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6000000004

第4章 启迪孩子灵感的科技创新故事

创新是一个人的科技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标志,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能力的特征就是独特性和开创性。离开了创新,我们既不可能有什么发明,也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可见,它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别具一格。所以,我们要摆脱平庸无为,要成为科技英才,就必须从小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镜子是怎样发明的】

大约在14世纪初,古老的威尼斯城(今意大利境内)住着一位玻璃匠,名叫巴门。那时候,在中国虽然有铜镜,而在欧洲镜子还没有造出来。巴门的小女儿长得很漂亮,她常常跑到河边,对着水面梳头。水面能映出人影,但是不太清楚,女儿常唉声叹气,巴门决定要给心爱的女儿制造一个镜子,让她可以看到自己可爱的脸蛋,还有可爱的微笑。

他想在玻璃上打主意,试验多次,都没有成功。有一天,巴门出去给客户送玻璃。中途路过哥哥家,他就进去休息一会儿,顺便还想向哥哥借点钱。巴门的哥哥是一位打制银餐具的工匠。他一听说弟弟来借钱就不高兴,夺过巴门手中的玻璃板,顺手丢到白银薄板上,说道:“你又要借钱,我还不够用呢。”巴门心里里一惊,走过去想看看玻璃碰坏了没有,结果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玻璃中照出了自己的面孔,形象非常清晰。巴门高兴地说:“我不借钱了,我要借你的银板用一下……”

巴门关门研究了多日,最后决定把银板压得薄薄的,变成银箔,贴在玻璃后面,第一面玻璃镜子就这样造出来了。他的女儿当然很高兴。

当时,威尼斯城还有国王,国王听了消息,就把巴门召进皇宫,请他再造一面镜子,送给法国的波丽王后。这是一件两国友好往来的礼品,非常贵重。据说,它的价值是15万法郎。威尼斯国王又在一座孤岛上兴建了皇室制镜工厂,严格保密,四周哨岗林立,工人只许出。谁敢逃跑便处以极刑。

法国的国王路易斯,看到了神奇的镜子,但是自己国家不会制造,心里很不高兴。他对几名暗探说:“给你们一个特殊任务……”暗探来到威尼斯,终手弄清了秘密制镜厂设在木兰诺岛。后来,他们在一个深夜偷偷地潜入岛上,绑架了两名制镜技师,并顺利地返回了法国。

此后不久,在法国的诺曼城,开办了第一家法兰西制镜厂。制镜技术从此走向公开化,渐渐地传到了世界各地。

故事启示

我们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的镜子,居然是被一位穷工人发明的。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抱着改善生活的愿望,又善于动脑,加上刻苦研究,一项新的创造就不在话下。关键是,你是安于现状,还是有志于提高现在的生活质量呢?

【华佗与麻醉术】

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右臂。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神医华佗,用尖刀割开他的皮肉,刮骨疗毒。当时的关公,却能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声,使得在旁的将士们无不敬佩。其实,华佗在施行手术前,已在关公的伤口撒上了一种麻醉的药——麻沸散。华佗可谓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麻醉药的第一人。

在华佗之前,古代人在受伤需动手术时,据说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脚,或者用棍击、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后再施行手术。

华佗在当时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千方百计寻找可以用于麻醉的药草。有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个身负重伤的樵夫。只见那樵夫随手撕了几片叶子,搓碎按在伤口上。不一会儿,伤口便不疼痛了。华佗见了十分惊喜,忙向樵夫请教,才得知那叶子是曼陀罗。后来,华佗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用它制成了千古名方——麻沸散。

遗憾的是,麻沸散早已失传了。现代医术常用的麻醉术是由美国人发明的。1845年初,美国化学家用氧化亚氮做为麻醉品,由于麻醉作用小,没有成功。他的助手默顿经过实验,改用乙醚做麻醉剂,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故事启示

“踏遍青山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古人说的,用于华佗发明麻沸散,很贴切。然而,如果说“不费工夫”是偶然的话,那么,“跑遍青山”则是必然。没有那个“必须”,“偶然”也难产生。所以,我们不仅要做生活的参与者,更要做生活的观察者和创造者。

【詹天佑立志修铁路】

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詹天佑是第一位中国铁路工程师。在他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拼搏,战胜千难万险,成功地建成了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这是我国铁路建设的一座最伟大的里程碑。

詹天佑12岁被选拔出国留学,学习铁路工程。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1888年,詹天佑应邀北上天津,担任了铁路工程师。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修建铁路,但都是由外国人出钱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着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自己的铁路,而洋人修的铁路都用来推销洋货,掠夺中的物产,詹天佑感叹不已!

