一会儿又看看我。

父亲端详着我,在一边踱了几步,认真地打量,皱皱眉头,又绕着我转了半圈。最后他盯着我的脸站住了,吮着嘴,咕哝说:“怪了,看你长的模样,也不像个坏人哪!”

【从头演练】

当年最激动人心的事就是看电影了。放电影的人带了一整套家伙,在野外场院上挂起雪白的幕布,架起一台放映机,好事就该开始了。

那是真正的节日。“演电影的要来了!”这样一句传言最令人不安了,我们只要听到这样的话,就再也无心上学,无心干任何事,只眼巴巴瞅着场院,盼着那里挂起白色的幕布。

我们旁边的林场和园艺场、五七干校,都有一个很大的场院,是演电影最多的地方。我们有时被一个谣言骗得东跑西颠,浑身是汗,结果白白忙活了大半夜,什么也看不到。

看得次数最多的是电影《地道战》,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故事。一群人头扎白毛巾,钻在地洞里,神出鬼没地跟敌人战斗,直到最后的胜利。那些场面太熟悉了,太棒了。

放映队从五七干校转到园艺场,再去附近的村子,我们一直紧跟不舍。不记得看过了多少场,最后连电影上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白都背得上来,而且绝没有一丝差错。

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头把《地道战》演一遍。这个主意真好,所有人无不赞成,全都喊着要参加。

我们一伙跑到林子深处,在大白杨树间找了一块空地,然后就开始了演练。“黑汉腿”主动扮演了鬼子大队长,他的好朋友当了汉奸司令,竖着大拇指夸他,重复电影里的那句话:“高,高,实在是高!”

大家头扎白毛巾,背上木头枪,就成了民兵。有短枪的是武工队长,腰上扎了树根、走路弓腰的是老村长。最激烈的就是老村长与鬼子大队长的那场斗争了,我们的排演也是最认真最投入的。

演老村长的是我们当中最胖的一个家伙,外号叫“山抬炮”。他的大圆脸配上白毛巾,怎么看都像电影中的那个人。

鬼子进村了。老村长夜间出来巡查,躲在大树后面,发现了敌人,立刻飞跑起来。他要跑去村里的那棵大槐树下敲钟,通知全村的人。

电影中本来是有伴奏的,老村长要在急促的音乐中奔跑。可是这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难:有一个嗓门尖亮的家伙可以从头到尾给电影配乐,而且调门一丝都不会差。

老村长在音乐声中跑啊跑啊,“黑汉腿”一伙就在后边紧追。这个场面太精彩也太紧张了,无论是“黑汉腿”还是“山抬炮”,都不愿轻易停下来,结果跑的时间比电影上要多出一两倍。事实上这段表演也是最成功的。

音乐总算停下了,老村长跑到了大槐树下。他快速解下钟绳,一下一下敲钟。“黑汉腿”扬起手电照着敲钟人,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嗖嘎—”

“山抬炮”突然扔掉钟绳,猛地从怀中掏出一支手榴弹。这是一个高举手榴弹的英雄形象,“山抬炮”演得毫不含糊。“黑汉腿”一伙有的趴下,有的抱头鼠窜。

一旁配乐的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然后又急急地奏响动人的音乐。

战斗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女民兵队长领人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之后才开始胜利—电影上立刻响起了女声独唱:“主席的话儿记呀心上……”这歌唱得太好了,当然同样来自那个配乐人。他的嗓音又甜又软,比女人还要女人,谁能想到刚刚这嗓子还发出过当当的敲钟声、隆隆的爆炸声。

我们从头演了几遍《地道战》,一直藏在林子深处。后来都觉得这样的演出很值得炫耀一下,就来到了林场和村子里。

人们围着我们看,这种感觉令人难忘。

最初人们免不了要发出几声嬉笑,但后来就严肃了。每一次“山抬炮”在音乐声里奔跑时,都会换来一阵阵喝彩声。

我在演出中背了一把木头驳壳枪,是武工队长。

【宝书】

我暗暗做过一件事,从没跟人讲起,却永远难忘。这件事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学校传来一个消息,说不久以后要发生一件大事:全校师生拉着队伍去公社开大会,然后接回一尊“伟人像”。

谁也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场面、情形。只是激动,相互见了面紧紧盯一眼,好像在问:“知道了吗?就快了,就快了!”可不是一般的高兴和焦急,而是睡梦里都盼着。

