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4600000009

第9章 孙用伯伯漫忆

孙用(1902-1983)字用之,原名卜成中。1919年毕业于杭州中学,在浙江邮区、杭州邮局服务凡二十三年。其间自学英语和世界语,从事东欧和北欧文学的翻译,曾得到鲁迅的赞许和帮助。1944年至1949年,先后任教于浙江衢县简易师范学校及杭州高级中学。1950年调入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1952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调同社编译所。1958年,曾应邀访问匈牙利,接受匈牙利政府劳动勋章和证书;同年波兰驻华使馆也赠给他密茨凯维支纪念章。1987年,孙用钢像在匈亚利落成。他生平翻译了9个国家的20余种著名文学作品,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爸爸辞世后,整理他的遗物中间,总会牵动一些前尘往事,孙用伯伯就是这样浮上了我的记忆。他给爸爸的信中,那么频繁地问到我,这是自己一直不知道的。看着这些差不多是来自三十年前的问候,关于孙伯伯的为人、他的业绩、他和爸爸的往还、他给我的关爱,点点滴滴纷至沓来,于是试把这些整理成文,以志纪念。

在我印象里,孙伯伯身量高大,面色红润,不是通常的江南秀士的模样。他的性情非常和善,又非常内向,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他的内向,不只表现为寡言,更表现为少见的腼腆,他和生人讲话一定会红脸,笑起来一定会用手去掩住嘴,就是与我这个当年的毛头小子接触,也是这样的。

1982年孙伯伯寿辰前,萧乾先生带信给孙绳武先生和爸爸说:

昨天我去看望孙用同志,谈话间得悉今年五月是他八旬整寿。归途我一直在想:这位老同志为我国文艺工作辛勤地工作了一生,是较早的鲁迅研究者,又是译诗的老前辈。在他这个寿辰,我们(社也好,个人朋友也好)应不应有所表示?怎样表示?我想主要还是应在文字上,如《新文学论丛》可否于82年内某一期刊登一二篇关于孙用同志在鲁研方面的贡献,《外国文学》可否也在年内某期组织一二篇谈他译诗的文章。自然,倘若不违反规定,我们这些他的老友(以十人为度)也可在五月间某日,把他们夫妇接到一个安静素雅的地方喝盅老酒。……不过要说明一点:孙用同志完全不知我有此意,而凭我对他多年的了解,他如知道,会涨红了脸,坚决反对的。

萧乾先生这“涨红了脸”四字,描摹得十分准确,虽然所说的是莫须有的事,但只要是熟悉孙伯伯的朋友,读到此处必定是有会于心,莞尔一笑。

身为翻译家,孙伯伯的翻译生涯其实颇多蹭蹬。他早期的译诗集《异香集》,出版中先遇延宕,而后竟被遗失了;译作《勇敢的约翰》,虽得鲁迅先生的协助,也“颇碰了几个钉子”,调换了书局,辗转两年才得以出版;他翻译普希金的名著《上尉的女儿》(旧译《甲必丹女儿》),本是很出色的,但到后来陆续出现的新译本竟达18种之多,他的译本就被这种繁荣所淹没,他的名字也难得为新一代读者所了解了;他翻译裴多菲的名诗《自由,爱情》,由于殷夫的名译早已深入人心,他的译作纵然信达也鲜为人知;他翻译的印度史诗《腊玛延那玛哈帕腊达》(《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节译本问世未久,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全译本跟着就出版了。我问过喜欢普希金和裴多菲、喜欢诗歌的朋友,据说是并不知道孙用的名字。我还看到有人写的淘书记,也将孙伯伯的事迹搞得张冠李戴。由此我想起鲁迅先生给孙伯伯的信里也说过,“请先生恕我直言:‘孙用’这一个名字,现在注意的人还不多。”时欤命欤?何以孙伯伯生前和身后的际遇都是如此?译诗多难啊,我自己对此也有过尝试,也零星地发表过,未几就放弃了,浅尝辄止固不足取,知难而退却未必不是幸事,也许一定得有孙伯伯那样魁梧的型体,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来吧。

孙伯伯的译作,我所读不多,不过颇能列举一些:除了上述《勇敢的约翰》和《上尉的女儿》,还有《裴多菲诗选》、《密茨凯维支诗选》、《塔杜施先生》、《腊玛延那玛哈帕腊达》和《卡勒瓦拉》等,另有与冰心合译的《马亨德拉诗抄》。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也许是裴多菲的那首《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急流,山里是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的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如果推举倾诉爱情而又超越爱情的佳作,它无疑可以入选。