1905年5月,清政府下令修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兼会办。由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但是,英俄两国都要抢夺修建京张铁路的权利。他们说:“这一带山高路险,根本上就没法修筑!修理工这条路的中国人还没有出世呢!”在中国内部也有不少议论,说詹天佑修建过这样的险要的铁路吗?他能找到几个中国的铁路工程师?有的人还断言,詹天佑修小铁路还可以,修京张铁路肯定要失败。但詹天佑决心为中国人争口气,一定要建成这条路。

修建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从南口到青龙桥这一段。主要是山势陡峭坡度高,还需要修很长的隧道。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每天骑着毛驴,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去实地进行勘测。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暴雨不断,他总是身背标杆和测量仪,奔波在崎岖的山间小路。暴雨袭来,他和大家一起躲在崖石下,等天晴了,继续勘测。

京张铁路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设计的线路则是每提高1米,仅需修33米的斜坡。不过,这样坡度大了,火车爬山就更加吃力。怎样使列车这庞然大物顺利开上山,詹天佑整天开动脑筋思索着。

有一天晚上,詹天佑苦思冥想列车爬坡的方法,到了夜深还未休息。他的妻子和女儿陪伴他画图设计。夜深了,屋子里很冷,女儿手指冻得有点僵硬,一不小心,将冰凉的剪刀掉在了地上。詹天佑听见响动,从凝思中惊醒过来。他看着掉在地上的剪子,突然大声叫道:“有了!有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莫名其妙。詹天佑非常高兴的说:“八达岭的铁路可以仿照剪子那样修建,火车一折一返地往上爬,不就可以翻山越岭了吗?”后来,青龙桥那段铁路修成了“之”字形线路,火车一曲一折的轻轻松松爬上了山。当地人把这段铁路称之为“剪子岭”。

1905年12月12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历经四年,于1909年9月24日全线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页。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青龙桥站为他塑了一座铜像,让他的爱国形象永放光辉。

故事启示

詹天佑不怕鬼,不信邪,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为中国修铁,终于为中国扬了眉吐了气,让讥笑中国的洋水哑口无言。这里既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也有强烈的爱国心,更有独立自主的信心。正是凭着“一定让中国人自己修铁路”的精神,刻苦创新,才使中国的修路权一步一步从洋人手里夺回来。

【邮票的产生】

在100多年以前,世界上还没有邮票,寄信往往由收信人支付邮资。有―天,英国一个村庄出现了这样一件事:当邮递马车来到村庄时,马上被人们围住了,大家都盼望马车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邮递员敢出邮件,叫一个取信人就收一个人的钱。

这时,一个年轻的姑娘听到叫她的名字,喜上眉梢,接过信看了两眼,吻了一下,马上把信退回去,说:“先生,对不起,我没有那么多钱付邮费。”姑娘说完,就伤心地低下了头。

在场的人见了,都很同情她。一位名叫希尔的先生连忙掏出钱,慷慨地为她付了邮资。这时姑娘却说:“先生,请收回你的信吧,信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原来,信是姑娘的未婚夫写来的。他们事先约好,如果信封的右下脚画的是“o”,就表明在伦敦找到了工作,如果回的是“×”,表明还在找工作。因此,一看信封就明白,不用花钱取信。

希尔知道真相后,对他们的做法很生气,心想:要是让寄信人付邮资,再在信封上做个记号,不就可以防止这种事情再发生吗?于是,他设计了几张像钱样的小票——邮票,并把自己的想法报告了英国政府。

1840年5月6日,英国政府采纳了希尔的建议,正式发行邮票。英国首次发行的邮票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

故事启示

邮票的发明为通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没有理由去批评故事中的那位姑娘,我们感兴趣的,是邮递员的创新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遇见一些让人生气又无奈的事情,但我们是否因此想到要改变这些事情呢?试想一下,如果那位投递员徒叹奈何的话,恐怕邮票这个东西不知何日才诞生呢。

【缝纫机的诞生】

哈威出生在美国一个贫困家庭,16岁就到缝纫厂做童工。后来,他进了织布机械公司当学徒。这期间,他在那里学到了不少机械方面的知识。哈威成家后,妻子一连为他生了三个孩子。贫困的哈威整天为一家人的生活奔忙,妻子也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除了纺纱、织布、洗衣服、做饭、照顾孩子夕卜,还似乎有永远补不完的衣服。

哈威看见妻子一天天地瘦下去,十分心疼,他尽量多干些粗活、重活,但缝补衣服之类的细活他干不了。夜晚,妻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针地缝补,哈威有劲帮不上。看着看着,他忽然想:要是能发明一台像手一样缝衣的机器该多好啊!