一个星期之后,全校师生终于敲锣打鼓出发了。队伍前边有人打旗,还有踩高跷的—这是从外村雇来的老人,我们附近可没有这样的人。他们这些老人是从旧社会学来的,能踩在高高的木棍上走路、扭动和唱歌,这得多大的本事啊。

公社的大会场上布置得隆重极了,到处红旗招展,歌声震天。最主要的是会场四周:墙头、屋顶,到处都有架枪的民兵;最让人吃惊的是,有一种带大圆盘的“转盘机枪”,这会儿也架起来了。

都知道民兵在保卫大会。想想看,这个大会该有多么重要。

台上有一溜长桌,摆了一个又一个用红布蒙起的东西。大喇叭震得人耳朵嗡嗡响。会议开始了,有人讲话,然后是呼口号,一支又一支队伍正步走到台前。每支队伍领头的都穿了黄军装,他们走向红布,立定、敬礼,然后再向领导打一个敬礼。

每一支队伍都领到了蒙红布的东西,他们小心到不能再小心、一丝丝地将其移到一架地排车上。拉地排车的牲口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有人紧紧揪住缰绳。

从那一刻起,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谁都明白红布下面盖住的就是“伟人像”。我们这一次行动,所有的幸福和激动,还有墙头屋顶上伏着的民兵,都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接回这个塑像。

队伍跟在地排车后边载歌载舞,一边呼口号一边往回走。一开始只有我们班主任哭了,后来女同学也哭了。我们几个男同学哭不出来,心里十分不安。

“伟人像”拉回学校,由校长揭了红布:啊,白的,真白啊。

就在迎回塑像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发放宝书。宝书不是每人一本,而是每家一本,由村子或某个部门发放。

所有人家都有了一本宝书,而我们家没有。母亲不说什么,外祖母也不说。父亲阴着脸。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以前犯过大错,所以我们家得不到宝书。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种屈辱感。我害怕了。我们全家都害怕了。

但是在同学们中间,我拒不承认家里没有领到宝书,而是装出一副得到宝书的高兴样子:我高兴得合不上嘴!

但是得到宝书的人可不光是高兴。我渐渐发现了这一点—所有获得宝书的人都变了。他们更多地待在家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乱跑了,也不会动不动就咧嘴大笑。过去他们一有时间就到林子里采蘑菇,到大街上吵吵嚷嚷。现在大家十分兴奋,只是将兴奋压在了心底。

发下宝书的第二个星期,老师在班上布置作业:背诵宝书。

我听了头上一蒙。因为这样一来我很快就得露馅,大家就会知道我们家没有宝书。

这一夜我失眠了。我没有跟家里人说出这天大的苦恼。黎明时分,我总算想出了一个计策。

天一亮我就找到了一个最要好的同学,提出和他一起背诵宝书。对方很惊讶,问为什么。我回答:“我们家里人也要用宝书啊,还轮不到我呢!”

朋友将宝书塞到篮子里,又在上面盖了一层纸、一层白杨叶。我们一起往林子深处走去。

一路上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赶快看看宝书的模样。但我装出不急的样子。

我们找个空地坐下来。朋友搓搓手,又在裤子上擦一擦,然后将手插进篮子的白杨叶里,说了声“唉”,就把宝书掏出来,又一下抱在怀里。

那一刻我看到了飞快一闪的金光。我搓搓眼,发现原来是薄薄的一本小书:白色封面,上面有长条形的一块红颜色,上面是书名,书名旁边又是小花一样的、更小的几个字……朋友抚摸着它说:“‘老三篇’啊……我快背上第一篇了。”

我把宝书取到手里,费了好大劲儿才没有让它掉到地上。四周一点声音都没有,连最能吵闹的小鸟都一声不吭了。

我和朋友一起背诵宝书了。我们开口的那一刻,林子里的动物才叽喳起来。它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背诵,一定是这样。

离开林子时,朋友把宝书收走了。可是那些词句却永远不会从我的脑海里走开,我一遍又一遍默诵,然后就是小声咕哝。我吃饭背,睡觉也背。父亲母亲,还有外祖母,他们都慌了,以为我害了什么大病。这种事跟他们无法解释。

整整花了一个星期,我将宝书全文背诵出来了。这个星期只要有一点闲空,我都要和朋友坐到林中空地上。

全班背诵宝书比赛,我背得流畅极了,一个字都没有错。老师在班上说:“我们就该背得好!你们知道吗?南边一个村子有个老太婆八十岁了,没有牙了,还背得一个字都不差哩!”