孙伯伯是个重感情的人。看鲁迅给他的十余封书信就可以知道,鲁迅先生曾经不惮其劳地为出版他的译作操持,这当然不只是滴水之恩。而孙伯伯于鲁迅先生,足可当得是涌泉相报。鲁迅先生逝世未久,孙伯伯就着手从事鲁迅作品的校读,这项工作几乎贯穿了他的终身。看看他撰写的《〈鲁迅全集〉校读记》、《〈鲁迅译文集〉校读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三本书,那是需要何等的耐心才能完成的工作啊,收敛起诗人的情怀,埋头于枯燥的校勘工作,这份定力难道不是其来有自么。上世纪50年代出版《鲁迅全集》和《鲁迅译文集》,80年代出版《鲁迅全集》,孙伯伯都躬逢其事,为校勘和注释工作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是鲁迅著作的编辑、注释工作,使孙伯伯和爸爸接近起来的。孙伯伯比爸爸年长19岁,爸爸敬重他的学识,他赞赏爸爸的敬业和正直,他们在共同工作中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形成了亦师亦友的交情。70年代初爸爸和孙伯伯同时从咸宁五七干校“毕业”回京,同时面临生活的重新安置,孙伯伯送来过几件椅凳之类的家具,物品俱不起眼,显然他毫不见外,只管送出实实在在的关心而不疑给人看轻。孙伯伯是个书生气的人,爸爸是个刻板的人,他们都不能适应那时的政治气氛和人事纷扰,唯其如此,他们都需要在对方的友情中放松自己,获取支持吧。孙伯伯待人接物,总是难脱拘谨,只有在文字中,才会不时地表现出活泼跳脱的一面。1976年闹地震的时候,孙伯伯舔犊情深,领着外孙女小加避走南方,曾作打油诗《避震歌》,有几句是:“北京地震,来势真可怕!慌不择路,马上就南下。”小加是个粉雕玉琢般的小人儿,伶俐可爱,现在也应是为人父母的年龄了吧。同年稍晚,孙伯伯一直期待的退休获准,他给爸爸的信里,竟似有几分豪爽:“兄的关注真正使我感激,现在只请兄代我高兴,等这次返京,同早春兄一起,拿酒来!”。孙伯伯藏书颇丰,不时也捡几册送给爸爸,数量虽无多,品种却遍及古今中西。孙伯伯不只是把藏书的复本送给爸爸,还曾特意买来英文版的《野草》给爸爸,支持爸爸学习英文,那年孙伯伯71岁,爸爸52岁。在那个书荒的年代,书是非常希罕的赠品,尤其是精装本和线装本,各具豪华或古雅的异彩,在第一时间挤到爸爸身边,观赏孙伯伯的赠书,曾让我那么快乐。

因为爸爸的关系,我也有机会受惠于孙伯伯。1972年夏,生长在北方的我初次南游,孙伯伯曾为我介绍在杭州的投宿之地,又恐一处不遇,特意分别写了两封信交给我。后来在杭州我还是选择了住店,当时那两封信的收信人可能是叶遐修(史莽)叔叔和黄源伯伯,已不能确记,却还记得信尾有“叨扰之处,感同身受”意思的话。孙伯伯才学渊博,爸爸曾不只一次讲到他的勤勉好学,意在对我有所鞭策,也告诉我读书中有问题可以趋教。而我那时(现在亦然)读书,全是信马由缰,毫无方向。只是为了让爸爸知道我读书未辍,就备了一个本子,胡乱记下一些不知所云的问题。记得那上面第一个问题是:“‘这里是罗德岛,就在这里跳吧’,是个什么典故?”这个本子由爸爸居中传递,请孙伯伯把回复也写在那上面,有点像是形式特别的函授。后来几经搬家,这本子已不知还能不能捡出来了。当时两家都在东城,住得也近,孙伯伯住在米市大街的无量大人胡同,我们住在南河沿大街的磁器库胡同,爸爸遇有急着传递的信或稿件,就着我骑车送给孙伯伯,不用半小时即可打个来回。稍晚我自修日语小成,也翻译过一些小小不言的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孙伯伯听说后很嘉许,垂问过发表时有无困难,并且说过后生可畏的话。孙伯伯于我,有对子侄辈的关心,或许还有一层,就是我当时供职于邮局,而孙伯伯也是做邮局出身,那身绿衣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吧。而我终不争气,未几就转向去翻译围棋类书籍了,因为那方面做起来简便轻松得多,是获取“稻梁”的捷径。然而在这种捷径上轻飘飘地走过之后,便很难收心回来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了,悟出这一点的时候,青春已经蹉跎过去。

孙伯伯在1983年就驾鹤西去了,爸爸也于今年6月辞世。如今在妈妈的家里,仍有一只当年孙伯伯送来的沉甸甸的方凳,完好地摆在厨房的墙角,牵出物是人非的思绪。孙伯伯和爸爸久别了22年,现在已是又晤面了吧。我想,美好如天国,一定不会有工作的负累,不会有谗言的纷扰,他们这一对谦卑自牧的好人,在彼重聚之时,一定可以安静从容地聊天了。

2006年2月

同类推荐
  • 芥川龙之介作品选集·译言古登堡计划

    芥川龙之介作品选集·译言古登堡计划

    《芥川龙之介作品选集》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非代表作”,有不同时期的散文、评论、短篇及中篇小说,其中包含几篇遗稿。作者以注重文法技巧、文笔简洁著称,本书收录的小说以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为主,层次分明、铺陈华丽、暗合西方意识流元素,有的颇为诡异,更有的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散文则是情感细腻、忧郁却不沉闷,评论文章更是谈笑风生、调侃味十足。俗话说“文如其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作者。
  •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通过深入分析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叙事策略、语言特点等,从而分析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其中有六个主要章节,分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演变,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主题,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叙事策略,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语言艺术。
  • 草原生灵笔记