哈威天天观察妻子的缝纫动作,开始思考如何用机器代替人手指的复杂动作。几个月过去了,他仍没有琢磨出个名堂来。有一次,哈威观察织布工手里的梭子,发现梭子在纵横交织的线中灵活地穿来穿去,看着看着,他突然想到:如果针孔不是开在针柄上,而是开在针尖上,那么即使针不全部穿过布,不也能使线穿过布吗?当针穿过时,在布的背面就会出现一个线环,假如再用一个带引线的梭子穿过这个线坏,这两根线不就达到了缝纫的目的吗?

想到这里,哈威高兴极了,马上就开始了新的设计。1846年,26岁的哈威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双线锁式缝纫机。

故事启示

有想法,并付之实践,发明创造才可能产生。首先要有想法,要肯动脑,要有打破现状的决心,要有提高生活质量的自信;其次,要努力实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只在不断探索,才会有科学技术的改进,才会有社会的不断进步。

【怎样到达高楼上面】

正如中世纪教堂尖顶所表明的那样,建筑工人能够建造高建筑物已有几百年之久了。但有一样东西阻挡了他们建筑供人们居住和工作的高层建筑物,这样东西就是楼梯。

居住在60层以上的建筑物中已毫无意义,如果你不得不攀登所有通道才能到达寓所的话。当然,已出现的简单升降机,或称起重机,可以帮你的忙,它们带有一个由绕过滑轮的绳零拉上去的平台。但如果绳索断了,乘客将会坠落下来,所以像这样起重机,只能用于搬运货物。

改变这一切的人是一位名叫埃利夏·格拉夫斯·奥蒂斯的美国技工。他的发明相当简单,是―个棘轮机械装置。就算绳索突然断了,它也会“抓住”升降机,使它向下降落不了多少。

1854年,奥蒂斯把他的试验台设在纽约贸易展览会上。当有了大批观众后,他便跨入升降机,并邀漳一位观众割断缆索。升降机仅仅下降了五六厘米。最后,安全升降机停了下来。

如今人们要求现代升降机既可靠又快速。例如,纽约帝国大厦里的电梯以每分钟366米的速度运行。新造摩天大楼里的电梯甚至运行得更快。

故事启示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更先进的产品或方法。要创造,就要否定旧的东西,就要开发新的东西,就要反复试验,反复研究,直到成功。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思维,就是“别人能过,我也能过”,这种思维是消极的,不利于我们的创新发明。

【问出来的发明】

有一天,唐纳尔教授在路上碰见一个多日不见的好朋友,发现这位朋友手指的一个关节肿起来了。

“哎呀,你的手指怎么肿成这样呢?”唐纳尔关切地问。

“连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朋友苦笑说。

“连你都不知道?那你没有去看医生吗?”

“我看了好多医生,都没有说出一个准确的原因。不过,有超过半数的医生说这是痛风症。”

“痛风症?那么什么是痛风症?”唐纳尔进一步问。

“他们告诉我说这是尿酸积淤在骨节里造成的。”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从你的骨节里取出尿酸来呢?”

“他们不知道怎么取。”他的朋友回答说。

“为什么他们会不知道怎么取出来呢?”唐纳尔很生气地问。

“因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唐纳尔回答道。

与朋友分别后,唐纳尔急忙回到实验室,立刻开始试验尿酸到底能不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试管,每只管里都放入1/3不同的化学试剂。每种试剂中都放入几颗尿酸结晶颗粒。几天之后,他看见有两种液体中的尿酸已经溶化了。于是,唐纳尔就有了新的发明问世。这个发明也很快得到实际应用。现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一种普遍应用于医治痛风症。

故事启示

好问是一种好习惯,是我们追求知识的开始。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们的学识多是从“问”开始,然后才进一步挖掘知识宝藏的。这种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的“幼芽”,如果发挥的好,就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求知欲,开发我们的创造力。