大家都发出啧啧声。

也就在比赛后不久,有人说公社代销店里摆放了宝书!我被这消息激动得满脸通红,长时间听不清任何人说话,心突突跳。

第二天我就到公社代销店里去了,提了一只篮子,篮子里装了白杨叶子。我一头扎进去,一眼就看到架子上摆了一溜宝书。我大喊一声:“买……”售货员是个长了络腮胡子的人,他的手正往架子上伸,一听我喊立刻缩了回去,沉着脸说:“要说‘请一本’!”

“我,请一本……”

回到家里天都黑了。我一点都不饿。蚊子嗡嗡叫,我放下有了破洞的蚊帐,点起小油灯。我抚摸了一会儿宝书,又用一块手绢盖上。吹熄了小油灯之后,只要一闭眼,手绢里就会闪出一道金光。我闭紧眼睛,金光还是刺得人睡不着。

这样到了下半夜,总也无法入睡。最后我蹑手蹑脚下了炕,找到了一个陶盆,将陶盆扣在了手绢上。

【捉狐狸】

狐狸在哪儿?大家会说一定是在林子里。这是不会错的,它们主要是在那里,因为喜欢树。动物比人更热爱大自然,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所以我有一次曾经在作文中写道:“我们要像动物那样热爱大自然。”结果让语文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我至今都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但是狐狸也愿意在村子里溜达,到老乡家里串串门什么的。它们原来也是喜欢热闹的。不过村里人、林场和园艺场的人,全都讨厌狐狸,说这些东西品质很坏,只要来了就干坏事。

它们能干什么坏事?我和同学们都很好奇。按照林场老人的说法,狐狸这种动物实在是太招人恨了,它们其实应该算是人类最危险的敌人。我们听了就问:“狐狸和地主,究竟哪个危害更大?”老人们被我们问住了,想了很长时间才恨恨地说:“一样坏!”

据他们说狐狸最可怕的是伪装自己:变成美丽的姑娘去迷惑年轻人,或者变成别的什么东西,反正只要是能祸害人的方法,它们都愿试一试。这样讲得多了,大家也就真的害怕起来。我们平时走在街上、林子里,只要见了不认识的、特别好看的姑娘,总要在心头闪过两个字:“狐狸。”

我们班主任就是个漂亮姑娘,她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接替了前一个年纪大些的女老师。她站在讲台上,让人觉得很像狐狸。当然这是一种错觉。

我的同学“黑汉腿”近期总是上课迟到,被老师一连批评过几次。他每次进教室都很疲倦,好像一夜没睡似的。有一天他又来晚了,打着哈欠进门,被老师罚站了。

课间休息时,“黑汉腿”小声对我抱怨:一个狐狸缠上了婶妈,叔叔要和狐狸斗,自己一直在帮叔叔,所以夜里睡觉很少。我听了大吃一惊:“还有这事?说说看!”

原来他婶妈被狐狸附身了,总是胡说八道,要治好她的病,就得把狐狸捉住或赶跑。具体办法就是从婶妈身上找到一个跳动的“气泡”,那是狐狸附身的表现—只要冷不防用针扎住了气泡,那狐狸也就求饶了。

“我夜里给叔叔擎灯,他拿着针找……”

我惊得合不拢嘴。头一回听说这事,但又不得不信。我知道“黑汉腿”有欺负同学的毛病,却不会撒谎。我想了一下,建议找几个人一起帮忙,这样就能早些逮到狐狸了。

“黑汉腿”同意了,不过只让我找两三个最好的朋友。

就这样,我们几个人一到天黑就去捉狐狸了。过去总以为那种事要带上围网和枪去林子里,哪知道也可以从一个女人身上捉。这事说起来没人信,但真的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黑汉腿”他叔四十多岁,说话时总是骂人,呵斥我们的灯举得不高、不正。他拿了一根绣花针,手又大又笨,低着头喘气,仔细看着脱了上衣的老婆。她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两手端起乳房吓唬我们。

我们几个看看“黑汉腿”,有些不好意思。她的皮肤不太白,粉红色,比较胖。“别东张西望,好好瞅,往腋下、脖子上瞅,它就往不起眼的地方钻,狡猾着呢!”“黑汉腿”他叔说。

这样捉了很久,什么也没发现。大家都累出了一身汗。女人哈哈笑,好像她胜了。男人卷了一支烟抽,盯着她说:“狗东西,真想一顿巴掌揍死你!”话是这样说,他一下都没有打,还给她披上衣服。

“黑汉腿”想起了什么,突然对叔叔大声嚷道:“要不要脱下她的裤子?那气泡说不定就在下边哩!”