    草原生灵笔记

    本书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能让现代都市人开启心灵秘境的神奇“密码本”,是能让草原生命永驻心灵深处的一捧“圣水”。草原赋予了作者无限宽广的胸怀,让作者引领读者走进草原的怀抱;作者赋予了草原阳刚绵长的精神,让草原感染读者敞开闭塞的心路。一个个感人的草原故事,一个个动人的草原生灵,在不经意间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草原的辽阔、草原人的爱就这样进入了人的心海,挥之不去。
  • 从此以后

    从此以后

    在江油的蒋雪峰注定该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是那种拿着诗歌当工具使用的人,他的安静、他的寂寞、他对诗歌的敬畏练就了自己身心的干净。他有一句诗“李白的战士最听酒的话”流传很广,而恰恰是这一貌似调侃的句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诗人的内心,那些尘世,那些绳营狗苟,那些花花肠子对于诗人来讲是不屑的。
  • 人生真谛

    人生真谛

    《哲理美文·人生真谛》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人生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思索。充实和开创真正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犯罪推理师

    犯罪推理师

    “我对你有没有杀人不感兴趣。”
  • 卑鄙爱人

    卑鄙爱人

    前世的五百次擦肩而过换回今生的一次回眸,这是一个浪漫的传说…传说从来不会出现在现实里,因为他是传说…可是有没有人告诉她,这个传说里的两人回眸时到底有没有看到对方…这是很让人纠结的一个问题。千爱不知道自己究竟哪次回眸看到了易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以怎样的眼神才能让易辰对她如此倾心,步步紧逼,将她禁锢占有…有一点千爱非常肯定,她回眸时真的没有看到易辰…
  • 白天的猫头鹰

    白天的猫头鹰

    犹如白天出现的猫头鹰。———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上镶嵌着鱼和水草图案的落地玻璃,让人在室内也总有种被暴露的感觉,而遮光布的窗帘或许就能遮挡住所有的隐秘。每天午后三点钟,史林华都会坐在酒店里面,倚着往两边拉开的窗帘边沿,隔一层玻璃望着大街出神。酒店前面就是一条大街,往西去二三公里,可以到达休闲娱乐中心、新华书店、检察院、游乐园等地方,往东这边街道越来越窄,直到大街的尾端,两边是几间民房,偶尔有两三片菜地,再尽头是一条泛着青黑色的大河,河水缓缓地从邻县一路流来,不久之后就会注入海里。
  • 快穿世界之我想活下去

    快穿世界之我想活下去

    叶灵的生命里只有一件事:工作。并为此而生。可是有一天,一切都不再一样。某某人说,你要嫁人吗?我不错呀?又遇上一个人,看着她,无奈的叹气:你能不能别么蠢?小王爷瞪她:你有什么企图!快说!叶灵:……唉,她只是想好好活下去,活得好那么难吗?(成长型1v1)
  • 重生小村姑

    重生小村姑

    孙路路车祸后回到过去的故事······(更新开始啦!)
  • 绣女皇后

    绣女皇后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英雄美人两不相侵,那么也不会有了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慕荣轩堂堂的一国皇帝,竟然也有了一夜情,而且当事人竟然失踪。这还了得,那名女子简直是偷心高手,让自己久久不能相忘。林佳珏真没有想到,生活会对自己开这么大的玩笑,不管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还是命运的洗礼。即然上天已经有了安排那就接受这一切吧。
  • 忙里偷闲的生活指南

    忙里偷闲的生活指南

    本书是一本指导女性如何生活的图书,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再有任何心虚或不适的感觉,相反却能更好地安排和改善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信心百倍地开始你的新生活,并享受这种改变给你的工作和家庭带来的快乐,有自信的女人才最有魅力,所以相信自己可以的,要对自己有信心。
  • 外星人的惊天秘密:打开《山海经》说外星人

    外星人的惊天秘密:打开《山海经》说外星人

    《山海经》中关于中华之地理、矿产等记载,从何而来?何以如此精准详尽?是古人拥有什么先进探测设备,还是有“天人”相助?女娲、王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外星来客?本书作者按图索骥,为您还原“外星事件”,以大胆的猜想和认真的推理得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观点——外星人曾造访地球,人类是外星人反复试验造出的新物种……看看《山海经》中的这些插图吧,那些诡异、神秘、荒谬的生物背后都隐藏着未知的真相。请跟随作者一起回到那个荒蛮的时代,共同揭开外星人的惊天秘密……
  • 爱情公寓之再起续缘

    爱情公寓之再起续缘

    樱花飘舞之处,那是爱情的聚集地,不论是时间的流逝,还是人海的潮变,在这个被爱盯上了的公寓,依旧永远充满欢声笑语。(ps:内容有改动,不喜忽喷。)
  • 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本书重点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了满汉不同的丁忧制度。