【最鲜的食品】

味精是由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发明的。他是一位40多岁的化学家,既教书,又从事科学研究。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他做完实验回到家里,妻子为他端来了饭菜和汤。“今天的晚餐真丰富啊!”池田高兴地说。妻子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池田津津有味地吃着,忽然,他停止了进餐,怔了一会儿,将目光停在了黄瓜汤上。

“今天这碗汤怎么这样鲜?汤里除了海带和黄瓜,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池田问妻子。

“是呀!”妻子答道,“这海带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园买的,挺新鲜的。”

“这海带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池田自言自语地说道。

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在东京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仔细地研究起海带的化学成分来。半年以后,他从海带里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奥秘终于揭开,正是谷氨酸钠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味。于是,池田把它定名为“味之素”,并获得专利。

味精则是中国人的创造。有一个叫吴蕴初的工程师,对“味之素”这种能产生鲜味的粉末很感兴趣,便买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验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于是就想造出中国的味之素来。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提炼出10克白粉似的结晶来,一尝味道,与日本的味之素无异。吴蕴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称糖精,那么,最鲜的东西,不妨取名为味精。

时至今日,味精不再是从海带中提取,而是从玉米、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中提炼出来的。

故事启示

许多灵感都来源于我们的敏感。对一件异于常理的事物,我们往往问一声“为什么”,并以此为新奇。之所以有人在这异于常理的事物中发现或发明了新的东西,是因为他不把这种新奇当做饭后的谈资,而是积极从中寻找答案,不得到满意的结果不罢休。这是一种可贵的钻研精神,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土灰里的鸭蛋】

江南有一个江河交叉、湖塘密集的三江口,三江口河埠头住着夫妻二人,男的姓厉,夫妻俩都年过半百,靠摆茶摊过日子,来喝茶的都是一些穷苦的渔夫。

这一年,雨水特别多,到处是一片汪洋,打渔的渔夫自然也少了。老两口生意不好,生活更加艰难。这时,有一个养鸭汉可怜他们,将一对母鸭送给了老两口。老两口就靠这对鸭子维持生活。

鸭子一天下两个蛋,非常准时。可是,不知是怎么回事,鸭子下的蛋竟找不到了。夫妻俩又奇怪,又不可奈何。

不久,当他们收拾茶具时,还像往常一样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松树灰堆里。忽然,他们看到找了很久的鸭蛋,原来鸭子把蛋下到了松树灰堆里。可是蛋在灰堆里埋了这么久,又天天浇剩茶叶,是不是已经坏了呢?他们打开一个蛋,看见蛋清已经变成了黄褐色,像水晶一样。

老太太说:“瞧,鸭蛋都变色了,还是扔了吧。”说完,就要把鸭蛋踢到一边去。

“等一等。”老头子捡起一只鸭蛋闻了闻,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先别扔,我来尝一下吧。”

老头子一尝,别有一番滋味。后来,老两口用这些蛋招待了客人,个个也都说好吃,还问这蛋是怎么做的。

老两口也不隐瞒,把来龙去脉全说了。从此,做皮蛋的方法就传遍四邻八乡。

故事启示

遇到问题,不轻易下结论,不随便放弃,而是加以分析研究,这也是一种探索知识的表现。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擦肩而过,错过了研究的机会;有的人则穷追不舍,终于发现了奥秘,并创造了新的发明。显然,我们要学习后者的求索精神,摒弃前者的轻率大意。

【罐头的来历】

罐头制品起源于法国。18世纪末,法国皇帝拿破仑征战四方,越战越远,大批食品运到前线之后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浪费。拿破仑于是悬赏1200法郎,鼓励人们发明一种容器,防止食品腐烂。

巴黎附近有一位制饼师傅,名叫尼古拉·阿帕特,他根据常年做食品生意的经验,他发现一种现象:如果将食品放入某一容器内,将其加热后,容器不再打开,容器内的食品便可保持一定的时间而不会变质。阿帕特就根据这一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这批罐头,经过几个月的海上运输、酷暑和潮湿的考验之后,打开食之,味道鲜美如初。拿破仑立即下令召见阿帕特,当面将1200法郎赏给他,并颁发给他一张荣誉证书。

阿帕特获得这笔巨款之后,开设了一家罐头工厂,这是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工厂,由于资金雄厚,工厂规模很大,制造各类罐头达70多种,销往西欧各国。

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论文,阐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这一发现,对罐头工业贡献不小。罐头工厂采用了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达到绝对无菌的水准。从此提高了罐头质量,延长了保存时间,而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故事启示