这话太有道理了。谁知他叔一听扔了卷烟,骂着说:“胡诌八扯!气泡轻,都是在腰带以上转悠的……你给我看好了!”

捉到凌晨两点,什么收获也没有。大家散掉,约定明天继续。

就这样捉了两天。第三天发生了奇迹:正在举灯的“黑汉腿”突然噘起了嘴,盯着叔叔,向一个方向示意—他的目光盯在婶妈左腋窝下边。他叔反应慢,我们却看见了,那儿真的有一个蚕豆大的气泡,一下一下跳动着游走,走得很慢很慢。我紧张得呼吸都停止了,好不容易才转过神来,悄悄用手指了一下。

“嗯!我叫你……嗯!”“黑汉腿”他叔终于看准了,一针扎上去。

几滴血珠渗出,气泡不动了。女人立刻尖声大叫,一头歪在炕上,翻着白眼。

“我今个就是问你,还敢不敢进这个家门了?还敢不敢?”

女人哀求不止:“我再也不敢了!我不敢了!快放了我吧!我不敢了……”

“你到底躲在什么地方?说出来我就放了你!”“黑汉腿”叔叔声音严厉得吓人,我们所有人都害怕了。

“我,我说了你们也找不到,我还是不说了!”

“不说?不说那就扎着,疼死你!”

“行行好吧,放了我吧……哎呀疼死我喽,我,我说了吧!我就在林子西头大橡树底下,一大堆乱柴火里面,大草团软软和和是我家……”

“黑汉腿”他叔大骂,搓着手看我们:“狗东西狡猾不?狗东西,我看还是扎住你更好,扎上一天一夜,看你疼不疼死!就扎住你!”

“行行好吧,行行好吧!”“黑汉腿”的婶妈哀求着,奄奄一息了。

我们难过极了。后来我们一齐替她哀求,说反正它发过誓不再来了,干脆就放它一马,放了它吧。

“黑汉腿”也哀求起来。他叔又抽起了烟,看看歪在一边、脸色发白的老婆,说:“你再发一遍誓我听听!”

“我就是死了也不再来了!谁要说谎天打五雷轰……”

男人叹一口气,把女人扶起,看了看窗外,将针一下拔了下来。

女人像个稻草人一样,轻轻地倒在了炕上,一点声音都没有。“黑汉腿”他叔抓起一床被子给她盖上,搓搓手说:“行了。”

第二天上学时,“黑汉腿”告诉我们:婶妈的病好了,再也没有胡说一句话,一直睡着,睡得可香呢。

【描花的日子】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大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妈妈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做,余下的事情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妈妈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妈妈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妈妈。妈妈蘸了红颜色,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妈妈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量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整整一天妈妈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在一边看、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想不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本来就像梅花嘛!

就这样,猫和妈妈、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原载《人民文学》2014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

    我送孩子上北大(2):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等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要想成为一个优等生,除了学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培养,还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送孩子上北大》收集了四十多位已考上北大的学生的家长们撰写的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家教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这些优等生的家长们介绍了他们教育孩子的不同的理念、方法、要求、心得体会,以及从家长角度观察总结的孩子的理想、做人、学习方法等,对其他家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 有聊胜无聊

    有聊胜无聊

    这是本聊天的书,题目五花八门,山南海北,可以作茶,可以下酒,可以上庙堂,可以通闺房……聊天听起来很浅薄,想象不出会有多少含金量。其实,聊天的学问很大,值得聊聊。毛尖老师聊天时说,她见过贤人,贤人的确够咸。国民党老兵聊天时说,他摸过原子弹,原子弹真他妈的圆。哪怕真的贤人比糖尿病还要甜,真的原子弹比方舟子还要方,都不妨碍我们兴高采烈地听完老师和老兵的胡侃,安安心心地回家睡觉。世界的真相在大学问家脑袋里都支离破碎一知半解,根本就不需要拿它来为难老百姓。但是,每一个谬误,每一处闲聊,加在一起,可以成为老百姓对世界无所遗漏的圆满说明,大家可以就此把心放下。民聊天,民不聊死。有聊大胜无聊。
  •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本书是从语言的角度专门研究莫言小说语言中的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的一部著作。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热门推荐
  • 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下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笔尖下的美食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明丽饱满的画面、诗意流畅的叙述和人文感性的视角挑动了中国人舌尖上活跃的味蕾,也挑动了中国人基因里与食物根深蒂固的文化牵连。隐隐流动的,还有一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尊和自豪。中国人对美食的热情和骄傲,一直潜伏在中国文人的文字里。古时有李渔、袁枚,现代有梁实秋、周作人,当代有汪曾祺、赵珩……他们的文字,写出了“舌尖上的中国”一脉相承的形和魂,大可弥补《舌尖上的中国》未尽之处,而更有深情雅意。本期我们特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并文人老饕的美食文字各摘录一二,烩成一道文化味浓郁的大菜,以飨美食、美文兼爱的读者。
  • 死神之鬼剑

    死神之鬼剑

    死神衍生幻想小说,属于硬核风格的同人作品,主角带着部分前世的知识残存记忆,在死神世界以鬼道、剑道独步天下,被誉为“万士先师”、“鬼剑双绝”。
  • 剑渊

    剑渊

    一座孤岭中的玄天九重塔,一柄深渊中的漆黑墨剑。一个身怀神技的邪气少年,一段传奇的异世人生。持天为剑,踏地为渊,且看我如何凭一己之力,斩尽乱世群魔!
  • 探险记系列2

    探险记系列2

    世界十大待解宝藏、太空、泰坦尼克……浩瀚宇宙,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所在的探险,依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黄庭外景经

    黄庭外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局中人

    局中人

    这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诡谲多诈的官场里面充满了利欲熏心的派系斗争,是明哲保身,还是逆流而上,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里,他讲述着属于他的人生传奇!
  • 一纸情深墨几许

    一纸情深墨几许

    初遇,她是至高无上的公主,再见,他却已然不是那年的竹马少年,她说:“原是我痴心错付,我林芷一生骄傲,也卑微一世,就算一死也决不会嫁与你”。桃花落得决绝,一如她的背影。直到她凄美的身影淡出视线,他的眸暗了下去,宛如心底的一丝光彻底熄灭……被他的手掐着脖子,看着她眼中的仇恨与绝望,他咬牙切齿道,“林芷我告诉你,除非我死,否则你休想逃掉,你要敢死,我让他们全部陪葬。”闭上眼睛,爱也好,恨也罢,在他萧千墨面前,她输得一败涂地……
  • 可爱不长久,爱我才长久

    可爱不长久,爱我才长久

    第一次见到陆唯,夏蓁蓁中暑了。第二次见到陆唯,夏蓁蓁被门敲昏了。第三次见到陆唯,夏蓁蓁得知始终年级第一的自己变成了仅次于陆唯的年级第二……于是,夏蓁蓁觉得,自己应该是跟陆唯命中相克。夏蓁蓁指着陆唯的鼻子凶巴巴的开口说道:“我警告你最好离我远一点!要是再出现在我面前一次我就跟老师说你追求我!”陆唯立刻伸手指了指走廊上贴着的“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牌,做了个“嘘”的手势,小声提醒了句:“注意素质。”
  • 神奇宝贝神宠训练家

    神奇宝贝神宠训练家

    比原著更多的神兽混战,每一次的是险象环生,神兽混战看到爽。神兽混战,险恶人性,比原著还要多的神兽现身,比原著还要险的神兽混战,神羽家族曾经的故事,嘉德丽雅的凄凉家庭,希罗娜退役后的家庭生活,夕痕与希罗娜的女儿叶兰....
  • 年少肆意不自知

    年少肆意不自知

    各自携带烦恼与悲伤的三个女生,在进入南州一中前成为好友。三年内,即使是少年的她们也要经历家庭、友情、乃至学业上带来的巨大压力。三人拧成一股劲儿,克服学习的困难,与家庭和解,冲破友谊的冰窖,开启各自崭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