民间有许多“验方”,有的可以治疑难朵症,有的可以解决生活难题。许多人运用这些“验方”,的确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然而,却很少人追根求源,弄清它们的“所以然”,以致于这些“验方”千古不变,有的甚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实,只要打造科学的大脑,肯钻研,就会有新的发现,也许这些“验方”里包含着许多未知的科学道理呢;如果再加以利用和发扬光大,没准儿,一项新的奇怪就产生了。罐头的产生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输血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把一条狗的血管接到另一条奄奄一息的狗血管上,使狗死而复生。但他的这种使失血得以补偿的有效办法,当时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重视。

后来,一些医生尝试把动物的血输到人身上,但失败了。在美国,有人往患者血管注射牛奶,以帮助白血球,自然也失败了。直到20世纪初,产科医生詹姆斯·布兰德尔使用人的血液来补充妇女分娩时的失血,才确立了输血在医学上的地位。

1908年,外科医生亚历克西斯·卡勒尔把一个男子的动脉和他女儿正在出血的血管缝合在一起,父亲的血液和女儿的血液融合在一起,挽救了女孩的生命。这件事的成功,引起社会注目。输血成为特大新闻。后来,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奈发现了血型:A、B、AB、O等主要四种,这为输血成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

故事启示

在当代,为病人输血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许多人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患者,成了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但你可知道,输血的技术是通过漫长的过程才发展成熟起来的,我们的前人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鲜血、甚至牺牲的代价。这个过程也告诉我们:每一项技术发明都是来之不易的。

【姆佩姆巴效应】

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一所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这所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故事启示

人需要“逆向思维”,也可以理解为“反正常思维的思维”。当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惯性”时,更需要这种思维,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许多重大发现就不会发生。所以,我们不要随大流,而要动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发现大自然中的“蛛丝马迹”。有时,一个小小的“发现”,也可以掀起一场科学的波澜。

【战乱中的发明】

侯德榜是福建闽侯人。少年时他学习十分刻苦,就是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留学美国,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

在国外留学时,他时刻怀念祖国,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当他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而且利用我国缺碱而卡我国民族工业的脖子的情况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马上表示,“可以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立即返回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后,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技师长(即总工程师)。他深刻地体会到创业之艰难。要创业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他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经常于得浑身汗臭,衣服中散发出酸味、氨味。他这种埋头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工人们、甚至外国技师的赞赏和钦佩。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

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伸向上海、南京。位于南京的硫酸铵厂作为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范、侯明确地表示:“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侵略者加大压力。甚至派飞机对碱厂进行狂轰滥炸。在战火逼近的情况下,侯德榜当机立断,布置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转移,组织重要机件设备拆运西迁。

与此同时,侯德榜决定开创制碱新路,他总结了已往制碱法的优缺点,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在1941—1943年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这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国外的侯德榜毅然回到祖国,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故事启示

“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开创了现代制碱技术的新纪元。侯德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打压,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保持着一个中国人的正直和良心。同时,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取得了制碱新突破。这种为科学而探索的热情和意志,体现了一个正直、爱国的科学家的优秀品德。

【垫脚石】

某化工厂的工程师异想天开地建议说:我们在油漆里加入火药吧。他的话让人大吃一惊。工程师继续说道:你们可注意到房子油漆过三四年后,油漆发生了什么变化?不仅残破不堪,剥落龟裂,不易刮掉;我想,假如我们在油漆里加些火药,就可以把油漆轻易地炸离墙壁。

这位工程师的点子相当有趣,就是切实际,当时在场的人都把它当做一个玩笑。

然而,另一些人听到这个点子,却当成了一回事,他们认为这个点子虽然不可行,但可以用来当垫脚石,用来开发可行且有创意的新点子。他们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产生化学反应来消除掉油漆?这个问题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终于想出了在油漆中加入添加剂的方法。在油漆刷上去之后,这些添加剂并不产生化学反应,除非它接触到另一种添加剂。借着这两种不同的添加剂接触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最后能将油漆轻易的剥落掉。这家化学公司目前正在制造这种油漆,前景非常广阔。

故事启示

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改良别人的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辟一条自己的新路,这也是创造。这里的关键是,别人打下的基础,往往是一条死胡同,此路不通的;如果把这个基础当作自己的垫脚石,另辟蹊径,或许就可以获得成功,前人的基础也就成了自己智慧的发动机。所以,我们要善于借鉴前人的东西,在前人的基础上,种上智慧树,结出自己的果实。

【甜女量树】

很久以前,金山县里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大家都叫她小甜女。而金山县的县令却是一个贪婪的家伙,专门搜刮民脂民膏。县令家里有一棵参天大树,谁也不知道它活了多少岁,谁也不知道它有多高。县令就下令,全县人每人每月都要交祭树的香火钱,除非有人能量出大树的高度,就不用交了。小甜女很生气,决定与县令斗个高低。

女在一个晴朗的中午,小甜女拿着一根竹竿跑到了县令家,声称自己能量出大树有多高。小甜女把竹竿立在地上,量出了竹竿的高度和竹竿影子的长度,然后又去量大树的影子的长度,利用竹竿和竹竿影子之间比的关系,算出了大树的高度。县令不信,把树锯倒一量,结果小甜女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下可好,树也没了,县令只好兑现了他的承诺。

故事启示

与其说甜女的量树法体现了她的机智,不如说体现了她的创新能力。一件事用传统的方法不能解决,换一个方式将它解决了,这本身就包含着创造的成分。用比值的方法计算高度,在今天早已难不住我们了;而在古代,能想到这个方法的人,无疑是超前的。

【菊花蛇的启示】

张小泉剪刀是我国剪刀的一块招牌,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张小泉是剪刀的鼻祖。

传说,在浙江杭州有一个叫张小泉的人,祖孙三代都以打铁为生。一天,张不泉到郊区附近收买废铜烂铁,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两条正在交尾的菊花蛇,张小泉用小铁条在两条蛇的交颈处打了一下,那两条蛇未被打死,它们两尾松开向相反方向卷成两个圈,两条蛇头还在左右摆动。张小泉边看边琢磨,边走边想。

回家后,他把两条蛇当时的情景画成个图形,并悟出一个剪刀的道理。于是便按图形打成个粗糙的铁器,把“蛇颈”部位锤扁,并安上一颗钉子,把两条“蛇尾”打成两个圈圈当把手,把两个“蛇头”尖磨得锋利,把它拿来剪东西,觉得得省力好使。

故事启示

通过自然现象的启示,悟出新的道理,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产品,这是许多发明家走过的共同道路。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未必不会发现许多新奇的自然现象,只是我们没有像他们一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并积极思考,善于创造。

【灯泡的测法】

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电灯前,一天,他在实验室里想知道灯泡的容积大小,于是便请助手去测量。可过了许久,他见助手还没有把数据送来。于是他来到了助手实验室。

走进门,爱迪生看见助手正在桌旁不停地演算着,便上前问他在干什么,助手回答道:“我刚才已经测量了灯泡不同部分的周长,现在正在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马上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爱迪生哭笑不得:“难道你就不知道先把灯泡里灌满水,然后再去测量水的体积吗?”

故事启示

成功,与正确方法有很大关系。一个看似难以实现的目标,一旦采取了正常的方法和步骤,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所以,我们要用脑,要动智,不要一根筋地闯,想想办法,转个弯,或许就心想事成。

【可可饮料的变迁】

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带领一队人马进入墨西哥腹地探险。这天,他们来到一个高原上,队员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疼、筋疲力尽,一个个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动弹。正在这时,从山下走来一队印第安人。见科尔特斯他们一个个无精打采,友好的印第安人立刻打开行囊,从中取出几粒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然后和水、树汁、胡椒粉混在一起煮沸。顿时一股浓郁的芳香味在空中弥漫。科尔特斯率先尝了一口,不禁叫道:“哎呀,又苦又辣,真难喝!”过了一会儿功夫,探险队员们好像得到了魔法一样,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科尔特斯惊讶万分,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可可饮料的配方,印第安人将配方如实相告,并得意地说:“这可是神仙饮料啊!”

1528年,科尔特斯完成了探险任务,回到了西班牙。他向国王敬献了这种由可可做成的神仙饮料,不过,科尔特斯非常聪明,他分析了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用蜂蜜代替了树汁和胡椒粉,所以,可可饮料的口感好多了。从那以后,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因为经营可可饮料而发了大财。

一天,拉思科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想:调制这种饮料,每次都要煮,实在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食品,想喝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就能喝,或者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最终,他采用浓缩、烘干等办法,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状的可可饮料。

由于可可饮料是从墨西哥传来的,在墨西哥土语里,它叫“巧克拉托鲁”,因此,拉思科将他的固体状可可饮料叫做“巧克力特”。这是巧克力的第一代。

1763年,一位英国商人将巧克力特引进到英国。英国生产商根据本国人的口味,在原料里增加了牛奶和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诞生了。这是巧克力的第二代。

后来,经过脱脂处理后生产出来的巧克力,爽滑细腻,口感极佳,是巧克力的第三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享用的。

故事启示

我们人人喜食的巧克力,原来还有这样一段传奇经历。世界上许多事物的产生都有类似的过程:开始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后来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才完成的。例如,我们手中的移动电话、我们父母用的小汽车等等,每一件产品的最后问世,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且,这些产品的外观或功能也不是永远固定的,还会在不断探索中开发新的样式,适应新的要求。

【奇怪的物质】

1879年的一天晚上,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从实验室回到家里吃晚餐。他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诧异地问妻子:“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大对头,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的大声嚷了起来,“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用它写过字的铅笔。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

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终于,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出来了。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1886年,这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厂。糖精就此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故事启示

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束之高阁或不闻不问,是一种懒惰和平庸的表现。所有发明或发现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对你发现的新事物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抓住不放,或许这是上天有意把发明创造的机会赐与你呢!错过了,你就永远错过了。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没有错过的东西?

同类推荐
  • 生活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生活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养”这个词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养出好皮肤,养出健康,养出好气质。本书向读者分享了在日常的美肤过程中应该注意怎样的问题,有哪些简单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肤质?减肥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盲目的减肥不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那么怎样做到健康减肥呢?减肥又有哪些小妙招?养生最好的是食疗,可食疗也必须根据人群的不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怎样才能吃出健康?书中还为您贴心的讲解了餐桌上的一些礼仪以及在进餐时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方法。让您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优雅。
  • 月球:我们神秘的近邻

    月球:我们神秘的近邻

    月球,这是一个充满奥秘的神秘天体,月球上发生的诸多怪异现象和神秘事件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早日揭开扑朔迷离的月球之谜。本书内容翔实,逻辑清晰,例证丰富,文字流畅,英汉对照系列能使广大读者享受到轻松学习外语的乐趣。
  •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破坏了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灾害都具有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 古老的密码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古老的密码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揭示人类文明之谜,需要科学严肃的态度,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与缜密的思维的基础上。如果只是对科学一知半解就断然下结论,那将是幼稚可笑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待种种神秘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理,查清真伪,破解宇宙间未知现象的真实本质。
  • UFO大揭秘

    UFO大揭秘

    UFO是不能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也没有任何公式可用,连确切的证据都没有。这正是它不为正统科学界承认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和光学等仪器验测数据,用公式演算分析去证实一个发现。但研究UFO,却没有任何仪器可使用,也无法重演,因而难以让人信服。本书向读者介绍了UFO目击案。这是一本探索飞碟问题的内容丰富的著作。书中收有大量目击报告和调查报告,书中也谈到宇宙生命——外星人的情况。该书材料翔实,情节引人入胜,科学知识十分丰富,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魅羽妖凰

    魅羽妖凰

    她出生在魅乱繁华的异幻大陆,身为神族本可拥有流年悠长的生命,却在开端就遭遇变故,魔尊血洗神族,父亡母伤,家破人亡,无奈寄人篱下。叹人心蛮荒,无灵力时,她被视为废柴,受尽欺凌和冷待。有了灵力却又被视作异类,欲将她永世禁锢。若神族当真如此无情,她又何须自诩为神?若魔族当真残暴至此,她又何必堕入成魔?既注定不是凡人,便看她如何成为至尊妖凰。——“这样有意思的女子,怎能让她向命运低头,学会随波逐流,懂得顺从?我要她永远记得怎样反抗,傲雪凌霜,或可成尤物。”【升级玄幻文?其实是爱情故事哟】那是黑夜,他出现在她灰色的人生中,带来的似乎不仅是光明,更是无尽的璀璨和斑斓。她言:“终有一日,我可以将魔尊踏在脚下,喝令他来救我娘。”他笑:“或许,有那么一日。”——————————这是本该为她雪中送炭却视人犹芥的亲人家,他似乎与旁人无二,却暗中关怀,使她的生活有了点滴的暖意。她言:“我有今日,全因神皇缩头缩脚,神族大难时不挺身而出,要做缩头乌龟还不如回家种红薯,不,让他种简直侮辱了红薯,我肯定不要吃。”他笑:“我种的,你可要吃?”——————————前世今生,重生蜕变,世事变改,越难越爱,前因羁绊后果。爱情在潜藏仇恨中萌芽,覆水难收,还能否开枝散叶,花开葳蕤?【有人问,既然是玄幻文,女主有啥子特异功能不】作者提示:看书名,开脑洞,自个想。(其实挺明显了是不)也可以再多隐晦的透露一小丢丢看书名想不到的:眼眸中泛起水光,凝结成泪从她的眼眶中缓缓流出,顺着脸颊,最后,滴落。可这滴泪并没有融入大地,一阵无意吹过的微风将它吞噬,消散。原本轻柔飘扬的小风似乎因为这滴泪而变得狂烈急骤,在她面前形成了一道飓风,而后竟化为了一个有着天蓝色长发的女子。长发在空中飘荡,女子的声音悠扬婉约犹如天籁,“风之化身,听候您的差遣。”【萌萌哒说明】1,虽然男配多多,但此文作者只接受一对一的结局。2,腹黑爱情权谋为主,升级修炼为辅,轻玄幻一枚,文中小虐,结局不悲。3,虽定义为异世,不过大都还是按古风来哒,我比较喜欢古代的感觉嘛。4,此文内容皆为架空,请勿吹毛求疵,若有中肯留言,作者必将感恩戴德,铭记于心。→看到这里的各位亲,收藏一个嘛~不会让你们失望哒~你的收藏,文的未来~(卖萌打滚ING)
  • 手的十种语言

    手的十种语言

    著名画家黄秋雨失踪两天之后,尸体在颍河里被一个渔人发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队长方立言奉命侦破这起命案。他在调查中发现,黄秋雨生前创作的组画《手的十种语言》中的最后十幅全部以女性裸体为内容,这其中牵涉到了市委书记的妻子,而黄秋雨被盗的日记和绘画,似乎都与这有关。就在命案调查接近真相的时候,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突然死于一场车祸,而两年前试图谋杀黄秋雨的凶手也浮出水面,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把自己爱的男人逗哭

    把自己爱的男人逗哭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等风来暖我心

    等风来暖我心

    他喜欢了她九年跟她告白了三次每次都被拒绝在他的心彻底伤透了之后她突然来找他“风晨轩求你娶我好不好?”风晨轩冷笑“安暖你当我是垃圾么?”他们会不会有未来?
  • 暗恋情事

    暗恋情事

    18岁她遇见他一见钟情,满心欢喜28岁他们克服了重重阻碍步入了婚姻殿堂她与他终成正果我原以为,喜欢你只有一瞬间的事,可是我却坚持了一生。
  • Twenty Years at Hull House

    Twenty Years at Hull Hou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尔兰之约

    爱尔兰之约

    28岁的她和他偶然的邂逅,第一是偶然,第二次意外,第三次他被她深深地吸引,他们相爱了,痛苦、挣扎、纠结,被爱情伸出的刺一次又一次的刺痛后,她选择了离开......
  • 一等狐狸精

    一等狐狸精

    封潋滟晟国第一大家封氏之长女只因长相媚惑,便被传为不检之女。被众家女子围攻,不慎落水。醒来后,瑰姿媚潋,艳冶妖娆。艳光倾城,魔魅倾国!*哼?狐狸精吗?她为这个自己这个称号该鼓掌鼓掌了。既然要做狐狸精,那她就要做最好的——一等狐狸精。左手环上邪少的腰,右手勾上将军的肩眼睛瞟着敌国小王子,嘴上调戏着当今大皇帝;更有四大美男随侍左右。老娘这个狐狸精是当定了,而且还是独一无二的一等狐狸精!*简介暂定。亲们不妨点进看看,绝对不会失望。这是晴的又一次古文,与之前风格不同,这次是大胆尝试,亲们支持支持啊!***推荐好友柳丁甜甜的新文:《兽爱》绝对凶猛!O(∩_∩)O哈哈~
  • 鬼医嫡妃

    鬼医嫡妃

    尚书府的四小姐以“命硬”二字扬名,镇南王府的世子爷以“短命”二字扬名,太后乱点鸳鸯谱,名为天赐良缘,一道圣旨将命硬的四小姐跟短命的世子爷捆绑在一道儿,从此之后,镇南王府乱了,京城乱了,天下也乱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柒次后的你

    柒次后的你

    她,为了一次任务,冒充一个平凡的人,暗中完成组织安排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